兒童禮物書展
瘋人說:17個來自精神病院的真實故事,在崩潰的人生與深藏的創傷中,尋找救贖和希望

瘋人說:17個來自精神病院的真實故事,在崩潰的人生與深藏的創傷中,尋找救贖和希望

  • 定價:480
  • 優惠價:79379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0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編輯選書

不要怕瘋狂,你我都一樣,每一個人都是潛在的精神病患

這些故事無意探究正常和瘋狂的邊界,而是突顯心理疾病背後不為人知、辛酸或無奈的原因。藉由精神疾病來探討最普遍的人性,你會在病患身上看見自己,最終透過對疾病的溯源和理解,見證生命的崩潰與重建。

加購推薦

( 未選購加購品 )

明細
 

OKAPI 推薦

  • 瘋人是誰?先別急著下定論——讀《瘋人説》

    文/蘇益賢2022年08月27日

    瘋人說:17個來自精神病院的真實故事,在崩潰的人生與深藏的創傷中,尋找救贖和希望 「嗯?怎麼這麼多人」我心想,是不是走錯教室了?「沒錯啊,大智樓213⋯⋯怎麼這麼多人要修這堂課?」時間回到大二那年秋季,我和其他多數心理系的學生一樣,引頸期盼著一堂讓人十分期待的選修課:變態心理學。 more
 

內容簡介

  每個人,都經歷過瀕臨崩潰的至暗時刻。
  穿越黑暗心靈,觸摸那些等待修復的人生,永遠對他人的痛苦,保持最大的想像力。
 
  精神病學+犯罪心理+社會議題+溫暖療癒 
 
  躁鬱症、戀物癖、強迫症、恐懼症、情愛妄想、神經性暴食症、解離性身份疾患……這是一群活在深淵裡的「瘋子」。他們是另類的天才,擁有神奇的想法;他們是博學的騙子,將反社會傾向隱藏得天衣無縫;他們更是孤苦的可憐人,身處社會,心卻在孤島。他們用17種瘋狂荒謬的方式,演繹你我的真實人生!
 
  ■每一個人都是潛在的精神病患
 
本書所選病例都具有現實的社會意義,這些心理狀態都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你會發現精神病患也是普通人,他們只是生病了,不該被妖魔化。精神病院的故事,正是現實生活的反映;而精神病患的故事,也就是你我的故事。
 
  ■17部醫生視角的心理劇場
 
以真實案例為基礎改編,在心理學的背景知識下,以高度戲劇化手法呈現電影情節般的反轉和衝突。作者以精神科實習醫生的第一視角,刻畫她眼中令人動容的角色、高度還原對話與場景,串連起扭曲、詭譎的事件和關係,在真實與虛構間演繹出充滿奇思怪想、卻真實無比的人生劇場。
 
  ■精神疾病來自於社會和關係
 
  書裡講述校園霸凌、性壓抑、原生家庭陰影、喪失寵物症候群、厭食症、妄想症等真實的心理困境,利用戲劇治療、心理諮商、催眠、人格整合、哀傷處理、精神督導等方式,再現了破碎心靈的修復歷程。在追根溯源、揭露底層病因的過程中,重新審視精神疾病與社會的關係。
 
  ◆患上躁鬱症的大提琴家因嚴重自殺傾向而入院。他是醫院裡令人傾慕的藝術家,躁期發表動人的演說,激勵了每一個人,而鬱症時消沉哀痛的行徑,同樣感染了每一個人。不知何故,他拉琴時總要求在身旁擺放一面鏡子。一日暴雨傾盆,他在雨聲夾雜著樂聲中激昂的演奏,高潮來臨時,毅然折斷琴弓,朝自己胸口扎去!原來他畏懼的從非死亡,而是鏡中不夠美麗的遺體。
 
  ◆17歲男孩身體裡住著兩個靈魂。原生人格哥哥為了滿足家人的期待,衍生出另一個成績優秀、聰明討喜的副人格弟弟,他們悄悄用日記交換心事,直到再也無法相安無事。為了求而不得的父母認同與被愛,主人格自願放棄生存,巧妙安排了一場烏龍式的精神催眠,進行自我毀滅的計畫。
 
  ◆媽媽養的貓去世之後,小女孩看見媽媽趴在地上吃貓糧。自那天起,小女孩變成了貓。她自然而然發出貓叫聲,表現出貓的情態和動作。連串怪異無解的行為,在母女不經意展現出寵物與主人惟妙惟肖的習慣互動下,逐步揭開這個家族從外公到孫女、代代相傳的教養依戀。
 
  ◆年輕攝影師擺脫不了慮病症,幾度求醫未果,遂患上假性失明。白天黑夜,他只能在模糊的視野中,跌跌撞撞度日。為了在無盡黑暗中尋求一點光,他成了一名縱火犯,更用攝影機拍下最耀眼的火,以鏡頭記錄生命的光。熊熊火光彷彿代替了他的眼,他想看見誰,或是被誰看見?
 
  ◆木偶師製作了一個短髮紅衣大眼睛、做工精緻的木偶,宣稱是他的女友,與它終日形影不離。一日他謀殺了心愛的木偶,然後一併終結了自己。死前他透露一個訊息:他女友已經死了。原以為是單純的戀物癖,直到警方找到了一個殘疾女人的死亡真相……
 
  閱讀精神疾患題材的書寫,往往給人一種獵奇的快感,然而本書卻讓你共鳴和思考。這些故事無意探究正常和瘋狂的邊界,而是突顯心理疾病背後不為人知、辛酸或無奈的原因。藉由精神疾病來探討最普遍的人性,你會在病患身上看見自己,最終透過對疾病的溯源和理解,見證生命的崩潰與重建。
 
  本書呈現出最真實人生煩惱和心理困境,你將學會共情,學會正視自己的內心,學會對他人的痛苦保持最大的想像力。然後赫然發覺,那些在現實泥沼中苦苦掙扎、脆弱又自在的生命力,永遠值得被愛。
 
  ★結集自「真故」微信公眾號口碑炸裂、最受歡迎專欄。全網閱讀量破千萬!
  ★當當網熱賣榜、抖in社科類和心理類書籍爆款榜TOP1。出版至今賣破13萬冊!
  ★榮獲2021年「精品閱讀年度好書獎」。上市兩週內,豆瓣評分高達9.6!
  ★各大媒體、社群報導狂推,影視改編計畫進行中!
 
  【精彩篇章摘文】
 
  ◤葬禮是一種告別儀式,患者在儀式中向逝去者表達未盡的哀傷,承認死亡,達成心理上的道別,哀傷處理就在這個環境裡發揮作用。人活著是需要儀式的,不良情緒是水,它一直流,儀式就像是給它畫上一個水龍頭,哪怕是假的。人在心裡有了水龍頭的概念,就有了開關調節的概念。◢〈貓女〉
 
  ◤精神癌症的關鍵不在腦子裡,而在於關係。你今天治好了他的腦子,一旦把他放回社會裡,關係的癌症就會再將他破碎掉。你能切斷他的病,但切不了源,他總要經歷各種各樣的目光,健康的人都能被目光所燃燒致病,何況一個墮入過深淵的人。精神幹細胞應該源於關係的胚胎,我們該做的是替這世界重塑一場分娩,讓那些所謂的常人,和他們的目光,習慣精神病。當人群中的大多數都是患者,當他們不得不承認自己與患者其實是同類,精神幹細胞才是真的成了。◢〈人類清除計畫〉
 
  ◤或許大部分醫生、校方乃至警方都無法理解齊素的選擇,他無論怎麼判都不算失德,明明有病論是呼聲更高的,他為什麼要選那條艱難的路走?我卻似乎能明白,因為他一步都不能退。特別是當輿論一邊倒時。他一旦順應人們認證謝必有精神病,就是在為之後留下可證之例,為「罹患精神病的殺人犯會故意傷人,精神病會遺傳,所以罹患精神病的殺人犯之子也會攜帶犯罪基因故意傷人」這個三段論推理添磚加瓦。他要捍衛的不只是謝必的人權,還有之後每個可能罹患精神病、又可能置於不可預料的兩難陷阱中的患者。◢〈快樂王子和痛苦王子〉
 
  ◤老人的無望感,是一種一旦共情就會墮入無休止黑暗的東西,它們是家庭,社會和時代的不幸的總和。那個在夜色中默默投湖的老人的故事,和這群木訥地把方形木塊硬塞入圓形拼圖裡的老年精神患者,始終佔據著我心裡的一塊地方。我不能時常把它拿出來溫習,但會一直惦念著,惦念著,儘管我的惦念毫無用處,但它或許會作用在我之後對待任何老人的態度上。◢〈遺忘和被遺忘的〉

名人推薦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小鬱亂入 Depressy Trouble(心理社群平台)
  小鳥醫師 Dr. Cheung Ngo(心理社群平台)
  ——入戲推薦
 
讀者評論
 
  「每一篇故事都砸在心上,好看到驚心動魄!每一個思想都被穆戈牽著走,心潮澎湃、跌宕起伏、激動不已……這些詞彙都弱爆了,怎麼能形容我看他文章的心情?!每每憋著一股氣看完文章最後一個字,才開始呼吸!看完之後整個人都是緊繃的,精神極度興奮,非常震撼,太精彩了!」
 
  「共情惡的人,會失去善的立場。」一句話點醒了我,後背倏而一涼。穆戈做的事和齊素是殊途同歸的,都是在改變正常人對精神病存在的異樣眼光。作為一個馬上要念博士的心理系學生,每次看穆戈的文章都像在汲取養分,比看文獻來得痛快多了!「精神幹細胞」這個點真的是目前初露曙光的研究論題,至於關係幹細胞,更需要時代的推動,齊素不過是一隻螳臂擋車的螳。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穆戈
 
  心理學碩士,真故傳媒簽約作者。偶爾專業,慣常抽風,自由是第一奧義,烏托邦主義者,想像的巨人,現實的矮子,對海和海怪有奇怪的迷戀,卻不會水性,懷疑自己是來陸地歷劫的海生物,夢想是全息地死在作品裡,以及暴富。
 
  本書內容集結於「真故」微信公眾號上連載的知名專欄,這個廣受歡迎的非虛構文學平台,致力於分享精彩的故事,全網閱讀量超過千萬,並以IP改編戲劇化推廣為目標。
 

目錄

序言
01 大提琴家——雙相情感障礙
02 躁狂症——家庭系統療法
03 水鬼的眼睛——噩夢
04 請幫幫我媽媽——雙重人格
05 微笑抑鬱症
06 神經性厭食症
07 遺忘和被遺忘的——阿爾茲海默症
08 戀愛症——鍾情妄想
09 無法量刑的罪惡——戲劇治療
10 貓女——依戀遺傳
11 紅色恐怖症——習得性恐懼
12 壓抑的性欲望——強迫症
13 縱火癖——軀體轉換障礙症
14 一個叫虹的木偶——戀物癖
15 人類清除計畫
16 快樂王子和痛苦王子
17 年輕時的齊志國
後記
編輯附錄:兩岸精神醫學專有名詞用語差異對照表
 

序言
    
  當我和穆戈成為密友、見識過她許多作品後,再看到《瘋人說》——一個我完全沒料到的,力發千鈞的敘事系統,我會想:她這就敢處理這麼深刻的命題了嗎?她已經能操作如此複雜的劇情了嗎?
 
  如果你也試圖做講故事的人,就會明白這背後的考量。
     
  人人都有講故事的願望,但大多數人都止於零碎的片段,或模模糊糊地描述出自己腦中的印象。不是因為大家缺乏什麼,恐怕這就是「故事」的原生形態。所謂的天賦之能,不是上天將豐沛曲折的情節化作一張精妙的地圖展開在誰的眼前那樣,沒有那種「老天爺賞飯」,講故事的天賦與才能是傾盡努力積攢、搭建素材,完成持久高效作業的功率和動能。
    
  一個能把故事講得複雜精細的人,是無論如何都能窮思竭慮找到出路,卻並不滿足於此,進而再將路繞成迷宮繼續給自己走的人。一個能把故事講得龐雜宏大的人,是個有起重愛好的人,他操控著的巨型鏟斗就是要一籮筐一籮筐地吃泥沙,挖得深、裝得滿才能讓他產生安全感。在這個意義上,我知曉她的天才,既不玄乎,又不可多得。
    
  我腦中的穆戈只長了張大嘴。我這麼說並不是因為沒見過真人——她雖屬於「蛙系」長相,但嘴並不大。我腦中的她是個無需眼睛鼻子的卡通人,有一張嘴巴用來大笑,再把塵世間的喜怒哀懼吸進去大口咀嚼,足夠了。她是個能量極強的人。初識她時,她早年身處一片混沌中的經歷已讓我足夠吃驚。那種感覺,就好像眼看著一個矮矮的小女孩安靜又狂熱地暴食。我會想:這也是你能吃下的嗎?這也是你能消化的嗎?
 
  因為,就在她書中所寫的這段時期,我眼看著她把自己的生活過得千頭萬緒、一團亂麻。她,每天都像開著破冰船在航行。當時,我是那個在她耳邊吹風,提醒她「你明明知道怎麼更容易」的人。我甚至還煽情地說:我知道你或許習慣了承受重壓、力挽狂瀾,但過去你是不得已的,現在你已經有給自己規劃出更輕鬆生活的選擇權,為什麼要麻木於簡單模式,而去走一條更難的路呢?
    
  這種話一出,我的心頭忽然盈滿了憐愛和感動。但如果讓我再說一遍,我必不會操著同情的口吻。我應當說:她,就是很強。就算讓她平穩地過日子,她也會拿這股跌宕勁兒寫小說。
 
  我在此與大家溝通,是萬萬不想讀者朋友們沉浸在精彩的故事中便忘記寫作者的才能,一方面,本就該重視她個人的技藝:故事好看是因為她寫得好,她還將寫得更好;另一方面,雖然這些故事都有嚴肅的真實背景,但它們並不是照搬生活。描述精神病症的作品會更令人處在焦灼的境地。看到這樣的作品,我們比往常更想知道,這個故事是真的還是假的?有多少是真的,又有多少是假的?如果這個詭異而深刻的故事是真的,那麼,我是不是又往世界的未知黑暗裡前進了一步——我知道前方會發生什麼,下次若是迎面撞上,是不是就不至於那麼慌張?我能不能拿這些故事來衡量身邊的人和我自己?
    
  也許你能在這本書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但值得明確的是,這本書是穆戈以現實案例為基礎,輔以心理學知識和藝術加工的手法寫作而成。她塑造了如男護士小栗子、催眠大師韓依依、心理學大拿齊素這些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大膽觸摸原生家庭、校園暴力等社會問題,重新審視精神疾病和社會的聯繫。我想,這些故事最震撼人心的地方,不是治癒疾病的過程,而是揭露病因。
    
  穆戈是一名心理學碩士,也確實曾是精神衛生中心的從業者,但當得知她的這些故事會被一些讀者賦予心理學科普意義,我最初還有些擔心。但當我仔細看過全文後,我的判斷是,她已盡力負責。書中素材沒有胡編亂造,徵引的學說毫不含糊,每一則故事的心理學脈絡都是真實可信的,為了情節完備而補充的部分也盡力遵照科學。另外還有一些明顯是製造戲劇衝突的手法,我想沒有誰要以此來質疑全書的可信程度。
 
  我們自然不希望書裡的內容被當作學習或私自診斷的材料,儘管所有的科普性表述她都負責任地傳達,為説明理解,還根據故事和病症製作了通俗易懂的病歷,但心理學以及精神病學的研究成果幾乎無一不是片面的、沒有定論的;我們也不希望故事裡的戲劇衝突讓過於在意真實性的您變得不信任這些故事,真的有渴望死在美裡、又擔心自己死狀不美的藝術家;真的有可以為了母親的哀傷而扮演一隻小動物的小女孩;真的有鑽研了一輩子精神病學、卻恨不得取消這個殘酷學科的大教授。援引我親耳聽過的一句話——來自一位鑽研了一輩子精神病學的大教授——「現在,全世界都觸到了精神病學的瓶頸」。
    
  當DSM(《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診斷標準從第一版到第五版納入越來越多疾病,有些疾病之間的區分度越來越低;當諸如抑鬱症的一些常見病症的診斷範圍在默默擴大;當正念療法、積極心理學等佔據了顯要位置,比起傳統的治療來說更能得到大眾信任……凡此種種,都像在對高傲苛刻的精神病學施以反叛和嘲笑:你真的以為自己很懂嗎?你以為我們一定要接受你的挑剔,才能解決自身的問題嗎?
    
  我第一次深刻地認識到,精神病診斷標準只是一定結構內的社會規範,是當我在中產者的世界裡浸淫過一番後再回到農村的家鄉,我發現,那裡的患病率遠遠高於一線城市,而人們不以為奇,甚至不以為病。你可以悲觀地說,這表明精神疾病的本質是貧窮和掙扎。但說實話,那一下子,我感到世界特別開闊,心裡特別輕鬆。
    
  我也曾痛苦於我來自一個異樣的家庭,好像我們「怪物」在正常人中格格不入,可那天我忽然明白了,我們就是我們那個世界的普通人,而另一個世界更為嚴格的標準,是為了將大家整理得都不那麼麻煩,以達到高效生產生活的要求。這種標準雖有它的好處,但畢竟不是自然的公理。
 
  最有趣也最深沉的,即是這最後一點。書中的齊素是穆戈本人某方面觀念的戲劇性外化。而這個觀念,不僅毫不偏頗,甚至可以說十分前沿。要說這是什麼,可以從最底層的認知說起。當你去和一個你以為最缺乏知識結構的人聊起心理學,他可能會不屑一顧,覺得所謂的心理治療根本就是糊弄人的、啥也治不了。說一個人有這病那病也是嚇唬人的,「照你這麼說,誰沒病」。
 
  剛進入這個學科不久的學習者可能不會對此反感,因為他們剛嘗到給「變態心理」分門別類的快樂,他們說得出每一條判斷都是有依據的,令人感到充實的知識都是前人智慧的結晶。但是,只要他們一直往前走,恐怕會驗證到,那些無知者看似粗暴的判斷,幾乎是對的。
    
  這就是我所理解的,齊素說,疾病來自社會與關係。以及謝必的悲劇,表面上看很像現下流行的「輿論暴力」,實質上也是個人與環境的對抗。但是,這個人真的沒什麼問題,無病更無罪。如果可以的話,希望你向上走、向下走、向外走,在你身邊解決不了的問題,可能在別處就會得到解決,甚至變得不再是問題。只有當你留在原有的不適的社會關係中,又感到痛苦,你才需要治療。治療也不是因為你有問題,只是為了幫助你在不那麼痛苦的狀態下,保住你現有的生活和你自己。
    
  穆戈寫這本書,投入了很高濃度的對人類的愛與熱誠,好多次看到書中小實習生莽撞又俐落的質問,我仿佛看到了她本人在我面前眼含熱淚地發出「天問」。從這熱切的初衷裡,我祝願你看完此書,收穫的是自由,因為壓迫本沒有意義。而另一面,從她精心結撰的作品裡,祝願你收穫閱讀的快樂,因為故事本身很精彩。
 
本文作者為書中某人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4896776
  • 叢書系列:verso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6.5 x 22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01   大提琴家—雙相情感障礙
 
午休結束時,我看見三兩個護士推推搡搡地往康復科走,她們面色潮紅,臉上透著難掩的興奮。擦身而過時,我聽到她們在說:「開始了,開始了,他又開始了!」
 
我心裡了然,知道她們要去幹什麼。她們去看一位病人,一位應當是整個醫院裡最受喜愛的病人。我走了兩步,沒按捺住好奇,也跟著去了。
 
前些日子,康復科來了位特殊的患者,一位大提琴家。說他特殊,不是因為職業,而是因為病種。他是雙相情感障礙患者,這是一種在抑鬱和躁狂之間來回交替的精神疾病。從他的狀態來看,其實不算特別嚴重,許多程度和他差不多的雙相或抑鬱患者會選擇自主用藥物干預,而不是住院。他卻主動要求住院看管。他不符合重症,又拒絕去身心科,醫院只得把他安排在不上不下的康復科。
 
我還記得他來門診的那天,我跟著主任旁聽。他清醒極了,知道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也清楚該怎麼解決。但那場門診我沒能聽完,他禮貌地要求清場,我被請了出去,只有主任和他聊了許久。
 
我等在候診室外,想著他優雅得體的模樣和濃厚的藝術家氣質。
 
他出來後,衝我歉意地笑了一下,這讓我有些張惶。清場和隱私管理是病人問診的權利,他完全不需要對我抱歉,該是我唐突了才對。他說:「介意送我出去嗎?」我搖頭,立刻給他帶路,先去藥房,然後出院。其實沒多少路,是他在照顧我的尷尬,讓我總算能做點什麼。
 
到門口,天下起了雨,是急雨,歪歪斜斜地打進來,被什麼吸引了一般。我看他好像沒帶傘,問:「您要打個車嗎?」他任雨斜在身上,望了會兒,笑道:「不用,太麻煩,謝謝你。」說完,他直挺挺地走進雨裡,雨更大了些,像因為融入了同類而壯大。
 
因為清場了,我不知道主任對他病情的最終判斷,也不知道他是否被收治入院。他看起來太清醒了,又從事需要個人空間的藝術職業,我沒想過他願意住院,和別人共用病房。一週後,我在康復科見到他時,以為是看錯了,可確確實實是他。他身邊圍著護士,她們正在說笑,我遠遠看了一眼,沒有過去打招呼。我去確認了他的病案,問主任他為什麼需要住院。

會員評鑑

4.5
3人評分
|
3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
3.5
|
2024/05/28
主角(作者)是臨床心理師,不是精神科醫生,
來自中國的用語需要被標註清楚,勿誤導台灣的讀者。

封面寫到:一群"瘋子"的涅槃人生,
我覺得這過度美化了精神分析、心理治療,幾乎將治療者神話了。
憑什麼全部的事情都和幼年創傷、與性有關,
而且都能被治療者察覺、分析出來?
甚至還能像佛洛伊德舉過的經典案例吻合?
書中所有的案例都被精準的找出傷口、想出適合的方法好好的療傷,憑什麼?
從覺察到創傷和療傷的漫漫長路被嚴重的簡化了。
展開
user-img
4.0
|
2023/02/23

病人的症狀描寫不馬虎(雖然我不是心理專業,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像作者說的一樣,但她都有完整列出病名和專有名詞)、故事緊湊精彩,不過最後的結尾讓人覺得事情沒結束故事卻結束了,難免會評價下滑。但以這是真實發生的角度來看的話算合理,畢竟未來還沒發生,對現在來說的確是結束了。
序中提到書中故事真假比例的部分,個人認為案例的故事是真的,但貫穿它們的陰謀(暫時想不到更貼切的詞,故事主線?)是虛構的,畢竟主角(作者)主角光環滿重的,要是現實真全像故事裡寫得那樣有點奇怪。
展開
user-img
Lv.2
5.0
|
2022/10/04

「把眼睛閉上、把耳朵摀住,不聽不看,並不代表不存在。」

十多個故事幾乎每一個都像是懸疑推理劇,看似荒謬卻是世界上某一個或某些人的人生,或許與你無關卻相當值得關心,至少可以減少許多我們有意無意傷害別人的機會。

可以說是今年必看的心理學作品,唯一小缺點大概就是那個序實在寫得很沒必要,讀者心中自有把尺。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理勵志】秋日好chill_放慢腳步,再次為身心靈充電/電子書88折、有聲書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全書系
  • 時報暢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