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比較詩學:兩岸戰後新詩的話語形構與美學生產

比較詩學:兩岸戰後新詩的話語形構與美學生產

  • 定價:850
  • 優惠價:976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72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本書嘗試從「自我意識」、「現代主義:歷史/時間」、「後現代主義」、「女性詩學」四個主題,切入兩岸在戰後新詩的個人與集體的歷史語境。進一步論證兩岸戰後當代詩人及其作品,展現在新詩話語形構與美學生產上的種種殊異面向,如兩岸戰後詩人如何透過闡述自我心象與世界的關係、對詩歌「現代性」的不同承接與延續路徑、對「後現代性」的語言及想像實踐,以及,女性詩人如何透過特定的語言戰略與技術,反抗男性/權威/社會的文化共謀結構,提供讀者研究與參考。

本書特色

  ★臺灣兩岸華文新詩比較研究的起始作,時間範疇為兩岸戰後當代詩六十餘年,研究對象涵蓋兩岸戰後四十餘位詩人。

  ★本書從「自我意識」、「現代主義:歷史/時間」、「後現代主義」、「女性詩學」四個主題,切入兩岸在戰後新詩的歷史語境。

名家推薦

  向 陽(詩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李癸雲(詩人,國立清華大學臺文所教授兼人社院副院長)
  孟 樊(詩人,詩論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
  洪淑苓(詩人,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唐 捐(詩人,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系主任)
  陳義芝(詩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兼任教授)
  翁文嫻(詩人,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須文蔚(詩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國文學系教授)
  楊小濱(詩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依姓名筆劃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涂書瑋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2021.07),國立聯合大學臺灣語文與傳播學系兼任助理教授。2019年獲國科會千里馬計畫與美國臺灣文學基金會(US-Taiwan Literature Foundation)獎助赴美,擔任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系暨臺灣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2019.07-2020.04)。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現代詩學、中國當代文學與文化、臺灣文學英譯與編輯實務、新詩理論與批評。博士論文《詩的交涉:兩岸戰後新詩的話語形構與美學生產》,獲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09年度博士候選人獎助計畫」獎助(2020年)、國立臺灣文學館2021年「臺灣文學傑出博士論文獎」佳作、第七屆「大學院校現代詩學研究獎」(2021.12)與第八屆「楊牧研究論著獎」(博士論文類,2022.03)。相關研究成果見各類學術期刊,並定期為《創世紀詩雜誌》「詩域外」專欄撰寫華文新詩評論。
 
 

目錄

【總序】二○二二,不忘初心/李瑞騰

【自序】致每一個被重新敘述與理解的詩意生命

【推薦短語】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目的
第三節 相關研究文獻回顧
第四節 論述路徑與研究架構

▍第二章 自我之書:兩岸現代主義新詩的自我與世界
第一節 前言:暗夜微光──兩岸新詩「自我」話語的起源
第二節 臺灣:個人主體的追求與定位、向外拓殖、「走出去」的現代性
第三節 中國:人性尊嚴的修復與回歸、向內固守、「走進來」的現代性
第四節 結語:兩種現代主義版本

▍第三章 時間之書:兩岸現代主義新詩的歷史/時間
第一節 前言:兩岸現代主義新詩的續航與斷裂
第二節 抒情臺灣:「再次」現代的現代主義
第三節 朦朧中國:「啟蒙」的現代主義
第四節 結語:「抒情傳統」的現代主義與「啟蒙主義」構圖的現代主義

▍第四章 叛逆之書:兩岸的後現代詩
第一節 前言:從「邊緣」到「喧嘩」──後現代臺灣與後朦朧中國
第二節 兩岸後現代詩的發展與特徵
第三節 臺灣:從世代/語言的後現代到主體/理念的後現代
第四節 口語化、反權威、反崇高──中國第三代詩人的後現代性
第五節 結語:兩種後現代的各自表述

▍第五章 女之書:兩岸八○年代以後的女性詩歌
第一節 前言:從女性主義到女性詩歌
第二節 臺灣:走向社會──女性話語的多元化實踐
第三節 中國:走向自身──女性話語的語言化實踐
第四節 結語:黑暗/夜預演、死亡演出與身體情節

▍第六章 結論:重建兩岸新詩的「比較論述」
第一節 比較向度──自我、現代、後現代與女性
第二節 變動中的漢語:後歷史、後國家、後倫理
第三節 本書研究成果與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總序

不忘初心
李瑞騰


  一些寫詩的人集結成為一個團體,是為「詩社」。「一些」是多少?沒有一個地方有規範;寫詩的人簡稱「詩人」,沒有證照,當然更不是一種職業;集結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通常是有人起心動念,時機成熟就發起了,找一些朋友來參加,他們之間或有情誼,也可能理念相近,可以互相切磋詩藝,有時聚會聊天,東家長西家短的,然後他們可能會想辦一份詩刊,作為公共平臺,發表詩或者關於詩的意見,也開放給非社員投稿;看不順眼,或聽不下去,就可能論爭,有單挑,有打群架,總之熱鬧滾滾。

  作為一個團體,詩社可能會有組織章程、同仁公約等,但也可能什麼都沒有,很多事說說也就決定了。因此就有人說,這是剛性的,那是柔性的;依我看,詩人的團體,都是柔性的,當然程度是會有所差別的。

  「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看起來是「雜誌社」,但其實是「詩社」,一開始辦了一個詩刊《臺灣詩學季刊》(出了四十期),後來多發展出《吹鼓吹詩論壇》,原來的那個季刊就轉型成《臺灣詩學學刊》。我曾說,這一社兩刊的形態,在臺灣是沒有過的;這幾年,又致力於圖書出版,包括同仁詩集、選集、截句系列、詩論叢等,迄今已出版超過百本了。

  根據白靈提供的資料,2021年有6本書出版(另有蘇紹連創立主編的吹鼓吹詩人叢書兩本,不計在內),包括截句詩系、同仁詩叢、臺灣詩學論叢,各有二本,略述如下:

  截句推行幾年,已往境外擴展,往更年輕的世代扎根,也更日常化、生活化了。今年有二本:一是《斷章的另一種可能──截句雅和詩選》,由寧靜海‧漫漁主編;一是白靈主編的《疫世界──2020~2021臉書截句選》。

  「同仁詩叢」有蘇家立《詩人大擺爛》,自嘲嘲人,以雜文筆法面對詩壇及社會,暗含一種孤傲的情緒。另有白靈《瘟神占領的城市》,除了寫愛在瘟疫蔓延時,行旅各地的寫作,或長或短,皆極深刻;有一些詩作,有畫有影相伴;最值得注意的是原稿檔案,像行動藝術,詩人把詩完成的過程向讀者展示。兩本詩集,我各擬十問,讓作者回答,盼能幫助讀者更清楚認識詩人及其詩作。

  「臺灣詩學詩論叢」,有同仁陳鴻逸的《海洋‧歷史與生命凝視》,活躍於吹鼓吹詩論壇的這位青年學者,勤於筆耕,有詩文本細讀能力,亦擅組構綿密論述文本,特能進出詩人的詩世界。而來自香港的余境熹,以《五行裡的世界史──白靈新詩演義》獻給臺灣讀者,演義的真工夫是披文以入情,詩質之掌握是第一要義。

  詩之為藝,語言是關鍵,從里巷歌謠之俚俗與迴環復沓,到講究聲律的「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宋書‧謝靈運傳論》),是詩人的素養和能力;一但集結成社,團隊的力量就必須凝聚,至於把力量放在哪裡?怎麼去運作?共識很重要,那正是集體的智慧。

  臺灣詩學季刊社永不忘初心,不執著於一端,在應行可行之事務上,全力以赴。

自序

致每一個被重新敘述與理解的詩意生命


  這本專著改寫、刪節自我的博士學位論文《詩的交涉──兩岸戰後新詩的話語形構與美學生產》。博論原文長達48 萬餘字,以比較詩學為分析方法,並以兩岸詩史為寫作架構,分析兩岸戰後當代詩作二百餘首,研究對象涵蓋兩岸戰後四十餘位詩人。

  本書寫作過程的初始,正值我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系與臺灣研究中心進行移地研究,尤其在第二章「自我之書」中的部分段落與文字,因此沾染了南加州Goleta Beach 海風的颯爽,以及每日夕陽拂照海面的溫煦。這本書的每一個字,亦寫在海島臺灣一個個漆黑、闐靜而沒有盡頭的夜晚,或在臺大椰林大道盡頭圖書館內的研究小間,或在一處處溫州街、板橋或永和的咖啡館內,這本專著是我長年在華文新詩領域孤隅閱讀、思索的結晶。

  這部專著的學思歷程,立足於臺灣戰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與後殖民主義詩學的豐盈土壤之上,而在我一次次地探觸中國當代新詩的歷史經驗與個體心靈的同時,也不斷地回顧、反思臺灣新詩自身的美學歷程與精神轉折。本書試圖深入文本的內裡,並試圖呈現兩岸戰後新詩發展的動態圖像,及兩者在典範轉移、詩歌觀念與表現樣態上的差異,做出個人的解讀。當我頻繁往返當代臺灣的現代與後現代、當代中國的朦朧與後朦朧,以及兩岸女詩人一個個靜美而深邃的心智之時,我發現了一種超脫兩岸現存政治解釋框架的美學景觀,那是詩人的心靈座落在當代「中文」的心智結構,亟需以一個比較詩學的方式,重新爬梳一個個歷盡苦難與孤獨的心靈、一個個應該被重新敘述與理解的詩意生命。

  感謝我的學術導師──臺大中文系洪淑苓老師,謝謝您的溫柔與堅毅。您總是給予我研究構思上最大的自由,卻也給予我最豐盛與最嚴謹的指導。沒有您的「陪跑」,我無法完成博士論文48 萬餘字的詩思壯遊,更不會有這本專書的出版;感謝已從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系退休的杜國清老師。我有幸在您退休的前一年,親自到美國師從於您,您對象徵主義詩學的理解橫跨中日英三種語境,您對詩論的擘建、詩藝的探求以及在臺灣文學英譯上的卓越貢獻……,在在深遠地影響了我。謝謝您在中西詩學的博學、貫通與深邃,還有對於我的所有關懷與提攜,至今我仍由衷感念;也要感謝曾經引領我進入臺灣現代詩的研究領域、奠定我臺灣文學知識基礎的林淇瀁(向陽)老師,您根植於臺灣民間、出入於母語的詩學風采,至今仍是啟發我的重要養分。

  謝謝我的博士論文四位口試委員:陳義芝老師、楊小濱老師、劉正忠(唐捐)老師與李癸雲老師。四位老師皆在現代詩學研究領域卓然有成,不但在本書前身(博士論文)的架構與觀點上,給予了我極多珍貴的修正建議。至今,四位老師亦從未拒絕我所提出的種種學術「售後服務」之請求,並持續鼓勵我的研究與寫作,在此一併致上最誠摯的謝意;感謝陳俊榮(孟樊)老師、須文蔚老師、翁文嫻(阿翁)老師,謝謝您在第七屆「大學院校現代詩學研究獎」與第八屆「楊牧研究論著獎」上給予我的肯定。這份肯定,對於一個致力於現代詩學研究的後學而言,極其重要,彷若暗夜的晨星,冬雪裡的火光。亦謝謝白靈老師,沒有您與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的鼎力支持與督促,這本書無法完成改寫與順利出版;謝謝來自對岸中國學界的師友,北大姜濤老師、中央民族大學冷霜老師、廣州市社科院鄒容博士後研究員等,在我搜集當代中國詩歌研究資料上的慷慨協助;當然,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責任編輯石書豪與出版部所有同仁,謝謝你們對這本書的付出,並給予我種種編輯、出版專業上的協助。

  感謝科技部108 年度「補助博士生赴國外研究(千里馬計畫)」、美國臺灣文學基金會(US-Taiwan Literature Foundation),以及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09年度博士候選人獎助計畫」。沒有上述學術機構的財政支持,我將奔忙於生計,無法順利完成博士論文的撰寫。

  最後,更要謝謝我的父母,願這本專著的出版,能稍微寬慰您們的辛勞與擔憂;謝謝我的另一半,沒有妳為我架設層層牢固的「社會安全網」,我無以走到今日。謝謝妳陪伴我度過學術路上所有的高峰與低谷、獲得與失去、欣喜與挫敗,生命裡或許無法事事盡如人意,但妳的陪伴永遠會是我走在學術路上最堅定的支持力量。

2022 年11 月15 日寫於土城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9535088
  • 叢書系列:台灣詩學論叢
  • 規格:平裝 / 552頁 / 17 x 23 x 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一、歷時性的錯位:「分殊/流」的歷史與「差距/異」的美學
 
二次戰後,由於政治力的阻隔、現代化轉型的時間差與社會組織型態的不同演化進程,臺灣與中國的新詩發展,呈現出「分殊/流」而「差距/異」的經驗歷程與美學光譜。「分殊/流」的新詩史,從「外緣」面的時代大環境而言,源自毛蔣軍事鬥爭的歷史必然,而「差距/異」的新詩美學,則可歸因於戰後五○年代以降,兩岸官方文化政策(臺灣:反共文藝/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對文化場域進行暴力的意識形態規訓,民間集體文化意識不得不轉向「內緣」面(臺灣:現代主義/中國:十七年文學)生成各種形式與路徑的回應、轉型與重整。然而,由於臺灣地緣政治的特殊性,不單作為戰前日本帝國侵略東南亞的「南進基地」,若從東亞文化流動與跨界知識傳播的角度來看,不論是戰前或戰後,臺灣一直扮演著隨同世界與東亞文化場域交互衝擊下的連動性角色。
 
另一方面,兩岸新詩史的「分殊/流」,亦能夠推導出另一個外部政治因素─二戰後世界美蘇兩極冷戰格局的外部制約,以及,冷戰局勢的意識形態對立與核打擊的恐怖平衡。冷戰局勢讓兩個意識形態陣營彼此之間構築一種封閉、隔絕的超穩定狀態,也間接促使兩岸的專制政體各自遂行「以黨領政」的統治方針,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干預民間政治批判意識與自由話語的生成,並對文化場域進行滲透與操控。兩岸新詩史的「分殊/流」導致兩岸「差距/異」的兩岸新詩美學,並折射出兩岸不同的政治意識形態、社會結構、經濟體系與國族認同光譜,亦反映「差距/異」的時代精神、文化語境與美學圖像。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悅知文化電子書全書系|單書88折、雙書82折|我心中有個不滅的夜讀時光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