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多變環境下的全球經濟
無疑地,全球化為世界帶來了高度繁榮,然而這些好處卻分布地相當不均。《2020年全球化報告》量化了45個國家,從1990年到2018年期間受惠於全球化所增加的財富,以日本為最,累計人均收入為50,044歐元。
相較之下,中國才是全球化的贏家。中國因全球化造成的累計收入增加,是該國1990年GDP的8.35倍,印度只有1.74倍。這些數據顯示,美國的確從全球化受惠最少。這或許可以解釋許多美國人對全球貿易的批判態度。
儘管全球化帶來了繁榮,但也面臨日益高漲的懷疑聲浪。根據最近一份以經濟學家為對象的調查研究,86%的受訪者認為有必要重新思考全球化。其中一位作者還主張,「要從超級全球化中撤退。」某家銀行的研究也指出:「全球化已經結束。」
若你以為這是新冠危機下而倉促做出的結論,恐怕言之過早。一位研究歷史的專家表示:「常有人聲稱,2020年後世界將不復從前,這個說法太過於簡化,完全不是科學觀點。」《金融時報》根據數份研究的評估,最後得出較為簡潔的結論:「全球化之死的報導言過其實。」
全球化的未來並不明朗。導致關稅與貿易摩擦大增的美中衝突,是否會進一步加劇,抑或因新條約而緩解,仍懸而未決。針對俄羅斯與伊朗的制裁也一樣。有些自由貿易協定的計畫完全失敗(例如歐盟與美國之間的協議),有些則成敗參半(例如美國退出後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話說回來,屬於後者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則有15個環太平洋國家簽署。歐盟與加拿大、歐盟與日本、英國與日本之間都有自由貿易協定。就連川普在任期間,中國政府公債也被摩根大通、彭博巴克萊列入富時羅素(FTSE Russell)等主要全球指數。未來幾年,預期將有1,400億美元湧入。 拜登總統上任後優先處理的法案之一,就是推翻前任總統讓美國退出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