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易行難」的通病
有報導指出美國公司在企業訓練和員工教育上的花費極大。光是2015年,就為此花掉1,600億美元,在全球更耗費近3,560億美元。但,出乎意料的是,這麼鉅額的投資,所換來的報酬率卻很差。一段時間之後,公司評估這個所費不貲的訓練計畫,發現員工在接受訓練當時,雖然確實受到了啟發,有更多的知識,但是卻很少能夠把這些知識用出來,回到原本的工作崗位,情況並沒有什麼改變。所以提昇一個人的知識只是改變的第一步,如果沒有實地持續去做,還是用處不大(HBR,October 2016)。
學習新知,是改變的第一步。
知道了更有效的方法、找到了更好的解答,只是發動引擎,如果沒有穩定持續地踩下油門,車子還是無法前進,只會耗盡油料,停留在原地打轉。
如同每到歲末年終,我們最常做的,就是許下「新年新希望」。買了一本全新的行事曆,寫下嶄新的計畫,對未來充滿信心!
今年要把英文學好!
今年要開始上健身房!
今年要養成閱讀習慣!
今年要開始寫日記、寫文章!
然而,現實卻往往不如預期。
根據我國著名周刊在2018年的調查發現,只有3.5%的國人,可以全部完成上個年度所訂下的新年願望。國外更有調查顯示,80%的新年新希望,往往會在新年的第二個月就以失敗告終,然後年復一年的循環……
既然「新年新希望」的失敗率如此之高,為什麼大家還是一直重複執行如此的儀式呢?
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去思考:
1.人們之所以會想在新年度的一開始,立下嶄新的計畫。起源於每個人的內心,其實都期許著自己能變得更好,都想在某些時刻啟動改變、戒除陋習,創造出更好的自己。
2.之所以一再反覆,打掉重練,則是因為理想目標與真正能夠執行的狀態之間,有著過大的落差,而且過程中又沒有找到正確可行的有效計畫,所以往往會從一開始的興致勃勃,到最後變成不了了之……
達成目標的路太遠,沿途的干擾誘惑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