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心理祭
蘇格拉底哲學特快車【長銷經典版】:用一天的時間,與14位哲學家散步,關於日常的壯闊思辨

蘇格拉底哲學特快車【長銷經典版】:用一天的時間,與14位哲學家散步,關於日常的壯闊思辨

The Socrates Express: In Search of Life Lessons from Dead Philosophers

  • 定價:450
  • 優惠價:940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8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遲早有一天,
生活會讓你我都成為哲學家。
//一本對日常進行非日常思辨的哲學散文//

★ 美國亞馬遜當月最佳非小說【編輯選書】!
★ 美國亞馬遜哲學類【暢銷書榜】!
★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PR)2020年度【最佳選書】
★ Next Big Idea Club媒體選書
★ 亞馬遜、goodreads書評網近5星好評

如果哲學不能將我們拉離被窩,它有何用處?

  當你不小心摔壞手機,開始發脾氣、跺腳、咒罵全世界……
  ➢蘇格拉底會叫你停下來,質疑「手機是快樂的必需品」這個假設。
  ➢伊比鳩魯湊過來說,手機是「非自然」的快樂,而你終於擺脫它了。
  ➢清少納言則提醒你,手機和櫻花一樣短暫無常,接受這個事實,並慶祝它吧。
  ➢尼采以「永劫回歸」進行詰問,如果手機註定一次又一次被摔壞,你能接受嗎?

  隨著作者搭乘火車,拜訪古今東西14位哲學家留下足跡之處,彷彿哲學家上身般體會大師們的人生態度與思考方式。以隨興的散文筆調,對日常進行非日常思辨,生動記錄那些伸展心靈的對話,並在生活中實證哲學。
 
  該不該賴床?該不該享樂?該如何解決那些倒楣的事?面對令人沮喪的人生難題,讓我們借用哲學家如透鏡般的眼,折射出問題的諸多面向,以不同角度尋求解答。本書帶你遊歷哲學之地,進入哲學家腦袋,了解他們的思想,汲取他們的智慧。旅途最後,你將擁有豐富、快樂,且充滿意義的人生。

  ★14位哲學家精選一日生活思辨課程
  【黎明】
  1 如何像馬可‧奧理略一樣起床
  2 如何像蘇格拉底一樣求知
  3 如何像盧梭一樣步行
  4 如何像梭羅一樣去看
  5 如何像叔本華一樣聆聽
 
  【中午】
  6 如何像伊比鳩魯一樣享樂
  7 如何像西蒙‧韋伊一樣關注
  8 如何像甘地一樣抗爭
  9 如何像孔子一樣仁愛
  10 如何像清少納言一樣欣賞小事
 
  【黃昏】
  11 如何像尼采一樣無悔
  12 如何像愛比克泰德一樣應對人生
  13 如何像西蒙‧波娃一樣老去
  14 如何像蒙田一樣死去

好評推薦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林斯諺/東吳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鄭凱元/哲學新媒體執行長、中正大學哲學博士
 
  如果你已經是略懂哲學之人,本書會讓你驚豔作者深入淺出的敘事才華、以及把複雜思想轉譯至日常處境的過人能力。如果你還未曾一窺哲學堂奧,本書將帶你愛上這些人類文明的美妙精華、並且重新探索生活百態的實踐可能。────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本書是一本平易近人的哲學普及讀物,章節安排以列車行進之一日暗喻哲學之旅,讓讀者歷經黎明、中午、黃昏,並在這三個部分介紹了許多東西方重要的思想家。這三個階段也暗指人生的三個過程:誕生、成長以及死去。安排在這三個部分的哲學家也處理相應課題。除了全書安排別出心裁之外,作者以生活化的散文介紹哲學,讓讀者更能貼近這門看似高深莫測的學問。以哲學普及書來說,本書獨樹一格,值得推介給完全沒有哲學背景的一般大眾。────林斯諺/東吳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這本書談的是向哲學家學習「如何」的故事。作者魏納搭乘世界各地的火車與地鐵,在搖晃而漫長的旅程中,一邊尋訪現代哲人,一邊在內心中向已故哲人探問「如何活出人生」的智慧。 
  他從賴床之王奧里略身上學習如何早起,與自認無知的蘇格拉底一起學習如何求知,還跟腳長雞眼的盧梭學習如何慢活散步…...。在他時而輕快、時而深沉的筆調下,哲學家們彷彿也搭上了這列思想特快車,成為他鐵道之旅中的親密夥伴,為他指點不同的人生方向,一同奔向名為智慧的目的地。愛智者們,上車吧!────鄭凱元/哲學新媒體執行長、中正大學哲學博士

國外一致讚譽
 
  2020的我們日子過得很糟,而且還可能更糟,這一切都不是祕密。如果你希望滋養、強化你的思想、態度及智慧,好面對這個時代的生活難題的話,這本書肯定能給你實用、又充滿鼓舞的精神糧食。────美國著名精神醫學教授 Paul Mchugh
 
  讀這本書,你不只會得到樂趣,還會有其他額外許許多多的收穫。每一個章節就像松露巧克力,美味又濃郁。────美國華盛頓郵報
 
  這本書提供了一些讓我們面對喧囂塵世的迷人方法,並讓我們用專注的眼與耳,來凝視這個世界。────出版家週刊
 
  這是一本關於哲學的書,但它同時也談論人性、旅行、學習、有時還有咖啡。────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PR)
 
  讀者一定會很享受作者的獨特觀點,以及對其提出的結論感到心滿意足。────美國書單雜誌(星級評論)

編輯推薦
 
  在這個被焦慮、厭世、迷惘所包裹的世界,我們比自己以為的更需要哲學,來優雅應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難題。在本書中,作者很誠實地描繪了自己在日常遇到的煩惱,像是早上起不來、因焦慮而一直check電子信箱、看到頭上生了好幾根白頭髮,便害怕自己也漸漸迎來遲暮。與哲學家對話的過程中,你會發現觀察事物的新角度,進而開啟思考的契機。本書最大的魅力,不是直接給予制式框架或答案,而是引導我們摸索、找出屬於自己的人生智慧。對哲學有興趣的讀者一定會喜歡,而渴望在人生中追求快樂的你我,也一定能在書中找到那把鑰匙。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艾瑞克.魏納(Eric Weiner)


  紐約時報暢銷作者、得獎記者以及演講家。身為哲學旅人,他寫下地點和思想的碰撞、交會。他的著作已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包括暢銷書《歡迎光臨,天才城市》(The Geography of Genius)和《尋找快樂之國》(The Geography of Bliss,暫譯),以及精神回憶錄《人類追尋上帝》(Man Seeks God,暫譯)。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PR)前駐外記者,他的文稿常見於《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及《遠方》旅行雜誌(AFAR),以及其他出版品。目前和妻女定居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外加一群喧鬧的貓咪和狗兒。

譯者簡介

陳芙陽
 

  政治大學歷史系畢業。曾任大成報編譯和記者、路透社編譯,現為自由譯者,努力在文字與培養國家未來主人翁之間取得平衡。譯作有《潘朵拉遊戲》二部曲、《衣服故事專賣店》、《白色城堡》、《寫給母親的情書》、《愛在巴黎午餐時》等書。

 
 

目錄

前言:出發
 
第一部:黎明
1 如何像馬可‧奧理略一樣起床
2 如何像蘇格拉底一樣求知
3 如何像盧梭一樣步行
4 如何像梭羅一樣去看
5 如何像叔本華一樣聆聽
 
第二部:中午
6 如何像伊比鳩魯一樣享樂
7 如何像西蒙‧韋伊一樣關注
8 如何像甘地一樣抗爭
9 如何像孔子一樣仁愛
10 如何像清少納言一樣欣賞小事
 
第三部:黃昏
11 如何像尼采一樣無悔
12 如何像愛比克泰德一樣應對人生
13 如何像西蒙‧波娃一樣老去
14 如何像蒙田一樣死去
 
尾聲:抵達
參考書目
 

前言
 
出發


  我們飢餓,我們時常一再又一再地吃東西,卻還是感到飢餓。
 
  有時,我們只隱約感受到飢餓的存在;而其他時候,當世界顛覆、恐懼不受拘束地出沒時,飢餓膨脹,並威嚇著要吞沒我們。
 
  我們拿起智慧型手機,手指一劃,就可以接觸到人類的一切智慧:從古埃及到量子物理學。我們狼吞虎嚥,卻還是覺得飢餓。
 
  這種無法饜足的飢餓是什麼?那就是,我們以為自己想要的東西,其實並不是我們想要的。
 
  我們以為自己想要資訊和知識,但並不是如此,我們想要的其實是「智慧」。這兩者有所區別:「資訊」是一團糾結的事實,「知識」則是較有條理的糾結;而智慧解開事實,讓它們有道理,而最重要的是,提出運用它們的最佳方法。如英國音樂家邁爾斯‧ 金頓(Miles Kington)所說:智慧則是「理解」。
 
  知識和智慧是不同種類的東西,兩者的差異不在於程度上的多寡。較高深的知識未必會轉變成較高深的智慧,甚至還可能反倒讓我們較無智慧。我們有可能知道太多,也可能誤解。
 
  知識是一種持有,而智慧是一種行為。智慧是一種本領,就像其他本領一樣,是可以學習的東西,只是需要努力。若你期待靠運氣就能獲得智慧,就像期待靠運氣也能學會拉小提琴一樣。
 
  然而,智慧在本質上就是我們的行為。我們在人生道路蹣跚而行,希望能在各處拾取零碎的智慧。與此同時,我們也困惑,把急迫之事誤以為是要事,把冗長廢言誤認為是深思熟慮,甚至以為流行的就是好的。如同一位當代哲學家所指稱的,我們這是「錯活」(misliving)。
 
  *
 
  我也飢餓,比大多數的人都更飢餓。我想,原因是因為自我有記憶以來,我就一直被我的恆久憂鬱所籠罩。多年來,我試過各種滿足飢餓的方法:宗教、心理治療、心靈自助書籍、旅行,及有一次嘗試險些致命的迷幻蘑菇。每一次都紓解了飢渴,卻始終無法完整又持續地滿足我。
 
  後來,一個星期六上午,我冒險進入冥府──我的地下室,用來存放那些被認為不適合客廳的書籍。而在《通行身體的氣體》(The Gas We Pass,暫譯)、《笨蛋也做得到的個人理財》(Personal Finance For Dummies,暫譯)等書目當中,我發現美國哲學家威爾‧ 杜蘭(Will Durant)在一九二六年的著作《哲學的故事》(The Story of Philosophy)。這真是一本厚重的書,我翻開封面,惹起一片塵埃,我拭去灰塵,開始閱讀。
 
  杜蘭的文字沒有讓我得到振聾發聵的啟示,也沒有如「前往大馬士革路」那樣的重要時刻,卻不知怎地讓我一直讀下去。與其說是因為沉醉於書中的觀念,不如說是字裡行間所呈現出的熱情。杜蘭無疑是墜入情網的人,只是對象是誰?抑或是什麼事物?
 
  「哲學家」是從希臘文「philosophos」而來,意指「熱愛智慧的人」。正如美國獨立宣言沒有提及「取得快樂」,哲學家的定義也沒有提到「擁有智慧」。你可以熱愛自己並未擁有、甚至永遠不會持有的事物,重要的是尋求的過程。

  *
 
  寫下這些文字時,我搭著火車,可能來到了北卡羅萊納州,也可能是南卡羅萊納州,我並不確定。在火車上,很容易就迷失方位,甚至迷失於時間之中。
 
  我喜歡火車,更精確來說是「我喜歡搭火車」。我不是鐵道迷,不是那種光看到SD45柴電火車頭,就激動到口吐白沫的火車狂。我完全不在乎噸數或軌距,我喜愛的是經驗:唯有藉由搭乘火車旅行,才能提供的那一種舒適和遼闊的絕妙體驗。
 
  火車內部讓人覺得身處於羊膜之中,暖洋洋的溫度及溫暖的光線中,火車帶我到達到更為快樂的前意識狀態;那是用不著理會報稅單、大學教育存款、牙醫保險和車流,以及娛樂圈寵兒卡戴珊家族等俗世時刻的狀態。
 
  我的岳母現今飽受末期帕金森氏症之苦。這是一種殘酷的疾病,會奪去她的能力和記憶。她已經忘記許多事,卻仍保留兒時在紐約州北部,從奧本尼搭乘火車到康寧、羅徹斯特,再回到奧本尼的鮮明回憶。這些景色、聲音和味道湧現,彷彿昨日才經歷。火車與我們同在,的確有其獨到之處。
 
  哲學和火車相當匹配。我可以在火車上思考,在巴士上卻完全不能。我猜想,這是因為感覺或聯想不同:巴士讓我想到小時候去學校、營隊等我不想去的地方;火車卻能帶我到想去的地方,亦帶我踏上思想的旅程。
 
  只是,哲學和火車都帶有某種霉味,原本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後來卻淪為不合時宜的古趣。現在,很少人搭火車,能免則免;而也沒有人研讀哲學,只要父母來得及勸阻。讀哲學就像搭火車一樣,是人們少不更事時的作為。
 
  我訂閱了《現今哲學》雜誌,它像色情刊物裝在牛皮紙袋,隔月寄一次。最新一期的主題是「這世界是假象嗎?」,另一個提問則是「真實和真理一樣嗎?」。我將標題唸給妻子聽,她大翻白眼。和許多人一樣,對她來說,這樣的文章,正是哲學大有問題的證據──總是問那些荒謬、不可知的問題。「哲學」和「實際」根本只有在字典裡才會是鄰居。
 
  科技誘使我們相信哲學不再重要,有了演算法,誰還需要亞里斯多德?數位科技如此擅長回答生活的小問題────哪裡可以找到波夕市最好吃的墨西哥捲餅?上班的最快速路線怎麼走?────於是,我們認定它也善於回答大哉問。然而,事實並非如此。Siri 或許很會找好吃的墨西哥捲餅店,但當你問「怎樣吃最好」時,她可就一無所知了。
 
  或是說到火車旅行,科技及它的老大────科學,可以告訴你火車的速率、重量和質量,以及火車上的網路為何會一直卡住。但是,科學卻無法告訴你,是否應該搭火車參加高中同學會,或是去探望一直讓你很不快、但現在病重的卡爾叔叔。科學沒辦法告訴你,若你對那踢你椅背、拚命尖叫的小孩施加肉體傷害,道德上是否能被接受。科學無法告訴你,窗外的景色是美麗還是千篇一律。雖然哲學也沒有明確的辦法回答上述提問,但卻可以協助你透過不同的鏡頭觀賞,而其中自有重大意義。
 
  在我家附近的地方書店,我注意到有兩個分類:「哲學」和相鄰的「自我轉化」。如果古代的雅典有書店,這兩個分類會屬於同一區。哲學就是自我轉化,哲學是實用的,哲學是療法,是靈魂的藥物。
 
  哲學是一種治療,卻不是像熱石按摩那樣的治療方式。哲學不像水療,也不像健身,它並不舒適,並不宜人,且並不緩和。
 
  *
 
  法國哲學家莫里斯‧ 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稱哲學是一種「激進反思」(radicalreflection),而我喜歡他為哲學注入應有的危險銳利感。哲學家一度捕捉了這世界的想像力,他們是英雄,願意為哲學而死,蘇格拉底等哲學家的確是如此。然而,現在所謂的哲學英勇事蹟,卻是漫長且艱苦地爭取學院教授的終身職。

   目前,大部分學校教的不是「哲學」,而是「關於哲學」;學校並不教學生如何進行哲理思考。哲學和其他科目不一樣,它不是知識本體,而是思考方式;是一種存在於世界的方式,不是「何物」(what)或「為何」(why),而是「如何」(how)。

  現今,「如何」這個詞並未受到太多尊重。在文學界中,教人「如何做」的指引書籍地位很尷尬,有如事業成功,但舉止粗野的親戚。認真的作家不寫指引書,認真的讀者也不看(至少不會承認他們有讀)。但是,我們多數人都不會徹夜思索「真實的本質是何物」或「為何是有物而非無物」,卻會思索「如何」的問題────如何生活?────這問題緊抓著我們不放。
 
  哲學具有開放性,和科學不同。它不只描述世界現有的樣貌,還加上可能的樣貌,讓我們得以放眼可能性。美國作家丹尼爾‧ 克萊因(Daniel Klein)對於古希臘哲學家伊比鳩(Epicurus)的描述,適用於所有好的哲學家:別把他們當成哲學來閱讀,而是當成「讓人滿足愉快的詩集」來閱讀。
 
  近幾年來,我蠶居在火車靠窗的位子,以思考的進度,慢慢吸收這樣的詩集。只要地點許可、時間許可,我就會搭上火車,前往歷史上最偉大思想家進行思考的地方。我勇敢面對懷俄明州的斯多噶(Stoic)哲學營,以及德里的印度鐵路官僚,也搭乘紐約市F線地鐵,比任何人搭得都更頻繁。這些旅程是我的歇息,給予了我最棒的暫停。在哲學行動之間,我得到了伸展雙腳和心靈的機會。
 
  *
 
  若你搜尋「哲學家」這個詞,會找到數以百計、或是數以千計的人名。在本書我選擇了其中十四位,這是怎麼決定的?答案是「精挑細選」。儘管方向不同,但他們全是睿智人士,擁有不同方面的智慧。他們橫越浩瀚的時間長河────蘇格拉底在西元前五世紀,而西蒙‧ 波娃生在二十世紀;同時,我也橫跨空間,從希臘到中國,從德國到印度。這十四人都已逝去,但優秀的哲學家不死,他們永遠活在他人的心靈。智慧可以隨身攜帶,它超越空間和時間,永不過時。
 
  儘管我的名單上有許多為歐洲哲學家,但也不全然是,因為西方並未壟斷智慧。這些哲學家有的非常多產,像是尼采;有些人,如蘇格拉底、愛比克泰德,卻沒有留下任何文字(幸好他們的學生為他們寫下)。有些人生前就獲得盛名,有些沒沒無聞地死去。有些人被認定是哲學家,卻也有些人如甘地一樣,可能不被認為是哲學家(但他確實是)。然而,也有些名字,像日本女官清少納言,這可能是你首次聽聞她的名字。這都沒有關係,說到底,我的選擇標準是這些思想家是否熱愛智慧,而這樣的熱愛是否具有感染力。
 
  一般而言,我們認為哲學家是不具形體的心靈,然而,這些人並不是如此。他們是有血有肉的活躍存在,會長途跋涉,也會騎馬;會打仗、喝酒及做愛。不論男女,他們全是實際的哲學家。他們感興趣的,不是人生的意義,而是過著有意義的人生。

  他們並不完美,各有缺點過失。例如,蘇格拉底會恍神,有時甚至持續數小時;盧梭曾公然暴露他的臀部,而且還不只一次;叔本華會和他的貴賓犬說話(可別讓我說起尼采),就接受這樣的他們吧。智慧不在表面,應該也不太會穿布克兄弟的高級西服,只是誰知道呢。
 
  我們一直都需要智慧,但在人生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智慧。對十五歲來說很重要的「如何做」提問,在三十五歲或七十五歲卻已不是重要的問題。哲學對於各個階段,都有其要傳達的重要事物。
 
  我已體認到,這些人生階段稍縱即逝。許多人嗡嗡嗡過日子,心中塞滿瑣碎蠢事,彷彿擁有全世界的時間,但事實上他們沒有,而我也沒有。我總愛說自己是個中年人,但我那堪稱數學小天才的青春期女兒,最近卻指出,除非我可以活到一百一十歲,否則嚴格說來,我並不算是個中年人。
 
  因此,儘管寫下這些文字時,我搭著慢調子的火車,卻有種迫切感讓我奮筆疾書,那是一種「不想還沒好好活過就死去」的迫切感。對我而言,人生不是個問題,至少現在還不算是,但我卻感受到時間架在我脖子上的灼熱氣息,而且逐日增強。我想要────不,是我需要────及早知道何者重要,何者不重要。
 
  「遲早有一天,生活會讓所有人都成為哲學家。」法國思想家莫里斯‧ 瑞斯令如是說。
 
  幾年前,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當下,這個世界是個更快樂的地方,因為大規模流行的疫情,只存在於史書及好萊塢劇本裡。然而,即使在當時,瑞斯令的說法仍讓我感動,因為我始終懷疑自己錯活了人生。
 
  我像是帶著異樣的預知感,衝動地想著:何必等待呢?為何要等到人生成了我的問題時呢?為何不在當下,趁我們還有時間時,就讓人生使我成為一位哲學家?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288290
  • 規格:平裝 / 432頁 / 14.8 x 21 x 2.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如何像馬可.奧理略一樣起床
 
清晨七點○七分,北達科塔州某處,我搭乘著從芝加哥開往波特蘭的美國國鐵帝國建設者號列車。
 
透過艙房車窗,晨光斜照進來,我雖然很想說它輕輕喚醒了我,但實際上,我並未入睡。我的頭像剛被滾筒烘乾似的,隱約的抽痛從太陽穴擴散到身體各部位。我的腦袋裡裝著一團濃厚有毒的雲霧,而我是一副靜止中的身體,而不是休息過的身體。
 
說到睡覺,有兩種人。第一種視睡眠為人生中的煩人干擾,第二種則視睡眠為人生中真正的快樂。而我屬於後者,我沒有太多生活鐵則,但其中一點是,絕不打亂睡眠。但美鐵卻打亂我的睡眠,讓我不太開心。
 
如大部分的關係一樣,火車旅行和睡眠之間的關係複雜。對,晃動的火車行進讓我昏昏欲睡,但不久後,側傾、急顛、高低起伏(就像海浪)等動能運作就使我驚醒,就這樣重複了一整晚。
 
太陽以教官式的和藹從床上喚起我。我們的黑暗邪念,並不在夜晚時分縈繞心頭,而是在清晨入侵。醒來的當下,是我們最為脆弱的時候,因為此刻,我們會再度憶起我們是怎樣的人,又是如何變成這樣。
 
我翻身,拉起美鐵的淡藍色毯子蓋住身體。當然,我可以起床必呢?────真的可以────但我何必呢?
 

 
「大家早!」
 
我迷迷糊糊打盹,卻被驚醒了。不是因為火車側傾或起伏不定,而是因為聲音,一句朝氣十足的清脆問候。
 
是誰?
 
「我是餐車服務員奧利弗小姐,餐車已經開放,現在開始供餐。不過,如果想要奧利弗小姐
 
為您服務,請務必穿上鞋子及上衣,並帶上友善的態度!」
 
老天,現在沒辦法再睡了。我伸手到背包裡找書,同時小心翼翼不弄亂毯子。找到了,是《沉思錄》(Meditations),薄薄一本,不到一百五十頁,而且頁面的邊界很大。書衣是一位騎在馬上的男子浮雕像,他肌肉強勁、留著落腮鬍,眼神帶著無需證明的沉靜力量。

會員評鑑

0.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3
0.5
|
2024/10/29
原本以為書本內容會以哲學家為主軸,發展出各種生活上遇到的小困難的解決方法。然而內容只是作者在把哲學融入遊記而已。想初步了解哲學家與概念是不錯,但並非能夠應用。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童話裡的心理學【博客來電子書獨家-作者電子贈言簽名扉頁版】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尖端暢銷展
  • 秋冬旅遊大展
  • 商業思考筆記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