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筆者從1980 年代晚期隨著博士研究,開始接觸風水經典文獻,爾來三十餘載,持續不輟,其長遠目的在於建構傳統漢文化的環境觀,也頗好奇這些文獻如何被後代風水師吸收與運用,呈現在傳統台灣社會的環境建構。一般風水現地勘查(所謂堪輿實證)常常好像在解啞謎一般,就實質個案在不明其所以然的狀況下試圖透解當初風水師的布局原則。依此,不論結果如何,就算有所收穫,也只能視為待證的假設。很難得地,大溪梅鶴山莊(始建1869)確實留下當初風水師的勘扦文案,名為《集福延慶》(1871),得以對照現地,明白風水師的文案意涵。此文案的發現讓我感到振奮的程度,可比西方公元第九世紀的聖高(St.Gall)本篤會(Benedictine)僧院配置示意圖被無意間留下,更如在1414 年,初期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學者布拉奇奧里尼(Poggio Bracciolini, 1380-1459)讓公元前一世紀的維特魯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 80/70-15 BCE)的《建築十書》(De architectura, 30-15 BCE)手抄本重現於世,前者呈現卡洛林(Carolingian)時期立下的本篤會修道院的規模與配置規制,後者幫助文藝復興以降的建築師掌握理解古典建築之鑰。一棟尚稱完好的現存傳統古宅,能有當初風水規劃的詳細文本以資對照,加以了解,依筆者管見,這在台灣極為不可多得,一者因為風水是家傳之秘,其建置文本一般是不隨便外流的,再者實際建築也大都被後代嚴重增改建,而難追溯原貌。《集福延慶》長達數千字並附配置說明圖,陳述細膩,而梅鶴山莊的原貌也大體維持,故而益顯珍貴。它曾被附錄於黃士娟《大溪林宅梅鶴山莊歷史建築調查研究》(2006),惟此報告書對《集福延慶》僅粗略援引,未曾特別予以仔細研究。職是之故,本著作解析《集福延慶》的知識體系並且對應到梅鶴山莊的風水徵貌,據以討論傳統民居風水的文本與實踐。其內容乃基於科技部補助、筆者主持之《梅鶴山莊風水文本〈集福延慶〉研究》一案 (2017- 2018)之成果,加以深度調整、補充、改寫而成。
《集福延慶》是現存具備文化資產身分的台灣統漢人民居中筆者僅見的一份創建之初的詳細風水文本,筆者在學術職涯的僅存幾年,能及時完成這本研究《集福延慶》的著作,自己感到相當欣慰,足以反映筆者三十餘年來在風水文獻的鑽研所累積的識見於一端,說是數十年磨一劍,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