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長夜漫漫 自由路迢迢──談紐伯瑞人權經典《哦!自由!》
張子樟(前臺東大學兒童文學所所長,本書譯者)
「人人生而平等⋯⋯」
1776 年7 月4 日發表的《美國獨立宣言》一開始就出現「人人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的說法,但是實際上,林肯總統的《解放奴隸宣言》到1863 年1 月1 日才宣布,約莫一百年後又有金恩博士領導的民權運動,一路走來異常辛苦。在文學作品方面,我們讀過《湯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 、《根》(Roots)等類似抗議文學的作品。前後奮鬥了兩百多年,才有眼前的光景。然而近年來,黃種人是繼黑人之後,受到歧視的族群。人類爭取天賦之權,絕非平常小事。
不分種族的普世願望
《哦!自由!與牛、豬、棉花一起標價出售的十一名奴隸,他們的夢想與呼喊》,是對十九世紀中期美國南部一座真實莊園裡的真實人物,所做的虛構描述。作者阿西立.布萊恩(Ashley Bryan)透過文字,想像那些在菲爾柴德莊園裡,一群被奴役的人們,他們的外在生活及內在世界。華麗的插圖描繪了每個被奴役者的樣貌與生活,以及埋藏在他們的奴隸身分之下,內心深處的夢想、情感、愛和恐懼。從這些人的內心獨白,我們聽到了他們的夢想、愛、創造力,還有希望,讓我們透過他們的悲劇人生,找到美麗又令人心碎的情節。
這本美麗的圖畫書,展示了十一名在莊園被出售的奴隸,捕捉到黑奴在飽受壓迫的時期,不知疲倦的精神和充滿活力的文化。插圖不只展現每個奴隸的臉,還呈現他們在拍賣會上被出售的價格。每個奴隸都有獨特的技能,多少能令他們感到自豪,即使他們不見得每天都能自由展現自我。
作者為每個角色寫了兩首詩,一首是傳記詩,解釋了他們的技能和被奴役的情況,另一首則是奴隸的夢想,其中包含他們來自非洲的名字,以及他或她對更美好未來的渴望與想像。
奴隸制不但剝奪黑人的尊嚴,也打擊他們的士氣。每個奴隸夢想的部分,顯示了所有人不分種族的人性和普遍願望。藉由作者的細筆描繪,這些人成為擁有真實人性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私人財產的碎片。
虛構情節底下的真實
作者布萊恩的靈感,來自一份真實的歷史文獻──十一名奴隸的銷售清單。清單上只列出奴隸的名字和價格。作者搜集這些資訊,並為每個奴隸創造了可能的性格特徵、技能和成就、他們的歷史、他們的家庭、他們的愛和夢想。
僅僅知道這一點,以及數千份其他類似檔案的存在,就夠令人吃驚了,這是人類歷史不光榮的一頁。布萊恩做了一些研究工作,想像每個奴隸的日常生活,以及他們對未來的恐懼。事實上,這批於1828年被出售的奴隸之中,除了其中年紀最小的奴隸,其他奴隸可能都難以活著看到黑人解放的一天。
《哦!自由!》的故事發想是相當獨特的,作者構築出我們想像和意識不到的時代,那些生活在奴隸制底下的人們,如何以卑微的方式來消磨人生,他們理應但從未被允許自由的生活。
獨特鮮明的插畫風格
本書插圖設定細膩而周全,每個角色都栩栩如生。我們能從書中看到他們對彼此的愛,他們被迫分離的擔憂,和他們對自由的渴望。他們對非洲的記憶,在淪為奴隸前的生活(對比那些不是出生在奴隸制中的人),他們獨特的天賦、快樂和悲傷,無一不感動人心又令人心碎。
作者的藝術風格相當有趣,他利用鋼筆、墨水和水彩鮮活呈現他的每一個角色。他從莊園的奴隸肖像開始,以不同方式去渲染、擴展每個人休息或活躍的模樣。「佩吉」是最早出現的女性,細看她的畫像,作者在她臉龐上增添許多漩渦和線條,這種技巧,也不同程度的運用於書中其他角色的肖像。在每個奴隸的肖像之後,作者又用畫筆進一步勾勒出他們的日常生活或夢想。每幅畫像的細節程度都略有變化。例如,佩吉是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她臉部的顏色,以及她臉上每條線條,似乎都有值得關注的故事,清楚表明了她為什麼被選為第一個。
其他畫像並沒有包含這種程度的細節,手法也略有不同。例如,夏洛特和朵拉的臉龐幾乎沒有線條,這是作者懷著憐憫之心的有意識的選擇,因為佩吉的畫像已能讓讀者感受到他們其實一樣飽經風霜,滿是滄桑。
從創作看見人性的尊嚴
作者獲得二〇年代到六〇年代與奴隸有關的文獻檔案時,同時得到大量不為人知的故事。當他選擇給予這些被歷史吞噬的人生命、尊嚴與和平時,他呈現在痛苦深處才能找到的光明、笑聲和美麗。這是一部勇敢而有意義的作品,它讓孩子們理解:在人類歷史中,每個身體背後都有一個大腦、心臟和靈魂。
這本書是一部虛構作品,我們缺乏相關研究佐證巴克斯、佩吉或朵拉的真實故事。作者重新建立這些人的生命,創作中所描述的,並不是他們真實度過的生活。因此,我們知道,其實書中的這些名字,每個人都代表某一群體,例如:貝蒂代表的是從事園丁工作的奴隸;斯蒂芬代表從事建築的奴隸;朵拉代表每個出生在奴隸制底下,可能一生都在為他人勞動的孩子。除此之外,作者也為這本書注入奴隸制相關的知識,讓稍大一點的兒童讀者可以深入思考。
作者不會浪費篇幅去告訴大小讀者奴隸制是如何不公不義。孩子們帶著已經到位的知識走進圖畫書的故事,他們現在需要的是更多的人性與同理。
距離菲爾柴德遺產估價清單標註的1828年7月5日,迄今已近兩百年,我們無法考證後人是否還記得作者書寫的這些名字──還有家庭在談論簡或奎舒嗎?這是世界上唯一剩下的部分嗎?本書呈現的,可能不是他們的真實經歷,但是作者盡全力讓這些名字和這些人活著──即使只是在讀者心中多活一會兒。他透過本書向孩子們表明:奴隸不是一具具不幸的屍體,他們是建築師、藝術家和音樂家;他們是好人或壞人,就像我們一樣。
名作家泰瑞.普萊契(Terry Pratchett)曾經寫道:「當人們把別人當作物體時,罪就是罪。」本書作者發揮人道精神,把人當成人對待。在二十一世紀,作者透過本書,教給我們的孩子非常寶貴的一課。
作者的話
一個名字,一個年齡,一種價格。
像你這樣的人。像我這樣的人。
出售!
許多年前,我獲得了一系列與奴隸有關的文件。這些文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20年代到1860年代。
我被這些文件深深打動,並一直希望能夠利用它們。最後,我選擇了從1828年7月5日,菲爾柴德遺產估價的文件來講述這個故事:十一名奴隸與牛、豬、棉花一起出售,文件上只註明奴隸的姓名和價格,沒有註明年齡。
我受到這些史料的啟發,準備重現這些奴隸的生命,讓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在1800年代,「男孩」、「男人」、「女孩」和「女人」這些術語的使用與奴隸的實際年齡無關。為了撰寫這本書,我為每個人設定了年齡和在莊園負責的工作。
在美國的奴隸制下,黑人是所有者的財產,不被視為人類。我試圖透過這個故事的文字和藝術表現,讓這些奴隸能像人類一樣
活著。我為這十一個奴隸畫了肖像,我研究他們每一個人,傾聽他們的聲音;我用自由詩的方式寫下我聽到的內容,以強調他們的話語。這些話語講述了他們的背景,以及他們在莊園的工作。然後,為了拉近這些人的距離,我寫下了他們工作時的想法,然後以藝術的方式,描繪這些人實現夢想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