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說明與致謝
○本書中各主要機構中的人物
◎前言
紐約聯準銀行是美國的中央銀行「美聯準」(Fed)最重要的分行,由於地處華爾街,這個地利之便,使它成了艾倫・葛林斯潘所執掌的聯準會在市場上的耳目。強勢的紐約聯準主席威廉.J.麥克唐納,經常和銀行家及交易員對話。他想要跟上交易員彼此分享的八卦,尤其想聽到任何可能擾亂市場,甚至更極端的擾亂金融體系的小道消息。但他還是會盡量待在幕後。要麥克唐納出手干預,即使是最小程度的干預,得要是一場危機,甚至一場戰爭才行。在一九九八年剛剛入秋之際,麥克唐納就出手干預了──而且力道還不小。
亂源似乎很小,而且遙遠得可笑,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在一九九八年九月二十三日這個星期三下午,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似乎已經不容小覷。由於LTCM引發的金融危機,麥克唐納邀來華爾街各大銀行的負責人──這次不是為了幫拉丁美洲國家紓困,而是要想辦法拯救自家人。
▎第一部 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崛起歷程
◎第一章 約翰・梅里韋瑟
一九七四年,所羅門兄弟銀行聘用了時年二十七歲、眼神堅定、雙頰圓潤、身材結實的梅里韋瑟。他在一九七七年成立的套利小組,代表著所羅門兄弟進化過程中,一個微妙而重要的轉變。這也是一九九○年代長期資本要複製的模式──套利小組是讓梅里韋瑟變得習慣承受這種巨大風險,並且感到自在的實驗場域。由梅里韋瑟所帶領的套利部門,後來變成了主要業務,拿所羅門自家公司的資本做風險投資。
梅里韋瑟做事謹慎以避免犯錯;他不會透露自己的半點私事。對於交易員這個職業,沉默寡言是個完美的特質,但他必定已經察覺到,自己欠缺一種優勢──某種能讓所羅門兄弟顯得和其他債券交易商不一樣的優勢。他的解決方案看似簡單:為什麼不聘請更聰明的交易員?那種完全不同於坊間傳說中只憑膽識做買賣、毫不科學的尼安德塔人,而是將市場視為一種知識學科的交易員?
◎第二章 對沖基金
一九九○年代初期,梅里韋瑟開始重操舊業時,投資這一行進入了黃金時代。擁有投資的美國人比起以前更多,股票價格也上漲到了驚人的高點。市場指數一次又一次飆升衝破以前從未想到的障礙。一次又一次創下新紀錄,使舊標準黯然失色。那是一個黃金時代,卻也是個緊張的時代。
「對沖基金」是從「多方下注」這個俗語衍生的口語,意思是藉由在另一方下注,來限制投機活動產生虧損的可能性。最先操作一個平衡或對沖的投資組合的,是《財星》雜誌撰稿人阿佛雷德.瓊斯。他擔心自己的股票會在普通市場暴跌期間下跌,因此決定利用對沖(也就是同時做多和做空)來中和市場因素。梅里韋瑟向瓊斯看齊,預想著專注在債券市場上進行「相對值」交易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但是兩者有個顯著的區別:梅里韋瑟打從一開始,就打算把長期資本的資金槓桿拉高到二﹑三十倍,甚至更高。
◎第三章 首次發行公債
公債是由美國政府發行,用意是為聯邦預算籌措資金。其中每天交易的大約有一千七百億美元,它們普遍被認為是世界上風險最低的投資。但是,三十年期公債在發行六個月左右,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投資者把它們塞進保險箱和抽屜裡,打算長期持有。隨著流通量減少,這些債券變得愈來愈難交易。在此同時,財政部發行了一種新的三十年期債券,它們的前景很看好。在華爾街,還要二十九年半才到期的舊債券,大家叫做「非首次發行債券」;而閃亮的新模式則是「首次發行債券」。非首次發行債券由於流動性較差,被認為比較沒人想買,這種債券於是開始稍微打折進行交易,因而有略高的殖利率。
由於長期資本偏好購買在每個市場流動性較差的證券,其資產並未像兩顆骰子滾動時互不相干那樣,完全獨立於其他市場。如果遇到「每個人」都想賣掉的時候,它的資產很容易一起下跌。
◎第四章 親愛的投資人
一九九○年代,華爾街的交易大廳已普遍採納學術界對數字確定性的信任。《華爾街日報》上印的每日收盤價,就像壽險公司的精算表般,既可靠又可預測未來走勢,這也造成了華爾街的自大。這種自大主要源自羅伯特.C.默頓和邁倫・舒爾茲。每家投資銀行都聘請了年輕、聰明的博士,他們師承默頓、舒爾茲本人,或他們兩人的學生,把資本冒險投資在「市場是有效率的」這個假設上。
默頓和舒爾茲受梅里韋瑟延攬為LTCM合夥人,他倆雖沒有參與長期資本的交易,也並未建立詳細說明各種交易案例的「模型」,卻是創造出該基金經營哲學的人。在長期資本的合夥人心裡,波動性是風險的最佳代理。就該公司的看法,價差顯示出對未來波動性風險的不精確預估值──這種波動性(對長期資本而言)是真正舉足輕重的一種風險。這種策略是直接從布雷克-舒爾茲公式演變而來的。
◎第五章 拔河比賽
提供長期資本融資的銀行多達五十五家。這些銀行被該基金合夥人一副無懈可擊的神態給迷惑了,爭先恐後提出比其他銀行更好的條件。長期資本巧妙地利用了銀行渴望賺取規費的心理,促使它們用最有利於長期資本的條件來進行業務。該基金用微薄的利潤率和銀行交易,大幅削減了銀行提供這麼大的投資基金服務時,可望獲得的正常利潤。但是,銀行並沒有停止幻想長期資本會在交易結束後,為它們帶來豐厚利潤。它們就像沮喪卻滿懷希望的父母一樣,不斷用零食寵溺他們不可救藥的孩子。
美林證券和所羅門兄弟是長期資本最大的幕後金主,至少在融資方面是這樣。所羅門把長期資本當作它最大的客戶,尤其是在歐洲的交換交易中,但兩家公司糾纏的歷史讓它們維持著警戒的距離。反觀美林證券,卻愈來愈極力討好長期資本。美林證券的下層職員很快就明白,董事長把長期資本視為特殊客戶。
◎第六章 諾貝爾獎
在一九九○年代中期之前,華爾街已經習慣每年會發生一、兩次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劇烈震盪」。隨著受創單位的名單愈來愈長,監管機構開始擔心整個體系有可能應付不了:他們害怕剛好拉到的「那條線」,會讓整個毛線團散掉。但是,是否真有一家和華爾街如此緊密交織的公司,一旦它垮台可能會毀掉這整個體系?
一九九七年十月,默頓和舒爾茲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默頓當時謙虛地警告說:「只因為你能夠衡量風險,就認為你可以消除風險,這是錯誤的認知。」舒爾茲家鄉的《渥太華公民報》將他列入名人檔案的同時,提醒他外界對衍生性金融商品有多麼深的疑慮。「你認為一九八七年的股市崩盤你要負多大的責任?」舒爾茲嚇呆了,嘟囔著說道:「完全沒有。真的一點也沒有。這就和你質問諾貝爾,是否會因為他發明了炸藥,而覺得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有責任,是一樣的意思。」
▎第二部 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垮台的過程
◎第七章 波動性銀行
一九九八年初,長期資本開始大量做空股票波動性。這一年的最初幾個月,市場很平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制訂了對韓國的紓困計畫,使亞洲的情勢趨於穩定。再過不到一年就要推出歐元的歐洲,投資人還沉浸在樂觀的氣氛裡。長期資本的氣氛也很輕鬆。根據他們的模型,在任何一個交易日,他們可能損失的最大金額為四千五百萬美元──以一家資本百倍於此金額的公司來說,這當然在容忍範圍內。
根據同樣的這些模型,公司遭遇一連串厄運──例如在一個月內賠掉四十%的資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合夥人們會著急,絕不是和虧損有關;而是找不到夠多可以讓他們賺到錢的投資目標。隨著尋找合適交易的壓力愈來愈大,他們愈來愈常誤入異國的不毛之地,像是巴西和俄羅斯的債券市場和丹麥的不動產抵押貸款。長期資本已經屈服於將資金投入到「某個地方」的致命誘惑。
◎第八章 垮台
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七日星期一,俄羅斯宣布延期償付債務。俄羅斯政府就只打算用盧布支付俄羅斯勞工工資,而不付錢給西方債券持有人。它也不會試圖維持盧布在外國市場的幣值。簡單的說,這就是貶值的一種作法,也是違約行為。星期四,也就是暫停償付三天後,世界各地的市場都崩盤了。星期五,各地的交易員都想退場。亞洲和歐洲股市暴跌。道瓊工業指數在中午前就跌了二八○點,隨後又回穩。
這種明顯的波動性激增,使得長期資本損失了數千萬美元。即使在看似無關的市場裡,長期資本也遭受重創。該公司已經用數學明確算出過,它任何一天的損失,都不太可能超過三千五百萬美元。但在八月的這個星期五,它的資產就跌了五.五三億美元,占其資本的十五%。梅里韋瑟和高級合夥人本能地傾向採用相同的策略:籌募新的資金來讓公司應急,然後等待其交易狀況好轉。
◎第九章 人性因素
合夥人對於是否應該借錢,意見嚴重分歧。穆林斯認為,如果該基金要倒閉了,為什麼還要把銀行拖下水?再貸款只會把事情搞得更複雜。梅里韋瑟、霍金斯、莫德斯特和兩名諾貝爾獎得主也同意。希利伯蘭、哈罕尼、黎伊和羅森菲爾德,則強烈主張使用循環信用貸款。他們問,那不然還能怎麼樣補足他們在貝爾斯登的資本?
合夥人還有高盛銀行和其執行長科津,在九月中,他們成了長期資本的最佳希望。科津同意提供資金,但他要求:擁有合夥人的管理公司LTCM一半所有權,長期資本的策略要全部告知他,此外他有權對該基金的暴險設定限制。這名釋出好意的金融家提議的條件跟收購差不了多少。然而,科津提供了出自高盛及其客戶的十億美元資金,還承諾幫助長期資本籌措第二筆十億美元。而且只要讓大家都知道,長期資本背後有高盛支援,就有可能會止血。梅里韋瑟根本沒辦法拒絕。
◎第十章 在美聯準
華爾街四大銀行的銀行家在七點,會見了紐約聯準銀行的彼得.費雪。對於紓困長期資本的資金算是股權呢?或者算是臨時貸款?應該允許長期資本的合夥人留下,還是要解雇他們?如果他們真的留下來,要由誰來控制這個基金?……等等問題,到了八點二十分,四大銀行還在爭論不休。同時間,其他大銀行的執行長陸續抵達,在會議室外面一直等著。費雪叫了暫停,打開大木門,邀請這些人進會議室。
這些華爾街的菁英在商討了一段時間後,對長期資本發洩了他們的憤怒。四年來,這些合夥人對其他事都漠不關心,從每家銀行挑選最有利的交易,甚至毫不遮掩他們的優越感,如今他們看起來就像假先知。美林證券的艾里森和科津一再中途離開會談,向梅里韋瑟提供最新消息。聽聞這些針對他的怒火,梅里韋瑟聽起來很羞愧。「聽著,我會盡我所能地提供協助。」他喃喃說道。
◎第十一章 結局
默頓對於長期資本的失敗在現代金融、以及在他本人非凡的學術成就上留下的汙點,非常心煩意亂。另一名諾貝爾獎得主舒爾茲倒保有幽默機智,他在自己的婚禮上告訴賓客,他會冠上他妻子珍的姓,而不是要他老婆冠夫姓。
高盛執行長科津為人正派,卻負責經營一家不擇手段的公司;在一個凡事向錢看的社會中,他知道自己處於一個更大的世界裡的什麼位置;他會為了梅里韋瑟這個讓他失望也令他著迷的對手,而放下手上的劍。如果沒有大通曼哈頓銀行一再幫助,長期資本肯定會破產,該銀行的貸款後來得到償還,並且一舉成名。事實上,多虧了這次救援行動,長期資本得以支付每一筆追加保證金。它對債權人的所有債務也全部償還了。
梅里韋瑟從不懷疑,他和他從所羅門帶來的核心團隊會試圖籌募資,東山再起。幾乎是紓困協議上的墨水一乾,他和其忠實信徒就開始對財團的掣肘感到不耐煩了……
○本書各章出場人物與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