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輕小說展
大學的脊梁:臺大校長遴選事件與管中閔心情記事

大學的脊梁:臺大校長遴選事件與管中閔心情記事

  • 定價:560
  • 優惠價:79442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1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二〇一八年一月五日臺大校長遴選結果揭曉,
卻因政治干預無法上任,引發一場臺灣政治、高教史上的劇烈風暴,
堅守大學自治、學術自由是抵抗當權者唯一信仰!
 
二〇一八年臺大校長遴選因政治力介入,引發學界與政壇動盪不安,
知名作家楊渡訪談事件中重要相關人士,記錄當年鮮為人知的關鍵內幕;
事件主角——管中閔同時寫下十八篇心路歷程記事。
 
  二〇一八年臺大校長遴選事件是臺灣高教史上空前的一場大風暴,幾乎摧毀了起步未久的大學自治。事件持續一年多,過程驚濤駭浪,凶險異常;事件主角,前臺大校長——管中閔身處風暴中心,遭受各種力量夾擊,身心飽受摧殘。最後雖然挺過這場風暴,但他不是勝利者,只是一位不願也不曾被擊倒的倖存者。
 
  二〇一七年三月,原已通過續任投票的楊泮池校長突然於校務會議上表示任期屆滿後不再續任,臺大於是啟動新校長的遴選程序。管中閔在推薦截止前數日才被說服參與遴選,不料卻因此走入一場巨大的風暴。當臺大校長遴選委員會於二〇一八年一月五日宣布管中閔當選為新任校長後,許多或明或暗力量隨後分進合擊,媒體與網路出現大量對遴選委員會和管中閔的抹黑與攻擊,整個社會目睹了政治力肆無忌憚、無所不用其極地介入大學自治。當權者動員政治、媒體和網路的力量,試圖以謊言摧毀一個學者的人格與清白,也粗暴干涉一所頂尖大學的校長遴選結果,寧可讓其陷入沒有校長的長期空轉也在所不惜。
 
  在《大學的脊梁:臺大校長遴選事件與管中閔心情記事》中,作家楊渡多次訪談這起重大事件的相關人士,包含管中閔、臺大校長遴選委員會召集人陳維昭及其他委員、臺大自主聯盟的學者,以及曾參與的諸多老師、教職人員。從報導者的角度,作者以多重面向完整地記錄這場遴選事件的始末,揭開事件背後的關鍵內幕,以及當事人所承受的不為人知的攻擊與壓力。與此同時,事件主角——管中閔也提筆寫下當時的經歷與心情,以十八篇心情記事作為楊渡寫作內容的補充。
 
  書寫,是記憶,也是反抗。這樣一場攸關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的歷史事件應該被記錄下來;事件當事人的陳述,也將成為這段歷史另一面向的記載。脊梁為挺立之本,《大學的脊梁:臺大校長遴選事件與管中閔心情記事》不只是一本報導文學之書、一本見證歷史之書,也是一本時代知識分子風骨的記憶之書。這本書是為彰顯自由民主精神的書寫,為臺灣知識分子堅強、柔韌、永不屈服的風骨,留下鮮活的見證。
 
好評推薦
 
  「《大學的脊梁》是本痛定思痛之書,也是一種傷痕文學。但它的意義不應侷限為對某黨某派的控訴,而是提醒任何政權,任何為政者在權力與知識的場域上都可能面臨的考驗。身處其中的知識分子從教授到學生如何因應,尤為關鍵。」——王德威(台大校友,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 講座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楊渡
 
  詩人、作家。喜歡旅行、閱讀、電影。最喜歡的地方,是新疆和阿爾卑斯山,大山大水,以及無盡的沙漠。
 
  生於台中農村家庭,寫過詩、散文,編過雜誌,曾任《中國時報》副總主筆、《中時晚報》總主筆、輔仁大學講師、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主持過專題報導電視節目「台灣思想起」、「與世界共舞」等。其著作《未燒書》獲第34屆梁實秋散文大師獎首獎。
 
  著有詩集《南方》、《刺客的歌:楊渡長詩選》、《下一個世紀的星辰》;散文集《三兩個朋友》、《飄流萬里》;報導文學《民間的力量》、《強控制解體》、《世紀末透視中國》、《紅雲:嚴秀峰傳》、《簡吉:台灣農民運動史詩》、《帶著小提琴的革命家—簡吉和台灣農民運動》;長篇紀實文學《水田裡的媽媽》;短篇小說集《九天九夜》;戲劇研究《日據時期台灣新劇運動》以及歷史紀實《有溫度的台灣史》、《1624,顏思齊與大航海時代》、《澎湖灣的荷蘭船》等十餘種。
 
管中閔
 
  經濟學者。1978年中國文化大學經濟系畢業,1989年獲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經濟博士學位,專長為經濟計量理論與實證。先後擔任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助理教授和長聘副教授、臺灣大學經濟系正教授、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臺灣大學「臺大講座」教授與財務金融系特聘教授,曾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人才講座,教育部學術獎,教育部國家講座,並於2002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2012年出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次年兼任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隨後成為改制後的國家發展委員會第一任主任委員。2018年當選為臺灣大學校長,一年後就任,2023年初任滿卸任。現為臺灣大學「臺大講座」教授。
 

目錄

推薦序——也是「傷痕文學」/王德威

序——挺直脊梁,做一個真正的「人」/楊渡  
傅鐘為誰敲響/楊渡  
只留清氣滿乾坤──心情記事/管中閔

附錄  
臺灣大學校長遴選大事記:二〇一七至二〇二〇年  
註釋及參考資料
 

推薦序
 
也是「傷痕文學」
王德威(臺大校友,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 講座教授)
 
  二〇一八年一月五日,臺大選出經濟系管中閔教授委第十二任校長,但教育部以程序瑕疵為由拒發聘書,隨即引發大學自治,遴選瑕疵以及學術自主的爭議。這場爭議迅速成為臺灣政爭的新焦點,牽涉之廣泛,攻防之慘烈,為大學教育史所僅見。以後三百五十四天,三位教育部長因此下台,無數政界、學界人物捲入是非,再經由傳媒催化,「拔管」、「挺管」甚至被擴大為臺灣之命運的取決點。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教育部長葉俊榮宣布對臺大校長遴選委員會決議「勉予同意」。二〇一九年一月八日,臺大終於迎來新任校長。
 
  臺大校長遴選風暴對臺灣高教自治理想帶來巨大打擊。當風暴由校內擴散到校外,對公民社會信念的斲傷尤其難以想像。然而風暴中心的當事人管中閔校長始終未曾對外界完整說明個人想法。他是如何應付校內、校外各種壓力,如何思考個人榮辱和大學價值?二二〇二三年一月七日管中閔四年校長任期結束,終於等來恰當時機一抒己見,於是有了《大學的脊梁》一書。本書內容分為兩個部分:較長的紀實部分〈傅鐘為誰敲響〉由新聞工作者楊渡敘述事件來龍去脈,較短的記事部分〈只留清氣滿乾坤〉則由管中閔親自執筆寫下心路歷程。
 
  這一事件其實還有一位隱形當事人,但以其任事風格,應該不會留下任何記錄。一切必須好好封存。然而歷史還是留下線索。二〇二二年夏末,臺大爆發國發所論文抄襲案,朝野嘩然,唯有國家領袖挺身要求全民團結,相信抄襲者清白。假作真時真亦假。對照四年前「拔管」案的莫測高深,我們恍然大悟兩者之間若有似無的邏輯——馬基維利式的邏輯。至於母校的尊嚴,大學自治的理想,社會民主的功能,還有學術真理的信念,不過就是文青話術吧?
 
  楊渡先生對管案的敘述鉅細靡遺,讀者可以自行判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將近一年的紛擾過程裡,政府各部門涉入之深。打擊的力量來自總統府,行政、立法、監察、司法四院;來自教育部及周邊的法務部、內政部、文化部、科技部、國發會、經濟部、財政部、境管局、陸委會等。不僅如此,媒體操作從電視新聞、名嘴談話到報紙、雜誌,再到網路新聞、論壇、社交平臺、臉書、Youtube、網紅,下至PTT、IG,無所不用其極。管中閔的個資暴露無遺,抹黑造謠不在話下。最大的諷刺是,儘管「卡管」動機明白來自藍綠意識形態惡鬥,但從總統到政客、公知、覺青的口徑卻一致定調為奉法治、真理之名。法理詞窮處,則繼之以泛道德化控訴,並且無限上綱。但試問,如果校長「選對了人」,還會有這番周折麼?
 
  當此之際,管中閔個人的反應值得注意。在三萬五千字的敘述裡,他說明如何無心插柳參與校長遴選,意外當選,又如何立刻遭到鋪天蓋地的攻擊。攻擊者以遴選程序,兼職資格,學術倫理等各種理由輪番圍剿,來自國會的影武者乾脆放話威脅。這一切當然和管的顏色背景、還有「爺們」的形象有關。彷彿這位校長上任,即將動搖國本。我們所不知道的是,雖然管中閔表面故作鎮定,種種汙衊和羞辱卻帶給他極大痛苦,嚴重損壞身心健康。當時他罹患眼疾,久久不愈,竟然有了隱喻意義:現實的壓力真讓他看不清未來方向了。在夜不成寐的焦慮中,他聆聽中共黨史以為排遣,整風、公審、清算、鬥爭……。遙遠的歷史,竟是如此感同身受。
 
  二〇一八年「卡管」行動高潮期間,有心人已經將其與文化大革命做類比。但這畢竟只是類比,不是事實。文革是現代歷史浩劫,一輩知識分子摧殘殆盡,只留下血跡斑斑的傷痕文學。臺灣何其有幸,即使在拔管案高潮,社會輿論依然發生相當制衡作用,臺大校方也堅守最後防線。文攻尚未惡化為武鬥,主政者也知難而退。遴選委員會主席陳維昭校長力挽狂瀾,令人敬佩,更重要的,管中閔自己挺了過來,保持了起碼的自尊。話雖如此,他個人所經歷的創痛何曾遞減一分?他寫下這段經歷,不僅意在維護個人尊嚴,更為見證臺灣學界一次危機。
 
  《大學的脊梁》是本痛定思痛之書,也是一種傷痕文學。但它的意義不應侷限為對某黨某派的控訴,而是提醒任何政權,任何為政者在權力與知識的場域上都可能面臨的考驗。身處其中的知識分子從教授到學生如何因應,尤為關鍵。以下觀察或可作為我們思考的起點。
 
  學術與政治的拉鋸,歷史上其來有自。有鑒於此,現代大學制度的目標首在維護校園空間內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寅恪語)。《大學法》開宗明義:「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 大學應受學術自由之保障,並在法律規定範圍內,享有自治權。」論者有謂強調校園自治權者忽略外在監督條件,以及適法效應的詮釋維度。究竟拔管案是政治勢力進入大學,還是校園自治扭曲民主機制,攻防者各執一詞。這樣的辯論雙方立場都應該予以尊重。
 
  然而有心人士的「拔管」動機又豈僅是依法論法?一旦全案發展成為明目張膽的政治操作,解決之道也只能是政治決定,衍生各種「例外狀態」。葉俊榮部長「勉予同意」管中閔擔任校長,隨即掛冠,卻留下「本於法律良心完整論述大學自治,並一肩承擔所有爭議」,「對臺大及遴選委員會有所期待」的弦外之音,正道出其間之兩難。
 
  其次,臺大作為臺灣高教最高象徵,其實走過不少校園民主風暴。最令人矚目的包括一九四九年的四六事件,一九六六年的殷海光被迫離職事件,一九七二年的哲學系事件等,無一不觸及校園之内學術獨立、思想自由的尺度。國民黨政權為這些事件的始作俑者,日後也為此付出巨大代價。八十年代起校園民主運動在臺大首開其端,校內學生自治團體成為特定政治立場人才養成所,有其因由。曾幾何時,校長聘任案操盤者改為民進黨政權,寧不令人感歎時光倒流?此案最終緊急煞車,代表校園內外制衡力量浮現,避免重蹈當年白色恐怖覆轍。但回看「拔管」全面啟動式的操作,不能不說「權力的毛細管作用」的無孔不入,今勝於昔。校園裡的師生不論捍衛什麼理想,也絕不應昧於現實判斷:學術象牙塔何其精緻,卻隨時可變成卡夫卡的城堡。
  
  第三,拔管案另一特徵是泛道德化言論的濫用。人格汙衊其實是政治操作最古老、也最有效的伎倆,也是管本人最不能釋懷之處。然而此處還有一層弔詭。根據本書揭露的始末,讀者驚覺政治、媒體勢力的干預方式令人發思古之幽情,有如《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最佳負面版本。深文周納,指鹿為馬,請君入甕,羅織構陷,三人成虎,為虎作倀,沆瀣一氣,狼狽為奸,首鼠兩端,還有——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老中國醬缸裡的糟粕居然被新臺灣人活學活用,而且玩得風生水起。我們不禁莞爾,拔管者哪裡反中?他們是對岸清算鬥爭傳統最誠實的抄襲者。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論教育的真諦無他,就是日新又新,不斷突破現有知識體系和環境,讓受教者得以創造無限新的可能,並付諸行動。臺灣校園民主運動者過去四十年來的貢獻,正在於投射、實踐了新的政治及社會進步憧憬,也因此贏得青年學生的支持。這種求新求變的憧憬不應當退化為二元對立的窠臼,或敵我矛盾的公式。失去了新意的政治,只能是開歷史的倒車。有關大學自治的維度值得繼續對話辯論,但在校園裡普及政治醬缸的那一套,可以休矣。
 
  最重要的,管中閔聘任案的爭端凸顯當下臺灣公民社會的挑戰:一方面大鳴大放,無所忌憚,一方面又虛應故事,且戰且走。儘管如此,拔管案結局終究勉強算得上是遲來的正義。我們對臺灣民主基礎仍無須妄自菲薄。所可反省者,當權者掌握天時地利,其實可以放寬心胸,以更大自信面對教育作為百年大計,大學作為公民社會基礎的意義——這正是臺灣價值之所在。然而拔管案所教給我們的,不是對學術及法理的尊重,甚至不是意識形態的辯難,而是無所為也無所不可為的虛無主義。一旦對公共事務的最終價值失去敬畏之心,再多的機關算盡,再多的柔軟謙卑,也都無足輕重了。
 
  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的《群魔》(The Possessed,一八七一)寫盡十九世紀末俄國大改變前夕、知識分子和政客的焦躁和虛偽。他們空有大志,卻是說一套,做一套。主人翁斯塔夫洛金以救世主般姿態出現,眾望所歸,他理性,聰明,孤獨,自以為是卻又搖擺不定,他「信仰上帝,他又不相信他信仰上帝。如果他不信仰上帝,他又不相信他不信仰上帝」。他終於屈服於惡魔般的蠱惑,逃避真理、真相。《群魔》的一干角色未必是惡人,但祭起各種說法行徑,卻是心裡有鬼,不知伊于胡底。且看拔管案中的官僚、法匠、黨工、政客所作所為,何嘗不令人聯想群魔亂舞?
 
  二〇二三年初,管中閔完成校長任期,淡然下臺,既未動搖國本,也沒有辱沒任何名器。與此同時,臺灣政局依舊熙熙攘攘,撕心裂肺的抗議喧囂早已經複製轉貼到下一場紛爭中。過去五年的紛擾可望告一段落,但怨念和戾氣揮之不去。而我們,尤其是學生們、教授們,又能從中學到什麼?二〇二八年臺大即將迎來百年校慶,或許真心關心臺大未來者更應該藉此刻重新思考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的要義。挺起「大學的脊梁」談何容易,我們唯有勉力前行。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534766
  • 叢書系列:BC 歷史與現場
  • 規格:平裝 / 520頁 / 14.8 x 21 x 2.4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書籍延伸內容

影片介紹

 

內容連載

序——挺直脊梁,做一個真正的「人」
楊渡
 
二〇二一年深秋,管中閔談及想寫作臺大校長遴選事件時,我心中明白「不容青史盡成灰」,這一段歷史應該留下。不僅是臺大校史,它更是臺灣知識分子集體與當權者奮戰,也是自由民主的理念與擴張權力的獨裁之間的對抗。
 
這一場對抗,持續了近一年。當權者動用行政、立法、司法、監察四大院的無上權柄,動用各部會的資源,甚至以國家機器的力量,動員電視、電臺、媒體、網軍、名嘴、輿論等,就為了封殺一個臺大校長,一個合法遴選出來的大學校長。硬生生不讓他就任。
為了一個大學校長,這一仗,教育部賠上了三任部長,臺大拖延五百多天沒有校長,臺灣知識分子第一次見識到權力的傲慢可以橫行到什麼程度,也見識到昔日自由主義的學人,召喚大學自主的教授,如何在選出的校長不合己意之際,甘願「再次為奴」,函請教育部不發聘書給校長,收回大學自主的權力。
 
這一仗,曾經被視為「進步」的學人成為意識形態的囚徒,召喚總統蔡英文出面停止臺大校長的合法就任。
 
這一仗,也激發出知識分子的風骨,許多大學校長、海內外的學人、公私立學校教師,乃至於公車司機、市井民眾,無數人站了出來,向管爺喊「加油」,向權力說「不」。
時間未遠,歷史之鏡是如此清晰。我們還能逐一記憶,為臺灣大學,為臺灣知識分子,為一段那麼珍貴的「人間風骨」,留下鮮活的見證。
 
書寫,是記憶,也是反抗。
 
特別是隨著冷戰的回潮,世界對抗的加劇,權力者不斷使用金權政治,收買、掌握宣傳機器,擴大話語權,甚至改寫歷史。我因此特別建議,作為當事人,管中閔應該自己來書寫,留下真實的記憶,以免歷史真相遭到扭曲。這是非常有可能的。
 
然而,中閔兄堅持由我來寫作。他希望用第三者的角度,客觀書寫這段歷史。若由我來寫,當以報導文學的角度,記錄那一段事件。好處是可以多採訪一些當事人,讓歷史的角度較為全面。但它和當事人的真實歷史見證,畢竟是不同的性質。當事者的見證,終究是最珍貴的。在中閔兄自謙的堅持下,我接受他的想法,而他也願意作為當事人,寫下當時的心情記事,以為歷史的見證。這便是構成這本書的因緣。

會員評鑑

4.5
18人評分
|
17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
5.0
|
2024/07/24
〈吃銅吃鐵癟三無賴卒仔靠北靠墓畜生民進黨〉染指〈大學自治學術自由〉的〈經典之作〉,情節過程光怪陸離、駭人聽聞,手段之卑劣無恥無所不用其極讓人毛骨悚然!

此書揭露了〈817賈勃式癭粉綠苞〉民主投票選出來的〈台灣阿Q國政府〉喪心病狂、無法無天的醜惡嘴臉,大快人心,不亦快哉!

不信真理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
展開
user-img
Lv.4
5.0
|
2023/10/25

《挺起大學的脊梁》

在管中閔卸任台灣大學校長後三個月,時報文化出版了《大學的脊梁》一書。新書上市第一天,我就搶購回家,花了兩天的時間把全書看完,震撼不已。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出版、值得閱讀的好書。那一段「拔管」的歷史,必須有人紀錄、有人記得。面對權力的傲慢,讀書人當如何展現風骨?這本書給了最好的答案。

在「拔管」風波發生之前,我猜想,大多數的民眾,應該都和我一樣,對管中閔沒有太深的印象。沒錯,管中閔在馬政府時代當過政務官,曾任國發會主委。但國發會在管些什麼事?一定還是有很多人跟我一樣,渾然不知。

但他在任國發會主委,在立法院面對立委威脅要刪他的年終獎金時,脫口而出的那句:「做爺們的怎麼會在乎這個?」卻讓我印象深刻。

這年頭,還會用「爺們」兩字自況的人,不多。那是一種老派價值的不經意展現,也是一個非常自負、非常自傲又非常灑脫的個性。

之後,看到的新聞,是他要出馬競選台大校長。新聞中揭露,管中閔是中研院院士,計量經濟學的專家,也在台大教書。這些資歷都算傲人,但更吸引我注意的是,管中閔不是台大畢業的。他大學時代讀的是文化大學。

管中閔的那個時代,大學還是道窄門。大學聯招分成甲乙丙丁四個組,社會科學類屬於丁組,錄取率約為百分之二十幾,是四個類組裡頭錄取率最低的一組。在那個時代,考得上大學,已經足以傲人,但若要論起排名,文化大學在各大學的排序裡當然墊後,約莫只比逢甲略高一點,等於算是以吊車尾的成績勉強擠進大學的窄門。而以管中閔建中的背景,大學只考上文化經濟系,顯然是不夠用功,浪費了他的資質。

以末段班大學的出身,後來卻能夠成為中研院院士,這一點,更令我驚訝。我猜想,管中閔在文化大學畢業後的某個時間點,一定在自己的思想上、觀念上有了很大的變化,警醒到非要奮發圖強,用功求學不可,否則,以文化大學的學歷,他無論如何絕不可能成為中研院院士,更難獲聘為台大教授。

果然,從網路上的資料查到,管中閔後來出國唸書,拿了經濟博士學位,年紀輕輕就在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取得了長聘副教授的資格,這代表他果然在大學畢業後大澈大悟,潛心向學,才能在學術上有這麼好的成績。

但,就算如此,以血統論來說,管中閔究竟非台大畢業,在台大這麼一個講究出身的傳統名校裡,管中閔這個「外來人口」有可能獲選為台大校長嗎?他若當選,那些台大畢業的參選人不全都得羞憤而死?

我相信,有我這樣想法的人一定不少。果不其然,他獲選為台大校長後,撲天蓋地的拔管風波就接踵而來。

如今回顧,當年民進黨政府之所以會下定決心拔管,起心動念的原因一定很複雜。包括管中閔曾任馬政府的政務官,應該也是其一。但他的「出身不正」、「血統不純」,我猜也是部分台大幫欲去之而後快的私心之一。不管如何,民進黨政府拔管號角一響,萬箭齊發,那種聲勢浩大,欲將管中閔趕盡殺絕的狠勁,真的讓我開了眼界。

但從法理來說,依照大學法的規定,公立大學的校長由遴選委員會遴選出校長後,由教育部「聘任之」,這與私立大學校長由教育部「核准聘任之」顯然不同。從法律文字上明顯可以看出,教育部對於公立大學校長人選沒有「核准與否」的權力。民進黨政府上上下下不乏法學俊彥,但他們就偏偏視法律於無物,硬要用各種方式拒絕聘任管中閔為台大新任校長。

民進黨政府最初拒絕聘任管中閔的理由是說,管中閔參與台大校長選舉時,未揭露他是台灣大公司獨立董事,等於故意隱匿資訊。

但是,校長參選人填表撰寫學經歷時,沒有規定要把與學術無關的經歷都要填入,況且,上市公司的董監事資料,本來就是公開資訊,若說管中閔是刻意隱匿,難以服眾。

於是,第二項說法轉移到台大校長遴選委員會身上。有人指出,遴選委員之一的蔡明興,是台灣大公司的副董事長,按理,校長參選人中有人跟他關係密切,他應該要主動迴避,但他並未迴避,所以此次遴選不公,不能算數。

但,事實上,同為遴選委員之一的廖俊智,是中研院院長,台大校長參選人之一的周美吟是中研院副院長。如果說管中閔是台哥大的獨董,所以身為副董的蔡明興應該要迴避,那麼,中研院副院長參選台大校長,院長為什麼不用迴避?周美吟與管中閔不同之處,僅在於周美吟在台大校長選舉第一輪投票中就落敗,沒有進入第二輪的決選,她和廖俊智的關係就沒有浮上檯面。若她和管中閔同樣進入第二輪決選,民進黨政府又該如何用同樣的標準去解釋周美吟與廖俊智的關係?

再者,台大校長遴選委員會21名成員中,有3人為教育部指派的代表,其中一人更是教育部次長姚立德。如果遴選委員會在選舉校長的過程有問題,教育部代表就該當場提出,哪有等到選完之後才說不算的道理?

管中閔於2018年元月5日當選台大校長,遴選委員會也在元月31日再次決議,管中閔的當選資格並無疑義,但到了翌日(2月1日)原訂校長就職日,教育部還是不予聘任,管中閔只能成為候任校長,無法上任。

眼看質疑遴選委員會的動作無法收到成效,拔管風向再轉而指控管中閔違法在大陸兼職兼課,教育部也舉行跨部會會議,商討如何解決管中閔問題。

就在此際,教育部長潘文忠辭職,兩天後,行政院宣布由吳茂昆繼任。潘文忠雖未明言他去職的原因,但坊間流傳的說法都認為是當局覺得他拔管無力,所以決定陣前換將。

果然,吳茂昆上任後馬上殺聲隆隆,甚至駁回台大遴選結果,要台大回到校長候選人推薦資格初審階段,一切重來。

這根本已經完全介入大學自治的範圍了!

而此時,藍營的民意代表卻發現,積極拔管的新任教育部長吳茂昆卻是個人格低下、醜陋不堪的政客。他擔任東華大學校長任內,自己到大陸兼職兼課,還把學校的專利據為己用,更未經報准就到大陸具有官方色彩的機構參訪演講。結果,民進黨政府所有要拿來攻擊管中閔的武器,全部成了迴力鏢,都射到吳茂昆自己身上,他最後狼狽請辭,在任僅40天。

這麼樣一個己身不正的傢伙,竟然還想正人?竟敢高倨教育部長的寶座,而不擔心被眾人指指點點?所謂沐猴而冠,在吳茂昆身上,看到了十足十的寫照。

一個多月後,內政部長葉俊榮轉任教育部長。原本,我以為他會很快速的解決管中閔的問題,想不到,他還是花了五個多月的時間折衝,最終在2018年12月24日宣布「勉予同意」台大校長的聘任案,送了管中閔和台大一個聖誕禮物。而葉俊榮在第二天面見行政院長賴清德時,表示願意負起一切的政治責任,並主動請辭,賴清德也立即「勉予同意」他的去職。

當年,我對這一段政治風波看得是驚呼連連。一方面,我對於葉俊榮終於還是維持知識份子最起碼的是非判斷標準,而心生感佩,二方面,也對於這件拔管風波竟然就此急轉直下,匆匆落幕,而覺得不可思議。

畢竟,一場拔管大戲,若說總統蔡英文從頭至尾置身事外、毫無參與,我當然絕不相信。但若舉民進黨全黨之力欲拔管而後快,卻因為一個小小的教育部長的獨斷獨行,而功敗垂成,我更是不信。

以民進黨的陰狠,以蔡英文的意志力,如果她堅持不讓管中閔就職,就算教育部長葉俊榮開了記者會對外宣布,行政院長賴清德還是可以馬上下令撤換教育部長,並收回成命。但蔡英文和賴清德竟然就坐視葉俊榮如同自走砲似的,以一人之力就推翻了全黨的政策,且事後毫無任何補救作為,只以批准葉俊榮的辭職作為對拔管勢力交代, 這場戲的收尾,會不會太草率而過份倉促?

果然,在《大學的脊梁》一書裡隱隱提到,當初同意台大校長的聘任案,絕對不是葉俊榮一人所能決定。他之所以扮演一個「不聽話」的部長,一力承擔所有的政治責任,事後被推出來祭旗,其實完全是早就已經套好的招式,上頭的人早已默許。

政治,真是黑暗得可怕。

葉俊榮同意台大校長聘任案後一週,李遠哲即偕多位中研院院士拜訪蔡英文,表達對同意聘任管中閔案的不滿,隨後,李遠哲、辜寬敏等人也發表公開呼籲,要求蔡英文交出政權給賴清德,自己退居第二線。

李遠哲、辜寬敏等人的大動作,不難想見,當初最反對管中閔就任台大校長的幕後勢力是哪些人。這其中,和統獨勢力的交戰有關,和台大與中研院的學閥之戰也有關。當然,跟人的私心自用更有關。

管中閔就任台大校長後,對他的打擊並沒有告一段落。他就任一周後,監察院通過彈劾,認為管中閔違法兼職。至於所謂違法兼職的事蹟,竟是他在任國發會主委時,為壹週刊撰寫評論稿。

這件彈劾案移送到司法院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後,管中閔被判決記申誡一次。

《大學的脊梁》一書中漏未提及的是,公懲會在2019年9月2日判決管中閔申誡一次,而公懲會的委員長,也就是本案的審判長石木欽,在判決過後兩週的9月16日,被司法院長許宗力約見,指稱他過去曾接獲商人翁茂鍾招待,行為涉有不當,逼他辭職。石木欽後來發表聲明,說他被逼辭職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個人審判行為不容當道」,所以才會連他僅剩半年任期都無法容忍,一定要冷飯新炒,把陳年舊案翻出來,逼他辭職。而石木欽所言是否屬實,或許又是另一樁公案了。

但無論如何,管案的發生經過若無《大學的脊梁》一書作為紀錄,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段歷史終將湮沒在紅塵裡。但這件對於學術自由、大學自主戕害如此之深的事件,青史豈能成灰?是非對錯,後世總有公斷。

當然,身處拔管風暴中最核心位置的管中閔,在那段期間所受到的煎熬與衝擊,一定是外人所難以想像的。在《大學的脊梁》一書中,也首次揭露了管中閔在那一年裡是如何的表面淡然,但內心波濤翻湧的痛苦。所以,當駐日外交官蘇啟誠自殺時,管中閔絕對能感同身受那種備受折磨的痛苦。

其實,在拔管風波發生時,不只是我,一定有很多人都勸管中閔,何必再跟政府對抗?不當台大校長又如何?不如就自己宣布退選嗎?我甚至相信,這樣的念頭,一定也可能不只一次浮現在管中閔的心頭。

他當然可以宣布退選,他一定也不缺台大校長那一點微薄的待遇。但他若退選,不就代表他默認台大校長遴選的過程確有不公的地方?不就證明大學自主只是個空話?這麼多學者,平時夸夸而談,好像充滿了理想抱負,但等到壓力臨身時,第一個打退堂鼓的就是自己。如果不想讓自己成為連自己都看不起的人,管中閔無論如何得堅持下去。

疾風知勁草!

威武不能屈!

在那段最艱困的時刻,管中閔在臉書上說:「I am fine. 」,又說:「我們終將贏回大學自治。」前者,他是強顏歡笑,是不在強敵面前示弱,後者,他說到做到。管中閔用自身的行動告訴我們,做為一個知識份子,什麼叫做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管中閔當了四年台大校長,在2013年元月7日卸任。台大校長一任四年,得續任一次。但管中閔沒有選擇續任,他在任期屆滿之前14個月就宣布不再續任,任期一到,他走得雲淡風清。他的不戀棧,證明他當初那麼努力爭取台大校長職務,為的絕對不是自己,而是為了維護珍貴的大學自治。那些當初說管中閔當台大校長後,會把台大賣掉、會動搖國本等等指控,沒有一件發生。但那些指控者沒有一人出來道歉,也沒有人追究他們信口開河、任意誣攀的責任。

只是,從拔管一役中,不難想見,權力對人心的腐化與侵蝕有多麼嚴重。當一個人大權在握時,真的會以為自己無所不能、無人能敵。接掌權力之初,雖然口稱「謙卑,再謙卑!」但之後的言行舉止,卻都大相逕庭。而那些附隨的學者們,過去曾經強力的鼓吹大學自治、大學自主,但發現台大校長人選不合己意時,所有的理想都不再堅持,而反要求政府收回大學校長的任命權,原來,在這些學者眼中,理想竟是如此廉價,這讓曾經追隨過他們、尊敬並景仰他們的學生,要情何以堪?

這也讓我想到,這本書之所以命名為《大學的脊梁》,其來有自。

中文的「人」,就像是個屋脊。沒有脊梁骨,人,就無法挺立;大學沒有脊梁,就無法挺身站在權力的對面。而要站在權力的對面,這需要何等的勇氣與堅持?管中閔的脊梁,正映照出更多跳樑小丑的醜陋與不堪。

為了要阻止管中閔接任台大校長,民進黨政府不惜拉上三任教育部長陪葬,這是要多麼殺紅了眼才能下得了這樣的重手啊!而最可笑的是,潘文忠雖是第一位因為沒能成功拔管而陣亡的部長,但在他之後又接續折損了吳茂昆、葉俊榮兩位部長後,民進黨政府最後竟派不出第四任部長,只能讓次長姚立德短暫代理,再讓潘文忠「死而復生」,回鍋再任教育部長。當潘文忠再次坐上部長寶座,而拔管風波已經煙消雲散時,他會不會有晃如隔世之感?

更妙的是,潘文忠這麼一位軟弱的教育部長,迄今兩任任期加起來已經超過六年,他竟成為教育部有史以來的89位部長中,在任最久的一位,這又是什麼道理?

書中也提到,台大老校長陳維昭曾回憶,他當年與陳水扁總統會面時,阿扁都很親切的叫他「校長!校長!」還頻頻問他,母校有什麼需要協助的地方?但他與蔡英文會面時,蔡英文卻似乎完全忘了台大是自己的母校,兩人的言談之間也毫無溫度可言。陳維昭這段短短的描述,也把蔡英文性格中冷酷的一面,刻畫得淋漓盡致。

2022年,民進黨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被爆出台大碩士論文涉嫌抄襲案,經過台大學倫會的調查後,認定抄襲屬實,撤銷他的碩士資格。但在抄襲風波吵得最盛之際,蔡英文還以民進黨主席之姿,下令全黨都要挺林智堅,打算第二度挑戰台大的信譽,但她終舊不敵社會輿論的壓力,最後同意林智堅退選。受此衝擊,民進黨在年底的九合一選舉大敗。

我一直很喜歡林肯說的那段話:「You may fool all the people some of the time; you can even fool some of the people all of the time; but you can't fool all of the people all the time.」不只是蔡英文,所有的政客都該好好咀嚼這段話!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23/07/01

這是本會留名台灣歷史的書,記錄了一位清白的學者如何因為政治立場的不同而遭受政府機關迫害的真實經歷。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如今法治精神早已深植人心的台灣真的是非常不可思議也非常讓人費解。很高興能知道本書能成為近幾個月來的熱銷書,證明台灣人心中還是有著明確的是非心的。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23/06/13

不因人設事、不以人廢言,為文明社會基本原則,殆無疑義。和前一任馬英九對比,馬任內並未有因哪個大學校長偏綠,而搞類似今上拔管之舉。既然標榜大學自治,遊戲規則即不應雙重標準髮夾彎,市井俗諺叫「賭歹跤」,願賭不服輸。只因管爺背景政治不正確,「層峰」即千方百計欲除之而後快,為此搞掉兩任教育部長,徒予外界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威權換個顏色復辟、吃相難看之譏。執政黨的表現,應了Patrick Murray名言:Any political party that includes the word 'democratic' in its name, isn't.
展開
user-img
5.0
|
2023/06/08

花三天時間看晚這本書,雖然是描述台大校長的遴選風波,但卻讓我了解到:


1. 怎樣才是民主。
2. 再七個月又到了台灣的「民主日」之際,台灣實際的民主(法制)又是怎樣的狀態? 這確實是本值得讀的書。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博客來|日文】軍武迷集合,日文軍事書任2刊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墨刻紙電聯展
  • 室內設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