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這本書是一場知性的娛樂。
一邊翻閱本書,一邊回想自己看過的影像作品,我們將會恍然大悟:原來那部電影/動畫看起來有趣/無聊,是真的有道理的!是的,《影像的原則》便是讓每一位讀者茅塞頓開、無比暢快的愉快心靈饗宴。
本書不如一般專門書採用教條式內容,而以深入淺出的筆法寫成,縱然難稱老嫗能解,但在作者極力避開專有名詞,使用淺白文字說明並且輔以大量圖解下,相信大多數讀者應該都能夠憑藉直覺便理解內容。
在日本,這本書有太多種讀法了。一般讀者純粹吸收知識,影像愛好者用來解析電影;研究者手握書本端視各類影像作品的特色,動漫迷更是為富野導演率直的褒貶,而大喊痛快、拍手叫好。正因為提供了各種讀法與樂趣,所以本書才會是日本這十年來銷售最好的影像相關書籍。
另一方面,對於創作者來說,或許沒有再比《影像的原則》更令人頭痛的書。因為,當轉換一個角色來閱讀本書,我們將會發現對於觀眾理所當然的內容,想要落實至作品之中卻往往困難無比。
編劇既會受限於文字,動畫師也必須不斷追求作畫手法。當然,美術、攝影、錄音、進度管理也都有各自煩惱,擁有無止盡的課題與挑戰必須克服。當然,導演則更是不得了,因為導演必須將本書所有的內容都了然於心並且盡力實踐,才有可能作出無隙可擊的內容。
有如導覽員為大家「客觀」展示電影創作的書籍,市面上已經很多了。《影像的原則》則不同,這是富野導演基於豐富的知識與實戰經驗,明確從現場「主觀」教導各種原則、理論基礎的書(以及字裡行間的各種上級技法!),書中的一切,就是導演(同時也是觀眾)應該看到的一切。
《影像的原則》不是教大家變成富野由悠季,而是成為一位對影像高度敏感,並且持續思考的「創作者」。日本有許多來自動畫、電影、漫畫、小說、遊戲、廣告、戲劇各界的人士都不約而同地推崇本書。因為即便跨越領域,但在原則中致力追求盡善盡美的精神,卻是永恆不變而共通的。
日本動畫發展至今,已建立強大軟實力與驚人產值。不過,臺灣影像體系的主要思維仍源自於歐美文化,甚至認為日本動畫難登大雅之堂。
無論有限動畫的技法、紮實的手繪功力或彰顯各種題材的作品設計,當前日本已經擁有完全不輸給歐美的實力與體系,甚至讓歐美回頭仿效。兩者的差異不只在外觀的風格上,更反映於影像作品的內涵之中。
同樣的,翻閱本書《影像的原則》,裡頭提到的上手下手原則、留白演技、作畫理論等,也一樣都是奠基於日本獨自發展出來的影像內涵。倘若我們繼續忽視這些豐富的知識與概念,不僅是無視於現實狀況,更別談有廣大讀者希望能夠深刻瞭解日本動畫「Anime」了。
就這一點來說,或許本書也可稱為是一部日本影像文化的推廣書,因為富野導演撰寫的動機之一,便是嘗試將日本動畫進行有體系化的整理。這也是為何本書在影像研究上饒富價值,被大量引用來進行影像評論的原因。作為譯者,我希望臺灣的每個讀者能透過《影像的原則》獲得自己所需要的內容,更建立起對於日本動畫客觀且確切的評價與論述。
富野由悠季導演師承於「漫畫之神」手塚治虫,在日本是與宮崎駿齊名的兩大動畫巨匠之一。雖然也拍電影,但富野更擅長的是有如大河劇般綿長而縝密的長篇電視動畫。其《鋼彈》系列不僅締造每年數百億元的產值,為社會觀念帶來重大變革,《傳說巨神》等動畫作品更啟發許多海內外後進。在影響範圍上,比起宮崎駿可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然而,富野的影像之途並不順遂。他曾經歷無數次挫折:遭外界徹底否定、被更有才能者取代、因為莫名壓力遭到撤換、受到上級無理要求、身負無比責任卻僅獲極少支援,甚至被打入冷宮,陷入精神衰弱……。但是,他都一路忍耐下來,並走了過來。
至今,富野導演已經參加超過100部作品、製作超過1100集以上的內容。而今,他以超過70歲的高齡拍攝全新電視動畫,更準備進軍好萊塢執導電影。正如本人所言,富野導演並不是一位天才。正因為如此,他的話語才愈顯得深刻而有價值,而我們也才更有傾聽其話語的必要。
富野由悠季是一位憑藉埋頭苦幹與努力跨越日本動畫業界50年的導演,《影像的原則》則是他用來與天才們對抗的創作武器,同時也是想要告訴我們所有讀者的訊息。
最後,請容我談一下《影像的原則》繁體中文版的翻譯。
本書翻譯為兼顧原書風味與易懂性,在遇到日文用語時,會以臺灣稱呼為主、日文漢字為輔表示。至於電影名詞,則直接以中文呈現。不過,書中有少數直接保留日本原意的部分,其中之一便是「演出家」一詞。
演出家直譯為英文便是「director」,也就是「導演」。然而,富野導演之所以始終自稱為演出家,其原因就在於:一位真正的創作者不應該高高在上「指」導如何「演」戲,而是將自己投身劇中去「演出」所有一切。
這既是富野由悠季的謙虛,同時也是他在書中用以區別導演在職位以及創作角色上的不同。本書為尊重富野導演的意思,因而在書中一律稱影像創作者為「演出家」。
※有關影像的原則與富野導演各種知識與話題,讀者尚可參考以下網站:
《影像的原則:台灣版》特設部落格
tomino-eizo.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