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家事生活展
當世界學習倒著走:當代德國劇作選3
  • 定價:400
  • 優惠價:7280
  • 優惠期限:2025年04月0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 耿一偉 專文導讀
 
  精選五位當代劇作家――馬琉斯.馮.梅焰堡(Marius von Mayenburg)、湯瑪斯.梅勒(Thomas Melle)、諾拉.阿卜杜勒―馬克蘇德(Nora Abdel-Maksouds)、黎娜.葛蕾莉克(Lena Gorelik)、米蘭.加特(Milan Gather)――的作品,集結成《當世界學習倒著走――當代德國劇作選3》。
 
  這五個劇本均由多個短場景構成,敘事節奏快速,主要以對話呈現,體現了當代劇本與文化的特徵。故事分屬不同類型,卻都帶出了當代的重要社會議題――宗教、教育、兒童性侵害、社會政策與階層問題、失智,此外也包括對既有規則的重新想像。而這些議題不僅在德國發生,也是全球都會面臨的,藉由將之呈現於舞台上,與公共領域產生對話與反思。
 
  殉道者 Märtyrer/馬琉斯.馮.梅焰堡 Marius von Mayenburg
  班雅明.蘇德拒絕上學校的游泳課,他說是因為穿比基尼的女生傷害了他的宗教情感。他的母親認為這只是無聊的笑話,但生物老師蘿特卻認為這是班雅明呼救的方式。班雅明的宗教狂熱不只說說而已,他的行動挑戰了學校的日常:穿著衣服鞋子跳進泳池裡,並以種種方式挑釁教學,從工業化、演化論,到同性戀與兩性平等,都在他以聖經引用打造的世界裡受到審判與攻擊。他極端的宗教立場,也激起各個成年人之間既有的價值衝突,不僅涉及包容多元世界觀的界線,也讓潛在的厭女、反猶等權力壓迫的社會機制浮上檯面。就在母親推卸責任、教學者在無助與縱容間相互拉扯之際,班雅明招募到了他的第一位門徒—被其他人霸凌的同學葛歐格。班雅明慫恿他展開一項謀殺計畫,悲劇看來即將無可避免。當蘿特老師和班雅明對質時,眾人不相信的卻是她。最終,她自己成為了殉道者。
 
  我們的照片 Bilder von uns/湯瑪斯.梅勒 Thomas Melle
  事業有成的媒體集團經理耶斯科接到一張手機上匿名傳來的照片,上面是自己青少年時期被拍下的裸照。這引起向來成功自信,且早已將青少年時期的過往塵封已久的耶斯科極度的恐慌,開始從舊時同學處著手,希望能找到蛛絲馬跡。昔日同學現多在各領域身居要職,同學之一康斯坦丁卻因過去的經驗頹廢潦倒,無力面對人生。同學中曾經看似最風光亮麗的馬圖什卡也因持有兒童色情圖片入獄服刑。眾人或選擇完全否認或壓抑,或選擇自我毀滅,又或是選擇將其解讀為大環境影響下的共同記憶。隨照片的出現,眾人皆被迫面對過去。
 
  吉普車 Jeeps/諾拉.阿卜杜勒―馬克蘇德 Nora Abdel-Maksouds
  在戲的一開頭就指出,在德國「每年有四千億歐元的遺產被繼承,每五個孩子當中有一人是窮人」。劇中安排遺產在死後由政府接管,繼承權(包含負債)則開放以抽籤方式重新決定。而業務的承辦單位正好就是負責社會救濟金發放的就業中心。作品將時間拉到繼承法改革的三個月之後,兩名在單調沉悶的就業中心裡工作的行政人員,遇到兩個婦女衝進辦公室,用手槍對著他們的胸口,威脅要把其中一人用多年積蓄所買的心愛吉普車炸毀。繼承巨額遺產是一種幸運或是社會的不公平?就像出生的巧合一樣,「卵巢彩券」的出現打亂了一整個世代的人生規劃。
 
  當世界學習倒著走 Als die Welt rückwärts gehen lernte/黎娜.葛蕾莉克 Lena Gorelik
  這齣戲劇裡的主要角色是兩名小學生尤西和米拉。尤西雖然是男生,卻喜歡穿洋裝,可是他並不想當女生,他只是覺得洋裝很漂亮。由於與眾不同,尤西經常遭到別人嘲笑,這令他非常氣憤。小女生米拉不喜歡別人制訂的規定,比如必須用「您」稱呼老師;要準時不能遲到等等。到底是誰決定一切都必須這麼運作?難道就不能不一樣嗎?還有,如果有另外一個世界,在那個世界裡另有它自己的規定,比如尤西的媽媽突然要求他早上繼續躺在床上別起床,而米拉的爺爺居然搬到狗屋裡居住,這樣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各種奇思妙想、荒謬怪事接二連三地出現,各種物品也都瘋瘋癲癲:內褲想要戴在別人頭上;鞋子啃咬著狗狗;狗狗不只喵喵叫,還想用牽繩遛人!更怪的是,除了尤西和米拉,其他人和所有的物品似乎都認為這些都正常不過!起初這一切怪事還挺有趣的,但尤西和米拉很快就發現,如果這個世界只是變得不一樣,並不代表事情會變得更好。那麼,當世界天翻地覆,他們/我們又該怎麼辦呢?
 
  莫妮卡奶奶――什麼? Oma Monika, was war?/米蘭.加特 Milan Gather
  這部戲劇由兩名演員演出,講述小學生巴塔薩和祖母莫妮卡奶奶的祖孫情誼。和一般祖孫相處不同之處在於,莫妮卡奶奶開始出現失智現象。起初巴塔薩並沒有察覺奶奶異常的地方,因為平時爸媽下班後便會接他回家,兩人相處的時間沒有那麼長。但是這一次爸媽出差,他必須在奶奶家過夜,也因此他才驚覺奶奶有一些不太對勁。一開始他感到驚慌失措,甚至想打電話向爸媽求助,但最後他決定利用身邊的物品喚起奶奶的記憶。貼心的巴塔薩一步一步引導奶奶重回過往的時光:她和爺爺共同生活、相識,結婚生子,她從前的工作,甚至莫妮卡奶奶和她爸媽的生活片段等等。一步一步,巴塔薩拼湊出奶奶的過往,也一步一步引領奶奶回到當下,認出如今在外面(不久前她認不出巴塔薩,還將他趕出去)的男孩是她摯愛的孫子,並且請他回來和自己說說話。填字遊戲串連這部戲劇多處劇情,不僅是巴塔薩與莫妮卡奶奶愛玩的遊戲,在巴塔薩喚起奶奶記憶的過程中,也出現幾處類填字遊戲的元素,比如奶奶想不起「白天」該怎麼說,只能用「不是晚上,是在太陽……」加以描述,而巴塔薩立刻猜出奶奶想說的是「白天」,可說是祖孫二人共同創造的「填字遊戲」。
 
本書特色
 

  1.歌德學院(台北)德國文化中心為促進台德文化交流特別推薦且協力出版此書,取得獨家授權第一手資訊。
 
  2.劇本類型多元,包括偶劇、青少年戲劇,反映德國當代社會議題。
 
  3.適合戲劇系、文學╱劇本創作及研究者、德文系所師生閱讀。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馬琉斯‧馮‧梅焰堡(Marius von Mayenburg)


  劇作家、導演、戲劇構作、譯者。1972年出生於德國慕尼黑,先後在慕尼黑與柏林主修中世紀文學與劇本創作。自1997年起發表劇作,作品至今已有超過三十餘種語言譯本,並在世界各地上演。1998年,梅焰堡開始了他與導演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至今的長期合作,先是在當時柏林德意志劇院開發年輕劇作的實驗場地「工寮」(DT-Baracke),隔年起則在歐斯特麥耶接掌的柏林雷寧廣場劇院(Schaubühne am Lehniner Platz)擔任劇作家、導演和戲劇構作。此外,他也負責歐斯特麥耶莎劇系列製作的德語劇本翻譯,包括《哈姆雷》、《理查三世》等,由他執導的莎劇製作包括《無事生非》、《皆大歡喜》、《羅密歐與茱麗葉》等。他也翻譯過莎拉‧肯恩、馬丁‧昆普與王爾德等人劇作。2009年起他開始在雷寧廣場劇院密集執導演出,2012年起也在柏林以外的劇院擔任導演,包括慕尼黑王宮劇院(Residenztheater)等。梅焰堡的作品以強大的戲劇張力挖掘社會日常的恐懼和暴力,重要劇本創作包括《醜男子》(Der Hässliche)、《石頭》(Der Stein)等。

湯瑪斯‧梅勒(Thomas Melle)

  1975年生,畢業於圖賓根大學(Eberhard Karls Universität in Tübingen)、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及柏林自由大學(Die 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就讀比較文學及哲學。除小說創作、英語文學翻譯外,2004年劇作《四百萬扇門》(4 Millionen Türen)於柏林德意志劇院(Deutsches Theater Berlin)首演(與劇作家Martin Heckmanns 共同創作)。2015年獲頒柏林藝術獎(Der Kunstpreis Berlin)。近年其作品亦活躍於許多劇院舞台。以自身躁鬱症人格分裂為描述對象的自傳體小說《背向世界》(Die Welt im Rücken)改編為戲劇,2016年首次入圍慕海姆劇作家獎,並於2017年於維也納城堡劇院首演。2018年於慕尼黑室內劇院首演與里米尼紀錄劇團(Rimini Protokoll)史蒂凡‧凱基(Stefan Kaegi)共同合作的《恐怖谷》(Uncanny Valley),以複製作者外觀的機器人討論身分認同的存在問題。2019/20柏林德意志劇院委託作品《頌歌》(Ode)探討藝術作為民主社會核心的基本價值。

諾拉‧阿卜杜勒―馬克蘇德(Nora Abdel-Maksoud)

  1983年生,曾就讀於波茨坦─巴伯斯貝格(Potsdam-Babelsberg)康拉德沃爾夫影視學院(Hochschule für Film und Fernsehen Konrad Wolf),主修表演。自2009年起以自由演員身分參與電影與戲劇製作演出。主要合作劇場包括波茨坦漢斯‧奧托劇院(Hans-Otto-Theater Potsdam)及高爾基劇院(Maxim Gorki Theater Berlin)。2011年起於柏林十字山區(Kreuzberg)在十九世紀中期原為跳舞大廳的瑙寧街劇場(Ballhaus Naunynstraße)執導並編寫劇本。該劇場以跨文化背景下社會與職業生活現實的探討為呈現主題,鼓勵新秀在創作內容與美學視角上的擴展與實驗。阿卜杜勒─馬克蘇德在2017年以劇作THE MAKING-OF為德國權威戲劇雜誌《當代劇場》(Theater heute)評鑑為年度最佳新銳導演,同年亦獲得「庫特‧胡伯納新銳導演獎」(Kurt-Hübner-Regiepreis)。2019年獲柏林德意志劇院「柏林劇作家節」(Autorentheatertage Berlin)赫爾曼‧蘇德曼戲劇獎(Der Hermann-Sudermann-Preis für Dramatik)。2022年以劇作《吉普車》入圍慕海姆劇作家獎(Mülheimer Dramatikpreis)。

黎娜‧葛蕾莉克(Lena Gorelik)

  1981年生於俄國聖彼得堡一俄國猶太裔家庭,1992年隨同家人以「限額難民」身分來到德國,之後在德國巴登─符騰堡邦就學。在完成慕尼黑德國新聞學院( D e u t s c h e Journalistenschule)的學業後,進而攻讀菁英專業(Elitestudiengang)「東歐研究」(Osteuropastudien),取得學位。《當世界學習倒著走》是葛蕾莉克首度嘗試兒童戲劇作品,初試啼聲,這部劇作便大受矚目,並於2022年入圍慕海姆兒童戲劇獎。葛蕾莉克的第一部小說《我的白夜》(Meine weißen Nächte)於2004年出版,《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讚譽這部作品「證明新銳德國文學能兼容並蓄輕快與深度。」第二部小說《耶路撒冷的婚禮》(Hochzeit in Jerusalem, 2007)入圍德國圖書獎(Deutscher Buchpreis)。之後陸續發表《親愛的米沙》(Lieber Mischa)、《您的德文真好》(Sie können aber gut Deutsch,非文學類書)、《收集一覽表的女子》(Die Listensammlerin)、《0到無限》(Null bis unendlich)等作品。2017年的青春小說《黑多過淡紫》(Mehr Schwarz als Lila)則入圍德國青少年文學獎(Deutscher Jugendliteraturpreis)。葛蕾莉克榮獲多種獎項,包括巴伐利亞藝術贊助獎(Bayerischer Kunstförderpreis)、恩斯特─霍費里希特獎(Ernst-Hoferichter-Preis),以及巴特洪堡市的弗里德里希‧荷爾德林大獎(Friedrich-Hölderlin-Preis)贊助獎等。

米蘭‧加特(Milan Gather)

  1993年生於德國阿恆(Aachen),長於多特蒙德(Dortmund)。加特的導演及戲劇創作始於波鴻戲劇院(Schauspielhaus Bochum)的導演工作坊及萊比錫自由藝文聯盟(Freie Szene Leipzig)的歷練。他在2014至2018年間於斯圖加特國立音樂暨表演藝術學院(Staatliche Hochschule für Musik und Darstellende Kunst Stuttgart)攻讀戲劇,2017/18年間加特隸屬斯圖加特國家劇院戲劇館(Schauspielstudio am Staatstheater Stuttgart),後來加入斯圖加特兒童與青少年劇團,並為該劇團完成首部劇作《太空人》(Astronauten)。這部作品接獲許多戲劇節邀演,並於2020年與另外兩部劇作共同獲得海德堡劇作市集(Heidelberger Stückemarkt)青少年戲劇獎。2021年他首度執導斯圖加特兒童與青少年劇團的《莫妮卡奶奶――什麼?》,這是他的第二部劇作,也是他在導演工作上初試啼聲。該劇於2022年榮獲四十七屆慕海姆兒童戲劇獎(Mülheimer KinderStückePreis)及第二十五屆黑森邦兒童與青少年戲劇週KUSS(Hessische Kinder-und Jugendtheaterwoche KUSS)首獎。目前加特也以客座劇作家的身分參與一些(國際)劇作家計畫。自戲劇年度2022/23年起,他更轉換身分,成為自由作家與導演。

譯者簡介

陳佾均


  戲劇構作、譯者。2009年起從事劇場思潮與劇本譯介,譯有《在後戲劇浪潮之後:當代德國劇作選2》、《戲劇顧問:連結理論與創作的實作手冊》等書。自2012年起密集與台北藝術節合作,長期合作的藝術家包括馮程程、陳彥斌與黃思農等。

周玉蕙

  德國波鴻魯爾大學戲劇電影電視學碩士,戲劇學博士。譯有《應用劇場藝術學:德國基森的後戲劇理論與實踐》(與區祥珠、高慧霞合譯》。

賴雅靜

  擔任專職譯者多年,翻譯作品囊括兒童、青少年與成人書籍等上百本,有想像力神級的《夢書之城》、暗黑驚悚的《願你安息》、學術味濃厚的《資本的世界史》等,也不乏《10歲開始學理財》《叮鈴叮鈴騎腳踏車真容易》、《嘩啦嘩啦學游泳真簡單》等陪伴兒童的暖心作品。

 
 

目錄

導論:舞台語言的巴別塔  耿一偉
 
殉道者 Märtyrer
馬琉斯‧馮‧梅焰堡(Marius von Mayenburg)╱陳佾均 譯
 
我們的照片 Bilder von uns
湯瑪斯‧梅勒(Thomas Melle)╱周玉蕙 譯
 
吉普車 Jeeps
諾拉‧阿卜杜勒―馬克蘇德(Nora Abdel-Maksouds)╱周玉蕙 譯
 
當世界學習倒著走 Als die Welt rückwärts gehen lernte
黎娜‧葛蕾莉克(Lena Gorelik)╱賴雅靜 譯
 
莫妮卡奶奶――什麼? Oma Monika, was war?
米蘭‧加特(Milan Gather)╱賴雅靜 譯
 
附錄
米蘭加特:莫妮卡奶奶――什麼?
斯圖加特首演場媒體評論
 
 

導論

舞台語言的巴別塔
耿一偉


  安卓斯‧克林根堡(Andreas Kriegenburg)在柏林德意志劇院執導的〈失竊的時光〉(Diebe),於2015年來台北藝術節演出時,劇作家黛亞‧洛兒(Dea Loher)也隨行來訪,她的劇作〈無辜〉(Unschuld)收錄於2012年出版的《個人之夢:當代德國劇作選》。洛兒在公開講座提到,這兩個劇本都是由大量的短景所構成,文本經常缺乏明確舞台指示,並充滿各種書寫實驗,為長期合作的導演克林根堡造成挑戰,但是克林根堡最終總是能找到一個舞台上可行的詮釋角度,讓她驚喜連連。這個例子說明了,當代劇本在文本形式進行各種新嘗試,反而給予導演與演員在排練時更多可發揮的想像空間。

  我們可以在書林出版的《個人之夢:當代德國劇作選》與《在後戲劇浪潮之後:當代德國劇作選2》(2015)中,觀察到過去二十年間,類似的傾向一直在持續發展。只不過到了《當世界學習倒著走:當代德國劇作選3》,這些形式實驗似乎已不再是重點,讀者會發現,它們內化成為劇作家說故事的常用手法。我們看不到過於強調的大篇幅實驗段落,例如奧立佛‧庫克魯(Oliver Kluck)的〈梅瑟原則〉(Das Prinzip Meese)收錄於《在後戲劇浪潮之後:當代德國劇作選2》)充滿了厚重各類文體的情形,而是讓這些新形式與短小輕薄的敘事風格,進行更緊密的結合。稍後我將對此做出更多分析。

  一部為台灣編輯的德語劇作選

  這次收錄的五個劇本,除了梅焰堡〈殉道者〉(2012)與梅勒〈我們的照片〉(2016)算是有點時間之外,其他三個劇本都是2021年與2022年的新作,而且都入圍了2022年慕海姆劇作獎(Mülheimer Dramatikpreis)。在此先說明本書的編輯過程。這是一本專門為台灣出版的德語劇作選,前因是我在台北藝術節擔任藝術總監期間,與台北歌德學院合作,出版了兩本當代德國劇作選,雙方合作經驗愉快。這兩本選集出版後,其中不少劇作經常是戲劇系排練課或畢製的首選,像是收錄於《個人之夢》的〈金龍〉(Der goldene Drache)或〈無辜〉,而收錄在《在後戲劇浪潮之後》的〈卡桑德拉:表象終結的世界〉(Kassandra oder die Welt als Ende der Vorstellung),於2018年由香港的小息跨媒介創作室製作,獲得多項獎項提名。大約在2020年,台北歌德學院就已與我聯繫,討論第三本當代德國劇作選的出版可能性。到了2022年3月初,這個計畫在台北歌德學院院長余德莎(Theresa Hümmer)的大力支持下,終於有了實現的機會。於是我先列一份名單,由台北歌德學院轉交給慕尼黑的歌德學院總部,他們評估可能性之後,又回覆我一份新的建議名單。我在參考之後,選出這次要收錄的五個劇本,然後由台北歌德學院交付陳佾均、周玉蕙與賴雅靜這三位譯者進行翻譯。

  在選劇本的過程中,有三個面向是我考量的基本要點:一是要在國際上常被製作的作品,首選是〈殉道者〉,因為我曾在法國與羅馬尼亞看過這個劇本不同語言的製作演出,可見是相當受歡迎的劇本。第二是希望女性劇作家能佔一半以上,這也是余德莎院長期待能夠凸顯的一個面向。最後是試圖收錄青少年劇場的劇本,這是前兩本劇作選沒有關照到的部分。近年來我相當關心台灣青少年劇場的發展,青少年劇場可分成帶著青少年演戲的青少年戲劇(youth theatre),以及製作給青少年看的戲劇節目(theatre for young audiences),而後者在德國有相當歷史的發展脈絡,而且包含了兒童戲劇,因此希望透過這次的劇本翻譯,來促進彼此的交流。

  快速短景的媒體敘事

  本文一開始提到,《當世界學習倒著走》收錄的五個劇本,文體與敘事風格都更加輕快。若要簡單說明其特徵,就是劇本幾乎都是由短景所構成,而不像傳統的劇本可能三或五幕,每一幕都是相當長的對話過程。對短景的偏愛是當代戲劇的一種趨勢,這些片段彼此之間可以毫無相關,也可以有一種電影式的剪輯編排。同樣是書林出版的《無愛時代的詩意告白:當代法國劇作選》(2016)收錄的〈兩韓統一〉(Deux réuni¬cation de deux Corées),各短景之間就沒有密切關係。在本書中,〈殉道者〉有二十七場,每一場有一個簡單標題;〈我們的照片〉有五十一場,每一場戲都像是一張快照;〈當世界學習倒著走〉有十四場;〈莫妮卡奶奶――什麼?〉是青少年劇場,演出時間較短,只有五場,每場都有一個標題。至於〈吉普車〉雖然分成兩幕,但每一幕裡又按照小數點去分場,並給予名稱,第一幕有七場,第二幕有六場,第三幕有七場,第四幕有六場,每一場都有小標題,每一幕都越來越來短,感覺劇情不斷在加速。

  敘事的加速,是這個劇本集的劇本共享的特質。劇本在對話過程中,不會插入太多舞台指示(除了偶戲劇本〈當世界學習倒著走〉),使得閱讀起來的連續感更強。劇本在跳到下一個短景時,有時會給一個簡單空間指示,有時不給,這就造成場景與場景之間有一種既斷裂又連續的感覺,因為形式上是連續的,但是標題、不同對話者與特殊文本形式又造成一種直覺上的斷裂感。而且,除了偶戲劇本〈當世界學習倒著走〉之外,其餘四個劇本都不像傳統現代劇場的劇本(比如易卜生),會在劇本一開始,詳細描述整個舞台形式。這些劇本都是一開始就由一連串的話語場景構成,毫不拖泥帶水。不可否認的,這些劇本都有新媒體時代的特徵,展現了敘事的碎片化與加速化。快速短景就像點擊手機裡的抖音或Instagram,從這段影片跳到下一段影片,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美學語法。

  形式多樣的書寫常態

  當代新文本風格的寫作,是把焦點放在對話或文本(也就是演出過程中會被說出的話語),至於其他非劇作家的工作,比如導演、演員、舞台設計、燈光設計等要做的事,劇作家就不會寫,交給團隊的其他創作者去煩惱。讀者在這個劇本集不但不會讀到大量舞台描述,也不會在每一景結尾讀到「燈暗」,又在另一景開頭讀到「燈亮」。

  但是在減少舞台描述的同時,新世代的德語劇作家們又給劇組增加了不少挑戰。第一種挑戰是前面提到短景多的附帶效應,如何轉場,如何保持戲劇的流動感,給導演帶來挑戰性的樂趣。第二是寫作主要集中在對話,片段之間經常沒有必然連接,就讓劇本具有一種多孔性(porous),有很多想像的空間可以去創造新的表演脈絡,讓演員有很多發揮的機會。最後是雖然少了具體的舞台描述,但劇作家會更天馬行空地描繪舞台意念,有時透過場景標題,或是透過簡單幾個字暗示。這不是要劇組去按表操課,而是視為一種美學風格上的提示(可參考〈當世界學習倒著走〉)。

  這種讓劇組可以對文本加入自己想法的劇本書寫,過去二十多年來因新文本的盛行而逐漸成為常態(莎拉‧肯恩〔Sarah Kane〕的《4.48精神崩潰》〔1999〕是重要典範),在德語系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葉利尼克(Elfriede Jelinek)的各種非典型劇本,各種文本實驗對讀劇本的劇組來說,已經不是甚麼驚世駭俗的事,早就見怪不怪。所以這五個劇本都不會只有單純的寫實對話,經常出現布萊希特提倡的第三人稱式話語(甚至連青少年劇場〈莫妮卡奶奶――什麼?〉都頻繁使用),時不時插一段沒有角色說明的文字(可以參考〈我們的照片〉一開場),還有對於場景時態的實驗(這部分更接近電影的倒敘,在〈吉普車〉中有大量使用),以及角色名稱的創意發揮(請見〈當世界學習倒著走〉)等等。

  探討社會議題的公共領域

  德國有超過一百五十家公立劇院,這些劇院通常有自己的劇團,負責演出從經典到當代的各種劇目。公立劇院的存在,不是為了服務商業,而是讓劇場成為一種公共論壇。慕尼黑大學劇場學系系主任巴爾梅(Christopher B. Balme)在《劇場公共領域》一書提到:「接受充裕補助的公立劇院試圖和『公共領域』重新建立連結……我們也正面臨幾大挑戰:舉凡資訊革命、全球化與移民、氣候變遷、公共財政與服務的腐化(暫列幾項),皆以某種方式和公共領域產生關係――議題在公共領域探討,(理想上)市民也在此自由參與對話。」

  本書的五個劇本一樣觸及公共領域,故事的重點不是戲劇衝突、殺人解謎或是男歡女愛,而是探討社會議題,而且大多數是當下德國或歐洲所面對的各種社會危機。〈殉道者〉不僅觸及宗教造成的社會分裂,背後也論及教育體制造成的壓迫。〈我們的照片〉改編自真實社會事件,並牽涉資訊社會對個人隱私侵犯的議題。〈吉普車〉挖掘了在社會制度與管理權力不斷膨脹的情況下,個體被科層制度扭曲的荒謬性。青少年劇場〈莫妮卡奶奶――什麼?〉關注失智症的問題,以及對家庭關係造成的影響。〈當世界學習倒著走〉雖然是給兒童看的偶戲劇本,卻也以遊戲的想像方式,讓小朋友有機會認識到,如果世界的規則可以隨自己喜愛而變化,會對生活造成什麼樣的災難。

  結論

  在過去這十年來,共有三本當代德國劇作選翻譯出版,也因此,德國的戲劇文學,相較其他語言,在台灣有更完整的呈現面貌。在這過程當中,台北歌德學院扮演了重要的推動角色。劇場總是受到他者的刺激而發展,而語言是最難跨越的門檻,這凸顯了翻譯的重要性。如同德國當代的劇本寫作最初也受到英國新文本的刺激,而英國當年又受益於布萊希特的戲劇。戲劇文化的發展從來不是孤立,而是頻繁與他者對話。相信這三本劇作選的累積出版,不但豐富了我們演出文化的多元性,也讓我們意識到,雙向的劇本翻譯交流在未來有多重要與迫切。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193143
  • 叢書系列:愛看戲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5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國際書展:無限閱讀 未來無限,電子書/電子雜誌/有聲書/影音課程萬種參展品49元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年度百大
  • 書展大獎入圍
  • 開運命理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