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資訊展
全球趨勢資訊圖集:5大面向、160張精緻彩圖,掌握當代必備世界觀

全球趨勢資訊圖集:5大面向、160張精緻彩圖,掌握當代必備世界觀

Atlas of the Invisible: Maps and Graphics That Will Change How You See the World

  • 定價:1299
  • 優惠價:66857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31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編輯選書

紀錄世界軌跡的資訊之書

以數據與圖表轉化繁雜資訊,細緻描繪人類生活、世界趨勢以及各類議題。不只是一本資訊地圖集,也是一本精緻畫冊,將我們一知半解的世界角落化作視覺盛宴,讓知識與心靈同時擁有珍貴收穫。

 

內容簡介

{英國製圖學會獎}{斯坦福斯印刷製圖獎}{約翰・C・巴塞洛繆主題製圖獎}
【席捲主題製圖三大獎,資訊視覺化頂尖之作】
以細緻「資訊圖」轉化眾多趨勢的數據,
呈現難以察覺的人類社會潛藏運作模式!
 
  幾個世紀以來,地圖描繪了許多具體可見的事物。
  隨著資訊科技日益強大,如今我們既需要、也有了更進步的「資訊圖」,
  得以呈現潛藏在資料集當中,形塑人類生活與世界趨勢的重要「模式」。
 
  過去十年人們產生的資料,要比在那之前的一百年產生的還多,這些數據能反映出我們本身、我們的生活,乃至我們的世界。然而,隨著這些數據不斷累積,想要去蕪存菁、解讀其深意,從而加以善用,「資料素養」已成為現代人的必修課。資訊圖藉由圖表元素的形狀、顏色、大小、排列、對照等等的應用,能細膩、簡潔又精準地傳達大量數據所蘊含的要點,尤其是這些數據所探查到的「模式」。
 
  本書作者一是地理資訊與製圖學教授,一是獲獎連連的設計編輯,兩人長年合作將大數據轉化成精細卻易懂的圖像。他們花費數年精心編纂這本書,滿懷好奇的觸及廣泛議題,以一目瞭然的資訊圖搭配短文,解說龐雜資料背後蘊含的洞見,像是:
 
  ◎提供救濟,比起異地安置或懲罰更能改善遊民問題;
  ◎了解跨境移動模式,有助於更有效率的救災與因應疾病大流行;
  ◎衛星照片拍到的各地發光狀況,透露出戰爭、經濟發展與城市化等的影響;
  ◎共享單車已成為全球趨勢,但作法需因地制宜;
  ◎厭女症會助長以性別為主的暴力行為;
  ◎船隻的航線不只擾動大海,也會攪動天空、造成更多閃電;
  ◎火災探測衛星的資料顯示,全球暖化導致的西伯利亞火災可能從未完全燒完……
 
  全書切入「我們所到之處/我們是誰/我們表現得怎麼樣/我們所面對的事」等面向,說明許多體現當今世界觀的事例,讓讀者在驚艷於精美圖像的同時,吸收關於當今世界的奧祕與概況。(更詳盡的內容可參閱目錄與部分內頁縮圖)
 
本書特色
 
  ◎「主題製圖」多項大獎肯定,所涵蓋議題豐富而多元,圖像表現手法尖端且新穎,既是「藉助資訊圖呈現人類生活重大趨勢」的傑出著述,亦是「資訊圖各種形式如何適用於表達不同資訊」的示範之作,兼具藝術性與知識性,值得珍藏。
 
  ◎跨領域合作,精選形塑當今重要世界觀的代表性事件,不是用「地圖」單純標示人類活動的「路徑」,而是以「資訊圖」呈現趨勢發展的「模式」,促進讀者對廣泛議題的興趣與了解,幫助培養大局觀與思辨能力。
 
  ◎繁體中文版尺寸(20.9 x 27.7 x 2.15 cm)大於原文版(19.8 x 25.6 x 2.3cm),放大精細彩圖細節,閱讀體驗更舒適。
 
推薦人士與各界好評
 
  {英國製圖學會獎}{斯坦福斯印刷製圖獎}
  {約翰・C・巴塞洛繆主題製圖獎}………三項大獎肯定!
 
  賴進貴/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王昱堯/資訊視覺化作品粉絲頁「圖地」創辦人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吳佳璇/資深精神科醫師,作家
  阿 潑/資深媒體工作者………驚艷推薦!
 
  ►「此書是關於圖像敘事力量的絕佳範例,它揭露了我們的視野看不出來的意義和知識。」——芭芭拉‧奈特森-赫洛維茲(Barbara Natterson-Horowitz),哈佛大學人類演化生物學系客座教授,著有《動物們的青春》(Wildhood)
 
  ►「令人醍醐灌頂的圖集,藉由數據的力量告訴我們關於自己和地球的一些事情。」——漢娜・弗萊(Hannah Fry),倫敦大學學院城市數學副教授,著有《打開演算法黑箱》
 
  ►「出色極了。……簡直是藝術與圖像的神奇組合,令人震撼。」——大衛・艾格斯(Dave Eggers),作家、編輯暨出版商
 
  ►「地理學家詹姆斯.契爾夏和設計師奧利佛.伍博帝重新定義了圖集可以做得多麼出色。」——《衛報》
 
  ►「人口統計學和平面設計相遇,造就了這本極具啟發性的書。」——《柯克斯書評》
 
  ►「一個無價的資源……它呈現了一種重要的看待與理解的新方式。」——《印刷》
 
  ►「迸發一種嚴謹的奇蹟……這是一部非比尋常的驚人傑作。」——馬修・斯佩克托爾(Matthew Spektor),知名作家暨編劇
  
  ►「壯觀且真正體現了(德國博物學家)洪堡的精神。」——安德莉亞.伍爾夫(Andrea Wulf),著有《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The Invention of Nature)
 
  ►「製圖師的夢想之作,處處蘊藏啟發。」——《芝加哥論壇報》
 
  ►「洞察力和分析源源不絕且令人激賞。」——馬克.雷諾茲(Mark Reynolds),《旅行者雜誌》
 
  ►「無庸置疑的天才創舉。」——丹.史諾(Dan Snow),知名歷史學家,長期為《BBC歷史》雜誌撰稿
 
  ►「絕佳的視覺享受。」——曼努埃爾・利馬(Manuel Lima),英國皇家藝術學會會員,著有《樹之書:知識發展的樹狀視覺史》(The Book of Trees: Visualizing Branches of Knowledge)
 
  ►「想像(《駭客任務》裡的)墨菲斯向你解說《駭客任務》。」——只不過他同時是個出色的平面設計師。——明・勒(Minh Lê),幼兒政策專家暨作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詹姆斯.契爾夏(James Cheshire)、奧利佛.伍博帝(Oliver Uberti)
 
  詹姆斯.契爾夏是倫敦大學學院地理資訊與製圖學教授,2017年曾以「藉由運用可繪製成地圖的大數據,促進了地理學的知識」,而榮獲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授予「卡斯伯特.匹克獎」(Cuthbert Peek Award)。奧利佛.伍博帝曾擔任《國家地理雜誌》資深設計編輯,他一直在協助科學家把他們的研究轉化為令人難忘的圖像;他還幫不少知名學者設計插圖、書籍封面與扉頁,包括遺傳學家大衛.里奇和他的暢銷書《我們是誰,又是怎樣發展至此》(Who We Are and How We Got Here)。
 
  詹姆斯和奧利佛一起製作地圖已經有十年之久,他們暢銷的處女作《倫敦:資訊之都》獲得了英國製圖學會製圖卓越獎。他們的第二本書《動物足跡》也再度獲得這個獎項,珍.古德博士盛讚此書:「協助我們拯救野生動物與野生動物棲息地。」由於他們在這些圖像集上的作品,北美製圖資訊學會授予他們兩人「柯利斯.班涅費迪歐想像力製圖獎」(Corlis Benefideo Award)。他們製作的圖表曾掛在瑞士設計博物館、紐約市博物館和南塔克特捕鯨博物館的展覽中,並且發表在《國家地理雜誌》、《連線》、《金融時報》和《衛報》等報刊上。他們兩人分別在倫敦和洛杉磯各自的工作據點,跨越彎曲的地球表面進行合作。也許有一天,他們的狗兒霍華德和米斯蒂也有機會見面。
 
譯者簡介
 
林東翰  
 
  曾經擔任出版社編輯、《BBC知識》雜誌編輯與譯者,譯有《跌落神壇的金融天才:史上最大對沖基金LTCM興衰啟示錄》、《最有梗的桂冠:搞笑諾貝爾獎》、《特斯拉:點亮現代世界的傳奇》、《品嘗的科學》(合譯)、《網路行為的關鍵報告》(合譯)、《落腳矽谷:一位創業家的貼身觀察》、《漫步自由市場》,以及《THE BEATLES:披頭四:唯一正式授權傳記》等書。
 

目錄

◎前言  
◎引言 瞧,肉眼看不見的世界
資料就在你我身邊/重現過往的曲流/數據勾勒出的足跡/意外洩漏的軍事機密/記錄一年的睡眠品質

◎我們所到之處  
○短文:其他人的生活
其他人的生活/見證者參與製作的地圖/部分繼承/純種迷思/古澳大利亞/資料海洋/染血地圖/不人道的人口流動/命名學/天才的恩典

◎我們是誰  
○短文:畫下界線
紐約市人口地景圖/量身打造的人口普查/美國版大逃亡/聯合通勤/復原之路/亮度/城市的誘惑/突如其來的蛻變/革命性的交通方式/發達的交通網路/連通性之河/章魚花園

◎我們表現得怎麼樣  
○短文:對權力說真話
「畫紅線」撕裂的里奇蒙/停電前後/心理狀態/護照檢查/頭頂上的碳足跡/讓空汙一覽無遺/電流/監測空氣/找出有問題的鉛管/難以維持的條件/冷漠的南方地區/不平等的擔子/自卑的爆發/積極發聲,表達訴求/看得到的危機/彈殼報告/尼加拉行動/末日時間

◎我們所面對的事  
○短文:確定事態的發展
熱梯度/熱到沒辦法去朝聖/火燒傷疤/充滿暴風雨的海洋/冰流/涉水而行/在海上逮人/繫好安全帶/上帝之眼/快速行動,打破既定限制/在太陽沒照到的地方撒鹽/日照的軌跡/新時代

◎結語  
應用程式透露的行為模式/追蹤融冰

◎延伸閱讀  
◎把地球攤平  
○附註  
○致謝  
 

引言
 
瞧,肉眼看不見的世界
 
  想像一下看到人們以前從未見過的東西會有多麼激動。
 
  1952年,化學家羅莎琳.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感受到了這種感覺,那時候她的X射線成像實驗把DNA的真正結構呈現在世人面前。七十年後,在事件視界望遠鏡工作的電腦科學家凱蒂.布曼  (Katie Bouman)高興到雙手合十,因為她編寫的演算法讓我們第一次「看到」黑洞。
 
  ******
 
  在我們這種外行人的眼裡,第15與16頁這兩張圖,都像外星文一樣難以看懂。但是在羅莎琳.富蘭克林看來,那些黑色痕跡證明我們的遺傳密碼形成了一個雙螺旋體;而對凱蒂.布曼來說,橘色新月狀發亮的部分,可以看出來自黑洞光子環的能量。這兩幅圖像能夠誕生,都要歸功於多年的研究與技術發展,但正是這些科學家觀念的跳躍,讓我們能夠看到微小到極限的東西,以及難以理解的龐大天體。
 
  有些東西我們之所以看不見,不只是大小的問題。有時候我們會錯失那些我們得抽身才能看到的東西:我們周圍在發展的城市,吹過我們身邊的汙染物,腳底下正在暖化的地球。有時候,無形的事物只會隨著時間緩慢流逝才出現,例如社區鄰里的仕紳化,或是冰川的消融。以歷史事件來說,有時候,看得見的事物會隨著一個世代消失,而變成看不到了。資料的力量,在於它們能夠凍結特定時刻的時間。就像要看底片之前必須先處理過一樣,隱藏在資料集裡的模式也只有通過地圖和圖形,才能夠真正顯現出來。這些視覺化工作讓我們能夠縮小、比較和記住這些事物。
 
  地圖的沿革
 
  在十九世紀初,大多數科學上的嘗試都歸在「自然哲學」的範圍內。事實上,一直到1833年才有人使用「科學家」這個詞。對於那些有能力、或可以找到有錢金主的人,自然哲學在快速變化的時代裡,提供了一種了解世界的方法。在這個背景下,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7-1835年)成了最後幾位偉大的博學者之一;他想知道關於萬物的一切。安德莉亞.伍爾夫(Andrea Wulf)在她廣受好評的傳記《自然的發明》(The Invention of Nature,繁體中文版譯名為《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中,將洪堡描述為「科學界失落的英雄」,說他隨著「科學家鑽到他們狹隘的專業領域」而失寵。
 
  專業化導致許多人忽視了洪堡「涵蓋藝術、歷史、詩歌與政治以及硬資料」的科學方法的遠大願景。關心「哲學」甚於「大自然」的洪堡,大多是自己攀登火山、海水取樣或測量仙人掌。他不只在自己的旅途中收集了大量資訊,也從其他人那裡取得數量相當的資料。他會寄信給他人請求對方提供資料和意見,並剪下他們回信裡的關鍵段落,放進他收集在箱子裡的大量分類主題的信封中。其他人可能會將這個地方當作囤物癖者的狗窩,但他看到的是個許多相互關聯的系統組成的世界。在他的代表作《宇宙》(Cosmos)的前言裡,他寫道:「大自然……是一個不論所有創造物的形式和屬性多麼不同,都能把它們融合在一起的和睦環境,一個由生命氣息帶動其活力的大整體。」
 
  但洪堡知道,用這樣的雄辯來為他的寫作解釋是不夠的。「一個大的整體」也必須眼見為憑。因此,他邀請他的朋友海因里希.伯格豪斯(Heinrich Berghaus)為《宇宙》製作一份搭配的地圖集。這個要求包山包海:「動植物在全世界的分布地圖,河流與海洋的全球分布地圖,活火山的分布地圖,磁偏角和磁傾角地圖,磁能強度地圖,洋流退潮與流動地圖,氣流流動地圖,山脈、沙漠和平原的路線地圖,人類分布地圖,以及標明山高、河流長度的地圖等等。」
 
  柏林建築學院(Bauakademie)應用數學教授伯格豪斯接下了這項挑戰。1838年,《物理地圖》(Physikalischer Atlas)第一集發行。之後伯格豪斯每完成一集就發行一集。到了1848年的最後一集,他總共已經製作了75張地圖。一向謙虛的伯格豪斯形容他那些開創性作品是「採用了各種技術製作,不同格式的地圖大集合」。
 
  事實上,他和洪堡重新定義了地圖集的可能性。數百年來,占據著地圖集裡各個地方的呆板單調的輪廓線,被大自然變化過程的詩意畫面取而代之。《物理地圖》以第一份探索世界的地圖集之姿脫穎而出,它不像以往的地圖那樣,僅僅追究哪個地方是什麼、或是誰擁有什麼東西這些問題,而是探索:怎麼會這樣?或為什麼會這樣?像是:氣候如何影響全球各地人們的穿著方式?為什麼影響一個地區氣候的因素,風向要比緯度重要?為什麼植被會因海拔不同而有差異?
 
  百家爭鳴
 
  洪堡和伯格豪斯並不孤單。根據著名的資料視覺化編年史家麥克.弗蘭德利(Michael Friendly)的說法,十九世紀是統計學、資料收集和技術進展上的一個「完美風暴」的時代,能讓作品具有「無與倫比的美感和規模」。佛羅倫斯.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發明了「雞冠花圖」,來顯示英國軍隊死亡率的季節性模式;同時,約翰.斯諾(John Snow)醫生正在霍亂肆虐的倫敦街道上,打造繪製現代疾病地圖的基礎。到了十九世紀末,查爾斯.布斯(Charles Booth)組織性地挨家挨戶調查,以製作家戶級貧窮地圖,這份地圖後來啟發了芝加哥的佛羅倫斯.凱利(Florence Kelley)和費城的杜波依斯(W.E.B. Du Bois)繪製的地圖。
 
  到了這個世紀末,人們開始透過統計圖集來了解有關其國家發展的最新資料。法國政府設立了統計圖形局,它製作的《統計地理圖輯》(Album de Statistique Geographique)所繪製的內容,包含了公共交通乘客量、運河貨運噸位,到葡萄園產量及劇院入席率。所有這些生活面向的影響,現在都以前所未有的詳細程度呈現在我們眼前。
 
  大型多色地圖集製作不易,不僅極其耗時,印刷成本亦所費不貲。最後,出版商縮減了地圖集的主題部分,並把版面編排標準化。更重要的是,這種看世界以了解世界的新奇方式,開始逐漸消失。就像弗蘭德利指出的那樣,「資料圖片被認為只是圖片:也許漂亮或令人回味,但無法把『事實』敘述到三位或更多位小數那麼精確。」統計學家正在把洪堡的「一個大的整體」分解成更精細的部分。
 
  數位地圖
 
  二十世紀上半葉,對地圖與圖形的需求並沒有完全減少。對於報紙和雜誌想要掌握到兩次世界大戰的動盪,長途航空旅行的到來,還有日益全球化的經濟,地圖與圖形都是重要的工具。最終,計算機為統計分析和印製地圖提供了一種再次趨於一致的方法。1963年,美國西北大學講師霍華.費雪(Howard Fisher)與程式工程師貝蒂.班森(Betty Benson)合作,研發了能讀取儲存在打孔卡片上的資料的系統SYMAP,來執行計算,然後列印出地圖。以前,都市規劃者得靠著有透明保護膜的大型印刷地圖,來設想不同的場景。例如,要在一座不斷發展的城市裡規劃一條新道路,你需要地質圖、土地所有權狀、人口增長率資料等等。
 
  如果你想要在二十五年期內每五年進行一次估算,僅人口預測就可能需要五張圖。每一張都是手繪的草圖。如果必須更改計算,就必須重新開始。SYMAP省下了這種白工。比如說,想要查看每十年的估算值,基本上你要做的就只是調整計算機代碼,並按下「列印」。以它們的細節和外觀而言,這些早期的數位地圖和其手工製作的前身相比,顯得簡陋得多。但印出精美地圖並不是他們的目的。他們證明了利用數學函數,可以按下一個鍵就印出地圖。
  
  數據勾勒出的足跡 
 
  英國的國家測繪機構一直在開發規畫探險的應用程式。在2010年代,使用者記錄了將近1,100萬條小路。在右邊,我們展示了其中的四十多萬條。協助開發該應用程式的製圖師查理.格林(Charley Glynn)對步行者能很稱職地準確描繪出英國海岸輪廓感到很驚訝。「雖然它只是一堆線條,但它打造出一個地方真實、清晰的景象。」這些資料還透露出該國最受歡迎的路線。威爾斯的斯諾多尼亞(Snowdonia)國家公園多年來一直位居榜首。徒步旅行者從四面八方走著蜿蜒小路,登上海拔1,085米的斯諾登峰最高峰(見上圖)。
 
  這些成果成熟之後,成為我們用來製作本書地圖的地理資訊系統(GIS)。和洪堡把資料收集在信封裡和箱子裡的方式相同,地理資訊系統容許製圖師依照主題儲存資料,例如海拔、土地覆蓋和道路網。之後我們可以把這些資料組合,來計算地球上每個地方的可達性,不用自己親身走訪每條路程,或幫助地方政府確定哪些道路最需要處理冰雪。
 
  我們就是地圖
 
  正當1960年代首批數位地圖的工作要開始時,英國地形測量局(Ordnance Survey)剛完成了為期三十年的旅程,以手工製作更精確的英國地圖。測量員將望遠鏡拖到山頂,把它們架在他們安裝的混凝土柱子上,也就是所謂的「三角點」。
 
  這些點讓測量員可以在一個山峰上,準確地測量或是三角測量其相對於隔鄰山峰上的混凝土柱(三角點)位置。儘管現在GPS和光學雷達等技術已經讓這些類比式人工製品顯得過時,但涵蓋英國國土的三角點仍然有6,500多個。其中一個這樣的三角點緊貼在威爾斯山脈高處的二十人塚峰(Garnedd Ugain)的頂部,被冷冽寒風吹裂而且油漆脫落,在任何一天,那些走在它下方的步道、前往比它高的鄰山斯諾登山頂的人,都在間接地製作自己的地圖。在英國全國境內,有數千人使用英國地形測量局的應用程式做導航,它讓徒步旅行者能夠記錄、繪製和分享他們最喜歡的路線,進一步把這些路線確定為要跟著走的路。這些新地圖也許要仰賴測量員精心鋪設的山林小路,但這些地圖已經以數位資料才能辦到的方式變得充滿變化了,讓群眾的智慧決定哪裡該走和哪裡不該走。
 
  英國地形測量局的線上商店,提供了一系列智慧手錶和一些穿戴式裝置,以幫助徒步旅行者監控他們在長途登山活動前的睡眠情況、他們登上匹格登山道(Pyg Track)時的心跳頻率,或是沿著蘭貝里斯步道(Llanberis Path)下山時的最大速度。佩戴者可以設定睡眠和運動目標,讓自己過著更健康的生活。
 
  顯然,健康資料可能是極度私人的東西。在我們不見得能確定誰可以查看這些資料時,有些地圖很可能變成洩漏太多內容了。2018年,頗受歡迎的健身應用程式Strava的工程師發布了一個人們在哪裡運動的全球地圖。從數十億個資料點中,查看者可以看到沿著公園小路和海濱的發亮活動路線。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幾個月後,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的研究員納森.魯瑟(Nathan Ruser)敏銳的眼睛,在地圖的其他黑暗區域發現了一些別的顏色。放大後,揭露了美國在中東和非洲部分地區的祕密軍事基地位置。使用Strava記錄日常訓練的人員,絲毫未察覺到他們的位置已經分享出去了。Strava聲稱,他們不知道他們的行銷做法有洩露機密資訊。五角大廈也不知道這狀況。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最先進的軍隊,已經把自己曝光了。
 
  不見得要戴著穿戴式裝置才會留下資料蹤跡。現在,幾乎我們所做的所有事情裡的數位連線都會在我們背後展開。即使你前往孤島,把手機丟進海裡,也會很快就有一顆衛星從你頭頂飛過,記錄下你營火的熱信號。每經過一秒,世界的資料都聚集成一個更大的纏結。對於這本書,我們已經拉到了那些連線,並且把我們發現的內容繪製成地圖。這些圖形為為期四年搜尋的故事提供了有形的視覺形式,這些故事揭示了哪些資料可以告訴我們關於我們的過去、我們的定位、我們要怎麼做,以及我們在將來這個世紀會面臨什麼。這是一個讓人大開眼界的過程。在研究每個章節開始的文章時,我們發現了人性中最好和最壞的部分。我們對早期天氣預報員的聰明才智感到驚嘆不已。我們對於頒行《吉姆.克勞法》的美國南方州(Jim Crow South)暴徒的墮落感到畏怯。最後,我們對歷史的道德軌跡和資料世界中的生活願景,充滿了希望。我們提不出和生命基本組成或宇宙奧祕有關的科學突破,但我們可以和大家分享重新看世界的樂趣。
  
  怎麼運用這本書
 
  如同近兩百年前的洪堡和伯格豪斯一樣,我們的整體目標是讓大家看到「模式」而不是「地點」。藉由書裡舉出的許多例子,我們讓大家看到手機如何洩漏大家當前的移動路線,還有如何從DNA找出古早的遷徙路線;我們探索全球的幸福和焦慮程度;我們還說明了從颶風到朝聖活動等各種狀況,是如何受到地球暖化所影響。有時候我們會退到更遠的地方來看;有時候我們會放大來看,以探索地面上的各種紋路。有時你會看到用不同於往常的排列,或是從不熟悉的角度呈現的地球地圖。對製圖感興趣的人,可以在第200頁看到我們使用的地球投影地圖的完整清單。請記住,在整個過程中,每個圖形都標記著一個時間點。我們取得了截至2020年末的最新可用資料。儘管從那個時間點之後,某些統計資料可能有變,但整體的趨勢應該還是有效的。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244210
  • 叢書系列:GRAFIC
  • 規格:平裝 / 216頁 / 20.9 x 27.7 x 2.1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感電出版全書系 任選2本82折,打主書《鋰戰:全球儲能競賽的未來真相 (電子書)》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年度暢銷榜
  • 共和國領券
  • 年度心理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