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是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因為母親的緣故,自小就喜歡中國傳統戲曲,最愛才子佳人的戲、帝王將相的戲。因此我研究歷史的時候,總是跟戲曲有關,先是從樣板戲切入研究文革史,後來通過戲曲電影研究從建國到文革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做研究的時候,看過許多劇本,也看過不少劇作家和導演談戲的文字。沒想到,我自己也有機會編寫劇本,也有機會充當導演的角色,塑造人物形象並設計畫面。這樣的機會讓我反過來對原來讀過的劇本和導演們談戲的文字有了新的理解。我很慶幸有這樣的機會。
這十個劇本以中國歷史人物的生平故事為中心,內容全來自嚴肅的史料或經典文獻。在創作時既要忠於史實,又要突出一些道德價值,還要考慮戲劇性和趣味性。因為這些劇本要拍成動畫,所以要設計畫面,並要考慮畫面與畫面之間如何過渡。所有這些著實花了我不少心思。以創作〈緹縈〉一劇為例,我先看了前人創作的動畫,發現已有的作品大概可以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半部基本上是以緹縈的父親淳于意為主角,而後半部則以漢文帝為中心。查看《史記》和《漢書》時立即明白為何如此:有關緹縈的故事分別出現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史記‧孝文本紀》或《漢書‧刑法志》,這些文獻中記載有關緹縈救父的事情,重心要麼在淳于意,要麼在文帝。為了有別於現有的作品並切合題名〈緹縈〉,我決定自己的劇本要以緹縈為主角,故事要圍繞著她展開。以緹縈為中心展開全劇,那麼劇本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緹縈這樣一個年輕的民女,如何能夠有機會見到文帝?讀了班固〈詠史〉:「上書詣北闕,思古(或作闕下)歌雞鳴。憂心摧折裂,晨風揚激聲」,我便找到了解決的辦法:緹縈以傷感的歌聲感動了宮裡的文帝,文帝於是傳召了她。〈雞鳴〉和〈晨風〉當時是怎樣唱的,實在沒法知道了,在製作動畫時我們只好找了一段帶有古意的音樂,並配上由女聲啍出的調子。
這十個劇本全部拍成動畫,所有動畫均可以在香港教育大學的網頁上找到(https://crse.eduhk.mers.hk及achist.mers.hk/chihistoryanime/)。感謝即將離任的校長張仁良教授。是張教授發起了以歷史人物為中心的動畫項目,並給我機會嘗試劇本創作,豐富了我作為一個歷史研究者和戲曲愛好者的人生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