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輕小說展
二十一世紀機器人新律:如何打造有AI參與的理想社會?

二十一世紀機器人新律:如何打造有AI參與的理想社會?

New Laws of Robotics: Defending Human Expertise in the Age of AI

  • 定價:550
  • 優惠價:79434
  • 優惠期限:2024年11月3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美國出版商協會PROSE獎「法律和犯罪學」決選

向艾西莫夫「機器人定律」致敬,為了二十一世紀而生的「AI機器人新律」
人類如何在AI時代,避免失去自身利益?

● 無人機因為打擊精準,運用在戰場上比較人道?
● 醫療AI因為被輸入大量資料,比醫師的診斷還可靠?
●當AI客服已經可以發出「嗯」「啊」幾可亂真的回應,
可以解決最單純的餐廳訂位服務,
為什麼會有倫理的問題?

  如果我們對AI的想像力只及於將AI自動化當作降低人力成本、替代人類勞動力的方法,我們不只被毫無創意的「成本病」綁架,還失去與AI一起邁向理想社會的契機。是時候該討論如何更積極介入由AI打造的新社會了,而不只是讓演算法黑箱作業。也不能只是批評演算法,而是要在政策、立法和倫理議題上,有具體的原則和作法,建立課責制度,當AI產品違反社會秩序時,我們有完善的制度可以追究責任。

  作者巴斯夸利不只在學術領域卓然有成,更在政府部門擔任諮詢委員,提供建議供現下邁向AI社會的指引。於書中,他先向艾西莫夫「機器人定律」致敬,再提出「機器人新律」,作為我們與AI互動的準則。

  第一、機器人系統與人工智慧應為補充與輔助專業人士的角色,而非取代專業人士的工作。
  第二、機器人系統與AI不應該假冒人性。
  第三、機器人系統與AI不得強化零和軍備競賽。
  第四、機器人系統與AI必須隨時標示其創造者、控制者及擁有者的身分。

  作者從健康照護、教育學習、新聞輿論、法律判決、信用評價、軍事國防等方面,示範如何將這四個原則應用在這些領域。這四個原則背後所揭示的是AI與人類社會的理想關係,不僅能揭露不遵守將帶來的惡果,更能使我們在確認大方向之後,維持人類的尊嚴,保衛我們的民主成果。

專文推薦

  王柏堯,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邱文聰,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兼中央研究院智財技轉處處長
  劉靜怡 ,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
  (按筆畫順序)

  作者勾勒出對於人類專業智能在人工智慧潮流下應該扮演的角色,嘗試為儼然已經到來的演算法社會,奠定「人之所以為人」的理論基礎。這個「以人為本」的人工智慧原則,也促使像我這樣關心憲法議題的資訊法學者思考,民主憲政的運作所遭遇的另一波嚴峻挑戰。——劉靜怡(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作者使我們思考:在政治與經濟決策中,類似的多目標最佳化問題履見不鮮。這些問題不同於單目標問題,往往沒有最佳的答案,而必須經由社會成員共同討論形成共識……對這些問題,機器人在數學上無法求得最佳解,同時也不應該為社會做決定。如何為機器人訂立律法,以避免機器人對多目標最佳化問題得出不合理的近似解,是我們必須謹慎思考的問題。——王柏堯(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艾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律法」與巴斯夸利的「機器人新律法」,雖然都以機器人的律法為名,但後者更直截了當地點出,真正該受規範的其實並非機器人或人工智慧系統本身,而是開發「機器人」與「AI」、賦予其功能也給予其限制、並加以利用的真實人類。唯有瞭解此一關鍵,人類才可能駕馭當代AI 所應許的美好未來。巴斯夸利的「機器人新律法」則為人類找到一條通抵應許之地的可能路徑。——邱文聰,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兼中央研究院智財技轉處處長

  我們正朝著一個機器統治、人被削弱及被排斥的未來前進。作者透過這本書證明這種AI未來既不是無法避免,也不令人嚮往;相反地,他為我們建構了迫切需要的替代方案,擘劃了科技、公共政策和法律所需的原則和實踐方向,帶領我們走上新的人性數位化未來的道路。無論你是公民還是立法者,我們的未來都需依靠本書的指引。——祖博夫(Shoshana Zuboff),《監控資本主義時代》作者

  面對人工智慧在我們社會中所造成的不均與不公平的後果,本書作者是全球最重要的意見領袖之一。在這本書中,他展示了我們可以如何保護勞工,並創造一個無害、無歧視性技術的世界。每位政策制定者都應該好好閱讀這本書,並尋求其洞見。——諾布爾(Safiya Noble),《壓迫的演算法》(Algorithms of Oppression)作者

  在作者大膽而人性化的願景中,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科技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它與人合作並且為人服務,而不是模仿或取代人類;它促進社會合作而不是無情的競爭;它改善職業實踐而不是瓦解人類的職業。作者從健康、金融、教育、警務和社交媒體的例子,說明他的「機器人新律」將如何讓我們重新思考經濟、知識的利用以及生活方式。——巴金(Jack M. Balkin),耶魯大學法學院「資訊社會計畫」中心主任

  作者不僅是當今世上最前瞻的法律學者之一,還是最善良人道的法律學者之一。他這本新書回應了我們迫切的需求,為即將到來的人工智慧和機器人世界制定一個簡單而明智的治理框架──一個科技為人性服務的框架,而不是反其道而行。——福洛荷(Rana Foroohar),《切莫為惡:科技巨頭如何背叛創建初衷和人民》(Don’t Be Evil)作者

  引人入勝、極富洞見且不偏頗,本書為我們揭示了日益自動化的時代下所面臨的艱難選擇。作者凸顯了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慧背後複雜的誘因與權力的失衡,並提出有力與迫切的論證,呼籲以更民主與公平的方式來監管這個領域。——克勞馥(Kate Crawford),紐約大學AI Now研究所(AI Now Institute)共同創辦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法蘭克.巴斯夸利Frank Pasquale


  現為美國布魯克林法學院教授,專長領域為人工智慧法律、資訊法等。

  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其研究領域著重於健康照護、隱私、資訊、網路、演算法之法律與政策、數位科技法制以及智慧財產權法等,學術成果斐然。二○一五年出版《黑箱社會》(The Black Box Society: The Secret Algorithms That Control Money and Information)一書,針對當代演算法應用所形成的黑箱社會及其運作、影響進行深入討論,並試圖提出解決方法。該書不但獲選為當年度最受矚目書籍、最佳學術論著外,現已翻譯為中、韓、法等超過七種不同語言。

  同時,巴斯夸利目前為美國國家人工智慧諮詢委員會(U.S. N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dvisory Committee,NAIAC)成員,為美國總統和商務部人工智慧倡議辦公室(National AI Initiative Office,NAIIO)提供建議。過去他亦曾為各國政府及民間單位提供醫療衛生、網際網路和金融相關領域專業諮詢,包括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美國眾議院「司法、能源與商業委員會」(U.S. House Judiciary and Energy & Commerce Committees)、美國參議院銀行委員會(Senate Banking Committee)、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歐盟執委會各署(directorates-general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及加拿大和英國官員等十數個政府或民間單位。

  巴斯夸利不僅專精於學術研究,更將複雜的法律政策論述,透過公開演講、著述以及公共服務傳遞於社會公眾,以因應近來人工智慧等資訊技術持續蓬勃發展所可能產生的法律、倫理及社會議題或困境,提出解方。

譯者簡介    

李姿儀


  現為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專利研究所助理教授。

  美國伊利諾州大學芝加哥分校法律博士(JD)、加州大學柏克萊法學院法學碩士(LLM)、台灣大學地理學博士(PhD)、英國華威大學文化政策碩士(MA)。國際隱私權專家協會(IAPP)美國資訊隱私專業認證(CIPP/US)。曾擔任美國聯邦法院伊利諾州北區分院法院助理、美國納粹大屠殺藝術追索計畫公益法律服務,及台灣文化部助理研究員。
 

目錄

【推薦序一】
人類社會的演算法:我們將往何處去?    劉靜怡 (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

【推薦序二】
人工智慧無法到達的他方    王柏堯(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推薦序三】  
通抵應許之地的律法  邱文聰(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兼中央研究院智財技轉處處長)

第一章    緒論
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的機器人定律/機器人新律/專業精神與專業知能/專業知能(expertise)兩大危機/成本的好處/本書內容架構

第二章 療癒人類
決定何時該尋求醫療照護/AI的核心能力:避免常見錯誤/資料、歧視及健康不平等/不負責任四騎士/誰來訓練「學習型醫療照護系統」?/你的治療應用程式為誰工作?/解放護理人員?還是將護理工作自動化?/機器人照護的政治經濟學/在醫學中保持人味

第三章 超越機器學習者
教育的多重目的/簡單的新自由主義思維/將教育自動化/你的教學機器人究竟為誰工作?/持續注意與關注的缺點/修補或結束教育科技監控/對於機器人幫手,應有更積極的選項/跟什麼比?AI教育科技與低度開發國家/抵抗新行為主義/以人為本的教育

第四章 AI自動化媒體的「異智慧」
當文字可以殺人/大型科技公司的「不在席投資者」 問題/恢復網路媒體的責任/打散網路注意力的工具/正義和包容性的治理不是演算出來的/被遺忘的權利:人性自動化的測試/馴服自動化的公共領域/終極機器人來電者/回歸新聞專業精神/將媒體AI人性化

第五章 由機器評價人類
機器人評價(robotic judgments)的吸引力(和危險)/誤認,就是不尊重/以貌取人:從人臉辨識到人臉分析/當銀行業普惠金融 成為可怕的掠奪性工具/信用評等社會中的內化服從/扭轉局面,轉而占「評價式AI」的上風/生產力vs.權力

第六章 自主的力量
想像一下用機器人進行屠殺/殺手機器人令人不安的案例/殺人機器人與戰爭法/在大國競爭中加碼賭注/施行禁令的障礙/對戰爭機器人負責/讓武力更為昂貴/合作的邏輯/「科技不作為」與軍用AI商業化的內在阻力/合作之路

第七章 反思自動化的政治經濟
從職業訓練到創新治理/從補助到輔助原則/高等教育的本質和工具性/在自動化時代重整稅收政策/從全民基本收入到工作保障/質疑「成本病」/自然而然的經濟轉型/負擔的方法:公共財政的更新/從「更多的AI」到「更好的AI」

第八章 運算能力和人類智慧
自動化的政治、經濟與文化/自我感覺良好是種自欺欺人/最終的顛覆/具像化的心靈與人工資訊處理者/外包人性/藝術、本真性與擬像/勞動的願景/擴大「可說」的範圍/藝術的回應與道德的判斷/自動化「自動化發動者」/共同創造工作的未來

 
 

推薦序之一

人類社會的演算法:我們將往何處去?
劉靜怡教授 (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


  本書作者巴斯夸利是我相熟多年的哈佛學弟和學術界好友,除了長年以來在歐美法學界相當活躍之外,目前更是美國商務部「國家人工智慧諮詢委員會」(N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dvisory Committee,簡稱NAIAC)這個法定委員會中,絕無僅有的兩位具法律學者背景的諮詢委員之一(另一位是任教於史丹佛大學的Daniel Ho教授)。

  這個委員會是根據《國家人工智慧創新法案》(the National AI Initiative Act of 2020)此一聯邦法律的授權二○二一年秋季正式成立,接著在二○二二年春季確定委員人選而開始運作的。這個委員會的職責,主要是針對人工智慧(AI)相關議題向美國總統及其他聯邦政府機關提供建議,究其目的,不單單是美國想藉此確保其在人工智慧研發上的領導地位而已,也決意在公私部門中推動「可信賴的人工智慧」(responsible AI)此一價值取向濃厚的原則,並且針對人工智慧對勞動力與工作樣貌所帶來的影響預作準備,以及討論人工智慧對個人基本權利所造成的衝擊等等。

  對於熟悉作者學術關懷和學術成就者而言,巴斯夸利作為NAIAC首任委員這個在美國人工智慧領域極具象徵意義的重要職位,可謂實至名歸。而對於作者著述來說,本書是其在哈佛大學出版社所出版的第二本專書,其誕生可以說是他學術寫作生涯中極其自然的發展。

  就近年來歐美學界關於演算法相關議題的開發耕耘歷史來看,作者的前一本書,也就是同樣由哈佛大學出版社二○一五年所出版的《黑箱社會:控制金錢和信息的數據法則》(簡體中譯名,The Black Box Society: The Secret Algorithms That Control Money and Information)這本書,可以說是具有定錨作用。在該書中,作者以相當細膩的描寫手法說明了各種目的及其運作幽微不清的公私部門資料庫,以及相應之下各種人工智慧演算法的運用,對於政治、教育、財金、商業等領域,帶來了哪些幾乎難以逆轉的負面影響,並且,基於上述觀察,巴斯夸利也從法學者獨有的訓練和視野出發,在該書中提出了不少既具有嚴謹論證特色又堪稱務實的主張和建議。

  二○一五年《黑箱社會》書出版至今,在歐美學界各領域均獲得高度重視和廣泛引用,幾乎已是不容否認的事實。例如嗣後在二○一九年出版《監控資本主義時代》(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The Fight for a Human Future at the New Frontier of Power)此一巨著備受矚目的哈佛商學院教授肖莎娜.祖博夫(Shoshanna Zuboff),就曾經明白指出巴斯夸利的論述,對她的思維與寫作產生頗為深遠的影響。

  於是,隨著書名,「黑箱社會」廣為人知而逐漸成為資訊及演算法相關議題的主軸之一後,人類社會在人工智慧的潮流下,到底將走向何方,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作者接下來難以拒卻的知識探索和寫作之旅。

  因此,作者在新冠疫情全球爆發之際於二○二○年所出版的第二本書中,以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的「機器人定律」為基礎,提出「機器人四大新律」的主張,並且具體而微地以醫療、教育和媒體等領域當成分析和探究對象,說明人工智慧的優劣長短所在,並且進一步從各種AI評分判斷系統、自動武器系統的正反辯論、人工智慧政治經濟學分析、以及以人為本的AI(human-centered AI)等面向,勾勒出作者對於人類專業智能在人工智慧潮流下應該扮演何種角色的看法。以上所述種種,在我讀來,幾乎都可以說是作者延續了前一本書所提出的主張,進而透過旁徵博引和更為深入的論證,嘗試為儼然已經到來的演算法社會,奠定「人之所以為人」的理論基礎。

  巴斯夸利可說是個人工智慧樂觀主義者,他認為人類應該有能力延續「維護的文化」而非「破壞的文化」,此種人工智慧文化的內涵,是對人類的輔助與補充,而不是取代人類。雖然,乍看之下,本書在提倡二十一世紀機器人新律之餘,似乎是以人類專業智能在人工智慧社會中如何繼續扮演核心角色為論述主軸。然而,這個以人為本的人工智慧原則,似乎也促使我們思考演算法社會「人之所以為人」的另一個重要面向:當人工智慧相關科技衍生出對人類社會的各種衝擊時,對於像我這樣關心憲法議題的資訊法學者來說,正是民主憲政的運作又遭受另一波嚴峻挑戰的關鍵時刻。

  換言之,如果「以人為本」是「我們」「人類」對人工智慧或演算法社會的基本共識,那麼,人類的憲法傳統運作模式,究竟應該以及如何因應演算法社會的「人類基本權利」保障挑戰,以免披著技術決定論與效率外衣的演算法所形塑和支撐的各種有形無形權力,可以巧妙而令人難以察覺地迴避民主監督,導致民主憲政的基本價值在科技創新的口號下遭到淹沒或稀釋。保障人類基本權利或許也是我們在思索作者所期待的由人類治理而不是機器統治的世界是如何可能、如何維護之際,必須齊心合力做好的功課。

  最後,要附帶一提的是,在這本書的寫作與誕生過程中,作者曾經受筆者之邀三度來到台灣進行學術訪問,所以,本書絕大部分的內容,曾經在訪台期間多個演講中發表過,作者也就本書內容和台灣人工智慧法律和科技等相關領域多位學者深入討論,這也是本書謝辭中出現多位台灣法律學者名字的背景。然而,更重要的是,如果要說台灣出版這本書中譯本具有任何重要意涵的話,不應該僅止於這本書的台灣連結,而是向來追求科技潮流的台灣社會,應該認真思考這本書所標舉的「以人為本的人工智慧」,其真正價值與啟示所在。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209271
  • 叢書系列:左岸科學人文
  • 規格:平裝 / 432頁 / 15 x 21 x 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緒論(節錄)
 
基於上述目標,本書將深入探討機器人四大新律。
 
1.機器人系統與人工智慧應為補充與輔助專業人士的角色,而非取代專業人士的工作 。
 
因為科技會造成失業的說法,促使社會大眾開始討論未來的工作。有些專家預測,所有的工作都將因科技的進展而消失;有些專家則指出自動化發展路上的障礙與限制。政策制定者所關心的問題是,對於機器人技術的發展,什麼樣的限制是合理的?而哪些障礙應該再仔細評估和予以移除?例如,切肉機器人的發明,好像頗為合理,但是,托嬰機器人(robotic day care)就讓有些人質疑。對托嬰機器人的擔憂,是一種單純盧德主義式 的反應?還是蘊含著對於人類孩童成長的本質,有其他更深層的反省與思考?再舉個例子,與執照相關的現行法規,是規定分析疾病病理症狀的應用軟體,不得以醫生診斷之名行銷。究竟,這些限制作法究竟是不是好的政策?
 
本書分析這些案例,並且引進經驗面向與規範面向的論證角度,主張在各領域採用AI時,應該減緩或加速的原因。這裡涉及很多重要因素的考量,尤其會因工作與管轄權面向而異,但是若能發展出一個統一、有組織性的原則,就等於是對人的自我價值,以及對社群治理做出有意義的工作。自動化議題中的人性思維,本書會優先著重在協助勞工職場與勞動專業的創新;這些人性思維會讓機器做危險或細瑣的工作,同時也確保目前做這些工作且未來可能由機器替代的勞工能夠獲得公平的補償,並且有機會轉換到其他社會角色 。
 
但是,這種持平觀點,卻會同時讓科技愛好者與科技恐懼者不滿。同樣地,強調治理的立場,也會同時得罪反對「干預」勞動市場的一方,以及厭惡有個「專業管理階級」的另一方。各種職業儼然形成經濟種姓制度,讓某些工作者相對於其他工作者享有不公的特權,這樣說來厭惡專業管理階級者所抱持的懷疑,的確有其道理。然而,想要一方面促成各種職業追求更崇高的目標,同時鬆動職業的階層化,還是有可能的。

會員評鑑

4.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0
|
2024/11/03
本書從多個面向探討A I對未來社會的影響,並且提供了豐富的知識背景來理解面對A I的各種立場,最後以作者所提議的新機器人定律一以貫之。然而,作者思維時有飛躍,且譯者時有構句失誤或單詞誤譯,使得理解偶生困難。
不過若是願意慢慢揣摩,不失為可以開拓眼界的佳作。
展開
user-img
Lv.6
4.5
|
2024/07/15
作者 Frank Pasquale 是布魯克林法學院教授,此書以英語於 2020 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全書回應運用於機器人的艾西莫夫三大定律,提出四大新律來指引人類如何建構機器人,機器該輔助人類,而不是取代人類。書中分為八章,分別探討醫療、教育、媒體、機器人評價、殺手機器人、自動化的政治經濟、工作的未來。

首先,作者提出的機器人四大新律:一/機器人系統與人工智慧應為補充與輔助專業人士的角色,而非取代專業人士的工作;二/機器人系統與 AI 不應該假冒人性;三/機器人系統與 AI 不得強化零和軍備競賽;四/機器人系統與 AI 必須隨時標示其創造者、控制者及擁有者的身份。

其次,書中認為未來該是智能增強 (intelligence augmentation),而不是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因為作者認為 AI 應該要實現人類的價值,補充專業技能,尤其當專業知能 (expertise) 現時面臨高舉技能民主普及化、企業對經濟成本衡量一切的挑戰。比如機器人可以支持人類學習、照護和傳播消息,善用科技帶來成本的優勢,尤其在農村或弱勢地區取提供專業服務。按照書中提及的多元、包容、民主的原則,也許可以帶來具希望的人類治理社會,而原是由機器主宰一切的世界。

再者,作者卻指出任由 AI 來評價人類是危險的,雖然愈來愈多企業用此來篩選人才。可是自動化協助下,金融機構或政府部門也有可能用評等或監控來,使人內化服從特定的規則。此外,面對由演算法和量化指標主導的科技發展,作者試圖用質性和敘事研究來分析政策,試圖形塑科技而不該被動回應科技演進。當烏托邦者認為機器人能提供更便宜的服務,反烏托邦者卻認為機器人正搶走所有的工作,作者認為也可以利用科技帶來的成本優勢和 AI 可以避免人類犯錯。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墨刻紙電聯展
  • 室內設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