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牛津通識課12】好萊塢:文化、政治與商業的合力與角力

【牛津通識課12】好萊塢:文化、政治與商業的合力與角力

Hollywood :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 定價:380
  • 優惠價:934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2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在好萊塢之前,電影是什麼樣子?
在好萊塢之後,電影又是什麼樣子?
好萊塢為何選擇在洛杉磯落地生根?
卓別林、米奇等明星系統建立是為了管控風險?
影音串流是對手還是合作夥伴?
是什麼塑造了好萊塢,好萊塢又是如何形塑世界?

打開牛津大學出版社最受歡迎通識讀本,
用最簡明的方式了解電影聖地百年史。

  好萊塢,
  這個夢想的起點、追星的天堂、世界電影產業的製造地,
  是如何以及為何開始發展?
  又是怎麼在戰爭與政治干擾下,
  以及技術、商業模式和觀眾品味的多次變革中存活下來,甚至日益壯大?

  本書從十九世紀愛迪生的電影放映機時代與鎳幣電影院開始說起,
  一直到現今無所不在的線上影音世界,
  透過眾多著名電影、明星和導演,
  描述好萊塢一個世紀以來的發展與樣貌,包括:

  ◎電影在剪輯、拍攝、演出風格、題材與敘事方式上的演變
  ◎製片廠如何運用3D、電腦合成等新的美學與技術
  ◎明星系統與類型片的出現
  ◎透過「製片規則」,在政治、文化與宗教的監管下處理禁忌主題
  ◎二戰時政治化的好萊塢
  ◎「明星化」的導演成為行銷主軸與票房保證
  ◎電視、錄影帶、光碟與數位串流帶來的衝擊與機會
  ◎獨立電影運動下的好萊塢

  在卓別林、米奇、凱瑟琳·赫本、史蒂芬·史匹柏、大衛·芬奇等人的故事中,
  以及《大獨裁者》、《雙虎屠龍》、《火爆浪子》、《星際大戰》、《第一滴血》等知名電影的圍繞下,
  了解好萊塢如何藉由各種實驗與探索,
  建立出流暢且完善的製片廠系統,
  成為主導全球螢幕與想像力的媒體帝國,
  並在世界大戰、數位串流與獨立製片的挑戰下,持續站穩腳跟,
  甚至更強大普及、靈活多元,持續主導全球的媒體創作。

  【你是知識控嗎?關於牛津通識課】
  用最簡明直白的方式,了解現代人最需要知道的大問題。

  牛津通識課(Very Short Introductions,簡稱VSI)是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的系列叢書,秉持「為所有讀者提供一個可讀性強且包羅萬千的工具書圖書館」的信念,於1995年首次推出,多年來已出版近700本讀物,內容涉及歷史、神學、藝術、哲學、文學、醫學、自然科學、政治等數十多種領域。每一本書對應一個主題,由該領域公認的專家撰寫,篇幅簡潔精煉,並提供進一步深度閱讀的建議,確保讀者讀完後能建立該主題的專業級知識框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彼得.德謝尼(Peter Decherney)


  美國賓州大學電影研究教授。著有多部著作,包括《好萊塢的版權之戰》(暫譯,Hollywood's Copyright Wars: From Edison to the Internet)。曾任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學者(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美國學術協會研究員(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及美國國務院駐緬甸藝術特使。多次獲得與教學相關的獎項,現為Forbes.com撰稿人。

譯者簡介

蔡宜真


  成功大學建築學士,德國布蘭登堡邦科技大學世界遺產研究碩士。

  譯作涵蓋設計及文學、人文類,譯著包括:《樂高神話》、《芬蘭國寶設計全集》、《雌性生活》、《頭號要犯》、《間諜身後》、《人道經濟》等書。

  聯絡信箱:maggytsai@hotmail.com
 
 

目錄

前言 關於好萊塢歷史的五個觀察
第一章 在好萊塢之前
第二章 製片廠系統
第三章 有聲片和製片規則
第四章 戰時的好萊塢
第五章 黑名單與冷戰
第六章 新好萊塢
第七章 家庭影音和獨立版好萊塢
第八章 數位電影和網路
致謝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前言

關於好萊塢歷史的五個觀察


  這是一段好萊塢的簡史,從愛迪生的「前好萊塢」時代,一直到無所不在的線上影音世界。本書討論了許多電影和電影製作人,但主要關注的是大方向:對新技術的採用、獨立電影製作人帶來競爭所產生的反應,以及好萊塢第一個百年內的政治和文化動蕩產生的影響。簡明歷史有一個優點:能讓讀者在深入研究特定時期或問題之前有個概觀。另一個優點是,濃縮歷史可以讓我們看出模式,這在篇幅更長的作品中有可能被看漏。

  為了提供完整的最新歷史,我綜合了有關好萊塢的最新學術研究和理論,希望內容容易閱讀。我還參考了自己的書、講課內容以及對電影和媒體歷史的深思。因此,即使是對好萊塢歷史上的名字、電影和事件熟悉的讀者,應該也能在本書中發現許多新的內容。在進入歷史之前,我先從五個簡短的觀察開始,說明好萊塢是如何以及為何開始發展。

  一、無一處自然

  為什麼三十五毫米膠捲成為好萊塢電影的標準規格?為什麼劇情片通常片長九十至一百二十分鐘?為何電影明星會行銷電影和電視節目?最早期的好萊塢歷史,講述先鋒們是如何透過實驗和探索,找出拍電影的基本技術。但是,用會動的圖像來敘事,這當中並沒有自然的或一定要有的元素。拍電影這件事,並不是一個人或一個團體發明的。好萊塢的藝術和產業,是由歷史、文化、經濟和政治力量共同塑造的。

  二、高風險事業

  拍電影這個事業,有與生俱來的風險。寶僑公司開發出品客洋芋片之後,就可以一直不斷地複製。但電影既非商品,也非穩定的企業。研發工作很少有回報,一部電影的成功也不能保證下一部就會成功。好萊塢製片廠系統(studio system)的設計,大部分都可以被視為管理風險的策略,這些風險來自於製作昂貴、需要合作且獨特的產品。好萊塢對電影明星和類型片的依賴,很明顯地只是試圖在電影製作和觀影體驗上,建立一些可預測性。發展出製片廠系統的要素,大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和確保可預測性,包括建立一個監管電影是否合乎道德的組織、透過併購讓所有權集中、培養出跨媒體系列作以及觀眾數據的應用。

  三、電影聖地

  好萊塢一直是個全球企業,其總部在洛杉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好萊塢建立了全球配銷網,並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變得更加完善。而其他國家就算透過配額或金融監管,想限制好萊塢電影在該國的發行量,也很少奏效。從很早以前開始,好萊塢就已製作吸引全球觀眾的電影,世界上最好的演員、導演和作家也持續前仆後繼到洛杉磯。自一九一○年代以來,美國政府投入大量資源幫助好萊塢這個全球企業成功,且好萊塢有時被視為一種將世界美國化的機制。但好萊塢的製片廠系統向來既是全球文化的容器,也是全球文化的傳播者,將美國和世界其他地區一樣好萊塢化。

  四、跨媒體

  電影也一直是「跨媒體」講故事和消費這條產業鏈中的一種媒介。最早的電影改編自新聞事件、卡通和流行的戲劇,在歌舞雜耍表演場所和市集上演出,用來銷售香煙、衣服和其他商品。這時期有個完美的例子,就是華德•迪士尼的《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 1937)首映時,該公司與七十幾家公司簽訂了銷售契約,包括製造餐具、玩具和故事書的廠商。在一九六○年代,製片廠成為多媒體綜合集團的一部分,致力於製作所謂的「年度大片系列」,讓其中的故事和角色可運用在公司的所有部門中。將媒體消費者吸引到跨媒體的過程中,網路也做出貢獻,粉絲們會將自己製作的剪輯與混編與人分享,成為好萊塢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在女權主義者重新講述《哈利波特》系列的影片旁邊投放廣告,以及銷售電影院門票和電視授權,這些都是華納兄弟娛樂公司的利潤來源。

  五、變化趨多

  好萊塢處於不斷有變化和永遠有危機的狀態。永遠會有新技術、獨立電影運動或全球金融危機出現。然而,一個多世紀以來,製片廠系統不僅完好無損,還變得更強大更普及。當然,有些製片廠已經倒閉,而有些則相對年輕,但自一九一○年代以來,全球絕大多數的媒體消費控制在大約共八家公司手中。獨立公司、新媒體平台甚至盜版的競爭,一直是好萊塢歷史的一部分,不斷對系統的變革和發展加以挑戰。儘管好萊塢文化中向來不乏危言聳聽的言論,但製片廠系統長期以來一直是、並且很可能往後也會是,站在全球媒體經濟的頂端。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261477
  • 叢書系列:牛津通識課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0.9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二章:製片廠系統(摘錄)
 
卡爾·拉姆勒、阿道夫·朱克、威廉·福斯(William Fox)和其他獨立人士推翻了電影托拉斯,但也只是組成由自己人緊密連結的產業權力掮客團體——經濟學家稱之為寡頭壟斷。獨立電影公司搬到加州,並創立了好萊塢製片廠,包括環球影業、派拉蒙和福斯。從那時起,好萊塢一直被八家左右的公司壟斷,儘管各大製片廠的排行已多次洗牌。就像電影托拉斯一樣,好萊塢電影公司開始透過公司的控制和風險管理策略,使產業標準化。但事實證明,比起愛迪生和他的合作夥伴,好萊塢更具有韌性。
 
製片廠的誕生
 
甚至在電影托拉斯分崩離析之前,獨立電影公司就將電影製作地點從紐約和紐澤西轉移到洛杉磯。獨立電影公司為了逃避愛迪生的魔掌而向西遷移的故事經常被重述,但真正的原因要更實際得多(最早來到西岸的一些製片廠其實是托拉斯成員)。大多數電影仍然利用陽光拍攝。製片廠在佛羅里達、墨西哥甚至古巴等地,尋找冬季時更長的白日;但事實證明,洛杉磯才是最好的選擇。在洛杉磯,製作人一年四季都享受有好天氣,幾個小時內就可以到達各種不同的地點,可前往加州南部的沙漠、海灘、山脈和農場。洛杉磯也是一個沒有工會的城鎮,製片廠可以避免勞工組織產生的費用,至少在電影技術人員根據一九二一年的「製片廠基本協議」(Studio Basic Agreement)成立工會之前如此。所有的製片廠都還是在紐約設有財務辦公室,他們每天都會向這些辦公室諮商,一些電影也繼續在東岸製作,主要是為了利用百老匯的人才。但到了一九二二年,百分之八十四的美國電影都在洛杉磯地區製作。
 
一九一○年代的一些併購,導致好萊塢製片廠的整併。製片廠垂直整合,製作公司納入發行商和連鎖影院,結合了電影製作和播映的各層面。例如,霍金森(W. W. Hodkinson)合併了幾家州際發行商,組成了第一間專門提供劇情片的全國連鎖公司——派拉蒙影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台灣名導最新力作《餘燼》的誕生之路,導演鍾孟宏VS女兒鍾以澄──父女之間的拍片交換日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村上春樹
  • 東立買慶祭
  • 角川文藝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