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聽音樂人分享跟音樂有關的一切,是如此令人著迷
兔比
澀谷系於1990年代初,由喜愛歐美文化的圈子中孕育、發跡,受到年輕族群歡迎,以小澤健二及小山田圭吾組成的The Flipper's Guitar、與小西康陽領軍的PIZZICATO FIVE為首,其作品從獨立進入主流視野,直到90年代末告一段落。它代表的不僅只是音樂標籤,而是從時尚、電影藝術、價值觀都包含在內的生活風格。
90年代也是日本流行音樂與偶像劇的黃金年代,那時候的日本流行音樂在台灣擁有不少聽眾,由於日劇、動畫在第四台的強力放送,讓許多台灣人認識恰克與飛鳥、小室哲哉、ZARD、宇多田光等藝人團體。小田和正的〈愛情故事突然發生〉(ラブ・ストーリーは突然に,《東京愛情故事》主題曲)、久保田利伸〈La La La Love Song〉(《長假》主題曲)等歌曲,對於1970、80年代出生的台灣人來說,是一聽到歌曲前奏就感到熟悉懷舊的青春回憶。
雖然所謂的J-POP(日本流行音樂)對台灣人來說並不陌生,但「澀谷系」在台灣是一個小眾日本樂迷才知道的名詞。在還沒進入網路普及的時代之前,音樂資訊大多透過電視、雜誌書籍與唱片行取得,而澀谷系則要透過日本出版社發行的音樂雜誌,才能接觸到最新或是更深入的資訊。
* * *
話雖如此,實際上包括我在內的許多台灣人還是在不知不覺中,或多或少接觸過澀谷系的文化(或是其延伸)。
例如和澀谷系圈有關連的人物,包括:藤原浩,帶起裏原宿風潮的時尚教父,90年代初他擔任音樂製作人,和澀谷系圈子的人走得很近。視覺藝術大師信藤三雄,也被認為是日本唱片封面設計的重量級人物,經手過Mr. Children、坂本龍一、米希亞(MISIA)的作品封面,在職業生涯初期他便與Pizzicato Five合作,隨後為澀谷系眾多音樂人設計唱片封面,確立澀谷系的視覺風格,被稱為「澀谷系的專屬設計師」。電影《重金搖滾雙面人》(デトロイト・メタル・シティ,Detroit Metal City)中男主角喜歡的清新音樂風格暗指的就是澀谷系,「澀谷系王子」加地秀基還參與主題曲創作呢。Hide──在台灣擁有眾多死忠樂迷的X JAPAN傳奇吉他手 ,因為喜歡聽Cornelius(小山田圭吾)而促成視覺系與澀谷系的兩大代表的雜誌對談,在當時引發一陣話題,以此為契機,兩人後來在音樂作品上也有合作。
就連當時還是小學生的我,透過小時候每天準時收看的《櫻桃小丸子》的片頭曲〈ハミングがきこえる〉(聽見哼唱的聲音),也第一次接觸到澀谷系。演唱的Kahimi Karie是澀谷系中最知名的女歌手之一。由小山田圭吾作曲,漫畫原著者櫻桃子作詞,搭配上她如夢似幻的輕柔囈語,以及通往神祕世界的階梯、魚在天上悠游的奇幻畫面,和當時聽過的任何日本音樂都很不一樣。那時的我心想,如果夢境實際存在,那麼在那唱歌的肯定就是像這樣的歌姬吧!
後來,我開始買錄音帶、買CD,每天都在聽音樂,經過了那個《櫻桃小丸子》裡面提到的恐怖大預言「1999年世界末日」之後,才開始知道「澀谷系」這個名詞。當我回頭開始挖起澀谷系的資料,知道他們歌曲中大量引用海外的音樂,並重新構成新的曲子,就像是在聽喜歡的音樂人介紹他們喜歡的文化,越挖越有樂趣。
* * *
本書捨棄一般書籍介紹澀谷系的方式,除了澀谷系中心所發生的事之外,還向AIR JAM、Neo GS、YURAYURA帝國(ゆらゆら帝国)、偶像、松浦俊夫等相同世代的圈外人進行訪談,藉由了解澀谷系登場前夕以及爆紅之後的周邊人物,鋪展開他們和澀谷系的關聯與影響,為澀谷系的背景補上更全面的輪廓,反而讓澀谷系的定義更加清晰。相信即使已經是對澀谷系很熟悉的樂迷,也能找到之前不知道的音樂故事。
乍看之下,本書好像是只針對單一音樂文化的對談,但在「澀谷系」一詞背後其實藏有滿滿的「音樂原材料」,附有超過三百個音樂資料註解,真的是寶庫般極其豐富的內容,我一邊查資料一邊翻譯,常常就一不小心開始深挖起音樂來(笑)。像是1960年代日本有很多實力驚人的搖滾樂團,或是致敬哥吉拉的合輯《A TRIBUTE TO GODZILLA》,聽起來也十分有趣,諸如此類,裡頭還有更多更多厲害的音樂值得挖掘,因此,要說它是音樂工具書也絕對夠資格。
澀谷系的背後是一個高度喜歡西方音樂、電影的文化,所以也很推薦喜歡西方音樂的樂迷打開本書。在書中提到的布勒(Blur)、原始吶喊(Primal Scream)、保羅威勒(Paul Weller)、嗆辣紅椒(Red Hot Chili Peppers)等,從同樣是90年代的英式、另類搖滾,到60年代的海灘男孩(The Beach Boys),還有法國新浪潮導演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等這些耳熟能詳的著名藝術家們,絕對也能夠引起喜歡西洋文化的讀者注意。對長年接觸並喜愛日本與西洋文化的我來說,更像是找到同溫層般,一邊閱讀一邊心裡湧出溫暖的感覺。
聽著喜歡音樂的人聊天分享跟音樂有關的事,總是很讓我著迷。這也是本書充滿魅力的原因之一,提到的不論是「唱片行的全盛時代」、「穿什麼衣服去看演唱會的潛規則」、「英搖時期的熱潮」、還是「想要推廣喜愛音樂的使命感」等等,都讓我深深感到連結與共鳴。書中有許多地方會觸動到聽音樂的人共同的語言與記憶,也能讓新一代的樂迷們對於當年日本的音樂文化有更鮮明立體的認識。
很開心能夠擔任本書的翻譯。希望讀這本書的你也能夠跟我一樣從中找到許多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