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善用博弈理論,強化決斷力
現代社會,人們在強調一個名詞,叫做「雙贏」。
什麼是雙贏?所謂的雙贏,就是雙方透過合作,都獲取一定的利益,而不是此消彼長或者兩敗俱傷。實際上,雙贏這個名詞裡面就包含了最基本的博弈論精神:合作,而且是一種與博弈合作的狀態。
那麼,什麼是博弈?博弈與合作又有什麼關係?
博弈,是一個外來詞,在英文裡面,博弈這個詞是「Game」,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遊戲」。實際上,在英語世界裡面,「Game」的意思不止是遊戲,還包含一種含義,就是人們在一定規則下進行競賽。這個意思,就是「博弈」的詞源。
博弈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狀態──請記住,是一種狀態,而不是所有的狀態,所以,不是所有的人際關係和人類關係都能放在博弈的框架下進行分析與解釋的。而博弈本身既包括合作狀態下的關係,也包括人與人之間互相競賽、拼實力的關係。
既然博弈是這樣的一個概念,那麼我們就能清楚地看到,「博弈」與「合作」是互相沒有包含關係,也沒有必然聯繫的兩個存在。當然他們也存在交叉點,這個交集就是「合作性博弈」。
看起來博弈好像是一個十分高深的概念,但是如果把這個問題具體化,就十分容易理解了。
【生活化之舉例】如果你去超市裡面買東西,在付款的時候,有不同的排隊行列,那麼,選擇排在哪一個隊伍最能夠節省時間,就是一種博弈。
【博弈思考】當隊伍只有一個的時候,你自然別無選擇,但是當可以選擇的隊伍大於1的時候,你就面臨了選擇的問題。從機率上來講,隊伍的數量越多,你能夠做出正確選擇的機率就越小,因為只有排在一個隊伍後面是最節省時間的。
面對這種排隊的博弈,你應該如何選擇?或者說,要進行排隊節省時間的博弈,你會選擇什麼樣的策略?是看現在哪一個隊伍後面的人最少就去排,還是看不同隊伍裡面的人所提的東西數量,抑或是看收銀小姐的動作快慢?這就涉及到博弈論了。
◎博弈論誕生前的歷史規則
博弈論誕生於二十世紀,在博弈論問世之前,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何理解並研究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並不是一片荒地。相反,在博弈論之前,有許多的理論和學說去解釋社會現象和人際關係,而這些理論和學說經過時間的考驗,有些已經成為歷史規則,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實際的影響。
從我們熟悉的傳統文化來說,一個我們十分熟悉的理論,就是儒家提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一個對社會結構和社會行為進行歸納的說法。這一理論是建立在一組同心圓的基礎上,在這組同心圓中,最核心的圓心點就是個人自身,圍繞在個人這個圓心最近的一個圓,就是「家」;在「家」之外的一環,就是「國」;在「國」之外範圍最大的一個圓,就是「天下」。這句話看似普通,但是裡面包含了豐富的儒家倫理:強調個人行為的最終實現是在社會組織之中,對家庭與家族的尊崇,政治理想的突出地位。
如果這個理論過於抽象,那麼我們還有一個處於中層的理論,就是孟德斯鳩在法國大革命前夕提出的「三權分立」學說。
三權分立的理論基礎,就是人性是自私的,而且個人的能力是不足以統治整個社會的,因此,集權會造成腐敗和低效率,所以要把社會中最為重要的三種權力──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分離。三權分立,既強調了分工的必要,又否認了政治權力的至高無上。
之所以用博弈論來觀察歷史而不是解決現實中的策略問題,就是因為我們已經有太多策略應對的思維了,無論是什麼理論,我們都會拿來直接作為一個實用的工具,以此分析現實中的問題,然後看看有沒有謀略價值。這種工具理性的做法,最終只會把理論庸俗化,讓理論成為妖豔的旗袍,披在現實無辜的身體上。
那是不是用博弈論來考察歷史,就說明這是沒有實用性的呢?當然不是。事實上,許多的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和法學家,他們最為知名的理論都是在用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或理論對歷史進行解釋的時候產生的。
用博弈論來解釋歷史,有一個最大的益處,也就是歷史的連續性。歷史是已經過去的時代,是一直在發展著、從未中斷過的連環發展過程,而不是一個又一個孤立的、支離破碎的斷片。從歷史的連續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一種力量、一個人物所經過的全部歷程,而在歷史的發展中,某一個具有典型性的具體情境,又可以用來作為博弈論研究的個案。
博弈論的長處,在於分析具體的情境,以及在這一情境下人們的策略選擇方式,但是博弈論對於連續不斷的歷史則沒有解釋能力,所以,博弈論並不能解釋全部的歷史,但是可以在歷史的關鍵點上,讓我們對歷史發展的重要步驟看得更為清楚。
所以說,歷史雖然沒有創造博弈,但是卻無時無刻不在運用博弈的原理。
博弈論作為一種理論,是從人類社會的生活中提煉和抽象出來的,而不是憑空產生的。博弈論的母體和資源來自於人類社會,而人類社會發展演變的過程,就是歷史。歷史孕育了博弈論,我們現在用博弈論來解釋歷史,也算是博弈論對歷史的一種「反哺」。透過博弈論的解釋,讓歷史進程中一些蘊涵了博弈論原則和思想的內容突顯出來,把歷史中包含的博弈精神和智慧挖掘出來,就是我們所說的「將歷史博弈」。
◎博弈與策略的互動
前面我們說過,在博弈論產生之前,歷史中存在的,更多的是「策略」、「對策」這樣的內容。在面對具體問題的時候,策略和對策是最直接、最實用的,針對某一個具體問題所採取的應對方式,正是我們所說的策略或對策。
實際上,博弈論也十分強調策略。博弈論裡面包含很多基本的原則,其中一個是「策略選擇」,就是在不同的情況下,採取不同的方式去應對自己面前的局勢。
但是,博弈論裡面強調的策略,與平時我們所說的策略、對策有所區別。博弈論裡的策略選擇,是先對局勢和狀況進行分析,確定這一局勢的特徵,找出其中的幾個關鍵因素,然後在最關鍵的幾個點上進行策略的選擇。而我們平時所說的策略和對策,則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並不涉及到分析關鍵點、確定局勢特徵這些帶有理論化的內容。
在日常生活裡,有一句話,叫做「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句話恰好突顯了日常策略的特點,就是短期性。為了解決一個問題而採取的策略,有時候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全局的分析和把握。
博弈論裡的策略則不同,在博弈分析中,要先對整個局勢進行分析,在對大盤局勢作出合理的估計和定性之後,找出這個局裡的關鍵點,接著就針對這些關鍵點來確定策略,因此,博弈論裡面的策略,是可以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直接對整個局勢造成重大影響的。
也許有人會問,博弈論裡面的策略,看上去是很好的,但是不實用啊,在面對具體事情的時候,誰能夠鎮定自若地去分析這些或那些的局勢、情況,然後再選擇策略?──這是把博弈論當作「學院派」或「學究化」理論的一種想法。實際上,博弈論並不那麼呆板,用博弈的精神去選擇策略也不是那麼不切實際。
漢高祖劉邦在評價張良的時候,說他「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另外,三國時代的諸葛亮,也被給予這樣的評價。他們之所以能夠擁有看似神奇的預測和決斷能力,並不是因為他們個人有什麼神力,而是因為他們運用了博弈論的基本原理,因而,他們所制定出的策略,不只是針對一時一事,而是能左右大局,並且對日後產生重大影響。
博弈論的原則所確定的策略,既然有這種運籌帷幄和未卜先知的效果,我們重視博弈,用博弈去解釋歷史,把歷史中的博弈資源挖掘出來,就可為我們的閱讀和思考打開一扇寬闊的門,鋪設一條平坦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