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百大
聽見孩子的聲音:程序監理人的看見與實務

聽見孩子的聲音:程序監理人的看見與實務

  • 定價:380
  • 優惠價:79300
  • 優惠期限:2025年01月02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對孩子有深切關懷的「程序監理人」,
渴望藉著曾有的經驗和實務,
讓孩子在父母離異過程中,
「無法說出口的心聲」能被聽見!


「家事事件法」於2012年制定後,開始有了「程序監理人」的制度,程序監理人在訴訟期間,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兒童的代言人,以兒童的最佳福祉為考量,提供法官裁判親權的參考報告。同年,本書作者之一的黃春偉心理師,參與了程序監理人的工作。只是此制度並無專門的培訓機構與課程,也沒有前輩可以請教和討論,黃春偉心理師除了尋找相關的訓練與課程外,也陸續邀請身邊同為心理師的夥伴,加入程序監理人的行列。
然而,這樣自成一格的學習與互動模式,過程中的盲點、困惑,卻沒有機會與管道可以澄清、討論。某個因緣際會,透過賴芳玉律師的邀請、黃春偉心理師的牽線,成為一個團體的六位程序監理人,開始與不同背景的程序監理人定期進行個案討論。
越是討論越發現彼此間有不少的共同看見和感觸,同時也感嘆缺乏本土性的資料作為參考。這六位程序監理人在擔任多年、累積上百個案件之後,開始有了出書的發想。
「要決定孩子未來的生活,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就是因為有這麼多的拉扯與為難,更要將費盡心血累積的經驗分享出來,讓社會大眾、專業人員、當事人知道孩子夾在當中的感受,藉著一同的看見、一同來調整視角與作法,共同為孩子創造出多元的可能。
多數的父母都是愛著孩子的,希望孩子在父母的離異過程中保護孩子;然而常因本身面臨離婚議題,也有沉重的情緒困擾,侷限了對孩子生理、心理需求的體會、理解,以至於雖然在意,卻不知道該做或不該做些什麼,只能憑著直覺、常理,做出自己認為對孩子是「好」的事。
只是夫妻關係越扯越緊張,若沒有恰當地處理與面對,往往演變成無法溝通、彼此敵對的狀態;直到某天有一方突然不回家,或是把孩子帶走,緊張的關係被推向高峰!此時,所看所想全是對方的缺點,只要與對方有關的事,已無法客觀思考、判斷。於是,開始用腦補的方式把片段訊息串連起來,對方的缺點不斷放大。如此一來,雙方為了保護孩子,也不自覺地將孩子抓得更緊。
或許孩子沒有直接涉入衝突事件中,但這樣的緊張關係孩子是感受得到的。有些孩子想幫忙分擔父母的憂慮,一點一滴承接了父母的情緒,於是順著父母的期待回應、而沒了自己。有些孩子內心有很多疑問,但卻不知道該怎麼問、怎麼說?他愛爸爸也愛著媽媽,但這些情緒只能深藏在心裡;雖然有家可歸,內心卻無比孤單。
在這樣的不安定階段,也常見親朋好友熱心地湊上一腳,給予很多想法、建議,卻因不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有時反而造成另一波紛爭的開始。
上述的種種困頓和現象,在本書中均有詳細的鋪陳和梳理,希望透過這些案例剖析,可以協助當事者「旁觀者清」,進而願意在親職角色成為合作父母、不為難孩子,讓孩子回到孩子的角色,健全地成長。
離婚的父母若走到彼此不信任、無法溝通,「上法庭」成了最後一絲希望。然而,雙方多視法庭是戰場,進到當中拼輸贏、爭對錯,不是來合作的。加上長年的恩怨、創傷還沒有機會處理,彼此又有深深的成見,在法庭上表現的願意配合、給予彈性,又能執行到什麼程度?此外,訴訟程序冗長,孩子一日日長大,也讓無法順利與孩子接觸的一方,心急如焚、倍感委屈。好不容易捱到訴訟結束,一方卻因法官裁判不如自己的期待而提出上訴,又成為另一個循環的開始。不幸的是,孩子的童年就在這些循環中,帶著陰影、認知上的扭曲而逐漸消逝。
面對這些循環與看見,促使身為「程序監理人」的六位作者,期許可以為這些家庭做些什麼,以及讓孩子的聲音被聽見、被察覺。
本書透過一篇篇的故事描繪出家事案件的可能樣貌,進而與讀者連結和產生共鳴;每篇故事後的「關係處方箋」,除了傳遞知識,也為家庭注入不同的視角、找出新的可能。本書也是經驗的傳承與交流,讓新的程序監理人有參考資源、找到夥伴,共同為兒少的最佳利益奮鬥。

【感動推薦】
吳鳳/金鐘獎主持人
兒福聯盟/兒童福利聯盟
林亮吟/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心禾診所負責人
林美薰/台灣防暴聯盟副理事長
金融/冬青心理治療所負責人、美國丹佛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
柯萱如/律師、諮商心理師
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
許甘霖/東海社會學系系主任
許常德/音樂人、作家
黃柏嘉/法院合作父母親職講座講師、諮商心理師
黃瑽寧/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楊俐容/芯福里創會理事長
楊繼敏/南港幼兒園園長
蕨類爸爸/社團法人臺灣父親權益協會理事長
賴芳玉/律州聯合法律事務所 主持律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兒少權心會(總策劃)
社團法人臺灣兒少權益暨身心健康促進協會(Taiwan Association for Wellbeing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ACA;簡稱「兒少權心會」),由熟習處理家事事件的律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社工師、精神科醫師、兒少職能治療師等各領域助人工作者共同發起,於2017年4月立案登記。
協會核心目標是希望提供跨領域資源整合服務給所有需要的家庭,保障子女最佳利益。期望我們能夠用與孩子同高的角度,傾身聆聽孩子的聲音。

王儷穎、林欣儀、張嘉紋、黃春偉、謝嘉玲、蘇淑貞(作者群)
我們是一群執業十年以上的臨床心理師,雖在不同的地方執業,但都有著與兒童相關的背景與專長,平時主要是進行兒童評估、治療的工作,十年前我們陸續參與了程序監理人的業務。我們擔任程序監理人年資,最資淺的有四年,其餘夥伴則有十年左右,且協助過上百件的程序監理人案件,有著豐富的經驗。

謝子瓔(採訪整理)
社會工作師,從事家暴、離婚等相關社工業務十餘年;目前為自由工作者。作品有:《合作父母與親子會面》(合著)、《小肺人的半肺人生》(文字作者)。

 

目錄

〈推薦序〉接住渴望愛的孩子,以及大人!    楊俐容
〈推薦序〉培養「親職能力」的最佳教材      蕨類爸爸
〈推薦序〉聲音自由,選擇才真正開始自由    賴芳玉
〈作者序〉踏上程序監理人之路
〈前  言〉在聽孩子的聲音之前,先談談關係

第一章 兒童的代言人:程序監理人 
第二章 一個朦朧不清的家
第三章 好難為的會面!
第四章 當博士能解決問題嗎?
第五章 完美媽媽的背後
第六章 沒說出口的話
第七章 童年只有一次,所以要…… 
第八章 活在真空的童年
第九章 望著父母背影的孩子
第十章 小小大人的內心戲
第十一章 性侵疑雲
 

〈專文推薦〉
接住渴望愛的孩子,以及大人!
文/楊俐容


——我可不可以愛爸爸,也愛媽媽?
——爸爸媽媽吵個不停,他們當中是不是一定有一個是壞人?
——如果我乖一點,爸爸媽媽是不是就不會吵得這麼厲害(或離婚)了?
——既然爸爸媽媽不相愛,為什麼要生下我?

    以上這些困惑,以及更多對自我價值、親密關係,乃至生命意義的懷疑,不只是離異家庭孩子心裡反覆出現的聲音,在父母不善溝通導致夫妻衝突不斷的家庭裡,孩子同樣背負著這些沉甸甸的問題。
    特別是對於身處父母還在互相拉扯、彼此傷害階段的孩子來說,現實如此殘酷,以至於他們必須偽裝、防衛、封閉自我,才能無視心裡的傷痛。而當傷痛無法避免,能否妥善處理,就成了傷口能不能順利癒合、痛苦是不是日漸淡去,唯一且必要的關鍵。
    另一方面,陷在離婚泥沼中的父母,即使身心俱疲,以下這些擔憂焦慮,以及更多負面想法和感受,仍會時不時地湧上心頭。

——離婚會不會對孩子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如果不說對方有多糟,孩子是不是會認為我不應該離婚?
——沒有爭取到監護權,孩子會不會覺得我不要他了?
——對方有這麼多缺點,他/她能做一個稱職的父親/母親嗎?

即使不打算走上離婚之路,如何面對彼此的差異,不讓衝突激化,甚至對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仍是所有父母必須反思與面對的課題。
家庭是複雜情感的主要體驗場,離異對家庭成員帶來的衝擊之遠之深,遠超過當事人的理解和想像。正因如此,在閱讀過兒少權心會即將出版的《聽見孩子的聲音》書稿後,特別想將這本專業度與溫暖度極高、主題與內容少見的親職教育好書,推薦給所有重視兒少福祉、關心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大人。
無論您是對「程序監理人」工作感到好奇的普羅大眾,或者是想要加入這個行列的專業人士,本書都是非常難得的自我進修教材。前言「在聽孩子的聲音之前,先談談關係」把親職教育的架構和重要觀念技巧,做了非常簡明扼要的羅列,字裡行間更充滿著值得畫重點、作筆記的金句嘉言。第一章「兒童的代言人:程序監理人」不只幫助讀者快速勾勒這個角色的輪廓,更讓我們看到權心會團隊對這個角色的珍視與反思。
如果您已經是程序監理人,或者從事家事法庭相關工作,那麼,呼朋引伴組讀書會,一起研討書中案例,就儼然成為另一種形式的工作坊,您的專業也將獲得更寬廣的拓展。
如果您此刻正好身為高衝突家庭裡的爸爸或媽媽,如果您渴望降低離婚過程、爭取監護權對孩子成長的負面影響,如果您希望孩子理解你對他/她的愛並不會因為離婚而改變或終結,那麼本書就是這一路上最好的良伴。您可以隨意閱讀,或刻意在書中尋找想要的提點,您會發現讀著讀著,眼眶濕了、心安靜了,也更能聽見您所愛的孩子,以及自己內心那個受傷孩子的聲音。因為聽見,心會被打開,路上的險阻好像也變得不那麼艱難了!
尚未成年的孩子,沒有足夠的生活閱歷和理解能力來消化家庭問題,更難透過自我反思,將傷痛轉化為成長的力量。因此,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整個村落同心協力,給予孩子富於人性的關愛和支持;這裡的村落指的就是孩子生活的社區。衷心企盼所有與孩子健康成長相關的大人,包括家族長輩、保母教師、助人工作者……等,都能透過閱讀這本書,而對高衝突或離異家庭的孩子,有更多元的了解和更具體的同理。
投入親職教育數十年,看過的國內外相關書籍不在少數,《聽見孩子的聲音》是其中相當扎實、豐富、特別又非常有溫度的創作。在此,謹向權心會團隊、本書作者群致上最高的敬意,相信透過「程序監理人的看見與實務」,我們將能接住更多渴望愛的孩子,以及大人!

(本文作者為親職教育專家、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臺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創會理事長。著作有《我是EQ高手》等三十多冊。目前致力於社會情緒教育與普羅大眾心理教育推廣工作。)


專文推薦
培養「親職能力」的最佳教材
文/蕨類爸爸


時間若倒回二〇一一年的年底,當時的我完全無法想像未來有一天會參與親職教育、家事法律相關書籍《聽見孩子的聲音》的推薦序!同時,若沒以當事人身份加入這個場域,幾乎無法想像在這裡發生的各種光怪陸離——不論這些怪現象是來自當事人、相關專業工作者,或是法院。
年少時聽聞「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並未覺得有什麼問題;不過,當成年或學習更多以後,終於了解到:「不是的父母」隨處可見。在亞太地區或華人社會,充滿「我是為你好」、「把孩子視為自己的私產」、「把孩子的人生與自己的綁定」、「孩子的成就是父母的成績單」⋯⋯,等等心態的家長。
二〇一八年公視製播了討論度很高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單元劇,當時在節目官方的臉書粉專,就有不少家長留言:「我的孩子怎麼會不是『我的』孩子!?」,由此可見一斑。
騎車、開車都需先考取駕照才能上路,但在我們的文化中,「成為合格的父母」似乎是大家默認、內定必然會取得資格的事!但偏偏具備「親職能力」(parenting)是真的需要學習並時時進修的,無法靠自己過往的經驗、父母輩的模式而能去應對下一代。
當不具正確親職觀念、對親子關係持有錯誤認知的父母,因種種因素開始爭執或離婚時,各式直接間接傷害孩子身心的言行就會自然登場,成為前述怪現象的來源,並且形成惡性循環。其中,當然也包括了基於訴訟利益算計、權力控制、獨佔心理和報復心態,而阻擾另一方行使親權,甚至阻擾另一方接觸孩子的惡質文化。
通常法院也無法有效阻止相關亂象,甚至變相形成默許阻擾探視、親權案件「先搶先贏」為主流的審理實務,最終助長了尚未進入該場域的家長父母競相效法、複製相同惡質的策略。
各種要素互為因果,到頭來已經不知誰是始作俑者、誰才是那個「壞人」⋯⋯。面對這樣的系統困境或大環境的問題,該如何解呢?還真的是千頭萬緒,甚至有束手無策的無力感。
民間團體目前能做的是持續宣導與倡議,讓正確親職觀念儘量廣布,尤其讓更多家長父母知道權控孩子、阻擾孩子與另一方接觸,不單單在法律或道德上是錯的,更是讓孩子產生深刻的身心痛楚與童年創傷。
本人近年參與相當多的法院家事庭的親職教育課程,同時也在觀察其他學員(父母)。有次意外發現,部分家長聽不懂何謂「同理心」(empathy),這並非代表他們沒有同理心,而是這些來自五湖四海、不同社經地位階級、不同教育或職業背景的家長,有可能不清楚該名詞所代表的意義(此詞彙並非他們生活中會頻繁接觸到的),所以部分人很可能有聽沒有懂,那些相關課程對於該家長來說,效果就打了折扣。
因此,不能僅靠單向說教傳達親職觀念或技巧,而是要提供直白、明確、可理解的操作技巧、SOP;為了確認父母「真的懂了,真的會了」,也需研擬接地氣、手把手的溝通教學與現場互動實作,才能讓效果彰顯出來。
《聽見孩子的聲音》一書,即是在文字表達上,做到直白淺顯,讓相關親職知識的普及度可以更廣。而且也是國內首部以「程序監理人」視角切入,剖析進入離婚爭訟的親子與兩性關係,更在分享的個案內附上程序監理人的「關係處方箋」——直接幫讀者「劃重點」——整理出精粹要點,讓讀者、正在爭訟的父母們可直接理解:不要拉攏孩子、不要對孩子訴苦、不要在孩子面前講另一方的壞話或抱怨對方!
離異家庭的未成年子女,基於忠誠議題、自身的生存考量,不見得會將心中想法真實表達出來。家長父母除了應多關愛孩子以外,更需要多知曉正確親職觀念,才能真正「聽見孩子的聲音」。這本書,正是手把手的最佳教材。

(本文作者為社團法人臺灣父親權益協會理事長、紅鶴老爸陣線發起人)



〈專文推薦〉
聲音自由,選擇才真正開始自由
文/賴芳玉


前陣子,一個年輕女孩因疫情自國外回台,她來到事務所,我們一起回顧了十幾年前,她還是小學四、五年級時的法庭經驗。
當年,這個小女孩在父母離婚時選擇留在爸爸身邊,而且對媽媽的探視非常抗拒,因此探視的議題讓爸爸相當焦慮。所幸當時及時介入各方心理諮商的服務,爸爸澄清自身感受,也適時提供孩子看待離婚議題、矛盾情感的時間與空間,不過度介入與過問,女孩也有自己的心理師,那是一個能說出自己「秘密」的空間。
這個案件,讓我「讀」出很複雜的母子議題,孩子在父母爭執過程中有自己描繪的故事,不能問的、不清楚的,孩子都會自行「腦補」。
她讓我想起另一個調解庭裡年紀相仿的男孩,他們都問了相同問題:「誰來告訴我,我的父母到底發生什麼事?真相是什麼?」原來孩子面對父母或各自的家人互相指控對方說謊時,感到非常困惑。
家事案件從沒有簡單答案,但對還在探索世界的孩子而言,一個二分法、簡單明確的答案似乎很重要。他們不能接受模擬兩可的答案,並為此感到糾結、痛苦與挫敗,在無法釐清自己的感受時,會拒絕在這個複雜的狀態下給出一個明確立場;於是,探視往往成為子女重返糾結的內在法庭的處境。
這位女孩確實如法院的調解筆錄如期與媽媽見面,但媽媽因為不明白女兒的複雜情緒,誤以為是爸爸造成的,因此一直想藉由探視告知爸爸說謊的事證;這舉動讓女孩很憤怒,也導致探視的品質越來越糟。
我很想協助這個媽媽試著聆聽孩子內在的聲音,但因為我是爸爸的律師,在制度上,媽媽也不願信任我的看見。那一年,還沒有程序監理人制度。
但二〇一二年家事事件法上路,法庭內多了一個特別的人──「程序監理人」。那是協助法院聽見孩子的真正聲音、也是維護孩子程序利益之人。如果十幾年前,那個案件有程序監理人,適時協助媽媽聽見孩子的聲音,眼前這位年輕女孩不知是否會有不一樣的發展?
如今程序監理人制度已經十年,但這個名詞,很多人、包括法律人都極度陌生。因此許多正經歷司法實務的人,無論是當事人或法律人,多因對程序監理人的陌生而產生不安全感,以致當事人在與程序監理人的關係上產生莫名的壓力、焦慮、敵意,甚至偽裝的情況,這是非常可惜的現象,折損了程序監理人進入司法協助兒少的助力。
「兒少權心會」的前身,本就是因應二〇一二年程序監理人制度上路而生的平台,從現代婦女基金會兒少法庭權益保護中心開始,一群關心兒少的跨專業(心理、精神、法律、社政及兒童職能師等)夥伴,開始摸索並運作程序監理人的實務工作。
這群程序監理人在第一時間承擔這個制度本土化過程的責任。要推動制度,一個人勢必走不遠,唯有仰賴一群人才走得久。所以在二〇一七年將這個平台正式獨立並組織化,於是有了兒少權心會的成立與發展。
這群兒童專家因為經歷十年的程序監理人經驗,經手過各類棘手兒少案件,如今他們願意以說故事的方式讓社會大眾更看見他們的看見、聽見他們的聽見。
我有個很深刻的感動:他們甘冒著捲入家庭風暴的核心,承擔許多人的指責──無論是法院、律師或當事人──艱辛地守護著兒少;這當中必然是憑著對孩子的看見、聽見與專業,才能穩住守護者的角色。但他們終是有血有肉,並非鋼鐵人,法律上終究有它的侷限性,因此他們用書寫對話,試圖撼動當事人創傷的外殼,裂出縫隙讓愛流動,也試圖與各界對話,辨識子女們真正的聲音。
什麼是子女最佳利益?什麼是孩子表意權?孩子真正的聲音是什麼?每個專家心中都有模糊又清楚的答案。模糊的是,因為家事案件中的孩子,隨著父母間的關係而有不同的發展,會遇到的變數無人可以預見;但清楚的是,孩子的聲音能否自在,會是離婚子女身心發展最重要的滋養。
人,終其一生能否作出真正的選擇,都在於內在的聲音是否自在而真實地發出,不是嗎?

(本文作者為律州聯合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257043
  • 叢書系列:Talent
  • 規格:平裝 / 288頁 / 21 x 14.8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感電出版全書系 任選2本82折,打主書《鋰戰:全球儲能競賽的未來真相 (電子書)》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語言學習法展
  • 年末家事生活展
  • 售票網電影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