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推開舌尖的記憶門
海峽兩岸兒童文學研究會理事長 李明足
有一次,下課後從礁溪回台北遇上大塞車,車子在沒有盡頭車隊中龜速前進。直到算算再二十來部車就可上交流道,稍竊喜。轉頭瞥見路邊招牌出現「烤玉米」,味蕾猛敲擊記憶的門環,我毫無殘念地轉動方向盤,離開那擁擠的車隊(直覺背後幾部車子裡,投來感謝的眼光)。
搖晃炭火上正飄著玉米香,「老板,我要一根烤玉米,硬一點,有點焦。」和數十年前,站在家鄉夜市烤玉米攤前那般,我講著同樣的話。當老板把烤好遞給我時,說:「你第一次買我的烤玉米吧?吃吃看,我們家的玉米從北港特選的,很好吃。」回到車上,決定以音樂佐烤玉米等待車潮退去。吃了幾口,好吃,但是——「口感不對」!
多年來家鄉烤玉米攤早已不知去向。不論到各地工作或旅遊,每看到烤玉米,我總忍不住買來嚐嚐,只為追憶小片段舌尖上童年時光。這種感觸,在讀完《尋找記憶裡的那道美味》後特別共感。
作家陳素宜以六種庶民小吃:雪圓仔、炸肉丸、白稀飯、月光餅、米篩目到糖葫蘆,串聯記憶味覺,同時交織一段段看似個別,卻連貫的精采故事。
書中布局周密,情節有序,開頁由靜姨、杏兒、杏兒媽媽,將故事漣漪般的層層展開。先是擁有冠軍麵包師之稱的靜姨,為了留住昏迷母親圓仔婆婆的老城區雪圓仔攤,決心做出和母親製作雪圓仔一樣的口味。從食材比例一再調整,一再得到「口感不對」、「就差那麼一點點」的回應,激發她往回憶裡搜尋,終於找到圓仔婆婆的「秘密武器」。雪圓仔的口味得到老城區管委會認同,靜姨也領悟到製作冠軍麵包和地方美食雪圓仔的製作絕對不同。
順著故事推展,杏兒的同學──曉瑜,因智力受損的爸爸吵著要吃奶奶的炸肉丸,激起杏兒媽媽想幫助他的念頭,而嘗試各種炸肉丸配方,最後到底加入了什麼食材?才是曉瑜爸爸想念的滋味呢?
小琪奶奶懷念母親生前煮的生日白稀飯,靜姨是否能找到烹煮的技巧?而大王學長的小舅公藉著尋找月光餅想找到初戀,是否找到?杏兒爸爸找到大學附近那攤米篩目,吃到的卻是粉條,怎麼一回事?圓仔婆婆終於醒過來,但眼前賣的番茄糖葫蘆卻不是她要吃的口味,她和靜姨共同美好回憶到底是什麼口味?
當我們翻閱這本書,會發現層層疊疊的美味探尋,其實不只是美食製作,更多的是親情與友誼的寬容撫慰。
故事中也提出兩個省思:美食會失傳怎麼辦?真的萬般皆下品只有讀書高嗎?
並且,故事情節更是安排了願意將快失傳的美食製作,不藏私地開班授課,雪圓仔如此,米篩目亦如此。而面對現今多面向社會型態,容青少年適性發揮他的興趣喜好,也是鼓勵孩子多元發展的途徑。
此書讀來輕鬆有趣,又蘊含多層次寓意與啟發。邀約你透過這六則美味故事,一起推開舌尖那扇記憶之門。
推薦序
時光線索‧美食地圖
文學作家 陳幸蕙
陳素宜新作《尋找記憶裡的那道美味》,是一卷訴諸味覺、富涵雋永情事的光陰啟示錄,令人風簷展書而讀,穿越字裡行間之際,但覺許多歲月的訊息迎面而來。
簡言之,作者以生活化的筆調進行書寫,全書在結構設計上的一大特色,是將一完整的敘事長篇規劃成〈雪圓仔〉、〈炸肉丸〉、〈白稀飯〉、〈月光餅〉、〈米篩目〉、〈糖葫蘆〉六大單元,每一單元各以一樣家常美食或庶民甜點為主題,分別帶出穿越時光距離,如今回來尋找記憶深處懷想不已之美食的有心人,並述說這些美食背後所牽繫的難忘的人物、難忘的生命時光、難忘的青春故事。
雖就表面以觀,這六大單元各自獨立,互不相屬,但如就全書精神意涵與理念脈絡觀之,則實根系相連,前後呼應,在此我們遂看出作者另一有心的安排,便是以杏兒──一個體貼善良、喜歡看奶奶留下來的家傳食譜,也喜歡學做麵包的國一少女──來串連各故事與全書情節的設計。
換言之,以杏兒為此書核心,作者巧妙地透過她的視角和她生活周遭人物,如:世界冠軍麵包師傅靜姨、與靜姨合夥開麵包店的杏兒母親、在山坡地種植有機膨風茶的小琪外公、因老伴離世而收攤不再賣甜鹹米篩目的白髮老爺爺、曾不幸失去意識、最後健康復元的雪圓仔達人圓仔婆,以及杏兒的同學好友小琪、曉瑜、大王學長,乃至大王學長的小舅公,和其他鄰里親友或識與不識之人等等,穿插交織成一完整敘事的人際網絡,復在這人際網絡與敘事過程中,將美食傳承、親情糾葛、忠於自我、理想追尋等議題置入,前後多所指涉、發揮與觀照,頗能啟人深思。
至於全書最耐人尋味處,則尤在以上述六故事中各關鍵人物的記憶為時光線索,在他們經歷了反復省思與戲劇性人生曲折後,更在杏兒周遭所有識與不識之眾人的愛、寬容、理解、支持、包容與成全下,書中每一位美食尋訪者,以及每一位曾困處於親情糾葛中的受挫者,最後,都各自穿越了歲月滄桑,或完整拼湊出記憶中的美食地圖;或跳脫、超越過往的衝突糾結,而終與最深愛、在乎的親人達成了可喜的和解!
於是,風簷展卷,細品這一本交織著淚光與微笑、結合了飲食書寫與生命議題的創作,於悅讀的樂趣外、書中美食地圖的尋訪穿越之旅外,它所帶給讀者的弦外之音與深刻體認遂自是:
時間,永遠是世間美好事物的最佳見證;而將心比心的理解與愛,則永遠是世間傷痛最好、也最富療癒性的──解藥!
作者序
記憶裡的那一碗鹹粄圓
一碗鹹粄圓,要從浸泡一桶洗淨的糯米開始。
記憶裡,小時候吃過晚飯洗了澡,阿婆或是媽媽,會在天井的小溝邊,放一個錫桶,裡面是洗好的糯米,泡在清澈乾淨的井水裡,上面覆蓋著一條白棉布袋子;第二天早上,我會把水瀝乾,提著錫桶,帶著布袋,到對街金福伯姆家裡,花幾個零錢,請她用機器把糯米磨成米漿。
米漿提回家,放在竹籃裡,壓上大石頭,到晚上就變成一大塊乾硬的粄粹。媽媽搬出竹編的扁平大毛籃,開始把粄粹揉軟,分成一粒粒的小劑子,大人小孩圍著吃飯的大圓桌,開始搓粄圓;搓好的粄圓蓋上粄帕,風乾脫水一夜,隔天就是大快朵頤的時候了!
先把剁碎的白蒜頭和紅蔥頭,下油鍋煸香,再加入蝦米和泡發的乾香菇片繼續煸炒,待香味出來後放入肉絲,倒入醬油,最後放進煮雞的高湯裡,美味的湯頭就完成了。然後,再另起一鍋煮滾水,把粄圓煮熟撈出,放入湯頭大鍋,接著放入茼蒿、蔥珠、芹菜粒和香菜,加鹽調味,記憶中那碗日思夜想,讓人垂涎三尺的鹹粄圓就可以上桌啦!
小時候鄰里間,娶媳婦嫁女兒,老人家做生日,主人家裡總是會有一大鍋粄圓,熱熱鬧鬧的大家一起慶祝,於是,鹹粄圓就成了我心上最喜歡、最期待的吃食,它是所有美好事物的代表。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這樣充滿回憶的吃食,放在心裡吧?或許是在休耕的稻田裡,用鋤頭挖起一塊塊田土,堆疊成中空的小丘,塞進竹枝稻草,燒得土塊通紅後,再把地瓜丟進去烤熟的烤番薯;酷熱的夏天,戴著小橘帽,背著大書包,從學校衝回家時,媽媽從冰箱端出來的冰鎮綠豆湯;還有、還有,春天到了尾巴,夏天剛剛到來時釀的梅子酒;秋天颳起的九降風,吹熟了掛在樹上的紅柿子;過年時,邊數著壓歲錢塞,邊進嘴裡的炸年糕,這些記憶中的吃食,都帶著濃濃的情感呀!
是的,就是濃濃的情感!這本書裡的六道吃食,有母女的衝突、有兒子的思念、有朦朧的初戀、還有淡淡的悔意,希望初嚐生活滋味的你,翻開書頁,跟著裡面的人物,品一品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希望看過這本書的你,在現實生活中珍惜美好的情感,如同我珍惜記憶中那一碗代表美好的鹹粄圓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