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照見有界線的自由風景
《立界線得自由》這本書對我來說,並不完全是新書,它的前身《過猶不及》是知名的長銷書;如今,再度閱讀這本增訂、重譯的中文版,除了譯筆活潑令人驚喜外,兩位作者的話,還是令我打從心底認同!兩位作者所提出的例子都讓我感到無比真實。我非常同意人需要有界線。如果沒有界線,人會很悲慘,所以,我覺得寧可先經歷立界線帶來的小小悲慘,而不要累積到情況嚴重、非爆發不可的地步。而本書最好的地方,就是它提供了大量西方的例子,讓人際關係緊密非常的華人圈,可以隔著安全距離,想想什麼是界線,特別是在我們與通訊工具、親子關係,甚至是自我之間,有哪些問題是來自於界線不夠明確?
至於這次版本新增加的關於數位時代的那一章,也真的非常全面與仔細。有時候,我的孩子都會說我是上癮了!其實,我自己過日子是可以完全不用手機或電腦的,只是因為每天需要接觸的人多,事情常來得及時又著急,如果不回覆,肯定會被當成不禮貌或納悶我為何不處理對方交代的事,所以,我只好一直回覆手機信息,這實在是工作職責所在,身不由己。當然,有時我也會規定自己,既然已經在休息了,就儘量不要再注意手機、回訊息了;但身為教牧,擔心會友任何時候都可能有需要,我只好幾個小時就把訊息看一看、回一回才能安心──所以,這次新增的「界線與數位時代」,對我也有好些提醒在裡面。
今年,我有個機會能與個快三十歲的船員談話。他說,他很希望能够上岸過日子,重回校園去讀書。畢竟,他當年沒有讀大學就開始了跑船生活,而且,在船上待了好長時間,不但沒法參加教會,生活中也有許多試探,讓他擔心自己就要向不能認同的價值觀妥協了……但是,無論怎麼溝通,同是信耶穌的父母還是勸他不要放棄已經得到的船員證書。在決定自己人生道路這件事上,他的父母是否越過了該有的界線?他的父母一定不覺得,但是這個年輕人真的很糾結與徬徨。
我也曾關懷過一個從中國大陸來到新加坡的年輕人。在成長的歲月中,她從來沒有聽過「界線」這個概念,所以她的自我認知很模糊,別人對她的批評,不管有沒有道理、是不是事實,她都接受,可說是不懂顧惜自己,自尊心也很低落。她來新加坡後,我鼓勵她讀了這本書,之後她又再讀了相同作者寫的《成長神學》;在讀書會待了好一陣子後,她終於開口分享了;她說,她看了書,漸漸理解到之前自己沒有設下界線,沒有好好保護自己,也發現自己常常不大當心地踩進了別人的界線,只是從前不明白別人如此反應的原因,所以很痛苦;如今她開始學著尊重別人的界線,也學著為自己設立界線,同時也不斷借人這本書,勸人讀這本書……
是的!我們能和別人談真心話的時間或許不算多,但是我真心希望人人可以獨立思考,也能進入別人的世界:在聆聽對方夢想的同時,又能不干涉對方的想法、感受和判斷;人與人之間要能如此,就需要運作狀態良好的界線。這本書因此很像一座燈塔,希望能讓華人世界的年輕人,以及他們的父母一起看見自由的意義,享受自由的幸福。
廖乃慧
(新加坡長老教會禧年堂教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