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問對人、問對話,是加速成功的秘訣!
開始做管理諮詢後,經常有人問我類似「怎麼做績效管理」「如何設計薪酬體系」「如何激勵員工」「如何讓公司的文化落實」這樣的問題。
這類問題常常讓我不知所措,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不是因為我解決不了這類問題,而是因為我沒辦法直接回答這類問題。事實上,我的管理諮詢公司和團隊,就是專門解決這類問題的。
這類問題,就像是問一位育兒專家「如何把孩子養育好」;就像是問一名健身教練「如何讓自己的身體變得強壯」;就像是問一名醫生「如何治好疾病」;就像是問一名律師「如何贏得官司」⋯⋯。這都只是表達了疑問,卻並不是「有效」 的問題。
提出具體的問題,才能得到具體的答案
這類問題為什麼無效呢?因為泛泛的問題只會得到泛泛的回答,很難對真正待解決的具體問題有幫助,例如「如何把孩子養育好」這個問題。
⑴ 問題的對象不具體:不同的孩子對應著不同的教養方式和溝通方式。問題中的「孩子」具體指的是什麼樣的孩子呢?是幾歲的孩子? 男孩還是女孩?這個孩子有什麼樣的性格特質?
⑵ 評價標準不具體:「好」是一個抽象的形容詞,意思不明確。問題中的「好」如何定義?提問者期望的「養育好」具體上是什麼狀態?會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孩子當前「不好」嗎?那麼孩子當前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⑶ 問題的訴求也不具體:為什麼要提出這個問題? 問題背後的動機和訴求是什麼?期望經由這個問題得到什麼?期望獲得什麼樣的知識、方法或案例?期望對方從哪些角度回答這個問題?
此外,這個問題涉及溝通,而溝通是雙向的。因此這個問題的對象除了孩子之外,其實還隱含提問者自己:難道全部問題都源自孩子,提問者自己就沒問題嗎?也許不是。
如果提問者自己也有問題,那麼在當前的問題中,自己應當負什麼責任呢?自己平時與孩子的溝通情況如何呢?自己有沒有不周全之處呢? 又要如何改正呢?
假如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家裡有個8歲的小男孩,不只頑皮、愛搗蛋還很挑食,一天到晚浪費食物。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可能是家長一職以來過於溺愛,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養成了不少壞習慣,如今才發現與孩子的溝通出了問題,需要解決。針對這個具體狀況,有效的問題有兩類。
一類是針對提問者的問題。
⑴ 關於正確教養8 歲男孩,自己應該學習哪些知識?
⑵ 自己應該掌握哪些與8 歲男孩的溝通技巧?
⑶ 未來如何約束自己,儘量避免對孩子過於溺愛?
另一類是針對孩子的問題。
⑴ 針對當前狀況,如何幫助一個8 歲的男孩改掉愛搗蛋的壞習慣?
⑵ 如何解決這個8 歲男孩的挑食問題?
⑶ 如何引導這個8 歲男孩慢慢養成某些好習慣?
你看,針對一個具體情況分析後產生的問題,就比簡單地問「如何把孩子養育好」更有針對性,也更有可能得到可行的答案。
為什麼人們會問出「如何把孩子養育好」這樣無效的問題呢?因為人們期望直接得到心中想像出來的某種結果,例如張三希望成績進步,可能就會直接問「如何使成績進步」;李四希望短跑比賽奪冠, 可能就會直接問「如何跑得快」;王五希望找個女朋友,可能就會直接問「如何找到女朋友」。
從前面的案例能夠看出,直接對期望達到的結果做抽象和泛泛的提問,顯然是無效的。要達成期望的結果,往往需要一整套解決方案,而非一個簡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