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你真的可以選擇不原諒:第一本以受害者為中心的經典解析,用正確的視角陪伴受害者成為我們的好鄰舍,在黑暗中散發榮耀

你真的可以選擇不原諒:第一本以受害者為中心的經典解析,用正確的視角陪伴受害者成為我們的好鄰舍,在黑暗中散發榮耀

용서하지 않을 권리

  • 定價:399
  • 優惠價:7279
  • 優惠期限:2025年01月02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黃致豪/修復,只為了自己──讀《你真的可以選擇不原諒》

    文/黃致豪,|,遠流出版2023年06月07日

      對於長年從事刑事辯護與告訴的第一線司法實務工作,同時把司法心理學研究作為個人志業的我而言,韓國心理學家金泰京教授《你真的可以選擇不原諒》一書中所主張的許多觀念,不啻是一系列重要的提點。 本書的主張可化約為兩個概念: 第一、避免被害者在司法與附隨程序中遭到再度或多重物化 more
 

內容簡介

  ★★★★★ 韓國教保文庫暢銷書!
  ★★★★★ Yes24人文類暢銷書!
  ★★★★★  Aladin社會科學類暢銷書!
 
  「放下吧!看開點吧……你可以討厭罪惡,但不要討厭人……」 
  面對那些「包容、寬恕、原諒」等傳統選項
  其實,我們還有一個更強大的武器:
  你可以選擇
  不 原 諒!
 
  ■ 不原諒,是因為我們正在孤軍奮戰,想要努力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
 
  本書率先從受害者與家屬的角度,解析為什麼我們可以坦然接受「不原諒」這個選項,以及如何用正確的視角與態度來與受害者相處,陪伴他們重回寧靜的生活。
 
  人類擁有非凡的自癒能力,但作者發現,「身邊人適當的關心與健康的支持態度」是另一個強大的因素,可以使自癒力更加堅固。
 
  ■ 書中提出具體的方法,幫助讀者理解被害者與家屬的經驗,也說明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幫助被害者盡快恢復。
 
  ■ 書中結合了受害者╱受害者家屬親自口述、心理與社工親眼見證、作者20多年的實務經歷以及多項研究調查報告,用流暢的敘事,呈現了以往隱藏在當事人心底深處的經歷,讀來令人動容。
 
  ★ 什麼是「適當的」受害者形象?哪些舉止才「符合」社會對受害者的期望?
  ★ 真的可以「一看就知道」誰是壞人嗎?如果是你,躲得掉嗎?
  ★ 關於和解與原諒:簽下了和解書,但內心無法原諒,該怎麼辦?
  ★ 如何避免在無意間,對被害者及家屬造成2度傷害?
  ★ 與被害者或家屬相處時,可以笑嗎?哪些話不該說?哪些行為要避免?如何適當的支持?
  ★ 當被害者或家屬想要傾訴時,該如何傾聽?需要什麼樣的心理準備?
  ★ 哪些因素有利於被害者恢復?哪些因素會妨礙恢復?
 
  人的內心深處有著善良的意志,本書將使讀者成為「好的引路者」,陪伴受害者重新成為社會整體的一員。
 
  本書也將使受害者及家屬的身邊出現更多「良善的好鄰舍」,使每個人即使帶著創傷,依舊能全力奮戰,努力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
 
好評推薦
 
  巴毛律師混酥團
  吳東彥|諮商心理師
  法律白話文運動
  周純媛|諮商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陳又新|律師,弘鼎法律事務所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黃致豪|刑事辯護律師、司法心理學研究者
  彭樹君|作家
  瑩真律師|知識型YouTuber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Youtuber 胃酸人
  High a day 頻道
 
  ■ 有時二次傷害會比第一次傷害更可怕!更可怕的是,這些「無知的加害者」可能壓根不知道自己正在施予二度傷害,受害者也會自我說服:「哎,可能是我太脆弱了。」受害者在康復的過程中腹背受敵,內憂是對自己的負面評價(都是我的錯、我就是不能擁有幸福的人),外患是需要面對社會上許多偏見(責怪受害者偏誤、一看就知道的錯覺等等),本書就像一面社會的鏡子,協助你從創傷中,找回自己的底氣。—— 心理學作家 海苔熊
 
  ■ 創傷發生之後,每個人面對它的方式都不一樣。儘管如此,這些不同的反應背後,對當事人來說,一定都存在著某些原因與意義。如果想陪伴經歷創傷者慢慢走過創傷,我們就必須去看見、聽見與理解這些原因與意義。只有在這些原因與意義被看見的時刻,人與人之間真正的連結 —— 也就是療癒的基礎 —— 才可能發生。《你真的可以選擇不原諒》一書提供了我們更多觀看、理解這些意義與原因的窗口,值得推薦與細讀。—— 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
 
  ■ 犯罪被害人的經驗或許可以濃縮為一種「失控」的罪惡,包含對世界信任的毀壞,以及對個人界線的侵犯。這使受害者感到難以控制外界,同時也無法控制自己。創傷復原的長路漫漫,而這本書的觀念則為我們帶來了一線曙光。—— 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鐘穎
 
  ■ 我們做的社會事件往往都是著重在事件發生經過以及加害者動機,而金泰京教授用專業的知識解說不同層面的犯罪心理及被害者狀態。很值得發人省思的一本作品。—— High a day 頻道
 
  ■ 療癒創傷這條路途,本就充滿挑戰。「是否原諒加害者」也始終是個難題。跟隨書中案例描繪不僅可以協助我們思考「是否要原諒」之外,也能促進我們理解:不管你選擇原諒與否,你都沒有錯!不管你做了哪個選擇,你都可以學習接受、疼惜自己的決定,並且不因此苛責自己。如果你正深陷「不知是否要原諒」的泥淖當中,相當推薦你一起共讀這本書籍。—— 諮商心理師 吳東彥
 
  ■ 作為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的心理師十餘年,一路走來,深知對被害者而言,遭遇暴力侵害不只是一樁犯罪事件,而是對生命的摧毀、對心靈的戕害。大眾常勸被害者要「原諒、和解、放下」,然而,這真的可以自由選擇嗎?實務經驗告訴我,很可能直到傷痛得到治癒的那一刻都很難。本書細膩地描寫被害者修復創傷的艱困歷程,並提醒「原諒與否」是屬於被害者的權利。當我們能對被害者多一分理解,對他們的治癒就多一分幫忙,誠摰邀請您從閱讀這本書開始。—— 諮商心理師 周純媛
 
  ■ 翻開此書的第一頁就停不下來了,一邊流著眼淚熬夜把它看完。作者以平實客觀的角度,描述了犯罪被害者及遺族內心深層的痛楚跟恐懼,我們或許無法體會、共感他們的痛苦,但透過此書,或許可以試著以正確的方式,幫助他們走出來。—— 巴毛律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金泰京 김태경
 
  我是一名臨床心理學家,也是犯罪心理學家,有人稱我是臨床調查心理學家。我致力於協助各種各樣的受害者努力奮戰,將心理創傷扔回過去,轉而將精神集中在此時、此處的生活。
 
  我是韓國西原大學諮商心理學教授,該校「微笑中心」主任。另外也在韓國最高層級的法院「韓國大法院」擔任專門心理委員,還是檢察廳科學調查諮詢委員。我常受到刑事司法機關的委託,提供加害者與被害者的心理分析,或以專家證人的身份,檢視兩造當事人陳述的可信度。
 
  我正努力幫助犯罪被害者克服後遺症,與他們一起度過這艱苦的過程。我的投入與努力,不但幫助了許多人在司法上獲得正義,更使他們尋回了日常生活的寧靜。
 
  這本書,就是我與他們一起努力奮戰的過程。
 
譯者簡介
 
梁如幸
 
  新竹教育大學畢業,韓國首爾大學兒童家庭學系碩士畢業,移居韓國已逾十年,兼職譯者。愛好動物,喜歡透過閱讀與更寬廣的世界相遇。
 

目錄

前言
Chapter 1 遺忘在犯罪陰影下的故事
如果今天失去心愛的人
可怕的強盜與暴力傷害
靈魂上的烙印:性暴力
無法撲滅著火的恐懼
我們還可以這樣想
 
Chapter 2 其實我不理解被害者
名為懲惡揚善的陷阱
破碎玻璃杯理論
對於被害者形象的執著
真兇的共犯
如果是你,就能躲得過嗎?
一看就知道的錯覺
協議,資本主義的雙面孔
無法說出口,那些人的那些故事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我們還可以這樣想
 
Chapter 3 小小關懷與尊重及其巨大力量
讓人能忍受艱困調查過程的小小關懷
審判中遲來公正的力量
審判結束後才要開始的那些事
我們還可以這樣想
 
Chapter 4 原諒並不是所有事情的結束
當成為一位被害者
失去安全感而惶惶不安的鄰居
共感的代價,實務者的替代性衝擊
社會品格與犯罪
我們還可以這樣想
 
Chapter 5 相信這還是值得活下去的世上
身為生活主人的感覺
促進恢復的那些事
妨礙恢復的那些事
只要有一位照顧者的力量
我們還可以這樣想
 
Chapter 6 理解懷抱傷痛的孩子
成長過程中等待無法到來的人之心情
請不要懲罰我的媽媽
照顧與兒童性暴力之間
名為學校的監獄
以為不會跟著走的錯覺
我們還可以這樣想
 

推薦序
 
我找到了長年困惑的答案
陳又新╱律師,弘鼎法律事務所
 
  這本書,解答了我身為一位司法實務工作者長年的疑惑——被害者可以選擇不原諒。
 
  看多了許多被告在法庭上表達悔意、道歉、賠償,但在我心中,始終存在一個疑惑:這些人是因為認知到了自己的錯誤而道歉嗎?會不會,他們心裡根本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有什麼不對?他們有千千萬萬個理由,支持自己犯下的罪行是「不得已而為」;或是他們認為是因為法律程序不公正,導致他們背負不該由他們承擔的罪名?有沒有可能,他們雖然不覺得有錯,但為了避免遭受刑罰,所以才在法律程序面前展現出悔意、痛哭,或是依法官的喜好抄抄佛經?
 
  另一個難題是,儘管我對於被告道歉的動機心存懷疑,但他終究道歉了、賠償了,被害者還有權利選擇不原諒嗎?被害者如果堅持不肯原諒,不肯給被告機會,在道德上錯了嗎?被害者會反過來受到苛責嗎?
 
  相反地,被害者如果選擇在法律程序上原諒、和解,是不是等同於將被害的事實標價出售了?法律程序看似因為判決或和解結束了,但被害者後續的傷痛還會持續多久?被告反而就從被害者的傷痛中脫身了嗎?
 
  當我看到這本由韓國心理學教授金泰京所撰寫的書《你真的可以選擇不原諒》時,我的諸多疑惑都獲得了解答。
 
  金教授雖然是心理專業,但她先從法律案件著眼,帶領我們了解各類型犯罪下的被害者,看到他們在各類型犯罪下所遭受的痛苦,再進一步去領略他們在脫離犯罪情境後,除了面對治療傷痛的漫漫長路外,居然還要面對諸多來自社會成見或是文化所帶來的壓力。令人切身地感受到被害者處境的艱困。
 
  金教授接著以她專業工作者的角度,針對司法程序提出從被害者角度的觀察與建議,也循循善誘地告訴被害者:原諒或許不是為了被告,而是自我療癒過程中的一個過程,思考原諒與否,或許可以跟被告無關,而是為了自己。
 
  很榮幸有機會替這本書撰寫推薦序,但更令我感到開心的是,我找到了在我實務工作中一個長年困惑的答案。未來,當我的當事人糾結於案件中是否應該和解、原諒時,我會試著讓他知道,原諒可以做為我們修復自己的一個方法,但是,那不是你的義務,你真的可以選擇不原諒。
 
前言
 
  「醫生,有個鬼在那邊⋯⋯」
 
  剛滿四歲的孩子一雙眼飽含恐懼,指著遊戲治療室的一個角落,在我耳邊悄聲地說道。孩子的恐懼與不安,透過鬼的形象,清楚表現出來。
 
  於是我與孩子一起制定了周詳的驅鬼大作戰,幸運地在那天成功驅鬼。不過,即使在那之後,鬼魂還是不停一直出沒在遊戲治療室各處,經常威脅著我們。我們只得不斷與鬼魂搏鬥,並且有驚無險地取得勝利。
 
  就這樣過了幾個月。有一天,鬼魂不再出現了,取而代之的是警察、消防員、軍人的角色出現,開始拯救處於危險之中的我們:不知從何開始,孩子開始自稱是救援者的角色。而自從那時候開始,大約幾週之後孩子的不安與恐懼症狀終於有了明顯的好轉,遊戲治療也可以告一個段落了。
 
  這個孩子是我在支援犯罪被害者的機構正式開始工作後,所承接的第一位個案。後來偶爾傳來他的消息,但到現在也已中斷了好幾年,不過我仍相信那孩子一定已經長大成為一位有責任感的大人,在這世界上的某一隅抬頭挺胸地堅守自己的本分——因為我親眼目睹了幼年的他,看似毫無能力抵抗心理創傷的力量,卻用自己的方法克服了犯罪創傷成長的整個過程。
 
  要遺忘受創事件的記憶,那是不可能的,因為當我們經歷過威脅生命的強烈事件時,大腦不會忘記這種威脅生命的經驗,可是大腦卻有極大的可能性,可以將那種記憶改造,不至於妨礙現在的生活——甚至可以將這種記憶融入到生活中,讓人變得更加成熟。不管是誰,一旦有了心理創傷,都會本能地開始步上復原的漫長之旅,從這個角度來看,創傷後遺症之所以出現,是被害人為了理解創傷事件,也是被害者進入恢復過程的徵兆——儘管每個人的方式與速度會有很大的差距。
 
  人類恣意妄為所犯下的罪行,往往比天災或交通意外,帶來更大的後遺症。更重要的是,受害者失去了對人的信任,因此要恢復相當不容易。不僅如此,在事件發生後,被害者還必須參與刑事司法的程序,往往頂多只能受到證人或關係人的待遇,卻得承受大大小小的不便與歧視——相形之下,加害者享有辯護人的幫助,各種權利都獲得保護。
  
  更有甚者,其他人會因為各種動機,以各式各樣的方式反覆要求被害者開口談論那次事件。假如被害者保持沉默,也會被懷疑「是不是在隱藏什麼內情」;如果被害者一時失言,又會被拿來當作呈堂證供,質疑被害者的陳述不實。還有人會假意安慰與支持,委婉暗示要原諒加害者、只可以痛恨罪,但不可以痛恨人……等等。這樣的經驗,將會導致被害者感覺到自己「不原諒的權利」受到了侵害,進而阻礙被害者的恢復。
 
  但確定的是,每個犯罪被害者都以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踏上了恢復之旅的路途。長期支援犯罪被害者的過程中,我不僅看到犯罪行為留給被害者可怕的後果,同時也目睹了被害者為了恢復,而付出熾熱的努力。最終,我得到了這樣的結論:人類的自我治癒能力是相當了不起的,要強化這種能力,最強而有力的因素,不是別的,而是身邊人適當的關心與健康的支持態度。這裡必須要強調的是「適當性」與「健康性」,不適當的關心與不必要的支持行動,反而會成為危險因素,阻礙受害者的好轉。
 
  這也是我寫這本書的契機。本書的目的是幫助大家更加理解犯罪被害者在事件之後的經驗,以及我們(身為受害者的身邊人)該做什麼,才能幫助被害更好地恢復。所以在本書中,我整合了我多年來觀察到的犯罪事件特性、折磨著被害者的誤會與偏見、被害者參與調查與審判過程的經驗、犯罪事件帶給被害者、身邊的人及整個社會的傷痕等等資料,並以這些資料為基礎,說明我們到底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被害者能夠盡快恢復。同時我也特別關注:受到犯罪傷害的孩子會表現出什麼特性,希望我們更瞭解當孩子成為犯罪被害者時,會出現什麼樣的特性。這樣在協助保護他們的時候,就可以充分把這些特性考慮進去。
 
  我原本不相信性善或性惡說,我相信人出生的時候是白紙的狀態,根據接受什麼教育而成為不同的人。可是隨著我參與犯罪被害者的恢復過程,看著他們身邊人為了保護受害者而努力,經驗逐漸累積之後,我瞭解到人們的內心深處有著善良的意志,正在強力紮根著。人是良善的,正在閱讀本書的你也一定是,謹在此對你願意傾聽被害者經驗的善意表示敬意。
 
  光是下定決心動筆寫這本書就花了幾個月,我擔心的是,不知道會不會無意間加深社會對被害者的誤解和偏見,或者更糟的,加深了被害者受到的傷害。在寫書的過程中,為了要幫助讀者理解,難免必須提及一些案例,每當這種時候都會擔心是不是會帶給被害者二次傷害,所以總是不斷寫了又刪。為了保護被害者,我將好幾個案例混合改寫,盡可能取材自媒體上已公開的案例,其中又會優先選擇諮商過程中得到被害者同意的檢討案例。這並非是某一個人的案例,而是可以成為任何人的案例,可能會讓人覺得感同身受的案例。所以,我為了打造對於被害者的堅強支持力量,還是決心提筆寫了這本書。衷心希望我能成為好的「引路者」,使被害者身邊出現更多「善意的好鄰舍」,哪怕只是多一個都好。
 
  本書獻給即使帶著心靈創傷,仍舊為了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盡全力努力孤軍奮戰的所有被害者。
 
二O二二年 二月
冬季尾聲的金泰京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610972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5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3/06/09
劇透警告

「在選舉前的這個時間點出面指控,一定是有政治陰謀!」

「為什麼過了那麼久,現在才出來講?」

「當初被指控的加害者,不是也已經道過歉了嗎?受害者到底還想要怎麼樣?」

「他的言行舉止根本不像個受害者,看他態度強勢的樣子,哪有受到什麼傷害?」

類似質疑被害者的聲音不絕於耳,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甚至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也曾經有過相似的疑問,在聽在被害者的耳裡卻是沈痛的第二次傷害,心裡所感受到的痛苦完全不亞於第一次傷害。

在現今「無罪推定」的法律制度底下,任何被指控的「加害者」都擁有替自己辯護的權利,也肯定會為自己的清白挺身捍衛,但「受害者」卻時常苦於缺乏證據或記憶不清晰而被反指為誣告,即便受害事實明確,也可能基於其他的原因而讓加害者獲判無罪或輕罪,「受害者」不僅要面臨旁人對其指責「說謊」,更要擔憂「加害者」可能會隨時展開報復行動。

《你真的可以選擇不原諒》的作者金泰京是韓國的臨床心理學家,也是一位犯罪心理學家,他致力於協助各式各樣的受害者從創傷中回復到正常生活,也很能理解受害者內心所承受的壓力與心理狀態,希望透過這本書能讓讀者站在同理心的角度去理解被害者,並且可以學習到當身旁的親友遇到類似的事件時,我們該如何面對與陪伴。

在書中提到最重要的一點是:「犯罪不是因為被害者提供了犯案因素,而是因為犯人決定犯罪才發生的。」

時常在性騷擾事件中看到網友以輕佻的語氣說:「因為是某某,所以會衝動也是很正常吧!」

這樣的言論,這是把責任怪罪到受害者身上,彷彿在指責因為受害者太過有魅力,所以會被侵犯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倘若「受害者」姿色比較普通,又會被譏笑:「是不是被害妄想?長這樣也會有人騷擾?」

以上的言論都是常見對「受害者」的冷嘲熱諷,等到真正上了法庭,受害者也會被要求鉅細彌遺地陳述事發當天的所有細節,即便跟案情沒有絕對相關的部分,只要記憶出現了混肴或錯誤,馬上會遭到被告律師窮追猛打,更遑論要不斷在加害人及眾人面前陳述被害經過,對受害者而言無疑是莫大的精神折磨。

至於一開始站在「受害者」這邊的親友,或許在事發之初會展現力挺的態度,但時間一久,若是受害者仍然深陷於低潮的情緒而走不出來,則很有可能會轉變為「指責」或「不諒解」的態度。根據作者的實務經驗,身邊的人「耐心有效期」其實不長,短則三個月,長則六個月左右。

所以對「受害者」而言,他們的療癒之路是備感艱辛的,從一開始被眾人質疑說出來的動機,直到事後的創傷療癒,都很有可能一不小心成為孤身一人,也因為如此,作者希望更多人能站在「受害者」的立場去協助他們走過這一段荊棘之路。

對照近來掀起的一連串Metoo指控,其實就很清楚可以看見被指控者的態度多為強勢,甚至揚言找律師提告,而這些好不容易鼓起勇氣站出來的受害者,或許在一開始會受到廣大的網友支持,但在未來的日子裡,即將面臨到各領域對他們有別於以往的看待眼光,無論是同情的,抑或是質疑的,無形中都是一股心理壓力,但作者不斷在書中強調並非是「受害者」本身具備了何種符合犯罪的條件,而是單純加害者當下想犯罪所造成的結果。

許多人都會質疑「受害者」已經決定撤告或拿了和解金,為何還無法原諒「加害者」?作者在書中也針對這一點有所解釋,試想因為受害而使得身體或心靈受到了嚴重損害,甚至因此無法在原有的職場工作並嚴重影響經濟狀況,更遑論失去親人的被害者遺屬,難道可以輕易地因為加害者被判刑或拿出賠償金就抹去那一道傷痕嗎?

作者不僅以冷靜客觀的邏輯思維陳述犯罪事件與相關人士的心情,更以溫暖又同理的筆觸共感「受害者」的心境,閱讀的感受就像是一場奮戰的過程,雖然花了比較長的時間,但也感激這本書的出版,提供了一個溫暖又安全的環境好讓「受害者」棲身於此。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際迷航記|最終章>>陪你穿越迷霧找到最好的路,心靈導航有聲書/線上課程6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兒童套書展
  • 年度選書
  • 城邦集團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