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性別研究」(Gender Studies)與女性主義理論可說是過去20年我在清華大學教學生涯授課的核心課題。課程主題涵蓋:在研究所層次,性別社會學、女性主義理論或經典選讀、性別與發展專題、性別、發展與全球化專題等;在大學部,從最早在通識課程的婦女研究與性別研究外,等到人社院成立學士班之後,在性別與社會學程,較常開授的課程有:「性別與社會」、「性別論述」、「台灣e查某人」、「性別與日常生活」等,至於「性別與工作」與「性別與政治」,或許因為牽涉到許多數據,或因主題與學生的生命經驗有距離,不易引發修課學生的興趣,則是曇花一現,偶一為之。總之,由於社會所是個小所,教師編制名額不多,以致有一段時間,約從90年代到新世紀的初期,性別領域的課程就變成我的招牌,由我「獨撐大局」!其實,這種情形在社會所其他領域也是相差不多的。
也正因有此機緣,這一段不算短的時間我也認真讀了一些女性主義的經典與性別社會學的重要著作,同時也累積了一些心得。多年來,在性別領域的教學現場,教師們會遭遇各種不同的挑戰或挫折,其中之一就是女性主義理論中文教科書的選擇不多,多元性較少。目前坊間雖有集合多位女性主義學者合寫出輯的讀本,合輯的讀本固有其涵蓋面廣,且個別理論派別各由專精學者深入討論的優點,但對初入門者、大學部學生或自學者,合輯讀本則有缺乏一致性與連貫性的缺點,而這也是本教科書寫作的動機。因此,本書嘗試對性別社會關係的分析作一系統性的討論,將「性別」界定為三面向,分三層次討論:「性別作為範疇」、「性別作為理論」及「性別作為實作」。第一篇: 導論,性別作為範疇,討論性別概念的萌生及發展;第二篇:性別作為理論,試圖以「平等」與「權利」為核心的社會思想傳統與理論為架構,討論不同派別的女性主義理論關於「性別平等」與「女權」思想其各自的主張、指出其間的差異並勾勒她們發展的歷史連慣性。有別於傳統女性主義理論的安排,本書將西蒙波娃放置於最後一章,除了剖析波娃對「女性」次級地位的處境論,更希望經由當代對「第二性」的細讀與重讀凸顯波娃的理論對後世女性主義理論發展的重要貢獻與智識遺緒。第三篇,「性別作為實作」,秉持女性主義立場論的觀點,知識作為力量,要能解放,必也實作。將焦點放回台灣,以「性別研究」在學院的建制與「女性參政」作為顯示「性別實作」的過程與方式,檢視台灣性別權力關係在過去40年間的變遷。希望透過對「性別」作不同層面與層次的呈現與檢視,這本教科書的出版能對「性別學」的教授者有輔助之效,並讓學習者有所依循,達到依序前進之效。
寫書,不比寫論文,需要長時間的投入與耐心,而我總是因為工作或私人的考量與藉口而拖延投入本書的寫作。直到退休之後,終於得以定下心,專注寫書。(也許,因2020─2021的COVID-19的流行,導致全球移動幾乎停擺,配合防疫,宅在家和研究室專心寫作,也是有助益的。)完成一本書的過程需要許多因素的配合,而許多人的支持是最重要的。本書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謝三民書局前董事長劉振強先生持續的支持與堅持,過去20年間,個人因工作與家庭理由而無法履約如期交稿,甚至決定放棄時,劉董事長總是對我寬容、給我鼓勵。本書終於完成,能由三民書局出版,總算可以履行我對劉董事長的承諾,聊表我對他的尊敬與謝忱。學界朋友與清華人社院學生與同仁的鼓勵也支撐了我的續航力。本書的編輯與校對,包括章節的安排、文稿的潤飾、各章的註解與參考書目的校對等,這些重要細節得以完成,要別感謝尤美琪博士的細心與投入。三民書局的編輯家慈小姐與企畫于婷小姐在出版編輯的協助也是不可或缺,在此一併致謝。當然,本書若有錯誤,仍是作者自負。
如果說,「科技始終來自人性。」那麼,「知識就應該源自生命,立基於生活。」,這也是女性主義社會學者Dorothy Smith對社會學研究的主張:「日常生活世界作為問題意識:女性主義社會學」(Smith, 1987)。其實我對「性別」或「女性主義」的投入並非源自我的社會學博士班訓練,而是在完成學位,進入高等教育任教與從事學術研究後,職場的挫折經驗而促成的。當時因為身為已婚女性而受到差別待遇的經驗及缺乏同行同儕的支持,讓我驚醒,原來所謂的性別平等只是抽象的原則與口號!從此,投入「性別」,至今仍然堅持。
堅持性別平等的原則與追求女性主義的理想,並非平坦大道。一路走來需要許多的理解與支持。我很幸運,不但生長在一個男女平等的家庭,也有個平權伙伴關係的婚姻。我深深感謝父母親與兄姊的無私栽培,無條件供給我教育機會,出國留學,直到完成博士學位。這在60年代的鄉下,對不富裕的農家而言,絕非易事。最後,僅以本書紀念先夫,張慶輝教授(1942-1997),一位堅信「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家,他曾對婚姻作此註解:「婚姻關係也是權力鬥爭的關係。」他的洞見竟與社會女性主義經濟學家Heidi Hartmann對家庭的看法有異曲同工之處 (Hartmann, 1981),這應該是出乎他的意料吧!他無私的支持與愛,永誌我心。同時,我也要藉此書感謝女兒,秀慧。她在外多年,早已是個獨立自主的女性,我以妳為傲。我們同遊世界各地,分享歡樂時光,更讓我深深體會「有妳/女真好」的幸福。我也希望本書傳遞給秀慧賦權的信息,讓她面對投身的科學與教育職場的性別與族群的挑戰能更從容的應對。"Like mother, like daughter." 為達到性別平等目標的實現,世世代代的女性仍需持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