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賀新書出版兼序
余薇
育清又要出書了,她怎將養老院的生活過得如此有滋有味?這更確定了她就是我尋找生活典範的第一人選。
三年前送走高齡九十三歲的老母,我也正式晉升為長輩,敬老卡的嗶!嗶!嗶!三聲,有人嘆無奈,我卻竊喜為福利,尤其搭高鐵南來北往,真的省很大。雖然慶幸步入初老的我因目前身心狀況尚屬還好,生活仍如昔般的自在充實,但也知歲月是不饒人的,老、病、死的自然生命歷程無法逃避,只是來的快慢、輕重、早晚而已。
回顧先慈的一生,年輕時隨著大時代治亂起伏,嫁給軍職的父親,戎馬奔波,居無定所。之後隨著軍隊撤離大陸來到台灣,日子雖然清苦,但天下總算太平,生活也安定下來,五個子女得以長大成人,安身立業。及至晚年,雖然重聽但仍能溝通;目略不明,看電視、書報尚無大礙,偶而輔以放大鏡;雖抱怨雙腳無力,但我觀察拐杖只是拿著心安,步履輕盈跟得上我們的腳步。有高血壓及失眠等慢性病,但用藥物控制都有很好的功效,直到臨終倒下前,生活都能自理。朋友稱她是資優老人,應當之無愧。
只是母親缺乏安全感,尤其在她六十三歲痛失老伴後。雖有弟弟同住,我和手足也常去探視,但我知道她多麼希望身邊有個親人隨侍在側,只是我們有工作,有家庭。有想到請外籍看護,但母親擔心被虐待,周遭很多雇主抱怨外籍看護的種種不是,總讓人不寒而慄;雖也有好的將雇主當成親人般的盡心照顧。但母親年紀大了,成見已深,加上同住的弟弟也不習慣家中多個外人,遲遲未能定案。好在有請到半日的小時工陪伴母親,稍稍減輕我心中的不安與無奈。
台北榮總老人醫學部主任陳亮恭醫師,對老人照顧提出很多務實又精闢的建議,他說「求助不是叨擾,機構不是壞事,移工看護有必要,有事要找人分擔」。他是累積了多少臨床經驗,看到多少家庭因照顧老人造成家人間的紛爭,及不勝負荷的悲劇,提出的由衷建言。但我終究未能說服家人。
母親用她的生命歷程教育我指引我,我常反思,當我老了,要像母親一樣?還是有其他不同的安排?
在母親晚年執意宅在家裡不願外出走動的那些日子,她常幽怨的告訴我們:「你們不夠老,不知老了活著有多辛苦!」
同樣的心聲,已先逝的公公說過;好友榮高齡的老母也說過。
這些老老人從來也沒想到會活超過平均壽命這麼多年。社會沒有提醒,政策來不及制訂,自己完全沒有心理準備,怎麼一下就變成高齡社會的主角?以前家中長輩地位崇高,三代、四代甚至五代同堂,人多熱鬧,從不缺人氣、人手,怎麼到了自己老了,變成獨居,成了家人的負擔,我的何去何從變成了世紀大哉問?
在這辛苦活著的晚年歲月,知道母親還能打麻將,我們盡量湊成咖,當她專注牌局,往往就會忘卻病痛,停止抱怨。即便有點失智,打起麻將卻不含糊,洗牌理牌手腳俐落,出牌碰牌鏗鏘有力,我多麼欣賞、享受母親當下的清明活力。當她胡牌了,當她細數自己贏得的籌碼,臉上泛著喜悅滿足,欣慰的說:腦筋還沒壞喔!
哇!活在當下的感覺真好!可惜常常三缺一。
好友華的母親在八十四歲時從移民二十年的美國回到台灣,參觀數家養老機構後,毅然選擇了一家位於北部口碑不錯的養老院。她說自己喜歡交朋友,養老院滿足了她這方面的需求。院裡有許多課程,她參加捏陶、畫畫、唱歌以及教友禮拜,另外每天上下午各一次的體能活動,幾乎被要求全體參與。還有牌友約好每周兩次麻將間的方城之戰,不賭錢,純益智消遣。很多民間團體定時來院表演才藝、帶團體活動,有時小朋友的來到,不需表演,光是童言童語的問好就讓院裡住民開懷大笑。假日,三位住在台灣的兒女輪流探視,遠在美國的孩子平時用視訊,回台探親就貼身陪伴,她說她很滿意這樣的「老後」!
好友說她其實不敢主動告訴別人母親住養老院,怕別人說她不孝,怕別人同情母親。其實她母親是個獨立自主,勇於接受生活挑戰的女性,在她六十五歲小學老師退休後,應美國兒子建議,考慮移民美國。她和也已退休的老伴住了一陣子,覺得在美國過退休生活很不錯,於是回台灣收拾家當,期間報名駕訓班,學會開車,拿到台灣駕照,到美國也很順利的考到駕照,解決在美國沒車就像沒腳的困境。難怪她能適應進而喜歡美國的生活,購物、訪友、參加活動完全可以自主,不需依賴子女,是對自己多大的肯定與自信。擁有這樣的特質,無論在哪生活都能過得悠遊自在。
我常想一個人的心態是怎樣的影響她老年生活的選擇?
誠如老人學專家陳亮恭醫師說的「機構不是壞事」。作者育清及好友華媽媽做了最好的詮釋與印證。
還有一位好友李的母親因中風住進護理之家,請了移工看護照顧,他們手足輪流探視,陪媽媽吃飯、做復健、散步、聊天。她說好在五手足有共識肯擔當,也感恩媽媽自始至終勤儉持家,善於理財,存夠老本,才能維持目前的照顧品質,及手足間的和睦。讓我深刻體會安心養老是有條件的,客觀的條件要有人力、財力,主觀的條件是自己的心態。但願我能做足準備,迎接自己漸老的未來。
多年前,先生從台北調到高雄工作,當時我因還有五年才達退休年限,一直猶豫是否該放棄工作隨先生南下?周遭親友眾多的建言都是勸我繼續工作,當假日夫妻即可;只有育清說:「夫妻應該相依相隨,老伴老伴老來作伴,尤其在先生工作打拚之際,賢內助的角色絕對要發揮功能才是。」不只當時,直到現在,她用行動讓我看到也體會到她對家庭、對先生、子女的付出。而更令我佩服的是,她能接受改變,適應變動,用心生活,竟能將養老院的眾生百態,透過文字,化作一篇篇寫實中不失幽默,感傷後發人深省的勵志美文,一本、兩本、三本、四本,如今來到第六本,您說我怎能不羨慕?將她當成生活的典範,學習的榜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