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給想關心孩子,又不想過度涉入的父母們
臨床心理師、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駱郁芬
你的孩子正準備上小學,或是正在念小學嗎?你是否也覺得,小學生的家長可真是不好當?孩子上了小學,人際關係一下子變得複雜起來。班上的同學增加了、老師減少了、課程變多了、學校的活動和要求也更為複雜。更重要的是,孩子長大了。
進了小學的孩子,思考能力進步了,意味著他們在看事情時,會有更多自己的想法、考量,與人互動時,關係也會更加深刻且複雜。孩童也會開始練習獨立,有些小朋友想自己上下課、覺得大人的叮嚀和關切很煩,或是想保有與同儕間的祕密,不讓大人知道。
在這樣的狀況下,爸媽想要關心孩子、抱持與小朋友的緊密連結,但又不希望過度涉入,阻礙他們探索世界、自由發展,這中間的煩惱實在好多。
在我擔任臨床心理師的十多年來,陪伴過許多小學生與他們的爸爸、媽媽,可以發現無論是對大人還是孩子來說,人際關係上的問題,都是很普遍的困擾。
這是因為隨著一個人年齡漸增,對社會的參與自然會跟著增加,所處的團體也是日益增長,從嬰兒期的父母、幼兒期的家族,一直到幼兒園、小學(加上社團、安親班)……接觸的人數和互動複雜度都跟著上升,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擾自然逐步增加。
但你知道嗎?即使是大孩子的人際互動困擾,無論是與人相處時退縮、緊張,還是過於強勢、愛比較、不太會交朋友、愛告狀,甚至是霸凌議題,很多時候其實反映了過往培養的基礎能力中尚有不足,還是必須回到家庭中處理,而作為父母的我們,也還有很多可以幫忙孩子的地方!
我在過去幾年中致力推廣的正向教養和社交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簡稱SEL),也都是在回應這樣的情形。這兩個取向,都強調需要從最根本的情緒理解開始,才能慢慢推及與他人的相處,此外,也都強調穩固而具支持性的親子關係。
本書與我一直以來的理念不謀而合,作者不愧是經驗豐富的小學老師,對於班級現場會出現的互動問題信手拈來。但是這本書不是只有告訴家長該怎麼做,而是先解析了「孩子在想什麼」,好讓大人理解。
我最喜歡每個小節提供的「孩子的真心話」,這讓大人可以理解,為什麼作者後面會建議我們這樣引導孩子,原來是因為孩童遇到的困境背後,有這樣的心思,希望能被我們看見。舉例來說,第18小節談到孩子被同學欺負的議題,而作者這樣「翻譯」孩子的心思:
孩子的真心話:
裝作什麼事都沒有,實在很難受。我不知道爸媽究竟是知道、還是不知道,或者是知情卻裝作沒事。我覺得好像沒有人站在我這邊,到哪我都是一個人。我真的很想倚靠某個人,真希望誰能站在我這邊、幫助我,但也怕風波變得更大,所以什麼也沒做。
當我們理解了孩子內心的想法,就能夠更踏實的採取行動、貼近孩子的需求,進而協助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展現出對孩子的理解,正是促成改變的關鍵。
總的來說,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
*解析孩子的真心話,幫助大人理解困境背後的內心話。
*小學老師親身解析,提供互動現場最深刻的觀察。
*理性而直白的建議,字字珠璣,給家長最直接的指引。
若你的孩子即將讀小學,又或者正在小學就讀,這是一本能讓我們更了解小學教室中真切樣貌的好書。無論你的小朋友是否正遭遇人際互動上的困境,我都想推薦給你。
推薦序二
幫助小朋友前,先處理爸媽的焦慮
親職教育推廣人/陳其正(醜爸)
你也許和我一樣,生性安靜、慢熱,看著外向熱情的同學無論上、下課都匆匆忙忙,好生羨慕。然而,長大後才知道,那些「吃香」的同學也不是真的那麼香,朋友多,困擾多,他們反倒羨慕起我們量少質精的交友策略。看來,人際關係這一道題,眾生想輕巧略過不惹塵埃,是萬萬沒法度了!
本書作者柳潤煥開宗明義,父母最操心的孩子三大課題:交友、生活、課業,尤以交友為最,因為不但連動另外兩者,孩子在校的人際關係父母也鞭長莫及。如此重要卻又難以參與的人生大事,父母容易出現以下兩種截然不同的症頭:
1. 這種事沒什麼大不了,長大就習慣了:無論小時候交友順不順利,父母以「現在我不是好好的」為理由而看淡孩子的人際壓力,這樣子安慰孩子,並說服自己別大驚小怪,長大就沒事了!
2. 我的孩子會不會被霸凌?是不是很孤單?有沒有被討厭?父母可能兒時也遇到交友上的問題,或是被社會新聞、身邊的親友案例影響,積極參與孩子的人際關係,但過度熱心卻可能造成孩子壓力山大。
柳老師基於豐富的教學與家長訪談經驗,明白孩子在班上的真實狀況,也深知家長常常錯過的盲點。他鼓勵家長參與孩子的人際關係,畢竟孩子會把在學校遇到的難題帶回家裡「發酵」,但更重要的是,父母必須更理解孩子,並學習更適當的陪伴與溝通方法。
我也常被父母問到,該如何陪伴孩子度過交友難關,但由於難題五花八門,囿於經驗有限,有時只能從大方向回應,為父母增能。
相較之下,作者身處教學現場,用心經營與孩子與家長的關係,長期認真記錄、撰文發表,在書中收錄了52種情境,範圍觸及幼兒園至青少年!像是「手勾手走一起,代表我們感情好呀」、「同學嫌我碎唸,但我只想告訴他更好的方法呀」,都非常生活化,也是許多家長正在傷腦筋的難題。
在育兒路上,圍繞孩子的困擾與疑惑百百種,父母若有一本書可讓我們在疑慮來訪時,輕鬆看見豐富經驗老師的提醒與鼓勵,想必能多點坦然,面對孩子時也更有自信。倘若我們無法先處理好自己的焦慮,孩子反而容易成為「幫手」,為我們承擔並非他們責任的親職壓力。我希望這本書,也能成為你日常生活中的諮詢好幫手。
前言
孩子的交友難題,比大人更辛苦
在學校,通常一年會有兩次和家長的面談期間,面談大致會分成3個部分──課業、交友和生活。這3個都是很重要、也很困難的課題,而在這三者中,交友關係尤其棘手。
功課或生活上的習慣,只要好好教、好好勸導,大部分都可以解決,但交友關係就不太一樣了,因為涉及的不只是自己的孩子,所以無法隨心所欲的掌控狀況,也很難從中介入。無論是哪段關係,都既複雜又奇妙,必須謹慎面對。
在面談前,我會把平常在日誌上記錄下來的內容,按照不同主題類別整理,預先擬出一個大綱,不過有時候才剛談完交友關係,面談時間就到了。沒錯,交友關係就是如此棘手。那麼,孩子的交友關係,對於父母、孩子和教師,又分別代表了什麼意義?
對父母而言,孩子的交友關係是很大的煩惱。無論是什麼樣的父母,看到孩童為交友關係所困擾,都會陷入深深的擔憂之中。就算家長本身是教師,已經替許多孩子和家長諮商幾十年,但如果自己的孩子為人際關係所苦,他們也會感到心疼、不知該如何是好。
為什麼大家碰到孩子的交友關係問題,就變得束手無策?第一,是因為孩子不太會說出真心話,尤其是升上高年級之後,很多父母想得知孩子在學校的消息,唯一的管道只剩老師。
第二,是交友問題無法順利解決,一介入孩童間的糾紛,就有可能演變成家長之間的爭執。如果想讓子女自行解決,子女可能反過來覺得父母對自己不聞不問;相反的,家長如果主動說要幫忙,孩子也可能認為不需要大人介入。又或者,如果太急著給予建議,反倒害孩子失去在關係中學習和成長的機會。所以,面對交友關係這塊領域時,任誰都會小心翼翼。
孩子是當事人,心情肯定最為難受。小學是意識到同儕重要性的時期,對小學生來說,這些同儕就是他們的全世界;他們可能因為某些同學而不想去上學,也會因為朋友而享受愉快的校園生活,每天都迫不及待的前往學校。
此外,他們也會擔心被疏遠、害怕自己不屬於任何小團體,為了不被排擠,也會勉強自己做出某些行為。兒童會因為不知道自己會坐在誰旁邊、和誰同一組而緊張。到了學期末,之後會和誰分到同一班,比成績單還令人期待。他們因為朋友而感到憂鬱或幸福,友情也是孩子最主要的話題,卻可能無法輕易向父母開口,所以自己深陷於煩惱之中。
對老師而言,我們最常注意孩子們的交友關係。在教室裡看著孩子之間的互動,心中常常產生許多複雜的想法和情感。如果看到他們彼此和氣融融,就覺得孩子果然很單純,不禁露出微笑,想著:「當老師真是當對了!這幅景象就是當老師的滋味啊!」
可是,若看到昨日的朋友變成今天的冤家,或曾經被排擠的孩子也一樣去排擠別人時,也讓我吃驚又害怕。校園和教室就是一個小型社會,不,有時候我甚至覺得比大人的社會還要辛苦,因為孩子們是第一次碰到這樣的難題。
如果老師沒有確實了解學生之間的關係,無法掌握學生碰到的交友問題,那可就糟糕了。受傷的孩子會一直受傷,造成傷害的孩子不會反省自己做錯的地方,也沒有挽回的機會,此外,也會造成上課氣氛低落,班級狀況雜亂無章。
教育的主體是家長、學生和老師,對於我們而言,交友關係是個重要課題,所以我總是會隨時記錄。如果因為孩子的交友問題而煩惱,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時,我會去找參考資料,也會問其他老師的意見,因為每位家長和孩子煩惱的問題和情況都不一樣。
簡單一句「最近因為孩子的交友關係而感到困擾」,其實背後代表的狀況都不一樣,可能是數萬種不同情境,而我在本書中,選出52種最常見的情境。
我開始寫這本書的動機,是希望能幫助為子女交友問題而煩惱的家長,不過,我自己在任教期間也不斷碰到這樣的問題,所以這也算是一本寫給我自己的參考書。
小時候,我也曾經拒絕上學過。因為朋友的關係而感到難受,根本不想去學校。明明知道會被家人罵,但對當時的我而言,交友關係的困擾更甚於被斥責的痛苦,所以我逃課了。為了減少自己的罪惡感和不安,我在爸媽都去上班、家裡只剩下我之後,還是好好坐下來、照當天學校的課表讀書,就這麼焦躁不安的過了一天,一直到爸媽下班之後。
但最後,我並沒有被罵。是班導沒有聯絡爸媽嗎?回想當時的教育氛圍和班導的個性,也不無可能。但我覺得他們應該有接到電話,卻當作不知道;或許老師有打給他們,說我大概是因為跟同學之間有問題,才沒去上學,所以他們故意裝作不知情。
此外,我還曾經因為同學而受傷住院。我並沒有一五一十的說出來龍去脈,謊稱是因為和同學打打鬧鬧才會受傷。當時我以為自己成功騙過大人,直到自己也成為大人後,我才心想,也許爸媽早就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這兩件事情,我想他們或許都知情。他們會假裝不知道,可能是因為他們不懂該怎麼跟兒子溝通,所以開不了口;不然,也可能是他們心疼我,所以開不了口。
也許,站在第三者的立場,我們可以輕鬆給出比所羅門王還有智慧的建議,但是當牽扯到自己的孩子時,任誰都會手足失措。我的父母就是這樣,所以,如果你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孩子的關係問題、不知該從何處下手,我希望這本書可以帶給你一點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