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有位母親,在一次講座中傾訴她教養上的困境,訴說青春期的孩子在家使用3C不受控,父母想管束,孩子立刻情緒對抗,完全無法管教,而孩子在學習上又呈現散漫態度,而且無師長。
母親在家中日日與孩子情緒衝撞,筋疲力竭,母親說,為了孩子,她盡全力付出,最後卻得到這樣的結果,她覺得很委屈,也很不值。
這是許多家庭中常見的情景。
家庭裡,我的身份亦是個「母親」,我很能體會同為母親的無奈與困境。
在家庭裡想要推動「薩提爾教養」,可以先將這句話勞牢記在心裡:
情緒是大火,火來了記得快跑!
情緒,在薩提爾模式裡,是中性的,沒有好或壞的影射,它只是「正常能量」的一種表現方式而已。
既然情緒是中性的,沒有好壞之分,代表可以隨意發脾氣?可以隨意罵人?可以任性妄為的在發脾氣時打人?
這些難道都是對的?
當然不是。
事實上,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宣洩情緒是很正常的,但不代表我們能傷害他人」。
這意思就是: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擁有自己管理自己的權限,但管理的對象僅限於「自己」,越過自己跑去影響別人或管理別人,這個行為就叫「越界」。
換個更簡單的說法就是:當我情緒不好想發洩情緒,請找個不會影響他人的場所或自己的房間盡情發洩,在這個場所裡,自己可以是自己的主人。
在「我」與「他人」之間,需先清楚拿捏「界線」,在我們所屬的界線內發洩,並且不影響任何人,就屬於「正常能量釋放」,心情不好時,我們可以:哭、難過、委屈、生氣,心情好時,我們可以:大笑、歡呼、手足舞蹈,這些都是正常的身體反應,有了這些情緒的流動,身體才能調節壓力,讓內外的壓力達成一致,不至於爆破。
關於情緒,我在《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裡有詳細介紹「情緒」的運作,包含如何回應孩子高漲情緒的「方法」,當我們對「情緒」有個完整的理解後,就能清楚明白「情緒當下,需要的是讓情緒奔流,而不是急著處理問題」。
因此衝突發生,身為父母的我們,先別急著對話,先觀察一下,自己和家庭成員的情緒是否穩定,如果是穩定的,我們便能安心對話。萬一自己和孩子或先生的情緒起伏波動很大,把問題放一邊,先離開眼前的問題,找個安靜的地方,讓情緒好好奔流,而不是急著溝通,因為在情緒奔流的衝撞當口溝通,只會讓彼此都被大火灼傷,對處理問題沒有助益。
在任何時候想與孩子溝通之前,請審視自己內在是否適合對話,如果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有劇烈起伏,請務必記得:「情緒是大火,火來了記得快跑」。
雖然衝突讓家庭裡的每個人都精疲力竭,但我深信「每一次爭執,都是關係和諧的新契機」,與其擔心衝突,不如將它視為關係的轉機,因為衝突會讓關係出現裂縫,我們便能用貼近的語言靠近孩子,讓關係的裂縫重新灌漿,連結孩子的內在。
然而該如何運用對話,拉近親子間的距離?
我走過親子衝突的戰場,也走過學習對話的迷霧路徑,我深知與孩子溝通時父母的焦急心情,越想要使用語言的力量連結孩子,越難跨越過去語言的慣性,每每都挫敗收場。
能不能用「一句話」扭轉親子關係?能不能不要對話工具,就可以牢牢連結孩子?
薩提爾模式是成長模式,適合運用在各個關係中,不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而是以「連結對方」為目標,為此,我提煉出適合所有親子關係的「一句教養」,以溫暖的語言,牢牢的連結孩子的內在,讓每一次爭執,都能成為父母連結孩子的契機,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感覺被愛。
在使用「一句教養」之前,請務必熟記「內線法」三個使用要點。
「內」——內在
需具備穩定的「內在」,因為真正的溝通,是建立在情緒「平穩」的狀態上。在展開與孩子對話之前,先確認自己的內在,是否有足夠的穩定,如果夠穩定,才走向「界」的步驟,如果發現自己內在有巨大的情緒,那麼請記得「情緒是大火,火來了記得快跑。」
「線」——界線
界線,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安全距離,若放在學校,則稱之為校規,若放在家庭中,則稱為家庭規範,界線會因地或對象的不同,而有所調整,這是為了讓群體的人們相處時能有個依歸,也能更和諧。
「法」——方法
在書中使用的對話方法,意指「聽核心」的對話步驟。
當內在穩定,界線確認清楚之後,面對衝突,我們才能依序進入方法。
聽:傾聽
核:核對
心:用心欣賞
關於「聽核心」的詳細使用方式,可以參考《薩提爾的親子對話》以及《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裡頭有大量的對話示範。
看過棒球比賽嗎?打擊者想要得分,首要的動作就是必須「先把直面而來的球,打擊在界線內」,如此一來才會是一次有效的打擊。
處理家庭衝突也是一樣的道理,想做出有效的對話,首要的步驟,就是先把球打在「內線」,這就是「內線法」的由來。
在書中,我將家中常見的七道親子議題作為示範,以「內線法」為處理原則,在對話的前、中、後,示範薩提爾精神的對話,時時刻刻好奇孩子的想法,藉此貼近孩子內在為核心。
這些實例中所展現出來的對話,也許剛開始無法理解緣由,這很正常,畢竟這是陌生的說話方式,但只要多看幾次,慢慢就能理解其中對話的脈絡,若要使用,可以試著從「一句教養」的語言著手。
「一句教養」的目標,意在「連結」孩子,因此可以將它視為對話的「關門句」來看待,只要將這句話送出去給孩子,孩子會感覺到自己仍深深被愛,讓親子間的連結永不斷裂,希望孩子以此作為成長的養分,讓孩子在愛裡成長。
薩提爾女士曾說:「問題本身並不是問題,如何面對問題才是問題。」因此「一句教養」的目標不是用來「解決問題」,而是以「連結孩子內在」為核心,願所有孩子在薩提爾的陪伴下,都能成為具有生命韌性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