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理解邪惡:從深度心理學深入解析邪惡的本質

理解邪惡:從深度心理學深入解析邪惡的本質

Understanding Evil: A Psychotherapist’s Guide

  • 定價:750
  • 優惠價:79592
  • 優惠期限:2024年11月29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編輯選書

善良真的是一種選擇嗎?

邪惡常被人們拿來討論那些不可言說、太過黑暗之事,但邪惡到底是天生或後天,或只是虛幻的道德概念,終究難以用理性來解釋釐清。理解邪惡不表要對他寬容,但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我們都將變得更加謙卑。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邪惡無處不在,你準備好正視魔鬼的真面目了嗎?

  與「惡」的對抗,一直是人類歷史的重大主題。然而邪惡未曾終結,每個個人、群體對「惡」的定義不盡相同,所謂的「惡人」甚至不覺得自己壞,顯示「邪惡」這個概念極為複雜,任何單一視角都不足以全盤理解。

  在本書中,榮格分析師萊儂.科貝特從深度心理學切入,整理了理解邪惡的眾家觀點。助人工作者經常與被「惡」所傷的人一起工作,甚至會直接面對「惡人」,必須具備從豐富視角理解邪惡的能力,而不是逃避邪惡,才能提供真正具有深刻療效的幫助。

  《理解邪惡》納入了一系列以榮格理論、精神分析、社會科學、哲學、神經生物學、神話及宗教研究等為基礎的方法來探討邪惡──邪惡是怎麼從人類心靈誕生的?普通人可能犯下惡行嗎?邪惡和內在陰影的關係為何?何種社會條件會製造邪惡?此外,本書也闡明了純粹犯錯與真實惡行之間的差異、描述臨床工作者目睹邪惡後自身可能受到的影響,並從心理學討論恐怖主義,也探討以靈性觀點理解邪惡的必要性。

  科貝特說:「治療的任務是要了解導致邪惡困局的動力、找到涵容與修復的方法。」邪惡與痛苦緊密交纏,是哲學與宗教長久探索的命題,也是心理助人者的工作核心,更是我們生活的主旋律。本書帶來的省思能讓我們自身與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本書特色

  ◤ 作者以深度心理學為切入點,並納入有助於理解邪惡的眾家論述,包含榮格理論、精神分析、社會科學、哲學、神經生物等研究,是近年來有關邪惡之深度心理學著作中,最重要、也最值得閱讀的一本。

  ◤ 本書除了能夠引領助人工作者面對邪惡外,對心理學相關工作與研究者來說,勢必深具吸引力;對於其他領域,如哲學或宗教範疇的專業人士來說,本書則能引發深思與討論。而身為一般人的你我,更能從中了解邪惡心理,觸碰黑暗面的同時更了解自我。

  ◤ 於邪惡現象的分析上,本書作者科貝特博士因其專業背景,有足夠的臨床個案經驗為本書論述描繪出更清晰的輪廓,帶領讀者以多層次的觀點角度堆疊出對邪惡於思考上的厚度,進而試圖理解邪惡與臨床實務的關係。

  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人類的處境,就必須試著理解邪惡,這樣的理解即為心理治療工作的基礎。——本書作者科貝特

好評推薦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許德謙|私人執業精神分析師、牧師/靈修導師
  彭仁郁|臺灣臨床心理學會政治暴力創傷與療癒小組召集人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蔡榮裕|精神科專科醫師
  鐘 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主持人
  ——直面邪惡 共同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當心理治療師、一般大眾,甚至所有人類處在各自生命的關鍵 時刻時,探究邪惡的問題是敏感且深奧的。科貝特博士在本書以複雜的分析方式爬梳各種理論,並以他身為心理治療師的多年經驗為基礎,討論邪惡這個我們當代最困難的議題之一。相信本書將能成為最有幫助的指引,帶領我們走出生命中的黑暗時刻與崎嶇道路。——莫瑞.史丹博士(Murray Stein, Ph. D.),《榮格心靈地圖》(Jung’s Map of the Soul)作者

  在討論「邪惡」這個極為複雜的議題上,萊儂.科貝特博士為全球的心理治療圈做了極好的服務。他謹慎地爬梳哲學、宗教、科學與文化研究等理論,編織出邪惡無法簡化的論述,以及其為心理臨床所帶來的挑戰。接下來在您將翻開本書後,您將有機會一看書中充滿省思的論述,以及這些論述為心理學、心理分析與道德所帶 來的貢獻,現在就做好準備與魔鬼搏鬥吧! ——喬.坎伯雷(Joe Cambray, Ph. D.,),美國加州帕西菲卡學院院長暨執行長(President/ CEO, Pacifica Graduate Institute)

  惡的問題是人類最長期也是最具爭議的當務之急之一,從人類 思想開始以來就引起了許多學科的關注,包括中國諸子百家性善性惡都與這有關。對心理治療師而言,他們可能在工作上會遇到一位 他們認為是邪惡的人物,或者一位承認經常作惡的來訪者。更何況還有鄂蘭所提及的平凡的邪惡。作者對於這方面的思考,也顯示出單純的心理學是不足以深入這個問題的。在傳統科學範疇的心理學之外,還要有像榮格心理學這樣包涵靈性和集體層次的心理學,才足以適當地理解這議題。也因為如此,《理解邪惡》一書可以說 是多年來有關邪惡之深度心理學著作當中,最傑出的一本,也是最值得閱讀的一本。——王浩威,精神科醫師

  先從簡單的問題下手,惡是先天還是後天?精神分析偏向後者,榮格心理學偏向前者。接著再從世俗的層面下手,我們對惡有沒有責任?它有辦法改變或消弭嗎?這問題在社會科學領域引發了精彩的論戰。最後,我們所謂的惡該如何定義?是暴力、傷害,還是其他?上述的討論共同交織出這本關於邪惡的宇宙。面對邪惡,即便治療師都會被其震攝並受創,因此我會把這本書裡的問題想一萬次,你呢?——鐘穎,心理學作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萊儂・科貝特(Lionel Corbett)


  在英國接受醫學訓練,為個人執業的精神科醫師和榮格分析師,亦為美國加州帕西菲卡研究學院(Pacifica Graduate Institute)深度心理學教授。他的主要專業興趣為心靈的宗教功能、榮格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的結合,以及心理治療進展如何能是一種靈性操練過程。

  他著有眾多專業論文和七本書,包括《心靈與神聖》(Psyche and the Sacred)、《心靈的宗教功能》(The Religious Function of the Psyche)與《痛苦中的靈魂》(The Soul in Anguish)等書,也是四卷論文集《心靈的故事》(Psyche’s Stories)、《深度心理學》(Depth Psychology)等的合編者。

審閱者簡介

湯志安


  美國加州帕西菲卡研究學院(Pacifica Graduate Institute)深度心理學博士,現為諮商心理師。亦為國際分析心理學學會(IAAP)榮格分析師、臺灣及國際沙遊治療學會(TSST & ISST、CT/TM)認證沙遊治療師以及教師/督導級會員(Teaching Member)、加拿大沙遊治療學會(CAST)認證治療師與加拿大精神動力學會(CAPT)會員。

譯者簡介

楊菁薷


  兼任譯者。畢業於天主教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英國艾賽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Essex)精神分析研究碩士(MA Psychoanalytic studies)。具臺灣心理諮商師資格,主要在心理動力取向領域中耕耘及學習,為有憂鬱、焦慮或關係議題者提供心理相關服務。
 
 

目錄

推薦序一 ▎邪惡、苦難與轉化 / 蔡怡佳
推薦序二 ▎不要恨你的敵人,那會影響你的判斷 / 蔡榮裕
推薦序三 ▎直面邪惡,邁向成熟 / 許德謙
推 薦 語 ▎
審 閱 序 ▎善與惡,永無止息的爭竟 / 湯志安
 
前 言
 
第一章 ▎何謂邪惡
惡之問題
我們該使用邪惡這個詞彙嗎?
辨識與定義邪惡
邪惡在性質上不同於大錯特錯嗎?
邪惡總是涉及攻擊與暴力嗎?
馬基維利人格特質和精神病
 - 邪惡問題與心理治療師的相關性
 - 在心理治療中目睹邪惡
罪惡還是邪惡(Wicked or evil)?
邪惡是平庸的嗎?關於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的觀點
 - 道德秩序的情境背景是否存在?
客觀的道德真理存在嗎?
 
第二章 ▎我們能理解邪惡嗎?
介紹:一個與理解邪惡有關的提醒
邪惡成因之概述
 - 人類需求理論
普通人能夠犯下惡行嗎?
心理學看待邪惡的方式
權威性人格和邪惡
拒絕傷害他人
人本主義看待邪惡的方式
邪惡源於邪惡的意識形態
個人邪惡的信念
自由意志
 - 史考特・佩克的著作
自我欺騙
 
第三章 ▎社會科學看待邪惡的方法
介紹
造成邪惡的社會條件
去個人化與去人性化
 - 民族主義和邪惡
 - 當下情境的力量
作為社會暴力的邪惡
集體邪惡
 
第四章 ▎精神分析看待邪惡的方法
介紹與概述
精神分析對邪惡研究的貢獻
施虐的心理動力
酷刑的心理學觀點
病態自戀導致的邪惡
殺人暴力和攻擊的心理動力來源
病態的超我
攻擊是一種反應,或是原初的本能?
心理防禦在形成邪惡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 因恐懼而產生的邪惡
掠奪性身分認同
 
第五章 ▎榮格和榮格學派看待邪惡的方式
介紹:榮格對邪惡的觀點
榮格對於善的缺乏之看法
邪惡和陰影
諾伊曼的新倫理觀
 - 自性的黑暗面
 - 邪惡、苦難,以及約伯陰影的轉化
 - 邪惡、苦難和自性在情節中的化身
自性本身可以是無意識的嗎?
 - 榮格的情結
童話中的邪惡
 
第六章 ▎造成邪惡傾向的生物因素
從演化生物學與演化心理學的角度看待邪惡
邪惡行為的神經學相關性
 
第七章 ▎宗教、神話及哲學觀點下的邪惡
我們需要從靈性的角度來理解邪惡嗎?
 - 戰鬥神話
有神論觀點下的邪惡:神義論,或在邪惡面前辯護上帝的公義
聖經對邪惡的解讀
 - 希伯來聖經中的邪惡
 - 新約聖經中的邪惡
將邪惡視為「善的缺乏」之教義
心理學對宗教邪惡觀的解讀
魔鬼
魔鬼與靈魂附身
 - 對邪惡的直接經驗
反基督者
哲學觀點下的邪惡
 - 古代哲學家
 - 後來的哲學家
邪惡與宗教的尾聲
 
第八章 ▎心理學觀點下的宗教基本教義主義和恐怖主義
宗教的基本教義主義
對宗教基本教義主義者的心理治療
恐怖主義
恐怖主義的心理學和心理動力學
 - 恐怖分子都具有病態人格嗎?
 - 恐怖組織的領導者
 - 恐怖主義、基本教義主義及淨化
恐怖主義的受害者
恐怖分子和其受害者
關於和解
恐怖組織中的青年
 
第九章 ▎邪惡是人性的一部分嗎?
人類身上是否存在著邪惡的特質?或者只有邪惡行為?
 - 何謂邪惡之人?
 - 道德行為是與生俱來的嗎?
 
附錄一 參考書目
附錄二 英文索引
推薦序二 ▎不要恨你的敵人,那會影響你的判斷 / 蔡榮裕
推薦序三 ▎直面邪惡,邁向成熟 / 許德謙
推 薦 語 ▎
審 閱 序 ▎善與惡,永無止息的爭竟 / 湯志安

前言

第一章 ▎何謂邪惡
惡之問題
我們該使用邪惡這個詞彙嗎?
辨識與定義邪惡
邪惡在性質上不同於大錯特錯嗎?
邪惡總是涉及攻擊與暴力嗎?
馬基維利人格特質和精神病
- 邪惡問題與心理治療師的相關性
- 在心理治療中目睹邪惡
罪惡還是邪惡(Wicked or evil)?
邪惡是平庸的嗎?關於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的觀點
- 道德秩序的情境背景是否存在?
客觀的道德真理存在嗎?

第二章 ▎我們能理解邪惡嗎?
介紹:一個與理解邪惡有關的提醒
邪惡成因之概述
- 人類需求理論
普通人能夠犯下惡行嗎?
心理學看待邪惡的方式
權威性人格和邪惡
拒絕傷害他人
人本主義看待邪惡的方式
邪惡源於邪惡的意識形態
個人邪惡的信念
自由意志
- 史考特・佩克的著作
自我欺騙

第三章 ▎社會科學看待邪惡的方法
介紹
造成邪惡的社會條件
去個人化與去人性化
- 民族主義和邪惡
- 當下情境的力量
作為社會暴力的邪惡
集體邪惡

第四章 ▎精神分析看待邪惡的方法
介紹與概述
精神分析對邪惡研究的貢獻
施虐的心理動力
酷刑的心理學觀點
病態自戀導致的邪惡
殺人暴力和攻擊的心理動力來源
病態的超我
攻擊是一種反應,或是原初的本能?
心理防禦在形成邪惡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 因恐懼而產生的邪惡
掠奪性身分認同

第五章 ▎榮格和榮格學派看待邪惡的方式
介紹:榮格對邪惡的觀點
榮格對於善的缺乏之看法
邪惡和陰影
諾伊曼的新倫理觀
- 自性的黑暗面
- 邪惡、苦難,以及約伯陰影的轉化
- 邪惡、苦難和自性在情節中的化身
自性本身可以是無意識的嗎?
- 榮格的情結
童話中的邪惡

第六章 ▎造成邪惡傾向的生物因素
從演化生物學與演化心理學的角度看待邪惡
邪惡行為的神經學相關性

第七章 ▎宗教、神話及哲學觀點下的邪惡
我們需要從靈性的角度來理解邪惡嗎?
- 戰鬥神話
有神論觀點下的邪惡:神義論,或在邪惡面前辯護上帝的公義
聖經對邪惡的解讀
- 希伯來聖經中的邪惡
- 新約聖經中的邪惡
將邪惡視為「善的缺乏」之教義
心理學對宗教邪惡觀的解讀
魔鬼
魔鬼與靈魂附身
- 對邪惡的直接經驗
反基督者
哲學觀點下的邪惡
- 古代哲學家
- 後來的哲學家
邪惡與宗教的尾聲

第八章 ▎心理學觀點下的宗教基本教義主義和恐怖主義
宗教的基本教義主義
對宗教基本教義主義者的心理治療
恐怖主義
恐怖主義的心理學和心理動力學
- 恐怖分子都具有病態人格嗎?
- 恐怖組織的領導者
- 恐怖主義、基本教義主義及淨化
恐怖主義的受害者
恐怖分子和其受害者
關於和解
恐怖組織中的青年

第九章 ▎邪惡是人性的一部分嗎?
人類身上是否存在著邪惡的特質?或者只有邪惡行為?
- 何謂邪惡之人?
- 道德行為是與生俱來的嗎?

附錄一 參考書目
附錄二 英文索引

 
 

推薦序一
 
邪惡、苦難與轉化
蔡怡佳 /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從心理治療與榮格心理學探討「惡」的中文翻譯著作中,我深受兩本書的啟發:馮.法蘭茲(von Franz)的《童話中的陰影與邪惡》以童話故事為素材,指出惡之經驗的諸多層次,包括道德化之前、面對非人類之巨大力量的震懾,或是以陰影的樣貌呈現,表達被壓抑與排拒之原型被意識投射的樣貌。河合隼雄的《孩子與惡》從孩子所做的種種壞事,例如偷竊、暴力、謊言、霸凌等現象,指出惡的複雜性與曖昧性。惡無法以尋常的方式掌握,也沒有沒有通用的理解法則;惡經常被體驗為破壞性,但亦兼具創造性。馮.法蘭茲從童話分析入手,為惡的理解帶來提出許多深刻的思考;河合隼雄從「惡與創造」所開展的論述,為惡的理解帶來嶄新的視角。延續這兩部從心理學視角討論惡的著作,萊儂.科貝特(Lionel Corbett)的《理解邪惡》也從榮格心理學的視角出發,將惡的議題放在更寬廣的哲學、心理學,以及宗教與靈性傳統的視野中,讓我們對於惡有更為全面與深入的理解。
 
  科貝特的《理解邪惡》將榮格心理學視角的討論放在全書最中間,前面四章分別從心理學、社會科學與精神分析討論惡的來源、定義,以及與惡相關的種種議題。後面四章討論了演化心理學、宗教、神話與哲學的觀點,以及原教旨主義、恐怖主義,與人性等議題。科貝特指出,惡不是一個理性能夠窮究或是完全解釋的現象, 也沒有任何一個單一的知識領域能夠對惡提出完整的理解。在理解惡的現象與經驗時,人們要懂得謙卑,尤其在牽涉到善惡判斷之際,才不會在面對惡時,以過於簡化與片面的態度忽略惡的複雜與多面性。榮格心理學一方面強調從經驗與個案來進行對惡的理解,認為沒有可以普遍理解的法則;另一方面又從陰影與自性(the Self)等原型的層次,希望提出以深度心理學為基礎的新倫理。舊的倫理以對惡的排除與壓抑來運作,然而,無論在個體或是集體的層次,惡都可能因為在意識之外運作,而變得更為原始,透過否認的機制而以原魔(daimonic)的形式投射在敵人或替罪羔羊之上。新倫理不是對於舊倫理的否認,而是其發展與分化,企圖提出對惡的深度認識與涵容,尤其是衝突與張力的容受能力。 
 
  科貝特以「心理治療師指南」的副標題標示出本書主要的書寫對象。心理治療是面對痛苦的過程,由於痛苦和惡的密切關聯,心理治療成為與惡相遇的地方,對惡的理解也成為心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務。科貝特認為:「我們的治療任務,是要了解導致這些困局的動力,並能找到涵容與修復這些困局的方法。⋯⋯處理陰影的議 題,與個人涵容痛苦情緒的能力有關。心理治療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發展出這種能力。如果無法發展出這種能力,就會難以抑制陰影,原型的陰暗面就更容易具現。由於自性擁有光明與黑暗的兩面,當自性在人的內在具現時,人就會面臨善與惡之間的衝突,而且,只有人的意識與分辨的能力才能化解這個衝突」。
 
  惡所帶來的痛苦、隔絕與絕望經常是無法理解的,其根源難以追究,又難以根除。人們既拒斥惡,但又在遭逢惡時,特別容易為惡所佔據,這是惡的悲劇與弔詭。在基督宗教中對這種弔詭最極致的表達可以《約伯記》為代表:全知的神為何不抵擋惡?全能的神為何不消除惡?全善的神何以容許惡?榮格對於《約伯記》的討論為惡的理解提出了超個人的面向,指出了惡不僅僅是人性的議題,也是精神與靈性的議題。榮格從自性的陰暗面來理解惡,並從約伯面對惡的痛苦提出一個以「人—神」關係為軸的轉化過程。人以有限的意識之光來連結自性的陰影,促動了自性的覺知與整合;神以道成肉身的成人之道回應人的苦痛,人內在的上帝意象也得到了擴展。
 
  馮.法蘭茲透過童話分析,從象徵的角度將惡放在自性化歷程中理解,指出集體文化朝向單面意識之偏頗所帶來的危險。河合隼雄從孩子所做的壞事看到孩子追求成長與自立的契機,指出聆聽惡之兩義性的重要。科貝特的《理解邪惡》則從寬廣的跨領域視野為惡的理解提出詳盡的討論,讓榮格心理學在跨領域的視角中得到進一步的省思。雖然科貝特是為心理治療的工作者而寫,但本書的意義與價值遠大於此。對惡尋求理解總是指向對善的追求,對痛苦的轉化、對新價值的期待,以及對於奇蹟、或是尚未看見之事所懷抱的希望。《理解邪惡》讓人們在思考這些與惡相關的艱難議題時,能夠更靠近這些追求與盼望。
 
推薦序二
 
不要恨你的敵人,那會影響你的判斷
蔡榮裕 / 精神科專科醫師
 
  電影《教父》裡,教父對兒子說:不要恨你的敵人,那會影響你的判斷。那麼邪惡是什麼,是你的敵人嗎?如果是,你如何對待這位敵人呢?不過邪惡代表的範圍相當廣泛,論述時是不太容易聚焦。但我同意本書作者所說,邪惡這詞是值得也需要多認識它,並由此來認識人是什麼。雖然人不會只有邪惡這項人性,或如文中所說:也有人認為邪惡不是人性的必然成份,是後來的社會環境因子的產物。 
 
  莎士比亞在他的《理查三世》裡,描繪理查四世出生時就其貌不揚,他覺得自己有資格在後來的人生,要討回的一定得比他失去的還要來得多更多(確實,身為國王本來就能做任何事,包括他人的生死大事)。但是觀眾看戲時,卻可能會同情他的遭遇,而覺得他的邪惡(如果可以這麼形容的話)可能好像有些理由?但這只是戲又不是真的,那麼在觀眾的心裡,什麼才是真的呢?
 
  我曾在松德院區任職三十多年的精神科醫師;長年以精神分析做為觀察、思維和技術的心理工作生涯外,我在精神科教學醫院的日常工作,以及對於在監獄處理性侵者的心理工作者的督導討論,或晚近的成癮防治示範中心的個案督導經驗,都在在讓我愈是覺得所知仍然有限,雖然並非一無所知,但總覺得有著未知讓目前很多困難依舊難以預期結果。
 
  萊儂.科貝特以「邪惡」為名,網羅並整理了很多文獻資料,加上以身為榮格分析師的經驗做基礎,他把張羅來的這些文字大軍,編織成可以閱讀也值得閱讀的內容。作者同時也深入探索邪惡龐大複雜的概念,其系統的整理有助對這個主題有興趣的人理解這些概念,並成為大家可以運用到的工作元素。作者所涉及的層面很廣闊,我相信不同讀者可以獲取各自想要進一步伸展的出發點。 
 
  作者從宗教、神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理論集結了各家論述壯盛了顯示「邪惡」的定義是如此廣;它是一種態度、一種想 法、一種欲望、或一種行動。它們也可能涉及兩方合意下的行動,但可能被另某人定義為邪惡的。
 
  大家可以想像,從一個惡念頭到另一個行動傷害了他人,在我們的歷史裡,可能都曾被或持續被當做是邪惡的,那麼面對這麼廣泛的定義下,「邪惡」這詞要如何走下去而仍會被人們關注呢?我們在書中看見萊儂.科貝特也討論了漢娜.鄂蘭的「平庸的邪惡」這個概念,並說明這概念有所不足的地方,對此我是深有同感。因為在臨床和日常可以觀察得到、且可能更常見的,是理想者以理想為名所帶來的對他人的侵犯。我們也可以觀察到有某些理想者所堅持的理想並非透過準備克服萬難的現實來成功實踐,而只是把成功放在作為理想者自居的攻擊武器。如果用這來說明納粹的事件,也會是另一個更為重要的觀點,不然如果以「平庸的邪惡」來看,就大致是停頓了,而不是進一步探索某些以過於理想為名所可能帶來的惡運。畢竟以「平庸」為名難以號召他人,但以理想為名才更有號召力,而且以理想為名時,很難以現實來批評理想,因為那只會灌溉更多的能量給那些具有破壞力的理想,讓理想再反轉變成邪惡力道。如果仔細觀察目前網路的認知戰(其實是心理戰)的心理基礎之一,其本質就是召喚出那些無法實現、且極緻高超的理想性,並變成大家覺得理所當然地攻擊不夠理想的他人之基礎。 
 
  萊儂.科貝特在第四章中,專程討論了佛洛伊德以降精神分析的看法,引述了不少重要的論點,這些都可以做為有興趣者的起 點。由於「邪惡」的概念含括不同精神分析者的理念,因此在實踐上、他們之間在技術上的不同做法,就需要有興趣者再進一步的摸索了。 
 
  對於邪惡的「已知之明」和「未知之暗」,我僅以比昂的「未知」做出發,和有著先備已知的知識做起點,但兩者並不衝突,而且可能都需要在自己的基礎上堅信不移,但這種「不移」也包括同時吸納更多新的想法。只是一是往「未知的暗」做著觀察和等待,另一是在已知架構上,以運用實作已有的顯明知識為方向,但這兩者在現實上如同有父有母,能有的話都是需要的。最後僅以一個很挑戰的命題來思索和討論「自殺是邪惡的嗎?」,或者如果有人想著「我死了,但要讓你後悔一輩子!」這又是什麼意思?這算邪惡嗎?
 
推薦序三
 
直面邪惡,邁向成熟
許德謙 /私人執業精神分析師、牧師、靈修導師
 
  十多年前,我在美國一邊牧養教會,一邊接受精神分析訓練時,碰到萊儂.科貝特的早期作品《心靈的宗教功能》(The Religious Function of the Psyche, New York: Routledge, 1996)後,就喜歡他了。他敢於以精神分析及榮格心理學的不同角度,透視個案的宗教/靈性經驗,一方面尊重當事人的信仰及世界觀,另方面不忘有批判性的視野,以避免他借靈性方法逃避現實(即所謂「靈性繞道」,spiritual bypass);其理論的書寫緊貼臨床實務經驗,讀來很有共鳴。 
 
  這些年來,我從教會廣泛的牧養工作,轉向專注私人執業「一對一」的牧靈協談,面對著有限的教會來訪者(信徒和教牧人員)時讓我對他們的深層掙扎有多一點的凝視。我懷疑華人教會的道德要求比社會的要求還高(如婚姻忠貞的持守),加上教牧普遍地鼓勵信徒友有好見證(好榜樣),如果因信徒缺乏執行道德理想的動力和方法,而不能達標,會否造成比非信徒更大的表裡不一致及更強烈的羞恥感和罪疚感?另外,不少華人教會普遍奉行「唯獨聖經」,以聖經作為判斷真理的唯一準則,而少向社會科學或心理學求教對話,會否造成基督徒低估了人性向善的及行惡之潛能?相信這些都是未來宗教學者可以深入研究的課題。不過,對個人陰影整合不足而行惡,卻是榮格分析師司空見慣的現象。
 
  我喜歡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剖析邪惡的本質,並把邪惡的行為和人的本質分開。個人多年心靈關顧經驗告訴我:這態度有利於基督宗教心靈關顧者帶著同情的理解、靠近那些因嚴重過犯而尋求幫助的個案;關懷者最終並不是要將他繩之於法,而是為他恢復或重拾上主創世時賦予他的「上帝形象」(imago Dei),把他帶回上帝的愛裡;而愛和接納的經驗時常是發生在深度的聆聽、了解和相遇裡。很不幸,筆者多年來反覆在教會聽聞有基督徒或教牧形容某些違反律法、得罪上帝的人時,稱他們是屬魔鬼的、是鬼附的;要奉主的名,驅趕他裡面的邪靈云云。此種將問題歸咎魔鬼的想法,在某些港台及海外華人基督教圈子裡面,並不罕見。在比較保守的基督教會,教牧同工通常只讀過數年神學,而沒有其他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的訓練,則會排斥和現代心理學(特別是精神分析、榮格心理學)對話,甚至覺得對話就是「給魔鬼留地步」。
 
  過去十年,筆者發現所接觸的學生和讀者裡,開始有越來越多成熟的基督徒追求對基督教信仰的新註釋,且願意借助現代心理學或人文學科豐富他們對信仰的理解。這也反映了太過傳統保守的片面化、二分法、妖魔化的神學詮釋,已經無法滿足願意追求「信仰尋求理解」(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的信徒了。 
 
  曾作為牧者的我,亦曾受過精神分析訓練,期間自己被分析師「照肺」*(香港用語,意指將自己內心透徹地呈現在對方面前)多次,不免慨嘆:多少基督徒和牧者是因為無知而「好心做壞事」?我自問自己過去也犯了不少這些錯誤。這世代的華人教會中人,明白中世紀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的人性陳述:基督徒「同時是義人,同時也是罪人」(拉丁語Simul Justus et Peccator)嗎?對他們來說,路德這種誠懇描述似乎太過人性化、太軟弱了。基督徒要過積極的得勝和聖潔的生活,於是不少傳道人便引用新約聖經羅馬書十二章第9節保羅的勉勵:「愛人不 可虛假,惡要厭惡,善要親近。」這經文無形中強化了人使用分裂和投射(splitting、projection,把人自己裡面的善與惡區隔;幻想把善留給自己、把惡投射在外面的人身上)的原始防衛機制,結果適得其反,讓人活得更虛假。如果再加上羅馬書十六章第9節,聖保羅的勸勉:「我願意你們在善上聰明,在惡上愚拙。」就更加鼓勵基督徒不去直面邪惡的現象,結果對惡事一無所知。我個人並不同意經文要這樣解釋,這是違反常識的。這好像網上騙案猖獗,警方為要打擊罪犯,就得大力宣傳騙徒的行騙手法,讓大家知所警惕。按筆者的觀察,華人教會中一些積非成是的聖經教導正是不少心靈及情緒健康的禍害根源之一。
 
  本書第八章是〈心理學觀點下的宗教基本教義主義和恐怖主義〉,由於筆者多年來與福音派教會的接觸,因此發現教會有許多正是作者於該章所描述的教會信徒和領袖的現象(幸好程度一般沒有那麼嚴重);其實,如果一個不小心,我們華人教會的牧者一樣可以對信徒造成很大的傷害。近日大眾傳媒炒作韓國攝理教的淫亂事件,大多欠缺深度分析。雖然作者沒有直接寫攝理教,但若讀者想多了解為何這教派對許多年輕的大學生及知識分子有如此鉅大的吸引力,相信讀者可以從本書第八章中,明白且獲得不少思考新興宗教信徒及教主心理質素的線索。
 
  我感恩可以在香港的教會中小學接受教育;我過去三十年參與教會的生活讓我看到很多很優秀的信徒、領袖、教牧同工和外國宣教士,他們無私付出和奉獻精神,令人動容;許多大家原先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在教會裡得到關愛連結,找到人生意義,得以安身立命。然而基督徒對自身邪惡的了解不足,使得他們不自覺被潛藏的恐懼、自戀特質、未癒的心靈創傷等力量推動,製造了不少罪惡,害人害己。當我們能誠實地擁抱自己生命中的光明與幽暗,才能自在地倚靠上主的恩典過每一天。筆者從大學的日子就喜歡與不同信仰和學科的人對話,開闊自己的思考和眼界。作者科貝特雖然不是基督徒,但他對不同宗教現象都有充分的研究,這讓他對邪惡現象的分析有足夠的臨床個案作基礎。我相信對任何一位願意追求更成熟生命的基督徒若能聽聽異見者批評,只會讓我們的信仰更加邁向成熟。所以,我誠意將這本書推薦給每一位神學生、在職的教牧人員和追求靈命成長的基督徒。
 
  如果你是基督徒,在讀到以上的文字後,覺得我在非基督教的刊物上指出基督教會的弊病是羞辱了主耶穌基督名,那麼我想誠實地告訴你:最需要看這本書的就是你。不過,話又說回來,有這種想法的人應該是最抗拒這種書的!果真如此,這又再一次證明:防衛機制讓我們逃避直面現實。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72879
  • 叢書系列:PsychoAlchemy
  • 規格:平裝 / 360頁 / 14.8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何謂邪惡?
 
惡之問題
 
邪惡是人類歷史上最悠久、最具爭議性的問題之一;其從人類的思想誕生以來,一直受到許多學術領域的關注。邪惡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無可避免的一部分,在某個程度上,有些人認為邪惡的傾向是人類內在本質的一部分。我無需細數我們所要面對的一長串惡行;但這麼說就夠了:人類邪惡的規模和它所造成的巨大痛苦需要我們嘗試理解與面對。雖然邪惡行為經常看起來毫無道理,但我們不能因為最終無法理解而不予理會,這麼做只會讓處理邪惡這件事變得更加棘手。也許試圖讓邪惡變得更容易理解是我們處理對邪惡感到恐懼的一種方式;我們一定希望愈理解邪惡,就愈能夠處理它。與此同時,考慮到邪惡的多種形式和背景脈絡,以及它們缺乏共同的一致性,單一一個與邪惡本質有關又包羅萬象的理論不太可能存在。同樣地,如果我們太過精確地定義邪惡,似乎又會排除其他邪惡類型存在的可能性。
 
邪惡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哲學家、心理學家,以及我們的靈性傳統,因此已有許多與其有關的論述,這些論述大多都是以意識層次的角度來看待邪惡。我的任務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從深度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可以添加什麼;第二,描述這個問題與心理治療師的相關性。我認為對心理治療師來說,理解邪惡這個議題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太多的邪惡行為取決於犯罪者的心理歷程。心理治療師往往與邪惡下的受害者一起工作,有時候心理治療師也能夠幫助那些邪惡的犯罪者,例如兒童虐待者。對這些傷害他人的人來說,在心理治療中逐漸發展出來的同理心可能會削弱他們行為的破壞性。
 
這個問題很重要的一個面向是:所有的人類是否都擁有作惡 的能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不得不疑惑,為什麼有些人比他人 更能夠抑制邪惡,或者某些邪惡的典型實例中是否存在什麼特別之處,例如希特勒或波布。我的假設是,我們所描述的道德邪惡,至少有一些是由無意識因素、榮格理論意義上的情結與品格問題(像是不受約束的自戀)等所驅動的。這些因素都有相當容易理解的發展來源。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理勵志】秋日好chill_放慢腳步,再次為身心靈充電/電子書88折、有聲書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