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女性成長,從反思母愛的束縛開始
越來越多的女性意識到,自己成年以後的性格、親密關係、人際關係模式甚至學業和職場表現,都常常受到童年經歷和原生家庭的影響。她們開始關注自我成長,不斷探索自我,療癒內心創傷。
在尋求心理諮商的人中,女性所占比例大於男性。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心理問題困擾的原因複雜而廣泛。如果從原生家庭的角度看,女性的精神痛苦許多都源於和母親的關係。
大部分尋求心理諮商的女性,起初並沒有期待在諮詢室裡談論自己的母親。她們深受困擾的問題大多是各種難以承受的負面情緒和身體症狀,如憂鬱、焦慮、恐懼、強迫傾向、被害妄想等;或者是讓人失望的伴侶關係,如爭吵、冷戰、出軌等;或者是育兒過程的心理困難,如對孩子期待高、沒耐心、傷害孩子的想法等;或者是和上司、同事、家人的關係緊張,比如辛苦付出卻不被認可,難以抑制又無法表達憤怒,和長輩相處不快……。
如果談到母親,她們可能會輕描淡寫地轉移話題:「我媽媽?她對我挺好的,我們之間沒什麼問題。」然後,她們會繼續談論她們不健康的情緒和身體、不負責任的丈夫、麻煩的孩子、索求無度的上司、自私的婆婆等。
對很多女性來說,談論母親對自己的傷害,本身就是個禁忌,這會令她們感到不安,覺得母親為自己付出了那麼多,自己不該談論母親的不是,甚至不該去想這個問題。
但隨著諮詢的推進,她們對當前的困擾不斷抽絲剝繭、尋根溯源,逐漸揭曉的答案往往都會指向和母親的互動。
●常年的抑鬱心境有時來源於「一直沒能從母親那裡得到足夠的關注和回應。」
●一再容忍伴侶的家暴,不僅是因為自己的父親有家暴傾向,更是因為內化了母親在父親面前一味隱忍的態度。
●對一、兩歲孩子的哭鬧很不耐煩,可能是因為自己兒時哭鬧時沒有得到母親的安撫,由此留下的潛意識創傷在此時被啟動了。
●工作上承擔責任太多卻總感覺得不到上司的認可,有時是因為自己獲得母親關注的方式就是努力做事取悅她。
●覺得婆婆對自己不好,有時是因為將自己壓抑的「對母親的需求、不滿和失望」投射到了婆婆身上。
意識到這些,會讓我們更容易理解和接納自己,從而更有能力主動做出選擇,掌控自己的生活。
談論母親給女兒帶來的傷害,並不是為了評判母親,指責她、報復她,而是為了讓我們更瞭解自身痛苦的根源,改善我們的身心狀態,真正實現人格獨立和自我成長。
當然,父親也會影響女兒的人格,同時母親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兒子的人格,許多圖書已經用「親子關係」這個概念概括了母女、母子、父女、父子四種關係,並討論「原生家庭對人格的影響」。那麼,為什麼還要把「母女關係」單獨提出來討論呢?
二○二一年母親節時,為了給我的心理諮商工作室準備一些慶祝母親節的文案素材,我用「母親節」三個字在網上搜索圖片,找到了海量的母親節配圖,同時得到一個有趣的發現,我數了前一百張為母親慶祝節日的配圖。
●其中十五張圖,是母親和兒子在一起;
●其中十二張圖,是母親和一個看不出性別的嬰兒在一起;
●其中五張圖,母親身邊既有兒子也有女兒;
●其中二張圖,母親身邊環繞著一家老小;
●其中一張圖,母親身邊的人是父親;
●另外六十五張圖,都是母親和女兒在一起。
這個數據讓你感到驚訝嗎?背後的原因無法用三言兩語簡單概括,但如果你有耐心讀完這本書,就不會感到驚訝了。你會發現,和其他三組親子關係相比,母女關係十分獨特,這份關係對女性的一生都有深遠影響。
本書就試圖幫助女性朋友們回顧、反思、梳理自己和母親的關係,識別其中的消極影響,走出母女關係的創傷陰影,為自己打開新的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