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小參考書首週
倒立看《金剛經》:社會科學的解析

倒立看《金剛經》:社會科學的解析

  • 定價:480
  • 優惠價:943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0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第一本用社會科學方法詮釋《金剛經》的科普著作
  佛教經典深藏傳播學與廣告學的實用智慧,教你跳脫框架,真正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讀《金剛經》要一本正經,從佛學的角度來看它嗎?其實不用,以現代社會科學的學理來讀它,更能扣連時代脈動,彰顯其價值;這也是社會科學的科普化,用不同角度,跳脫窠臼框架,以學理檢視、獨立思考,宗教是感性,科學是理性,「感性+理性」成了「理智的浪漫」豈不更美。
 
  本書分A、B兩卷及結論,A卷是《金剛經》的完整譯文與重要名詞的說明,稱〈金剛經.辨〉,「辨」指區隔,逐句解析五千字原典;B卷是要義精進版,稱〈經剛經.辯〉,「辯」指討論,提出18 個《金剛經》重要觀念的現代性詮釋。
 
  《金剛經》的命名隱含行銷法則「第一定位」的要求。
  
  《金剛經》是門徒記錄整理的稿子,也是人為智慧的產出,就是「有為法」。
 
  「色聲香味觸法」幻術,也是政治傳播和商業直銷常用的招式,都是假相,為佛陀排斥的。
 
  滅度是消除舊認知、植入新觀念的過程,用現代的語言說,就是強制學習,類似洗腦。
 
  降伏其心要去除的其實是人在「社會化」後的灰色價值。
 
  理解「見象非相,似相亦象」就知道假新聞是怎麼回事。
 
  《金剛經》雖為佛典,但倒比較像2500餘年前古印度的智慧,內容慧黠有趣,然而2500年的時空阻隔、文明進步,如果還將《金剛經》當作聖經,不能批評,這可違背了佛陀的教誨,佛陀要我們「無住相(象)」,不拘泥禮法表象,也提醒我們「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包含《金剛經》在內一切人為智慧,都是可以被討論、質疑或挑戰的。
 
  ◎本書採「偽」雙封面設計,封面是木頭人倒立看《金剛經》,但《金剛經》在哪裡?封面可一個字也沒有,《金剛經》有字,就是有為法的「象」,囿於框架規矩;沒字的《金剛經》,才是「相」,因無所住,故能生其心。
 
  封底似另一個封面,一塊文案隨著封面正看,另一塊要隨標題倒過來看。
 
  插圖是李幸潔《忘塵》,正看積極,倒看又是一番想像。所以啦,倒立看世界,世界真的不一樣。
 
  因此用社會科學理論詮釋《金剛經》,才會開啟另一扇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鄭自隆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兼任教授
 
  專書著作
  1992《競選文宣策略》,台北: 遠流。
  1995《競選廣告》,台北:正中。
  1997《企業公共關係》,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1998《廣告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
  2001《廣告管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2004《競選傳播與台灣社會》,台北:揚智。
  2005《文化行銷》,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2006《各國傳播媒體自律規範》,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2007《打造「台灣」品牌》,台北:國立編譯館 / 揚智。
  2008《電視置入-型式、效果與倫理》,台北:正中。
  2008《廣告與台灣社會變遷》,台北:華泰。
  2009《廣告代理50年:東方廣告公司與台灣廣告產業》,台北:遠流。
  2012《競選傳播:策略與管理》,台北:華泰。
  2013《文創行銷》,台北:五南。
  2013《公共關係:策略與管理》,台北:前程。
  2014《廣告策略與管理:理論與案例交鋒對話》,台北:華泰。
  2015《廣告、媒體與社會》,台北:華泰。
  2015《傳播研究與效果評估》,台北:五南。
  2017《文創:行銷與管理》,台北:五南。
  2021《數位整合行銷傳播》,台中:滄海。
 

目錄

A卷   辨   
 
1.楔子:如是我聞
「如是我聞」的opening告訴讀者,此經是作者選擇性理解selective perception的記載,讀者要以開闊心胸讀它,不必視為聖經。
 
2.降伏其心
人經過社會化socialization的學習,就會形塑自己獨特的個性,「降伏其心」就是要找回自己的本性。
 
3.滅度
學佛是滅度的過程,消除舊認知,再植入新認知、建立新態度。
 
4.. 法應無所住
佛法無所不在,貴在日常生活實踐。
 
5.無住相布施
學習佛法宣揚佛法,應「無住象」,不必拘泥固定形式。
 
6.諸象非相
所有「表象」都是假的,若體會到「表象不等於真相」才能讀通佛法。
 
7.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學習佛法,不應只斟酌字義的表象,也不必執著色聲香味觸法的宣教方式。
 
8.法皆不可取
正覺佛性無法「言教」,必須自己體會。
 
9.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法要身體力行,不是只用講的。
 
10.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自稱得道,即非得道。
 
11.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學習佛法不必執著,不須有一元思想。
 
12.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不執著自己的大,才是大。
 
13.如來無所說
《金剛經》博大精深,只能體會,無法言說。
 
14.三十二相,即是非相
人的外顯面貌(象)都是後天社會化的型塑,無法呈現本性(相)。
 
15.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外在的羈絆都不是本性,拋棄外在的羈絆方能找到佛性。
 
16.心有住,則為非住
心中若有執念,就無法找到本性。
 
17.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眼見未必為憑,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假象。
 
18.樂小法者,著我見
不應「先顧腹肚、再顧佛祖」,要以大乘取代小乘。
 
19.果報不可思議
學佛的果報是可得到報償reward或避免懲罰punishment。
 
20.如來者,諸法如義
所有佛法,都不離人性,一切適性,靠自己體悟,而非外在引導。
 
21.一切法皆是佛法
人間處處是佛法,行止都與佛性有關。
 
22.五眼
修法從肉眼、天眼至慧眼、法眼、佛眼,呈現階層式的發展,由低至高,由內而外,從具體視覺反應,到抽象認知思考與移情的投射empathy。
 
23.勿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
若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佛法必須意會,而非執著字義的斟酌。
 
24.非善法,是名善法
修法之道,無他,去除社會化的罣礙,就能修成。
 
25.莫作是念「我當度眾生」
成佛不必在佛,眾生可以經由自覺自修體悟佛性。
 
26.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學佛就是要找回本性。
 
27.不應貪著
教佛、學佛若心求果報,即為「貪著」。
 
28.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佛法自在心中,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法必須內化成行為。
 
29.合相
佛法是集合體,不能拆開看,經過整合方成為「相」完整知識。
 
30.不生法相
佛法不是用來炫耀,更不是用來賺錢,經由自己的洞見體會佛法,不必仰賴他人的二手、三手詮釋。
 
31.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一切人為的論述,都是夢幻泡影,和露水閃電一樣,過眼即逝。  
 
B卷   辯   
 
1. 宗教傳播
2. 金剛結:白馬非馬
3. 如是我聞
4. 降伏其心
5. 滅度
6. 眾生
7. 色聲香味觸法
8. 偈
9. 若見諸象非相,則見如來
10. 大乘與小法
11.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12. 合相:合象為相
13. 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14. 有為法
15. 《金剛經》是意識形態?
16. 《金剛經》的套套邏輯
17.佛陀的選擇:漸或頓
18. 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變   結論
悟:見象非相、是相亦象
 
 

自序
 
為什麼讀不懂《金剛經》?
 
  你看懂《金剛經》的白話譯本嗎?
 
  《金剛經》是古印度素樸的智慧,凡5000餘字,入中土,自姚秦鳩摩羅什譯經,迄今已有1600餘年,明代之前,《金剛經》並不被僧界重視,挑剔的高僧視之「不了義」,明代以後,因融入民間信仰而被儒道肯定,逐漸為民間接受而演化為主流;但儘管為僧俗接受,不過還是看不懂,千年以降,僧俗演繹詮釋不下數百萬言,僧眾以法典視之,論之不踰規矩,俗家學者以玄學或養性析述,望之儼然不可親近,後學者循此讀經,枉矣。
 
  看不懂《金剛經》的原因有幾項:
 
  第一個原因是1600年前字彙貧乏,同字異義,因此相、象不分,「相」指本性、本質,「象」指表象、方法,因此「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很難解讀,但若解釋為「凡所有象,皆是虛妄;若見諸象非相,則見如來」,則豁然開朗矣。
 
  相、象不分,糾葛不清,越解釋越難懂;此外「法」也是,《金剛經》的法,有時指佛法,即是「相」,但有時亦指學習佛法的途徑、方法,即是「象」。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第一個「所謂佛法者」,指的是宣教的方法(「象」),第二個「即非佛法」,指的是宣教的方法若不對,則無法學習正確佛法(「相」);又如「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此二詞的「法」均指方法,也就是「象」而不是「相」(佛法本身)。
 
  其次是1600年前,讀原典譯經的胡僧口述其義,漢官筆記,難免有認知差距,產生選擇性理解selective perception,甚至有些無法以文字完整表達意涵,只能音譯或含混帶過,如「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或「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不但抝口,而且似乎是不合邏輯論述,但以現在邏輯學詮釋就會一目瞭然。
 
  第三,詮釋者故意把它講得玄之又玄,原因是詮釋者自己也看不懂,所以自己囫圇吞棗,無法消化,當然也就不能講清楚;另一個原因,知識必須有貴族性方能賣錢,講的清楚明瞭人人能懂,失掉知識的貴族性與市場價值,自己哪能成為「宗師」而得到供養?
 
  《金剛經》雖為佛典,但倒比較像2500餘年前古印度的智慧,內容慧黠有趣,然而2500年的時空阻隔、文明進步,如果還將《金剛經》當作聖經,不能批評,這可違背了佛陀的教誨,佛陀要我們「無住相(象)」,不拘泥禮法表象,也提醒我們「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包含《金剛經》在內一切人為智慧,都是可以被討論、質疑或挑戰的。
  
  本書命名「倒立看《金剛經》:社會科學的解析」,稱為「倒立看」是迥異以往的宗教詮釋,改以社會科學理論,從另一個角度看《金剛經》,也是科普的概念,一般談科普,只會想到理工農醫,但社會科學仍是可以「科普化」,尤其以艱澀難懂的《金剛經》作為分析示範的對象,更為有趣。
 
  「倒立看」的構想是受到《文創》雜誌的啟發,2014年9月《文創》雜誌第1期的封面就是倒立看城市,《文創》是三立電視公司發行的,只發行了11期,2015年8月號是最後一期;可惜了,這也看到文字媒體的困境,不管是報紙、雜誌,還是書籍。
 
  「倒立看《金剛經》」分A、B兩卷及結論,A卷是《金剛經》的完整譯文與重要名詞的說明,稱〈金剛經.辨〉,「辨」指區隔,《金剛經》的白話譯文坊間汗牛充棟,上網隨便一查就有百本,但都以佛經來翻譯佛經,用三道、三慧、四相、四攝來詮釋,陷入文字障,甚至用一些連自己也解釋不清含混其詞的話來詮釋,治絲益棼,讀者又如何搞清楚,更是減損讀經的樂趣。
 
  本書嘗試用現代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傳播學、廣告學的理論詮釋2500年前的東方智慧,不是挑戰,而是肯定,也顯示《金剛經》雖歷久,但彌新;所以不必管何謂三十二相的宗教想像,也不必特別鑽研音譯名詞的意涵,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1600年前讀原典譯經的胡僧、漢官都抓不到精準意涵,給予適當漢名,後人又有何能耐說東說西,說他說了算。
 
  B卷是A卷的精進版,稱〈金剛經.辯〉,「辯」指討論,挑選18 個《金剛經》重要觀念,用現代社會科學理論予以解析,如《金剛經》有很多這樣的論述「○○,非○○,是名○○」,「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或「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傳統譯經者常陷入迷障,越講越心虛;但若用邏輯學的「白馬非馬」拆解,則一目瞭然。
 
  又如《金剛經》的opening「如是我聞」,一般譯經者常一語帶過,但事實上它有深刻意涵,就是傳播理論的選擇性理解,也是作者阿難王子「文責自負」的宣示,接觸外在訊息,每人因學養、經驗不同,都會產生選擇性理解,《金剛經》口述者的佛陀,與筆記者的阿難,當然會有認知差距。
 
  再如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五眼」,《金剛經》並沒有詮釋其意義,但以日本哲學家大西克禮討論日式悲劇美學「物哀」的理論來參照比對,就很有趣,對物的感受,從接觸瞬間的直覺反應,到易位移情empathy的投射,與「五眼」何其類似。
 
  結論稱〈金剛經.變〉,「變」是觀念的轉換,跳脫傳統宗教思維,理出《金剛經》論述脈絡,《金剛經》的主軸是「悟」,要達到「悟」必須「降伏其心」,「降伏其心」的方法是「滅度」與「自修」,如何檢驗是否達成「悟」的目標,就是是否領悟「非相」,換言之,若見諸象非相,即見如來(佛性),了然世界;「頓悟」之後,不能自滿,要「自抑」修身,非身是名大身,也不能獨善其身,要「入世」,無住相布施,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讀經就是讀書,讀書的樂趣是思想海闊天空,讀後豁然開朗,北京清華大學有一面陳寅恪寫的王國維紀念碑,開題就說「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但以經讀經,是掉入另一個由他人編織之「俗諦桎梏」,何必。
 
  獨立思考是必要的,讀經亦是如此。
 
  p.s.
  如將本書視為佛書亦無妨,但要「去中心化」,跳脫以往僧俗的解釋,以自己角度思考體會,宗教是感性,科學(包含社會科學)是理性,「感性+理性」成了「理智的浪漫」豈不更美。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875987
  • 叢書系列:POINT
  • 規格:平裝 / 312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1.楔子:如是我聞
 
記得80年代末期司迪麥口香糖《貓在鋼琴上昏倒了》的電視廣告嗎?一排狀似囚犯的人,第一個人說「新建築正在倒塌中」,簡單的一句話,傳啊傳,傳到最後一個人卻說「貓在鋼琴上昏倒了」。
 
這就是口語傳播常發生的謬誤,「如是我聞」是不是也會有這種現象,所講、所聽、所寫會有認知差距。
 
原典: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譯文:

以下的故事或經義是我根據佛陀所述,而作的筆記―
 
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與弟子1250人生活在一起,當天講經之前,佛陀穿上衣服帶著缽進入城內化緣,接受民眾供奉的食物,化緣畢,回住處,吃完飯,收衣缽,腳洗乾淨,然後在座位坐著。
 
釋文:
 
•本章章義
 
原始《金剛經》一氣呵成,並不分章分品,但現在市面版本《金剛經》分32章,每章有其章名,這是昭明太子所分,章名亦其所定,因其以宗教觀點切入,與本書社會科學角度剖析不符,所以另行以該章關鍵詞命名,但分章類似,本書將《金剛經》分31章。
 
本章係《金剛經》的opening,交代人物、場景,頗為有趣;而最重要的是「如是我聞」的開場,這是作者「文責自負」的宣示。
 
•如是我聞

 
「如是我聞」是《金剛經》作者「文責自負」的聲明,《金剛經》作者是誰?內文並未交代,但佛教相關論述多認為是「阿難」(也有譯為「阿南」),阿難是佛陀堂弟,父親是白飯王,所以也是王子,當時擔任佛陀的侍者,以現在的名稱應是「侍從祕書」吧,如同陳布雷之於蔣介石;「如是我聞」也就是以下所述,是根據作者聽來的佛陀與弟子的對話而記述下來;因此《金剛經》真的是佛陀的本意嗎?
 
佛陀和孔子一樣「述而不作」,「述」是教學,「作」是發表論文,還好二位不是現在的教授,沒有升等壓力,否則即使上課認真,教學評鑑再好,很受學生歡迎,也升不了等,當不成「教授」,所以可以優哉的講課,但口「述」的老師和「作」筆記的學生,會不會有認知差距?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宗教命理】閱讀你的POWER金榜100!高寶X朧月X三日月 電子書展,全展85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草間彌生主題展
  • 秋冬保健書展
  • 羅曼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