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週年慶(止)
蔣介石:失敗的勝利者
  • 定價:800
  • 優惠價:79632
  • 優惠期限:2024年10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編輯選書

透過全新史料,重新建立蔣介石的樣貌

唯一使用蔣介石未發表的日記及俄羅斯機密檔案,揭露蔣介石神祕、複雜、矛盾的真實面貌,把曾經被洗白的蔣介石重新洗黑回來!

優惠組合

加購推薦

( 未選購加購品 )

明細
 

OKAPI 推薦

  • 《邱吉爾:與命運同行》—— 或許你沒有失敗,你只是在為未來的成功做準備

    文/神奇海獅,|,聯經出版2024年03月06日

      曾經有個問題是這樣的:「如果現在要選舉,你會投給誰?  候選人A:跟一些不誠實的政客往來,有婚外情,老煙槍,而且每天喝8─10杯的馬丁尼。  候選人B:兩次被解雇,睡到中午才起來,大學吸鴉片,每天還會喝將近一公升的威士忌。  候選人C:受勛的戰爭英雄,吃素、不抽煙,偶爾喝點啤酒。 more
  • 重新閱讀蔣介石:如何與為何—《蔣介石:失敗的勝利者》

    文/涂豐恩,|,聯經出版2023年03月02日

    在國際書展期間,《蔣介石:失敗的勝利者》首次亮相。作為聯經今年度的第一本重點新書,它果然引起了許多讀者的好奇與關注,也成為今年書展中銷售第一的書籍。這點可說是在預期之中。不過有件事情倒是讓人比較意外:購買和閱讀這本書的讀者中,有不少年輕人。有位造訪書展的記者朋友也注意到這一點, more
 

內容簡介

他贏了戰爭,卻輸了江山;贏了政治,卻輸了歷史。
他的一生究竟是失敗還是勝利?

★【中文版獨步全球  無刪改搶先面世!】★
中國近代史專家潘佐夫最新鉅作,最權威的蔣介石傳記
揭露蔣介石神祕、複雜、矛盾的真實面貌

  蔣介石——一個失敗的勝利者,也是勝利的失敗者,
  他雖勝猶敗,又在敗中求勝,
  打贏二次世界大戰,卻輸掉國共內戰;
  長期在臺灣掌握權力,死後卻遭到嚴厲批評。
  曾被尊為民族的救星,現卻被貶為歷史的罪人。

  以前,我們在課本中認識蔣介石,學習他看著魚兒逆流而上的勵志故事;
  如今,雖然提到先總統蔣公時已不用敬畏的挪抬空一格、不必再向他的遺像行禮,
  但我們在路名、錢幣、機關學校名稱、紀念館等仍隨處可見他留下的身影。
  無論對他的評價如何,他對臺灣帶來的影響,一直都巨大得難以抹滅、無法忽視。

本書特色

  【歷史不該被遺忘,而應該要被真實還原】
  現在,藉由潘佐夫的深入研究,透過在生命中與蔣介石交會過的眾人視角,
  我們得以重新認識面貌多元、大多數人可能前所未聞的蔣介石。

  ●乳名瑞元的蔣介石,幼時極為頑劣調皮,經常闖禍惹事,幾度差點受傷喪命。鄰居稱他「瑞元無賴」,而現代醫師可能會診斷他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因父親早逝、兄長分家,自小與母親相依為命,養成敏感而高傲的自尊、領導者的本能,習慣靠雙拳伸張權威,以彌補自己較低的社會地位。

  ●神經失常、心理極度不平衡,容易衝動、憂鬱、歇斯底里,是個難以相處的人,旁人必須以極大的耐性來和他打交道。

  ●沉迷女色、情史豐富,先是奉母之命娶了自己不愛的女人,之後經常流連青樓,納妓女為側室,又另納少女為妾,最後因個人前途考量締結政治婚姻。

  ●對導師孫逸仙極忠誠,對朋友則重情義,收養結拜兄弟的私生子,視如己出。

  ●自律甚嚴,作息按表操課,早睡早起、飲食清淡,從不喝開水之外的飲品。

  ●最常以「雪恥」作為日記的開端,愛國心強烈,國家受強壓時總是痛受屈辱。

  ●在某些外國高官眼中,他舉止莊重沉著,有學者風範,像個神職人員;但也被美國某官員在日記中謔稱為「花生米」,稱其為無知、專橫的死頑固。

  蔣介石終其一生都在戰鬥中,先是與滿族,然後是軍閥、共產黨與日本人。
  即使撤退到臺灣後,他也永遠在備戰中,時刻心懷反攻大陸之夢。
  他犯了許多可怕血腥的罪行和錯誤,但也為國家付出了諸多心力;
  我們可以從各方面來評判他,同時觀照他的時代和社會背景。

  本書是作者經過長期深入研究後,對於20世紀最有權勢、最具爭議性的人物之一──中國國民革命領袖蔣介石的一部全面性傳記。自1926年開始,蔣介石(1887–1975)領導中華民國將近五十年。他是一個愛國者、共和新中國的創建者、二戰的英雄,既是儒家的信奉者,也是一個基督徒;雖然他夢想著普世的平等,卻變成一個背信狡獪的獨裁者,也必須為超過一百五十萬無辜民眾的死亡負責。無論對蔣介石的評價是褒或貶,但不容否認的是,他對兩岸近代史和遠東歷史發展有深刻而巨大的影響。

  這本批判性傳記所根據的,是蔣介石未發表的日記、他在俄羅斯檔案中的大量個人案卷,以及俄羅斯收藏的、他的親友和敵人的檔案。潘佐夫揭示了蔣介石在1920年代掌權和整個中國革命運動過程中,俄羅斯人所扮演的角色,還有蔣介石與美國一些高官的複雜關係,同時也揭露了蔣氏家族不為人知的祕辛、播遷來臺後的生活等,期待幫助讀者為蔣介石在歷史中找到適切而客觀的地位。

媒體讚譽

  潘佐夫利用俄羅斯檔案資料和他對中國共產主義的專精知識,對於蔣介石的複雜性格,提供給我們一種嶄新而獨特的評論。——陳永發,中央研究院院士

  潘佐夫將他精心磨練的敘事和研究技巧,運用到處理蔣介石的生命故事中。任何對今天的中國從何而來感到興趣的人,都不能錯過這本書。——方德萬(Hans van de Ven),《戰火中國1937–1952》(China at War)作者

  歷史對蔣介石毫不手軟,而迄至目前為止,史學家們對他依然極為嚴苛。然而,從最近開放的檔案和蔣介石個人的文件中,人們對他的生命,有了新的見解。在這部扣人心弦的著作中,對一個雖然有過,但是不失為英雄人物者的生活與時代,做了精彩的描述。書中充滿各種驚喜!——費約翰(John Fitzgerald),墨爾本斯威本大學(Swinburne University)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亞歷山大.潘佐夫(Alexander V. Pantsov)


  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首都大學(Capital University)歷史學教授、愛德華與瑪麗.凱薩琳.吉賀德人文學講座(Edward and Mary Catherine Gerhold Chair in the Humanities)教授。潘佐夫生於莫斯科,畢業於莫斯科國立大學亞非學院(Moscow State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獲俄羅斯科學院(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頒授博士學位。出版多項著作,包括《毛澤東:真實的故事》、《鄧小平:革命人生》、《布爾什維克與中國革命,1919-1927》(The Bolsheviks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19-1927)等。

譯者簡介

梁思文(Steven I. Levine)


  美國蒙大拿大學(University of Montana)莫林.曼斯菲爾德及邁克.曼斯菲爾德中心高級研究員,哈佛大學博士。梁思文專攻現代中國政治及外交政策、美國─東亞關係,曾出版多本著作,包括《毛澤東:真實的故事》、《鄧小平:革命人生》、與韓德 (Micheal H.Hunt)合著的《弧形帝國:美國在亞洲的戰爭,從菲律賓到越南》(Arc of Empire: America's Wars in Asia from the Philippines to Vietnam)等。

楊淑娟

  畢業於臺灣大學社會系、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西洋史),曾任國小英文老師、荒野保護協會解說員、樹木調查小組志工。譯著有《尼采與貴族激進主義政治》、《治理中國:從革命到改革》、《中、東歐的革命與變遷:政治、經濟與社會的挑戰》等。
 
 

目錄

地圖
導論
 
第一部   其介如石
第一章    周公後裔
第二章    日昇之國的陰影下
第三章    天下為公
第四章    孫逸仙的頑強弟子
 
第二部   反帝國主義革命
第五章    廣州—上海—莫斯科—廣州
第六章    黃埔軍校校長
第七章    孫逸仙遺產的爭奪
第八章    北伐與國民黨的分裂
 
第三部   腹背受敵
第九章    完成北伐
第十章    戰勝與戰敗
第十一章        新生活運動
第十二章        與史達林鬥智
 
第四部   擁護與反對
第十三章 西安事變
第十四章 犧牲的最後關頭
第十五章 鮮血與灰燼
第十六章 持久戰
 
第五部   中國之命運
第十七章 聖母頌
第十八章 與羅斯福博弈
第十九章 苦澀的勝利
第二十章 新試煉
 
第六部 勝利的決心
第二十一章 慘敗
第二十二章 禁錮在臺灣
第二十三章 在華盛頓的羽翼下
第二十四章 感傷與希望
 
後記
誌謝
附錄一 蔣介石年表
附錄二 蔣介石系譜
注釋
參考書目
 
 
 

導論(節錄)

  蔣介石委員長的負面描繪,變成西方歷史學上的一個因襲主題。一九七〇年代初,著名的美國學者易勞逸(Lloyd Eastman)甚至把蔣貼上「法西斯主義者」的標籤,此一標籤反映在大學教科書中。大多數蔣的傳記作者,都對他抱持此一負面觀點,包括二〇〇三年出版巨著的英國記者范比(Jonathan Fenby)。然而,與此同時,二〇〇〇年代初,傳統上對蔣的負面觀感開始消退。在范比出版其大作的同一年,英國史學家方德萬(Hans J. van de Ven)在其《中國的民族主義和戰爭(一九二五—一九四五)》(War and Nationalism in China: 1925-1945)一書,質疑他所謂的「史迪威—白修德典範」(Stilwell-White Paradigm),說明蔣介石並非一個「無能的」軍事領袖,並且反過來批評盟軍在東亞與東南亞的戰略。

  保存在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的一九一七至一九二三、一九二五至一九三一的蔣介石個人日記,於二〇〇六年三月底解密,為重新評價蔣介石奠下基礎。之後在二〇〇七年四月,蔣一九三二至一九四五的日記公開了,到二〇〇八年七月,一般大眾可以接觸到一九四六至一九五五的日記。最後剩下的一九五六至一九七二的日記在二〇〇九年七月也解密了。

  這套涵蓋一九一七至一九二三、一九二五至一九七二年七月二十一日的日記,是由蔣的長子蔣經國的媳婦蔣方智怡,透過加拿大轉交給胡佛研究所檔案室的。她是從她亡夫、蔣經國的最小兒子蔣孝勇那裡繼承過來,而後者同樣是從他父親那兒繼承過來的。擔心這些日記會落入二〇〇〇年臺灣執政的反蔣的民進黨(DPP)手中,蔣方女士決定把它們保存在胡佛研究所檔案館五十年,或直到在中國找到一個永久的保存地為止。

  二〇〇九年,美國國務院前中國事務官員陶涵(Jay Taylor),基於以上日記及許多其他文件,在他的《委員長: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The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and the Struggle for Modern China)一書,繼續扭轉對蔣的負面看法。然而,在試圖翻轉幾乎所有之前學者們加諸於蔣的批評上,他有點過火了。再者,陶涵也無法充分接觸到獨一無二的、浩繁的俄羅斯文獻檔案,因此無從正確地認識到,在中國與蔣介石於中國大陸的起落上,史達林與蘇聯所扮演的巨大而重要的角色。

  我們應如何為蔣介石製作出一張資產負債表呢?答案很難是單一向度的。一方面他確實是一個背信又狡獪的統治者,他渴望全盤掌控大權,也必須為一百五十萬民眾的死亡負責;另一方面,他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一個解放中國民族的鬥士、一個愛國者、一個二十世紀的政治與軍事領袖人物、一個共和新中國的建築師、一個二戰的英雄、一個反希特勒聯盟國家的忠實盟友。他同時是一個基督徒與儒家的信奉者,也夢想著普遍的平等。此外,不像史達林與毛澤東等上個世紀的許多冷血統治者,在他生命的晚期(一九四九—一九七五),他能從過去的悲劇性錯誤中,得出一個結論,在內戰吞敗後,基於民生主義與社會公義,最終把小島臺灣——即使和中國大陸比起來是小小的——轉變為一個繁榮富庶之地。沒錯,他採取的是威權手段,但除此之外又能如何克服中國人民世代的落後呢?能有一個從集權到民主的不流血路途嗎?

  要克服刻板印象總是困難的,就蔣介石來說更是特別不容易。他的身影太矛盾、太多面了,部分人認為蔣是一個狂熱的反動分子,甚至是一個法西斯;其他人相信他是一個進步分子;更有其他一些人視他為新儒家主義者;也有人視他為基進革命家。有些人看待他是一個烏托邦主義者;其他人看他是一個務實主義者。在現代中國歷史上,對於和他主要對手毛澤東一樣極為重要的這個歷史人物,甚至連中共史學家的觀點也不一致。

  在許多文獻檔案解密,並揭露了有關蔣介石的生活、活動、與親友及敵人的關係後,現在對蔣介石現象的解釋才有了可能。除了胡佛研究所檔案室外,這些檔案也收藏在臺灣國史館、國民黨中央黨部黨史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俄羅斯社會與政治歷史檔案館(RGASPI,蘇聯前共黨中央委員會馬克思—列寧研究所中央黨部檔案室)、俄羅斯聯邦外交政策檔案館(AVPR)、俄羅斯當代歷史國家檔案館(RGANI,前蘇共中央委員會檔案館)、美國國家檔案館、美國中央情報局閱覽室、哥倫比亞大學檔案室、歐伯林學院(Oberlin College)檔案館、柏克萊加州大學班克羅夫特圖書館(Bancroft Library)區域口述歷史辦公室,以及羅斯福、杜魯門、艾森豪、甘迺迪、詹森與尼克森等總統的圖書館與博物館。其中部分資料都在最近出版了。

  在這些檔案文獻中,蔣介石的日記依然占有特殊的位置。除了保存於胡佛研究所檔案室並為我所用的原版外,日記的一部分(從一九一九至一九三〇及一九三四)也由蔣的祕書毛思成備份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但是外人、尤其是外國學者是無法接觸到的。只有極少數一群中國史學家能有特權取閱。此外,日記影本也保存在臺灣國史館以及臺北國民黨中央黨部黨史館,日記的數位檔也在中國學者間自由流傳。

  我也從俄國檔案中具重大意義的資料中汲取了大量的材料,包括獨特的兩冊蔣介石個人檔案,還有他最後一任妻子宋美齡、他的兒子、他的親戚、他的夥伴與對手的個人檔案。同樣重要的是無數俄國外交文件。這些檔案資料,讓我們對蔣在一九二○年代中期掌權、這期間以及他之後的政治生涯及整個中國革命運動中,蘇聯與共產國際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有了新的視角。還有無數收藏在臺灣國史館的蔣介石與其子蔣經國的檔案資料。此一蔣介石傳記,主要正是從這些獨特的資料中整理出來的。

  我希望本書能幫助讀者,在理解現代中國與二十世紀世界歷史上,為蔣介石找到適切而客觀的地位。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66957
  • 叢書系列:歷史大講堂
  • 規格:平裝 / 640頁 / 17 x 23 x 3.4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二十二章  禁錮在臺灣

到一九四九年年中,蔣介石的軍隊開始潰逃臺灣——一九四九年五月底共產黨橫渡長江後,第一批難民流向臺灣的時候,島上的人口已經增加到六百五十萬。與以往一樣,大多數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他們的祖先在十六至十九世紀從大陸(基本上來自福建和廣東省)移民過來。二十世紀從大陸過來的新移民,或者,如臺灣人所說的唐山人,已經超過六萬。臺灣從前的主人——原住民——大約有二十萬。

隨著蔣介石的軍隊和一般難民的到來,島上的人口增加了一百五十多萬。其中六十多萬是「國家精英」——教授、工程師、技術人員和專業管理者。用美國專家傑克比(Neil H. Jacoby)的話說,他們帶來「一個相對較小國家空前絕後的人才增加」,並且為臺灣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十二月十日晚上八點三十分,蔣介石本人和長子從成都坐了六個半小時的飛機抵達臺北。一輛汽車在停機坪上等著他們。四周是不尋常的安靜。臺北和成都前線的不同,就如「天差地別」。蔣愉快地呼吸著純淨的空氣,坐到車上,出發前往附近的草山。在臺北以北大約十英里處,一處被常綠樹木覆蓋的山坡上,是他曾經住過好幾次的房子。蔣介石稱它為草廬。那天他在午夜時分才上床睡覺。

他喜歡這棟房子,它是多年前為了日本天皇裕仁當太子時訪問臺灣而建造的。從窗戶看出去,鄰近是一片山丘和田野的絶佳景觀。但第二年,他將在春天搬到草山支脈的另一座寬綽房子,位於士林北區一個大型公園建築群,地址是臺北市福林路六十號。不過,他還是不時會繼續來到草山呼吸山上空氣。一九五〇年三月,他有了一個想法,要把他喜歡的草山改名為陽明山,以紀念他最敬愛的哲學家王陽明。三月三十一日,省政府通過改名決議,一個月後生效。

由於對陽明山的熱愛,臺北一家報紙稱他為「草山一蓑翁」,甚至為「落草為寇」。此報代表臺灣本土民眾的心聲,他們在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八日流血事件後,對來自唐山的人不存好感。蔣介石被激怒,下令報紙停刊,逮捕文章的作者。蔣逝世多年後,二〇〇七年初,草山行館轉型為藝文展演空間開放給市民,但在不久之後的四月,被燒成灰燼。現在原址只有一個展示廳,裡面有蔣介石的照片,另有一家餐館。

會員評鑑

4.5
9人評分
|
8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4
5.0
|
2024/09/04
真相,是時間的女兒。

在威權時代,許多曾經因為政治力而被隱諱、被掩藏的事件,隨著時間的嬗遞,大批典藏的文件逐漸變成歷史,而解密,而公開,而被挖掘,許多曾被刻意忽略的事實,重新呈現。這樣的梳理,或許,不一定能百分之百還原真相,但對於後人而言,讓「民族救星」、「時代偉人」走下神壇,打破偶像崇拜的迷思,回歸成為眾多歷史人物中間的一人,是非功過重新論定,這樣的努力與成就,是值得肯定的。

我說的,是亞歷山大.潘佐夫(Alexander V. Pantsov)撰寫的《蔣介石:失敗的勝利者》一書。

這本書,入手一年多,一直靜靜的躺在書櫃裡。遲遲沒有翻閱,當然不是因為不感興趣,而是憂慮這本書太厚太重了。真的,這本書有622頁,厚度達3.5公分,光捧在手上都很吃力,況乃閱讀。幸好,最近閒暇時間較多,公餘之便,把這部厚書擱在書架上,花了幾天的功夫,終於把潘佐夫的這本大作讀完。

潘佐夫是俄國人,獲俄羅斯科學院頒授博士學位,但後來移民至美國,目前在俄亥俄州哥倫布市首都大學歷史學系任教。或許是因為出身背景的關係,所以他對共產世界的研究甚深。他也是個中國通,之前他出版的《毛澤東:真實的故事》、《鄧小平:革命人生》都是經典之作。這本《蔣介石:失敗的勝利者》,是他在毛、鄧之後的另一部歷史研究巨著。

對於我這麼一個出生在台灣的讀者而言,讀蔣介石,一定比讀毛、鄧更有親近性。因為,潘佐夫筆下的這個人,曾經統治過我生活的世界。小時候,我都以為「蔣總統」是一個官銜,不姓蔣的人不能當總統。或者說,除了他,沒有人有資格能當總統。我從不知,也沒想過他有朝一日也會死亡。1975年4月5日深夜的狂風暴雨夾雜雷電交錯,是我親身經歷之事。那樣的風雲變色,讓我深信「偉人」一旦「崩殂」(當時的官方用語),國家的命運就將因此動盪。

之後三個月,全國娛樂場所停止營業、報紙印刷不能套紅、學校禮堂布置成靈堂、學生左臂別上黑紗,全國民眾都要背誦總統蔣公遺囑,學習唱出總統蔣公紀念歌(而且還有好幾種不同的版本)。再之後,國父紀念館開放謁靈時老兵們垂胸頓足外加撕心裂肺的嚎哭、遺體移靈至慈湖時路邊民眾跪倒祭拜或哭成一片淚海的景像,即使時隔半世紀,每回想起,依然歷歷在目。

半個世紀後的今天,回顧這一切,蔣介石的離世,沒有造成國家的敗亡。在蔣經國之後,總統不是由蔣家人擔任,也沒出什麼大問題,甚至,換黨執政也沒什麼大不了。更錯亂的是,曾經在國民黨口中被指稱的萬惡共匪,現在換成民進黨來喊了。但時空的轉變,有沒有將當年我們心目中被灌輸成「領袖」的人物,還原成他應有的歷史定位呢?

如今,原本樹立在全台各地的蔣介石銅像,一個一個被拆掉,有些則移到慈湖安放。民進黨喊著打破威權,指稱蔣介石是「屠夫」,而國民黨則遮遮掩掩,試圖幫他辯護,但又左支右絀,無法像早年一樣理直氣壯的說他的確是民族的救星、世界的偉人。而年輕一輩的孩子們,既沒有在蔣介石統治時代生活過,對他就更沒有感覺了。

但我印象很深刻,我曾經因為蔣介石而被父親痛打一頓。

那是我在幼稚園的時代。家裡訂了《光華》月刊。其中有一期的封面人物是蔣總統。我記得,封面上照片是他著戎裝、站在總統府前閱兵的模樣。

小時候的我,哪裡知道什麼輕重呢?我看到蔣總統頭丁童山濯濯,一時興起,便拿起麥克筆幫他畫了頭髮。

想不到,這事被我爹發現了。他又怒又驚,把我狠狠的責打了一頓,但又不肯說明緣由。當天深夜,他悄悄跑到前院,一把火將這本《光華》月刊給燒了。

多年後我回想這一切,這算是白色恐怖的效應嗎?原來,在那個年代,連稚齡小兒的無心之過,都可能被扣上侮辱元首的帽子…。

這麼樣一個曾經讓人民不敢仰望的神祕人物,在時過境遷之後,總該讓我們看清楚他的真面目吧?潘佐夫撰寫這本書,曾大量參考蔣介石未發表的日記、他在俄羅斯檔案中的大量個人案卷以及俄羅斯收藏的、他的親友和敵人的檔案,從全書最末,厚達百頁的註釋,就能看出潘佐夫在下筆之前所花的功夫有多深。讀這本書,可從很多視角來分析這個歷史人物,也可以讀到很多以前不知道,也沒人敢流傳的軼事。

例如:蔣介石很好色。他年輕時候就流連青樓,甚至染上性病(蔣介石的侍妾陳潔如所言)。他娶過兩任妻子:毛福梅、宋美齡;納過兩個妾:姚冶誠、陳潔如。甚者,納陳潔如時,對方才15歲。用「性好漁色」這四字來形容蔣介石,當不為過。但國民黨習慣為長者諱、為賢者諱,這些人格上的缺點,也就視而不見了。

蔣介石伴侶如此之多,但我們都知道,歷史上能專用「蔣夫人」頭銜者,只有宋美齡。而在國民黨的宣傳機器中,宋美齡也塑造成典雅的第一夫人模樣,但在潘佐夫的書中,他直指,宋美齡婚後出軌,對象是美國羅斯福總統的私人代表、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威爾基(Wendell Willkie),甚至曾因此推稱罹病而拋下蔣介石,獨自一人跑到美國去治病,其實暗地與新歡私會。國共戰爭最艱難的時期,宋美齡也長期不在蔣介石身邊,直到他撤退來台後,她才從美國飛返台灣與蔣相聚。她與蔣介石是否真是「神仙眷侶」?可能頗值得商榷。而在「皇后的貞操不容懷疑」的觀念下,第一夫人既然必須母儀天下,這些私德問題也就被知情者隱而不提了。

再如,蔣介石雖然一再聲稱他是「總理的忠實信徒」,但其實,他最初並非國民黨總理孫文身邊最親近的人。他是在經過多方努力,排除眾多競爭對手之後,甚至成為孫文連襟,才終於確立他在國民黨內的地位。而那一段辛苦努力往上爬並排除異己的過程,絕非一帆風順,更非萬眾歸心。他的政敵如胡漢民、陳炯明、汪精衛等,都在被他鬥倒之後再被污名化,植入我們的心中,成為「歷史的罪人」。用成王敗寇來形容那一段國民黨內的鬥爭史,其實並不為過。

他領導的國民黨或國民政府,也絕非國家機器宣傳的那麼正義澟然。二戰前,蔣介石曾多次與蘇聯共產集團打交道,也受到德國希特勒的大力軍援,這從他的兩個兒子,一個(經國)送到俄國留學,一個(緯國)送到德國就讀軍校即可為證。他和德國鬧翻,是因為德日聯盟,而日軍侵華,他不得不選擇與德國對立;他與蘇聯扯破臉,是因為史達林一再暗中支援毛澤東,他才不惜撕毀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事實上,在還沒與蘇聯扯破臉前,蔣介石還曾請人轉交一封信給史達林,其中強調:「我堅定地認為,在未來的五十年,蘇中兩國應該在統一戰線下緊密連結。」

甚至,在國共戰爭失利,國民政府「轉進」來台之後,蔣介石還曾經不只一度派出密使,想要與蘇聯合作。但在這些檯面下的運作之外,百姓被教導、被灌輸的觀念和口號都是:「殺朱拔毛、反共抗俄。」想想,人民有多麼無知?竟能被執政者蒙蔽至此?

蔣介石的一生中,曾經好幾次上演辭職、下野的戲碼,頻率之高,超過想像。套一句蘇聯派駐中國的顧問鮑羅廷對蔣介石的評價:「他性格上優柔寡斷,但卻很頑固。」、「他的頑固是一種特別的中國式的,就比如某些人占有了某個職位,如果事情發展不如他們的意,那就馬上辭職或就一走了之,但在漫長的協商和別人的請求後,又再回來。」這一段說法,拿來檢驗蔣介石一生事業的起伏,幾乎完全吻合。

「攘外必先安內」,這一句口號是我當年學生時代必背、必考的重點。但在閱讀潘佐夫的書後,我回想那段歷史。的確,當時蔣介石正努力的進行多次剿匪行動,但同一時間,日本也在東北、濟南製造各種事變。當年的民意沸騰,堅決要政府挺起胸膛,對日抗戰,但蔣介石堅持「攘外必先安內」,以剿匪為優先,寧可與日本議和或協議停戰。今天,我們再回頭來看這一段歷史,剿匪,是國共之間的內鬥,抗日,是民族間鬥爭。不剿匪,最多是換黨執政;但不抗日,是國族滅亡,國家淪為異族統治。兩者相較,孰輕孰重?如此看來,所謂的「攘外必先安內」,真的是正確的戰略嗎?或者,只是蔣介石的一己之私,不願國民黨政權被共產黨取代?所以寧可眼睜睜看著無辜百姓被日本軍閥欺凌?思及此,不禁頭皮發麻。

「日本是皮肉之患,中共是心腹之患。」蔣介石這樣的分析,是站在國家、還是個人權位立場上思考的結果?

我相信,當年張學良、楊虎城一定也有同樣的想法,所以才會發動西安事變,希望以兵諫方式讓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但張、楊兩人的下場唏噓,特別是楊虎城,在蔣介石撤離大陸前,被祕密下令處決,他和一子一女兩個孩子以及楊的祕書及祕書的妻女一起在重慶監獄中被殺,這樣殘忍的史實,國民黨宣傳機器從不張揚。

對日抗戰時期,蔣介石的戰略運用也有值得商榷之處。例如,七七事變後,北平淪陷,蔣介石把戰場導引到上海。他目的可能是希望藉由上海的外國租借區對日本製造壓力,但經過三個月的戰役後,上海幾成廢墟。之後,戰事延伸至南京時,面對同僚對於南京無天險可守的客觀分析,蔣介石又悍然拒絕。對抗的結果,南京仍舊失守,而被徹底激怒的日軍,進城後即展開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這些塗炭的生靈,雖死於日本軍閥之手,但不能不說是蔣介石戰術選擇上的錯誤。他若接受李宗仁、白崇禧不戰而退的建議,宣布南京「不設防」,是否即可避免成千上萬無辜百姓受難?

若說南京大屠殺是日軍對中國人民最殘忍的行動,在潘佐夫書中,他告訴我們,抗戰進行到1938年,蔣介石為了要阻擋日軍的進攻,竟然下令炸毀鄭州以北的黃河堤防,結果造成黃河大改道,包括河南、安徽、江蘇三省共44個縣完全被洪水淹沒,估計有50萬至89萬中國人喪生。潘佐夫在書中說:「蔣介石親手殺死的平民,比在南京的日本『倭寇』還多。」

之後,在國軍撤離長沙時,蔣介石為了怕日軍取得資源,竟然下令放火把這座古城燒掉,大火足足延燒了兩天,估計兩到三萬人死於火災。

讀到這裡,我突然想起當年在歷史課本中讀到抗戰時的「堅壁清野」戰術,原來,這就是「堅壁清野」!自己得不到,也不讓敵人得到。但是,蔣介石毀掉的,是自己同胞的家園和生命啊!這樣的戰術選擇,能說是正確的嗎?

書中引述蔣介石事後說:「我不會因為失去幾個城市而感到不安。如果我們失去太多,我們會多建立一些。」我不寒而慄。

二次世界大戰之所以結束,是因為美國在日本本土上投下兩顆原子彈。中國在這場戰役中的貢獻,最多只能說是成功的把大部分日本軍隊牽制在中國的土地上。潘佐夫在書中說得一針見血:「上帝可能真的幫忙蔣介石打敗了敵人,但主要是透過美國和蘇聯士兵之手。保守估計,中國至少損失了一千三百萬至一千四百萬人。 」、「蔣介石的軍隊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打敗日本的戰鬥機器。」但二戰之後,整個國家機器宣傳的基調是「經過八年浴血抗戰,終於迎來最後勝利。」好似這場戰爭是僅靠國軍部隊就打贏了。

二戰之後,共產黨持續坐大,並一路由北方向南部進攻,國軍也持續退守。造成國民黨政權全面瓦解的原因很多,但潘佐夫認為,經濟形勢急遽惡化是最主要原因,通貨膨脹率之高,讓人民都無法生活。但對面腐敗的軍隊或貪官汙吏,蔣介石已無能為力。他說:「如果我做改變,政府會垮台,共產黨就會接手。」說到底,他到最後一刻,掛念著的還是自己的權位。

撤退來台後,蔣介石終於成功游說美國對台灣提供軍事援助。但他沒有昭告國人的是,美國派出以蔡斯(William C. Chase)少將為首的軍事顧問團來台工作,並要求顧問團將完全掌控台灣的軍事預算,否則美國拒絕武裝蔣介石政權。這種幾近喪權辱國的條件,蔣介石最終還是接受了,其結果是,國防開支佔全國年度預算的70%,高到難以想像。

至於蔣介石下令修改憲法,增設「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讓總統職務可無限期連任,直至1975年4月5日深夜他死亡為止,這種反民主的行為,也就不值一提了。

蔣介石死後多年我才醒悟,愈是民主的社會,國家領導人死亡對於民心的衝擊都不大;反而是威權、集權統治的國家,領袖的辭世,才會讓人民有頓失所依、如喪考妣似的哀慟。換個角度說,人民哭嚎得愈厲害,代表國家機器的愚民教育愈成功。而國家機器為何要愚民?不就是為了要鞏固既有政權?說到底,還是為了一己之私。

潘佐夫在本書的後記中,對蔣介石的一生下了兩段總結,我覺得非常貼切。他是這麼寫的:「他嚴厲、專橫、脾氣暴烈。在他一路掌權的過程中,他對人們從不心軟。我們不會忘記他是如何在1927年的中國,以及1950年代的台灣,發動白色恐怖,讓成千上萬的異議分子受到逮捕和殺害。還有1947年,行政長官陳儀在他的核可下,實施了大屠殺。我們也還記得他在中日戰爭期間犯下的軍事罪行:他把軍事行動轉移到上海、他炸毀黃河大堤、他將長沙化為灰燼等等,造成150萬以上的平民死亡。我們也知道,正是他,在中國建立了腐敗的寡頭政權,逼著1949年的中國走向革命。因此,他該為共產黨在中國掌權負起責任。」

「但他從大陸的失敗中汲取教訓,為台灣目前的民主奠定了社會、經濟和文化倫理基礎。最後,他破除了寡頭政治,實行土地和其他經濟改革,確保了極高的經濟成長率,促進了占台灣社會大多數的中產階級增長,使台灣在生活水準方面位居發展中國家的第一名,落實了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所有公民享有平等的財產權,又保障了國家和人民的安全。總之,正是他,指引台灣人民走向政治自由的道路。或許他甚至願意接受當前形式的民主政治?誰知道呢?」

的確,沒有人知道,如果蔣介石繼續掌權,整個國家會不會朝向更民主化的方向發展。但解嚴、解除黨禁與報禁,開放兩岸探親等等重大政策的調整,都不是在他之手,而是他的兒子蔣經國繼任之後才完成的,我也很難想像成天高喊「漢賊不兩立」的蔣介石能作出這些政治上的突破。

蓋棺論定,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後,如果不是蔣介石執政,台灣很可能早就淪入共產黨之手。他在捍衛國家最後一道民主陣線的工作上,的確作出貢獻。但更往前推,他在大陸執政時期,如果不是採取那樣的高壓統治,如果他更有識人之明,不放任孔、宋家族貪腐橫行,而且肯與政治異議人士組成聯合政府共同執政,中國大陸是否會有不同的樣貌?

比較中、美兩國,美國在經歷獨立戰爭後建國,之後除了在1861至1865年發生過南北戰爭外,國內幾無戰事,而政權的輪替,也始終順暢交接。這不能不歸功於第一任元首華盛頓立下的典範。反觀中國,從1912年推翻滿清建國之後,始終是軍閥割據,國不成國,憲法更是遲至1947年始公布,所謂的民主共和,只是虛有其表,而無其實,兩相對照,我們無論是民族性或是對於民主自由的體認,都遠遠遜於老美太多,其結果,就是戰禍連連,老百姓受苦。

我覺得,潘佐夫撰寫這本《蔣介石:失敗的勝利者》,不是想把蔣介石從棺木中拖出來鞭屍,也不是在詆毀國家領袖,而是要還原歷史真相。蔣介石被國民黨宣傳機器擦脂抹粉太久了,久到後來沒人敢直視其非。但他不是完人,人格或行事上一定會有缺點,他功在國家,也曾造成生靈塗炭,後人在為他歌功頌德之際,也不該忘了他成造成百姓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

歷史的錯誤可以原諒,但不能遺忘。只有不遺忘,我們才不會重蹈覆轍。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24/06/27
對於蔣介石的認識,除了幼時上學必然會見到的銅像、歷史課本中的描述,剩下的就是當代轉型正義對他的譴責。

本書作者潘佐夫教授在今年的書展談話中提到,對於毛澤東、鄧小平、蔣介石等過去的獨裁者,他沒有喜歡他們,但也不討厭。一個人的存在之於另一個人,是可以具備多種面向的,例如他的祖父曾因史達林而死,但當史達林死去時,他的母親仍然為這位領導者的離世而哭泣。他寫作的目的是透過忠實還原這些人物的當代背景、家庭的影響、與朋友敵人的互動等歷史局勢,讓讀者可以形成自己的解讀。

這本書幫我上了一堂遺失的歷史課,無論是蔣介石與社會主義的淵源、西安事變的起因、歷史叛徒張學良與汪精衛的現實,以及蔣介石個人於二戰期間,如何在大國之間周旋,極力爭取中華民國在國際間的政治地位等,讓我多了一副不同的濾鏡看待這位領導者。

一個人不會是完美的,但可以是完整的。蔣介石確實犯下許多錯誤,大量人民也因為他的錯誤付出生命代價。但逝者已矣,我們除了可以大力譴責他,也可以選擇試著多認識他一些。

潘佐夫教授:「需要真理的是我們,而不是那些早已辭世的領導人」。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23/03/21

看過潘佐夫的毛澤東、鄧小平傳之後,一直很期待看到他會怎麼寫老蔣。不同與以往的蔣介石傳記,潘佐夫筆下的老蔣形象很立體,書中重建了許多對話,像看電影一樣很有畫面。還有很多出自俄國的檔案資料,是之前沒有機會看過的。佩服這個俄國漢學家說故事的功力,非常精彩!
展開
user-img
Lv.6
5.0
|
2023/03/20

平常我是不太看歷史書的,但朋友推薦這本可以看看,我就買了。
一看下去覺得,非常有故事感,完全像是再看N平台的紀錄片!
一邊看腦中一邊有畫面,非常過癮,也很驚悚。歷史真的比小說還要勁爆啊!
對一個不太看近代史的人來說,這本書有勾起我對近代史的興趣。
不管看不看此類型書籍的人,都是很好入手的作品。
展開
user-img
Lv.1
3.0
|
2023/03/03

錯字、漏字實在太多。才看了三頁,美國總統變成沒過總統?稱國不需要爭取?到底是什麼啊呀!用字遣詞和翻譯稍有不順,但還可以,希望錯字太多可以改進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人類大歷史》作者哈拉瑞最新巨作《連結:從石器時代到AI紀元》,洞悉人類發展的急迫選擇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知遠語言加碼(9/7-9/8)
  • 新時代折20
  • 小天下領券(9/6-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