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x飲食大展
反對死刑:法國前法務部長與死刑的直球對決

反對死刑:法國前法務部長與死刑的直球對決

Contre la peine de mort

  • 定價:460
  • 優惠價:79363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重現法國傳奇法務部長廢除死刑的一役
逆風的死刑終結者.巴丹岱爾信念的力量
 
「本書,正是一段法國人如何力抗人性中悲涼荒蕪惡意的偉大歷史,
也是法國共和價值真正的護國神山。」
――輔大法律系教授.吳豪人
 
◆獨家收入:巴丹岱爾寫給台灣讀者◆
 
  巴丹岱爾是法國司法史上的傳奇人物。1970年代,他以一名民間律師的身分,投入廢死運動。後來在1981年出任法務部長,推動法國廢除了死刑,並進行多項與人權有關的法制改革。
 
  本書是巴丹岱爾在2008年時,回顧當初創造歷史的時刻。1970、80年代,法國社會為死刑議題激烈交鋒。當時法國反對廢死的聲浪,不亞於今天的台灣。但是巴丹岱爾逆風而行,在幾場重大刑案中為死刑犯辯護,闡述理念。1981年,他以法務部長身分向國會提交廢死法案,並發表演說。最終法案在國會一字未改獲得通過,經密特朗總統簽署後,法國成為第36個廢除死刑的國家。
 
  本書中收錄了巴丹岱爾最著名的文章與演說,包含他在國會的歷史性演說、他與哲學家傅柯的對話等等。他的言語直接,直指核心,不繞彎路。我們如今閱讀這些文字,會深深感受到:那是一個相信信念、相信語言文字真實力量的時代。
 
  本書由留法博士謝歆哲翻譯,譯筆優美,將思辨的力量展露無遺。書中更收錄多幅珍貴照片,讓讀者感受這四十年來,巴丹岱爾由一位年輕的律師、到法國司法界領袖人物、再到國際人權運動者,貫穿其間的是----信念的力量。
 
  巴丹岱爾金句摘錄:
 
  ★「死刑是人類的失敗。死刑不僅無法保護自由人類的社會,反而使我們蒙羞。在奪走殺人兇手性命的同時,死刑所奉行的,正是與殺人者如出一轍的手段,同時也墜入了犯罪所設下的不明圈套,錯把殺戮當作制裁。」
 
  ★「死刑從來沒有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地方成功減少血腥犯罪的發生。死刑充其量不過只是死亡本能的合法化表現﹔它無法保護我們,反而貶低我們。它是報復,不是正義。」
 
  ★「『死亡萬歲!』,這句褻瀆生命的口號如咒語般,迴盪在整部獨裁政權的歷史之中。」
 
  ★「人類與生俱來首要的權利,就是生命的權利。在任何一個民主國家,只要公平審判的精神與原則皆嚴格落實,國家權力必須在它面前止步。」
 
  ★「一個有權利殺人的法律不可能是人間的正義。」
 
  ★「當一個社會到達一定程度的平衡,或者擺脫了極端的社會對立時,這個社會的集體意識便會傾向欲從死亡的有用論的迷思中解放出來。相反地,一旦社會陷入危機,對立加劇,人們便會再次對死刑引頸企盼,甚至重新將死亡納入普通法。」
 
  ★「儘管犯罪事件、種族屠殺、集中關押等暴行依舊上演著,人類文明仍不停地向前。人類的黑暗面,我們都知道它長甚麼樣子,也總是可以發現它隱藏於民族主義、部族主義與狂熱主義的眼是之下。我們也可以在那些遭死亡暴力驅使的人身上,看見它的痕跡;這些人不敵死亡衝動地誘使,良心的最後一道防線潰堤,放棄了對他人、對自己的身體、生的尊重。這一長條刻劃在人類悲劇史上的血腥足跡,我們知之甚詳。因此,我們不可能答應讓死亡在正義口號的掩護下成為治理人類社會的法律。只有在智慧女神米娜瓦平靜祥和的面容上,才能看到真正的正義。」
 
本書特色
 
  ●巴丹岱爾是法國司法史上的傳奇人物。他敢於逆風而行,堅持信念,終至改寫歷史,這樣一位人物值得我們深入認識。
  ●廢除死刑在法國、歐洲已被視為基本價值,我們可透過巴丹岱爾的論述認識國際上對於廢除死刑的理念。
  ●獨家收入巴丹岱爾寫給台灣讀者的專文。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謝歆哲|中研院近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各界推薦
  公孫孟|法國在臺協會主任
  朱家安|哲學作家、「簡單哲學實驗室」創辦人
  李明哲|人權工作者
  吳坤墉|出版人,法國文化部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得主
  吳豪人|輔仁大學法律系教授
  林欣怡|臺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長
  林昶佐|立法委員
  邱威傑|台北市議員
  邱毓斌|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張娟芬|臺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理事長
  詹順貴|律師
  龐維德|法國外交官、前歐盟經貿辦事處代表
 
好評推薦
 
  ◆吳豪人/輔仁大學法律系教授:
  千古艱難唯廢死?
  從大文豪雨果以來,近代法國的知識份子,就注意到法國人民對於死刑的狂熱支持。192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納托爾.法郎士,則透過小說「克拉格比」,解釋法國國民「熱愛」死刑的現象,是因為「不幸的人生,使人心充滿惡意」。這個觀點影響了魯迅,因而有知名的、嘲諷中國人愛看行刑的「血饅頭文化」論;但也同樣影響了賴和,寫下了更悲憫、直追法郎士精神的「一桿秤仔」。無論中國或臺灣,但凡不幸的國家與民族,通常都很難擺脫這個無間地獄的輪迴。他們對於死刑的狂熱支持,是一大群乞丐欺負一個乞丐,一大群落水狗欺負一只落水狗。他們同樣的不幸,同樣的不知道自己為何不幸,因此同樣的充滿惡意。
  文學家發現問題,但是誰來解決問題呢?
  法國律師侯貝.巴丹岱爾回應他的前輩諸賢們的方法,除了以無窮盡的雄辯倡議廢除死刑之外,最「法國式」、最啟蒙主義式的行動,就是電影葉問中的名台詞──「切他的中路」。他接受司法部長一職,進入體制,成功說服了民選政治家密特朗總統,做出職業政客最感艱難的道德抉擇,並心甘情願地承受政治風險。本書,正是一段法國人如何力抗人性中悲涼荒蕪惡意的偉大歷史,也是法國共和價值真正的護國神山。
 
  ◆邱毓斌/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臺灣人討論死刑存廢,如果從日治時期《臺灣新民報》1932年那篇〈死刑廢止論〉起算,最少已經90年。本書呈現了巴丹岱爾的誠懇與勇氣,從律師到出任司法部長,他一路帶領法國——西歐最後一個廢除死刑的國家,自媒體煽動、政客投機、人民恐懼的社會難題中走出來。40年來的法國經驗,值得現在的台灣做為參考。
 
  ◆吳坤墉/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臺法文化獎得主:
  關於死刑存廢的書寫,巴丹岱爾的重要性,和雨果及卡謬兩大文豪鼎足而立。而這本文集收錄的文字,多半寫於法國廢除死刑前夕,多數民眾高喊死刑絕不可廢、甚至是許多法國人高喊必須要犯人血債血償的幾個重大刑案當下,這些論述因此對今日臺灣的讀者格外具有參考價值。「審判的焦慮」一文尤其精彩:著名精神分析師拉普朗許(Jean Laplanche)試著分析支持死刑的社會意義,批評廢死論述的不足之處。哲學家傅柯(Michel Faucault)與巴丹岱爾分別從不同角度辯論。對於一般大眾支持死刑的心理因素、死刑對於法治國家帶來的問題等討論格外具啟發性。
 
  ◆朱家安/哲學作家:
  現在多數臺灣人依然支持死刑,但我相信死刑在臺灣遲早會被廢除。想想黑奴、纏足和體罰,發現既有做法既不合理也不道德,進而改變,是人類社會進展的常態。這本文集刻畫了法國在死刑上的改變歷程,複習法國的過去,可以預習臺灣的未來。
  
  ◆林欣怡/臺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長:
  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在2003年成立,除了因為害怕無辜的人被國家錯殺之外,更希望從制度上避免政府繼續使用死刑這個暴力的手段來治理國家。死刑真實的樣貌在當時並不清晰,社會大眾都認為死刑是個有用的制度,所以我們決定開始讀書、裝備自己。巴丹岱爾的傳記《為廢除死刑而戰》在當時還只有簡體中文版,但我們讀得熱血沸騰。
  2007年第三屆世界反死刑大會在巴黎舉行,會外我們在參議院中拜會當時已經七十九的他;2016年在臺灣舉辦臺歐人權法制交流活動,88歲的他為台灣錄製了一段影片,娓娓道來他對台灣廢除死刑的期待;《反對死刑》這本在法國廢除死刑30年時所出的文集,2022年由衛城在台灣出版,已經94歲的巴丹岱爾依然堅持行動,我敬佩景仰他。期待開始有些台灣的政治人物會和巴丹岱爾一樣,有勇氣為價值奮戰,而台灣成為一個沒有死刑的國家,那天終會到來。
 
  ◆詹順貴/律師:
  血債血償真能填補死者家屬傷痛?死刑有助降低犯罪率?司法永遠不會犯錯?政府選擇執行死刑是為藉儆效尤?填補傷痛?滿足社會大眾噬血心理?或其他政治考量?以上問題涉及哲學思辨、價值取捨,乃至實證研究。此書以死刑執行機關首長的廢死奮鬥歷程嘗試回答以上問題,不管原本是支持或反對死刑,此書都非常值得閱讀,讓大家可以進一步思索、取捨。
 
  ◆李明哲/人權工作者:
  「死刑存廢」是一個國家如何面對生命的態度。我們要學習歐洲國家面對生命的態度?還是封建時代「殺人者死」的思維?這是號稱把「人權」當成自豪的臺灣無可迴避的價值選擇。
 
  ◆龐維德/法國外交官、前歐盟駐臺代表:
  侯貝.巴丹岱爾先生是當代法國值得被載入史冊的指標性人物和道德典範。作為律師,後來成為司法部長,他於1981年成功說服法國議會廢除了死刑。他的文章提醒我們人道主義只有透過意志力與韌性才能得到具體進展。他也強調,若要建立一個真正尊重人權的社會,廢除死刑是必要的步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侯貝.巴丹岱爾 Robert Badinter
 
  出生於1928年。法國巴黎大學法律系畢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索邦大學研究。1951年起在巴黎擔任執業律師,1965年與讓-德尼.布勒丹(Jean-Denis Bredin)共同成立法律事務所,曾經擔任過卓別林、可可.香奈兒等名人的律師。
 
  1972年,巴丹岱爾為一名越獄未遂的犯人辯護。雖然他在法庭上證明當事人沒有殺人,當事人仍被判處死刑,巴丹岱爾親眼目睹了行刑。這次事件帶給他深刻的衝擊,從此他成為死刑堅定的反對者。1970年代巴丹岱爾多次挺身而出為重大案件的被告辯護,也經常在各大媒體上闡述廢死主張。
 
  1981年,巴丹岱爾在密特朗總統任命下出任法務部長,上任不久即向國會提出廢死法案,經過激烈辯論,法國國會一字未改通過法案,寫下歷史性的一刻,成為世界上第36個廢除死刑的國家。之後巴丹岱爾也繼續推動法制改革,並在1986-1995年之間擔任法國憲法會議主席。巴丹岱爾至今仍是活躍的人權運動家與廢除死刑的倡議者。2021年,法國廢死四十周年紀念活動上,高齡93歲的巴丹岱爾在先賢祠前發表了公開演說。
 
譯者簡介

謝歆哲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EHESS)南亞與東亞研究碩士、歷史與文明博士。博士論文獲法國漢學協會2018年度論文獎。專長領域為知識史、科學史,死亡、暴力與犯罪。特別是考察專門的知識性論述如何在特定時空與文化脈絡中形成,其中隱含的思考模式與對知識的態度。
 

目錄

導讀:「明天,法國的司法將不再是殺人的司法」——死刑終結者巴丹岱爾的廢死之路          謝歆哲


只有病態的社會才會維持死刑(1970年)
血債血償(1971年)
逃避的藉口(1972年)
行刑(1973年,《快報》專訪)
死亡與司法(1977年)
審判的焦慮(1977年,與精神分析師拉普朗許、哲學家傅柯對談)
論死刑(1977年)
國際赦組織譴責死刑(1977年)
死刑是否氣數將盡?(1978年,法國國家電視台專訪)
往前一步、後退兩步(1979年)
「死刑辯論」(1979年,與貝赫菲特辯論)
但願不再有無轉圜餘地的判決      巴丹戴爾
反對零和遊戲      貝赫菲特
巴丹戴爾律師的回應      巴丹戴爾
少了一條冤魂(1979年,《新觀察家》專訪)
不再有殺人的司法(1981年,《快報》專訪)
廢除死刑的國會演說(1981年)
請求國會認可歐洲人權公約第六號議定書之演說(1985年)
十年之後(1999年,《十字報》專訪)
美國與死刑(1999年)
屠夫布希(2000年)
劊子手的美國(2000年)
公開處死(2001年)
於首屆世界反對死刑大會上的演說(2001年)
法國廢除死刑二十周年演講(2001年)
論死刑(2002年)
廢死鬥士――雨果(2001年)
給臺灣讀者――寫在臺灣版後
 

後記

給臺灣讀者――寫在臺灣版後
翻譯/陳詠薇
審訂/謝歆哲


  自法國投票廢除死刑以來,已過了40年。從那時起,我們便不斷朝著全球廢除死刑的道路前進。在1981年,我們是第36個廢除死刑的國家。

  現今,198個國家中(包含非聯合國會員國的觀察員國),109個國家已在法律上廢除了對所有罪行的死刑,144個國家已在法律上或實際上廢除了死刑。在世界各國中,大多數的國家都已廢除了死刑。

  在歐洲,我們這個被謀殺罪蹂躪數個世紀的大陸,死刑已完全消逝,除了白俄羅斯,這最後一個史達林主義國家。廢死已成為歐洲文明的支柱之一。

  歐洲人權法院,即法律上的歐洲良知,於2006年5月12日譴責死刑是「不可被接受的懲罰形式,永不再被《歐洲保障人權和基本自由公約》允許」。

  在國際中,屏除死刑的公約和宣言已成倍增長。我不在此列出這極長的清單。我只談1998年創建國際刑事法院的《羅馬規約》,因為它富含意義。它的使命是審判世界上最凶惡的罪犯,即危害人類罪的罪犯,而其法規排除了死刑。

  因此,人類向前邁進,儘管某些國家,尤其是中國、伊朗、埃及、伊拉克和沙烏地阿拉伯,但也包括美國,這偉大的共和友國,不幸地,還在繼續判決,甚至執行死刑。

  ◆

  故此,善人義士們應獻身在前線對抗死刑。僅暫緩執行死刑是不夠的,必須停止判刑。因為我們不願看到,世界上與日俱增的死刑犯中,有無數無辜者被囚禁在死牢裡數年,甚至數十年。

  在這世上,只要人們還在執行絞刑、毒氣死刑、斬刑、石刑、槍決,那麼所有把生命看作是道德絕對權利的人都必須繼續奮鬥。

  死刑注定要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因為這是人類的恥辱。死刑,從未在任何地方,減少過謀殺罪的數量。甚至更糟,一旦涉及到我們這個時代的禍患,恐怖主義時,死刑可能會把恐怖主義者從他們的擁護者眼中轉化成殉道者或是英雄。而每次處決後,狂熱份子突擊隊便會以新的恐怖攻擊進行報復。事實是,死刑並不能捍衛人類的社會,反倒是對這個社會的侮辱!因此,我們應該一貫否決以正義為藉口,死亡即法律的說法。

  這是否意味廢除死刑後,我們的任務就結束了?廢死闔上了正義的血腥篇章。但也引向新的章節:因為那些被定罪者活下來了,正義和整個社會都必須讓他們行使維克多・雨果所說的,任何人都不應被剝奪的權利:「變得更好的權利」!

  死刑的擁護者說,這是盲目人文主義不切實際的夢。廢死支持者回應道,我們堅定且清醒,那些被判處長期徒刑之人,因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緩的監獄制度,並不會在獲釋後再次犯下殺人的罪行。

  然而,我們絕不能忘記受害者。我們必須持續關注他們的權利及狀況。犯罪是人類苦難的軌跡。我們的社會必須長久意識到這一點。

  ◆

  我們所宣揚的,是在一個尊重人權的文明中,明確證明人類的生命是神聖的。

  世上每個國家都必須意識到,廢除死刑是一條普世良知的法律。該輪到臺灣來點亮人道的火炬了。

  這是我對這個偉大的民主國家所發的願。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052495
  • 叢書系列:beyond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4.8 x 21 x 2.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會員評鑑

2
3人評分
|
3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
5.0
|
2023/01/16

報復不是正義
報復是正義乃難以證成的
見中研院〈重新檢視死刑的應報意義〉
直面直觀與感性才能更深刻的反省
展開
user-img
Lv.1
0.5
|
2022/12/16

報復也是正義,為什麼報復不是正義了呢?

如果自己沒有遭到

{與絕望奮鬥:本村洋的3300個日子}

的親身經歷

有什麼資格談要廢除死刑
展開
user-img
Lv.2
0.5
|
2022/12/08

一本公然假造數據撒謊的書。





巴丹代爾這樣說:

那些被判處長期徒刑之人,因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緩的監獄制度,
並不會在獲釋後再次犯下殺人的罪行。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美國在一九七二年"福爾曼訴喬治亞案"(Furman v. Georgia)後大幅限縮死刑標準,
有558名被判死刑的犯人因為美國最高法院對死刑的判定標準改變而免死,
其中315人(含死在獄中以及逃獄被抓者)未出監,實際出監者243人。

在243人中,再犯各種罪行的是52人(21%),其中再犯謀殺的是7人;

也就是說,每四十名死刑犯被放出來,就會有一個再殺人,
然後每五個死刑犯出來,就會有一個再犯罪(包括殺人沒殺死的在內)。


重點是,這是廢死聯盟自己認可的數字,
所以巴丹代爾跟廢盟明顯是在說謊。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感電出版全書系 任選2本82折,打主書《鋰戰:全球儲能競賽的未來真相 (電子書)》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電腦資訊展
  • 蓋亞全書系
  • 台灣設計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