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文
父母對孩子道歉,不是為了認錯,而是因為愛
陳雪如 諮商心理師、講師、作家
父母不是聖人,不可能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每時每刻都控制好情緒。就像這本《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企鵝媽媽不小心失控吼了孩子。孩子被嚇得身體四散,只剩下腳不停的往前走,想找回失散的身體,卻找不回來。就像孩子在童年受到來自父母的傷害,成為有父有母的孤兒。
孩子失去了嘴巴,因為知道說也沒用,從此不再求救。失去了頭,再也感受不到自己的所思所想,他會以為「反正我的想法不重要,沒人會聽。我的情緒也不重要,最好不存在。」於是活得六神無主。
孩子的翅膀也不見了,失去飛翔的能力,陷入自我懷疑,逐步封閉自我。只剩下腳,不斷往前走著。如同孩子咬著牙,撐過那些受創的時刻,逼迫自己趕快長大,不再倚靠父母、放棄當個孩子,那是一種「不得不的堅強」。
我記得,那些曾經無力的孩子長大了,回憶道:「當我小的時候,你曾那樣對待我、這樣回應我,這些行為、話語,讓我好受傷。」
是他們鼓起勇氣,向父母訴說自己童年的受傷,為的,並不是責怪父母,而是好想修復關係,再次與父母連結、再次信任、倚靠父母。是想給親子關係再一次的機會。好希望,爸媽有能力看到那個受傷害怕的孩子,給予安慰擁抱,希望爸媽疼惜自己受過的那些傷。
但是父母們回應:「你怎麼這麼小心眼,拿小本本記下我所有錯誤?」、「你的記憶扭曲了吧!」、「你就是錯了啊!當時情境是這樣,我才這樣回應你的!」
然後,孩子再次經歷到,「爸媽果然無法看到我的受傷難過、無法理解我。」孩子再次縮回自己的世界,失去與父母的連結。
這是好多好多孩子,告訴我的故事,這樣的故事,不斷重複發生在許多家庭。就如同《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中的小企鵝,牠怎麼找,也找不回自己失去的身體。因為,在關係上受的傷,需要獲得真實的愛,才能滋養修補那些受傷。這不是靠自己能找回的。
故事中,企鵝媽媽氣消了之後,找回了小企鵝四散的身體,幫小企鵝的身體修補好。可是,媽媽還有一個部位找不到,那個部位就是小企鵝的腳。這意味著,即便父母想修補破裂的關係,但,也需要孩子願意走向父母。
企鵝媽媽對孩子說:「對不起。」這句道歉,無關乎事實到底是什麼,也無關乎誰對誰錯。這句道歉,代表父母對孩子受傷的看見,與心疼。這句道歉,許多孩子等了好幾年,甚至等了一輩子,都成長為受傷的大人了、父母都走了,也等不到一句父母的道歉跟看見。
孩子要的,只是被父母好好愛著。最終,企鵝媽媽將小企鵝的腳縫回身體上。小企鵝終於完整了。
無論幾歲的人,內在都有著受傷的孩子,以及「被愛的渴望」。
《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選書緣起
前子天下童書總監 張淑瓊
我曾經看過這本書,很多年前(德文版1998年出版),當時在聽專家導賞國外繪本時,對這本外型小巧,但故事情節猛烈的繪本印象深刻。書中不管是情緒爆衝大吼的企鵝媽媽,或是被驚嚇到身體四散分離的小企鵝,角色的造型簡單樸拙、表情幽默傳神,當時真覺得這是本非常有力道的作品。
不過,當時的我有點疑惑,如果出了中文版,讀者們會接受嗎?因為書中這位媽媽,形象很「真實」卻「不典型」,意思是,這麼一個脾氣猛然爆發的媽媽,生活中並不少見,但童書的大小讀者可以接受這麼「真實」形象的媽媽嗎?媽媽生氣大吼之後,小企鵝全身飛散的畫面,很貼切卻也很震撼,大人會介意嗎?孩子們看了會怎麼反應?當時我想,要出版這本書需要很多的勇氣!何止我這麼覺得,當年即使在德國已經很有名的作者尤塔.鮑爾,帶著作品到處詢問出版可能,都吃了不少閉門羹,顯然在那個時空氛圍中,親子的互動的童書不好太寫實。
今年,我們決定推出這本作品,這表示,現在的我比較勇敢了嗎?不是,不是我比較勇敢,而是「我們」比較勇敢。我和各位親愛的讀者們,我們比以前更願意面對親子關係中「真實」的一面,願意承認身為媽媽都會有情緒爆走的時刻,我們會不小心讓孩子們心理和情感上受傷,在大吼之後,會在他們身心靈造成看得到,或是看不到的裂縫傷痕。但是,我們比以前更有勇氣,願意面對這樣的衝突和爆走,願意縫補關係的裂痕,願意修復孩子受傷的情感,我們願意再次擁抱孩子,真誠對他們說「對不起!」
我相信這本美好的書會成為很多親子關係的祝福,藉著企鵝媽媽和小企鵝的經歷,讓親子之間多一些對話、表達,多一些修復和擁抱。
這是我們出版這本書的想法。
譯者的話
《親子天下》雜誌總主筆 賓靜蓀
陪伴女兒大量閱讀(共讀)繪本的階段,我們住在德國。她的閱讀內容除了中、英、日文繪本,大部分是德文。
在這段期間,我習慣且喜歡德國人對孩子說故事的方式:使用簡單、卻不幼稚化的語言,不添加太多讓故事「熱鬧」的成份。即使製作故事CD,通常只由一位專業播音員「演」出故事中的各個角色,不添加太多背景音樂或特效,整個故事聽來安靜、卻深具該有的張力。
我也因此認識插畫家尤塔‧鮑爾(Jutta Bauer)和她精練而幽默的畫風,讀過她和幾位著名德文青少年文學作者合作的許多讀本。她幾本得獎的作品,也都是女兒最愛的珍藏。
當我拿到德文版《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時,很訝異的發現,網路上流傳的好幾個中文翻譯版本,竟如此「加油添醋」!
一再翻閱、品味原文,我更體會到Jutta企圖用簡潔的圖和文,傳遞出非常強烈的情緒和親子互動,是不需要用多餘文字去說明的。
因為孩子看得懂。
許多德國媽媽本來為警戒自己不要情緒暴走買了這本書,最後卻成為家中幼兒的最愛,每天要求共讀好幾遍。甚至,在媽媽「大吼」後,孩子會自動去書架上拿來這本書,在簡單的故事中,親子關係再次得到和解、愛又重新凝結……。
有幸在德國漢堡專訪到Jutta本人,釐清了好多疑惑。原來,這本書之所以動人,因為那是Jutta和兒子真實的互動;原來,爸媽不須完美,可以有情緒,重要的是放下身段,向孩子道歉;原來,自我察覺和誠實以對,才是一輩子的身教,沒有任何文化隔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