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漢學家觀點的極簡中國史:能翻譯電影字幕的漢學家,以旁觀者角度研究華夏歷史,解讀中國現象,可以知興替、明是非

漢學家觀點的極簡中國史:能翻譯電影字幕的漢學家,以旁觀者角度研究華夏歷史,解讀中國現象,可以知興替、明是非

The Shortest History of China

  • 定價:420
  • 優惠價:937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57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我們說黃河是中華文化之源,為什麼也有人稱其為「中國之悲」?
  ◎西方中國城為何都叫「唐人」而非「中國」街?中國移民對唐朝更有認同感。
  ◎清朝已結束百年了,中國竟還流傳「上面還是慈禧,下面還有義和團」。
  ◎魏蜀吳三國才70多年,比其他朝代都短,為何電影電玩不斷將三國選為題材?

  很多人說,中國歷史久、人口多,不能只用一種角度解讀,
  同樣是華人(北京人、臺灣人、香港人、上海人、廣東人)看問題,
  常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各吹各的調。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會不會當局者迷呢?

  所以,我們需要身為旁觀者的外國人,以客觀角度看中國歷史──
  知名漢學家賈佩琳給了不同答案。

  本書作者賈佩琳(LindaJaivin),在美國布朗大學研習亞洲歷史,
  於1977到1986年旅居臺灣、香港及中國,曾任《亞洲周刊》記者,
  期間結識了羅大佑、侯孝賢、許鞍華、徐克等兩岸三地知名音樂人及導演,
  翻譯了《霸王別姬》、《英雄》、《一代宗師》等電影的英文字幕,
  將華人電影成功推向全世界。
  更是中國作家錢鍾書、楊絳等人,家中文化沙龍的座上賓。

  目前,她在澳洲最高學府──澳洲國立大學中華全球研究中心擔任編輯,
  作為一名研究相關領域超過40年的漢學家,
  她努力保持公正,點出其他多元觀點的存在。

  ◎從盤古開天到商朝之前,中國的「歷史」紀錄在哪?
  ‧中國歷史有5,000年?最早出土文獻只能追溯到3,500年前,屈居世界第三。
  ‧夏朝真的存在嗎?至今是個謎。不像商朝,因青銅器出土,證明商朝真的存在。
  ‧女性地位何時最高?不是武則天,3,000年前的商朝,很可能就是半母系社會。

  ◎唐宋元明清,誰讓咱們從盛世到長恨
  ‧漢朝能造紙、繪星象圖、還有麻醉藥,為何還變弱?是匈奴外患還是內亂?
  ‧元代發明紙鈔,比歐洲還早數百年,但我們常說的幾「元」,跟元朝無關。
  ‧唐朝為什麼滅亡?不只因為楊貴妃害唐明皇傾國傾城,還缺乏打仗的良馬。
  ‧中國原本不討厭洋人──轉捩點在明朝而非清朝,被葡萄牙海盜的凶殘嚇壞了。

  ◎當帝制邁入歷史,向前看,也向「錢」看
  ‧共產黨和國民黨都很粗暴,為何共產黨贏?是不是因為中共真的「為人民服務」?
  ‧太平天國之亂死傷人數創下十九世紀之冠,為什麼被毛澤東尊為農民起義典範?
  ‧社會學家10年前就預言,中國將朝四種可能發展,如今已步上其中一種。

  電影《一代宗師》、《霸王別姬》的字幕翻譯者漢學家賈佩琳,
  研究中國歷史與文化超過40年,曾任駐京記者,
  帶領我們知興替、明得失──從過往歷史理解現代的中國。

推薦者

  臺大翻譯碩士學程助理教授/陳榮彬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賈佩琳(Linda Jaivin)


  澳洲作家,現居雪梨,曾旅居臺灣、香港與中國,著有12本書,包括7本小說和5本非虛構作品,許多皆與中國有關或受中國啟發,本書是她的最新著作。

  在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研習亞洲歷史,並於1977年前往臺灣學習中文;1979年搬至香港後,她曾於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擔任文字編輯,亦曾擔任《亞洲周刊》(Asiaweek)記者。

  她從事中文文學和電影翻譯,翻譯過《霸王別姬》、《英雄》及《一代宗師》的電影字幕。目前擔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中華全球研究中心編輯,也是《中國故事年鑑》(China Story Yearbook)的編輯之一。

譯者簡介

楊詠翔


  師大教育系、台大翻譯碩士學程筆譯組畢。
  每天都要睡到自然醒、喝手搖杯、大聲聽重金屬音樂的自由譯者。

  譯有《怪書研究室》、《改變世界的植物採集史》、《區塊鏈商戰》、《「矽谷製造」的漢堡肉?》、《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教師聖經》、《樹木博物館》等多部非虛構著作、小說《Dark Souls 思辨的假面劇》。

  譯作賜教、工作邀約:bernie5125@gmail.com
 
 

目錄

推薦序 透過外國人的眼睛,帶領我們知興替、明得失
序論 從漢學家的旁觀視角,看清複雜中國歷史
第一章 盤古開天到商朝: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二章 周朝:從天下為公到天下大亂
第三章 秦朝:大一統以治天下,二代而亡
第四章 漢朝:陰謀、創新,和斷袖的故事
第五章 三國到隋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天下
第六章 唐朝:從盛世到長恨,最為奢華精緻的年代
第七章 宋朝:儒學的復興、社會主義的先驅
第八章 元朝: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
第九章 明朝:從輝煌到衰落
第十章 清朝:現代化的漫漫長路,讓帝制邁入歷史
第十一章 民國:宛如回到戰國時代,列強割據、中共崛起
第十二章 日本入侵、內戰爆發,中華民國崩毀
第十三章 毛澤東年代:君王和士大夫下臺,掌權的是革命分子
第十四章 改革開放:繁榮及其不滿
第十五章 習近平時代:由戰狼部隊護駕的新獨裁者
謝辭
 
 

前言

從漢學家的旁觀視角,看清複雜中國歷史


  在華語圈裡,其實沒有人會用「希望你活在更有趣的時代」(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來詛咒別人(編按:帶有諷刺意味的英語表達方式,但常被誤稱為中文用法),因為不管怎麼說,這都像是一句廢話。

  中國歷史充滿各種不凡人物、思想論辯、政治陰謀、軍事衝突、社會劇變、工藝發明、科技創新,在各式糾結、變化、躍進和循環中進步。中國歷史淵遠流長,至少能追溯到3,500年前,其主題、教訓以及榮辱的記憶,就藏在當代中國生活、語言、文化、政治的脈動中。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事務上扮演的角色越發重要,其歷史也變成不可或缺的知識,因為想理解今日的中國,就必須先看看過去的中國。

  正如中國共產黨不斷堅持香港、臺灣、西藏、新疆、南海諸島都屬於中國,皆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共會如此強烈的追求「統一」,便是源自十九世紀西方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實行半殖民等惡行所帶來的恥辱,以及自兩千年起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中國民族心理,留下了不可抹滅的印記。

  西元前221年的第一次大一統時代(編按:指秦朝),即便統一了度量衡系統和書寫文字,卻是極權專制帶來的成果,而這也是中國歷史複雜遺產的一部分。

  中國一點都不「小」,這個國家擁有將近14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世上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是中國人,這還沒算進世上其他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那4,500萬人。中國的面積為93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陸地面積第三大的國家,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邊界和其他14個國家接壤。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同時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還是製造業中心以及充滿自信的軍事強權,解放軍的規模為世界最大,而中國在國際組織和國際事務上的重要性,也正與日俱增。

  中國斥資數兆美元,推動「一帶一路」計畫,在許多國家投資,包括阿富汗、厄瓜多、巴林、保加利亞、衣索比亞、越南等,是有史以來最具野心的基礎設施建設計畫。而中國國內的計畫也同樣規模宏大,包括建造巨型水壩和無所不在的監控系統,以及世界上最長的跨海通道──長達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中國也是人工智慧、環境科技、通訊網路基礎建設等領域的佼佼者,有著在2050年之前成為世界科技龍頭的目標。

  中國的崛起在世界各地引發各種關注,包括對政治影響戰(political influence operation)及人權侵害相關的疑慮,而北京一再堅稱中國的人權定義和西方不同,更是無法平息批評。即便中共官方宣稱自己代表14億中國人民發言,歷史卻顯示,這塊廣袤土地上的人民,總是抱有各式各樣的知識、思想、政治及文化立場。

  中國在各方面都非常多元,雖然有超過90%的人認為自己是漢人,但剩下10%人口卻分屬55個不同的民族,包括維吾爾人、蒙古人、藏人,即便被迫同化,許多民族仍擁有自己的語言,並保有自身的宗教和文化習俗。漢人同樣也可能認同不同地區的文化和次文化,使用的甚至是無法彼此溝通的方言,例如上海話和廣東話,以廣東話為母語的人數超過6,200萬人,比義大利文還多。

  中國國語普通話,在英文中稱為Mandarin,是一種經過建構的語言,中國教育部2013年時甚至承認,普通話流利程度達母語的人數,不到全國人口的10%,而且有將近30%的人根本不懂普通話,不過他們的教育正為了改變這點而努力。

  北方人比較喜歡小麥,南方人則偏好稻米,但也不一定,像是有些中國人從來不碰辣椒,其他人卻沒有辣椒就活不下去;北京人抱怨上海人勢利小氣,上海人則反嗆北京人雖然心胸寬大、卻很粗魯。

  但這些刻板印象在中國的多樣性面前,都變得不值一提,中國人各形各色,有從事自給農業的農夫、搭噴射機代步的億萬富翁、佛教僧侶、夜店老闆、激昂的女性主義者、死忠父權主義者、前衛藝術家、航太工程師、犛牛牧人、電影動畫師、支持民主的異議分子,以及忠誠的共產黨員。

  他們可能住在高聳的公寓小區、和2,000年前相差無幾的院落宅邸、歐式別墅、長屋、高腳屋、蒙古包,甚至是裝潢過的洞穴中。他們可能著迷於各種事物,包括京劇、西方歌劇、龐克音樂、喉音(編按:throat singing,著名運用喉音的唱法,包含蒙古的呼麥)、粵語流行歌、象棋、電動遊戲、韓劇、書法、攝影、社交舞、扇子舞,可能全都喜歡,也可能都不喜歡。

  中國23個省分(編按:宣稱包括臺灣)和五個自治區(廣西、內蒙古、西藏、寧夏、新疆),高度都市化的地理環境也和其居民一樣百花齊放,從嚴寒的乾草原到熱帶島嶼、叢林、沙漠、肥沃的農地、高聳的山脈、低矮的沖積平原。

  世界上好幾個人口最多的城市都位於中國,屬於4個直轄市之一的重慶,人口便超過3,000萬人,上海則有約2,500萬人。除了世上第三長河長江之外,還有六條亞洲大河源於西藏:印度河、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編按:上游即雅魯藏布江)、伊洛瓦底江(編按:由北到南貫穿緬甸)、薩爾溫江(編按:發源於西藏,進入緬甸)、湄公河,河流上游的水壩建造、採礦、灌溉計畫,甚至是青藏高原的造林工程,都會影響世上將近一半人口的用水。

  2020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聯合國承諾,中國將在2060年以前達成零碳排,如果成真的話,將能協助對抗氣候變遷,甚至決定地球的未來。

  中國究竟代表什麼? 先了解何謂「中華」

  孔子(西元前551年至西元前479年)的弟子曾經問他,如果他能作主,第一件事會做什麼,孔子回答:「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

  China一詞,最早源自歐洲語言,出現於一份十六世紀的西班牙文獻中,應來自梵文和日文指涉古代秦朝的「cīna」和「支那」(shina)。

  中國兩字則可以追溯至3,000年前的詩歌集《詩經》,「中」表示中間或中央,第二個字「國」,則是由「囗」包著代表人民的「口」和象徵防禦的「戈」,原先指的是擁有堡壘的城池,後來可指王國,最後演變為國家之意。雖然中國時常會譯為「中央王國」,「中」這個字起初代表的是王國或城市的中心,而非這個王國本身位於世界的中央。

  中華也很常用來指涉中國,「華」象徵華麗、光芒、繁榮,是古代黃河流域兩支定居部落其中一支的名稱,這支部落據說便是漢人的祖先。中華代表的比較不是特定範圍的領土,而是文化本身,包含各種神話、傳說、歷史、文化概念,為廣義上的華人世界,從中國大陸、臺灣、香港,傳播到澳洲、馬來西亞、新加坡、塞內加爾(編按:西非國家)等地的離散族群。

  即便還有其他指涉中國的詞,我們仍可以認為中國此一概念,就落在「中國」和「中華」之間的某處。本書一開始提供的那張地圖,並不是現今的中國地圖,還包括了那些現在或過去某段時間內,曾以中國或中華的一部分為人所知的地區。

  在中國歷史上,大多數人認同的都是朝代,比如說唐朝人,而非「中國人」,要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最後一個朝代──清朝之後,這個國家才將中國的意義加進國號。不管是1911年創立的中華民國,或是1949年創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使用中華來代表中國,而非僅用中國兩字。

  孔子所謂的正名,也代表誰擁有發言的特權,我研究中國歷史和中文已經超過四十年,而且也曾在中國大陸、臺灣、香港居住及旅遊過很長一段時間,雖然我不是中國人,我仍受史家劉昫(編按:昫音同許,西元887年~947年)的文字鼓勵,他從象棋中獲得了撰寫史書的啟發:「當局稱迷,傍觀見審。」

  中國歷史上的許多事件和人物都爭議重重,孔子提倡中庸思想及嚴格的社會階級制度,他的理念究竟確保了中華文明的穩定和連續,還是反倒阻礙其進步?數千年來的中國思想家,都曾針對孔子的理念展開激辯,在這一點及其他議題上,我會盡可能保持公正,至少也會點出其他多元觀點的存在。有些讀者可能會覺得,這麼做在政治上不太方便、甚至易引發衝突,但我會忠於我所了解的史實。

  聰明人在撰寫簡明的歷史時,可能會聚焦在幾個重要的主題或人物上,但我沒這麼聰明,必須要在重要的人物、經濟和社會發展、軍事史、藝術和知識思潮中抉擇,我最終決定選擇「所有事物」。

  我在本書中特別強調的,是那些我認為能夠代表那個時代和中華文明及國家演進的主題、事件、人物,我並沒有鉅細靡遺的列出中國所有皇帝、叛徒、思想家、藝術家、異人、發明家、政治家、詩人,不過我會向讀者介紹最具影響力、最有趣的人物,並在短短的篇幅中盡力描繪,讓他們為自己發聲,你也將讀到古代史家、當代政治家、詩人、諷刺作家作品的引言。

  此外,歷史當然也是「她史」(編按:herstory,將history中的他〔his〕改成她〔her〕),所以可以期待在本書中,認識比其他通史中更多名女性。
中國包羅萬象,而其偉大之處,便包括無可駕馭的複雜性。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251096
  • 叢書系列:TELL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1.6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不僅發明造紙術,漢朝人還會開根號
 
兩漢出現了許多科學、科技、農業、工業上的創新,包括煉鐵。漢代士兵用的是鐵製武器,農夫也用鐵打造水車、犁、手推車、篩穀器,並採行輪作法,輪流種植大豆、蔬菜,以及大麥、小麥、小米、稻米等新石器時代以降的主食。

聰明的東漢宦官蔡倫(約西元62年~121年)把潮溼的桑樹皮、破布、麻及其他纖維壓平,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紙。造紙術、指南針、印刷術,以及數百年後出現的火藥,並稱中國四大發明。蔡倫後來涉入宮中陰謀,害死皇帝的祖母,但他不願下獄受辱,沐浴後穿上最好的絲袍,留下詩作並服毒自盡。

這段時期的發明,還包括地動儀和附有木人、透過敲鑼打鼓計算里程的記里鼓車。某個漢朝將軍曾用稻米製作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形圖,漢朝天文家也曾繪製過星圖;漢代大夫華佗則運用烈酒和大麻,調製出麻醉藥「麻沸散」讓病人入睡,以便進行手術,據說,他也是中國第一本醫書的作者。

此外,根據四世紀的《華陽國志》,漢朝人甚至懂得怎麼用竹筒抽取及輸送天然氣:
 
「有火井,夜時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光,以家火投之,頃許,如雷聲,火焰出,通耀數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終日不滅也。」
 
漢朝的學者也在各領域留下了影響深遠的著作,包括音樂、藥學、針灸、天文學、數學,他們已經懂得使用平方根和立方根,也有了負數的概念。

社會逐漸邁向穩定繁榮,使得精英階級出現審美需求,漢代工匠在漆器和玉器的製作上有長足進步,開始使用鐵器及圓鑽,陶藝家在陶器上描繪神話和日常生活,藝術家繪製肖像畫、從事雕刻,包括銅雕等。

同時,墓葬習俗也越來越精緻,富人下葬時,可能會穿著豪奢的壽衣,有數千塊玉,以銀線或金線縫製而成,就連平民也有陪葬品,主要是他們來生需要的物品,例如沒有上釉的陶屋等。

漢代的方屋圍繞著中央的院落建造,家族越富有,連結的院落數量就越多,這樣的設計能夠容納橫跨數代的大家庭,當時認為無須外出工作的女性應該待在家中,因此,「內人」一詞可說由來已久。

班昭(約西元45年~117年)曾協助兄長班固編纂《漢書》,班固於西元92年過世後,皇帝命令班昭接續其任務續修《漢書》。班昭是中國史上第一位女性歷史學家,她在史學上的貢獻頗受肯定,包括考證先皇的母系族譜等。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