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x飲食大展
借物少女【吉卜力動畫原著小說.暢銷70年全新譯本】

借物少女【吉卜力動畫原著小說.暢銷70年全新譯本】

The Borrowers

  • 定價:280
  • 優惠價:79221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加購推薦

( 未選購加購品 )

明細
 

OKAPI 推薦

  • 謝佩妏/在借物者的視角下,我變成明察秋毫的現代沈復──《借物少女》譯後記

    文/謝佩妏,|,博識圖書2024年10月02日

    ▌不可「小看」的故事沒有《魔戒》的壯闊冒險、《納尼亞傳奇》的時空穿梭、《哈利波特》的神奇魔法、《黃金羅盤》的精靈神獸,咱們的女主角小艾莉緹也沒有童年陰影、心理創傷、世仇血恨,從小家庭幸福和樂,甚至有對常常不小心就曬了恩愛的爸媽,這樣一個看似沒啥好寫的故事,為什麼會得到宮崎駿的青 more
  • 微型世界的冒險形成精彩張力──讀《借物少女3:漂流驚奇》

    文/葛琦霞,|,博識圖書2024年05月28日

    英國作家瑪麗・諾頓所撰寫的《借物少女》系列,呈現借物者的世界、生活原則和求生技能,精彩之處令人驚呼連連,緊抓住讀者的注意力,難怪是兒童文學經典作品。 《借物少女》系列有幾處特色值得欣賞: 一、人類與借物者視角交錯流暢,形成生動的敘事風格瑪麗・諾頓以倒敘方式,從兩位人類視角揭開借物 more
  • 看更多
 

內容簡介

瑪麗‧諾頓傳世奇幻經典
吉卜力動畫《借物少女艾莉緹》原著小說

卡內基文學獎十大童書
暢銷70年全新譯本
突破想像力邊界,讓我們眼中的日常,變得不可思議

當米林宏昌猶豫著是否擔任《借物少女艾莉緹》導演,
宮崎駿說:你先看過原著小說就會有答案!

  他們很脆弱,也很聰明。
  他們依靠人類而生。但不被人類發現,是他們的生存法則。
  他們說,人類是為了借物者而存在,就像麵包是為了奶油而存在一樣。

  在一座鄉村老宅中,借物者只剩「時鐘」一家人。壁爐架家、大鍵琴家和雨水管家族都已經不在了。門廳的大鐘佇立在那裡兩百年,發出低沉的聲音,耐心地守護他們的家園,計算他們的時間。

  地底下一道又一道的柵門,以大頭針為鎖扣,只有爸爸用全身的力量壓上去再盪開來,才能開啟。艾莉緹‧時鐘恨死那些柵門了。她不想要永遠過這種生活,不想要住在黑暗之中,躲在地板之下。但地板下的家,又是如此溫暖舒服……

  平靜的日子,日復一日,直到他們「被看見」。

   *    *    *    *    *    *    *    *    *      

  「假如,你看到一個小矮人,大概跟鉛筆一樣高,長褲上有塊藍色補丁,爬窗簾爬到一半,手上還抓著一個玩具茶杯。你會覺得它是精靈嗎?」男孩問。

  「不會,」艾莉緹說,「我會覺得那是我爸。」

  《借物少女》初版於1952年,曾多次改編成電視、電影。諾頓一手打造的迷你世界使她與托爾金、C‧S‧路易斯、路易斯‧卡洛爾三位奇幻文學大師齊名。時隔七十年,我們重新翻譯此書,重現諾頓優美如詩的文風,以更活潑、現代的語言貼近讀者。期待將這部奇幻經典傳承下去,啟發下一代小讀者用保有想像力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世界,也體會到故事裡小小人們面對困境、未知時的勇氣與韌性。

本書特色

  1.比魔法更強大的想像力

  這是一部非典型的奇幻作品,卻成為兒童奇幻文學中無可比擬的經典之作。故事中沒有魔法,沒有精靈,沒有異世界,卻用腦洞大開的想像力和驚人的觀察力,將人類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以獨特視角重新呈現在讀者眼前,引人發笑又嘖嘖稱奇──咦?原來這就是我生活的世界嗎?

  2.讓我們找回心中純真的自己
  宮崎駿和動畫師高畑勳曾說,他們覺得「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借物少女」。艾莉緹是個有點叛逆、鬼靈精的女孩,父母為她築起的「舒適圈」再也關不住她。她對未知充滿渴望,尤其當她知道原來世界如此廣闊,她發現和別人比較、競爭、炫耀根本沒有意思,因為她有太多事想做、太多書想看、太多話想與人分享了。這樣的艾莉緹,能陪伴孩子探索世界,也讓每個大人找回心中那個純真的自己。

  3.後疫情時代的新意義
  宮崎駿多年前接受專訪時曾說:「我們都跟小小人一樣,過著不穩定的生活……我們是借住在這個世界上。」在後疫情時代的今日,我們更能體會人類的渺小。看似是我們擁有的一切,其實也只是「借」之於世界。七十年前在二戰之中寫下《借物少女》的諾頓,用一種最積極、樂天的筆法,在七十年後的今天,似是穿越時空鼓舞著我們:即使世界殘酷、瞬息萬變,也有美好的事物值得我們去觀察、去想像。

得獎紀錄

  ★ 卡內基兒童文學獎
  ★ 紐約公共圖書館百年百大童書
  ★ 路易斯‧卡洛爾書籍獎
  ★ 美國圖書館協會榮譽推薦

感動推薦

  【專文導讀】
  葛容均|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各界好評】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宋怡慧|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李貞慧|繪本暨少年讀物推廣人
  林世仁|兒童文學作家
  許伯琴|親子共讀頻道「我們家的睡前故事」主持人
  游珮芸|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黃宗潔|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葛琦霞|臺灣前瞻閱讀發展協會理事長
  蔡明灑|朗朗小書房創辦人

  ■ 瑪麗‧諾頓有一種驚人的天賦,無論透過小人的眼睛看人類,還是透過人類的眼睛看小人,她的描述使兩者都生動而真實。──《芝加哥論壇報》

  ■ 那些無論重買幾次,依然動不動就神祕消失的小東西,像是鉛筆、髮夾、別針,都到哪裡去了?《借物少女》將此種日常經驗加以轉化,不只透過地板下的「借物者」一族,滿足了讀者對「袖珍博物館」這類微型世界的想像,更以艾莉緹一家與「普通人類」的相遇,展現出不同生活形式、世界觀的追求與碰撞。在彼此小心翼翼的試探過程中,學習信任與互助,以及如何與他者「共享空間」的思考,更是本書最動人與歷久彌新之處。──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黃宗潔

  ■ 借物少女在父母的保護下,一直以為世界就是繞著小小的借物者打轉,直到她認識了男孩,不但打開了自己的眼界,對男孩而言何嘗不也是一種宇宙級的衝撃呢?全書裡讓我最感動的一段話是梅阿姨所說的:「故事已經說完,但它從來不曾真正結束。」每一個故事在告一段落後,都會在不同的聆聽者心中繼續它的生命,那個靈動又勇敢的借物女孩,會一直在你我心中,創造新的感動。──親子共讀頻道「我們家的睡前故事」主持人 許伯琴

  ■ 如果你看過宮崎駿的卡通《借物少女艾莉緹》,你應該來看看原汁原味的文字版,看看其中有什麼差別?如果你有找不到東西的經驗,可以來看看作者如何發揮創意,把它寫成這一本奇妙的《借物少女》。透過小小人的視角,這本書讓我們經歷了一場「換個角度看世界」的悅讀之旅。同時,也看到小小人也有生活上的大考驗和來自心中永不止息的勇氣,就跟你我一樣!──兒童文學作家 林世仁

  ■ 閱讀英國兒童文學家瑪麗‧諾頓的經典作品《借物少女》,讓孩子有機會思考,在成長過程中,關於我們的品性道德,友誼情感,生存的勇氣與自信。從《借物少女》的閱讀中,讓孩子化為各種角色,例如胖德、荷蜜莉、艾莉緹、男孩、崔佛太太等。換位思考,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來思索,來感受眼前的世界。讓孩子的思考更加的周延、完善,不至於固著、刻板、匱乏。讓孩子看待眼前這個世界與事物更加具有包容與彈性。──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 很開心經典奇幻小說《借物少女》重新翻譯、問世了!故事非常精采,讓人一翻開書本,進入故事情節,便欲罷不能,一次讀完!讓我們一起進入這充滿創意想像力的故事吧!相信你也會和我一樣愛上它!──繪本暨少年讀物推廣人 李貞慧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Mary Norton 瑪麗‧諾頓(1903-1992)


  英國兒童文學家。醫生的女兒。從小在萊頓巴扎德鎮一棟喬治時代風格的宅院裡長大。這片宅院目前有部分是萊頓中學的校舍,據說就是《借物少女》故事發生的場景。諾頓在倫敦的教會學校求學,後來接受演員訓練。二戰時帶著四個孩子遷往美國短暫居住,這段時間為英國陸軍駐紐約的採購部工作,同時開始她的寫作生涯。

  一九五二年出版《借物少女》,即榮獲英國兒童文學最高榮譽──卡內基文學獎。這部作品是她最受歡迎和廣為人知的著作,曾多次被改編成電視或電影。她一手打造的完整迷你世界,使她與托爾金、C‧S‧路易斯、路易斯‧卡洛爾三位奇幻文學大師齊名。

繪者簡介

SUI


  喜歡月亮,喜歡種花種草,喜歡飄雨的夜晚。

譯者簡介

謝佩妏


  清華大學外文所畢業,專職譯者。譯有《時間的皺摺》系列、《現形師傳奇》系列、《世界需要怪小孩》等書。
 
 

導讀

《借物少女》系列的視界與大千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葛容均


  提起「借物少女」,興許臺灣大小朋友首先想到的是宮崎駿動畫──《借物少女艾莉緹》(吉卜力工作室,2010),而這部動畫實則改編自英國二十世紀作家瑪麗‧諾頓(Mary Norton,1903-1992)的奇幻小說The Borrowers。

  The Borrowers於1952年出版,立即迎來市場的歡迎與文學評論家們的高度讚譽,並於該年為諾頓贏得英國兒童文學大獎,即「卡內基文學獎(the Carnegie Medal)」。The Borrowers就此進入兒童文學經典之列,加上四部續作,更加完整與豐富諾頓於此系列中所創造的小人兒世界,為諾頓奠定其身為二十世紀對奇幻文學深具貢獻的重要作家地位。

  瑪麗‧諾頓是諾頓家唯一的女兒,童年時期與家人居住在英格蘭貝德福郡(Bedfordshire, England)內的一座鄉間小鎮。兒時,常與哥哥們探索鄉野趣味,鄉野經驗為諾頓日後的創作如《借物少女》(The Borrowers)系列提供寶貴材料。即便於《借物少女》第一集中,讀者即可窺見艾莉緹(Arrietty)的母親荷蜜莉(Homily,其名本身即具有「家」之意涵)始終抗拒有朝一日得搬離人類家屋、淪落於鄉野的命運(「我不要移民!」),當讀者們閱讀至第一集故事末了便會發現,為何艾莉緹一家仍須面對此命運。興許諾頓如此安排,方能於爾後續集中,讓讀者們相繼體驗更加豐富、更為完整的艾莉緹一家之鄉野歷程,於此同時激發大小讀者進而省思:何處是「家」,何處「著家」?何謂「離家」、「著家」與「歸家」?「家屋(house)」與「家鄉/家園(homeland)」之於「家(home)」的關聯性或重要性何在?令我們舒心的「家屋」和「家園」外面,又存在著怎樣的更廣大的世界?而更廣大的世界與其所伴隨而來的視界,又會如何影響我們看待自身與同族的命運,那之於個體獨特又之於集體共有的生命經驗(於首冊中,少女艾莉緹即展現了關懷族人之心,納悶甚至憂心著「他們〔其他借物者〕到哪去了」、「我不希望我們絕跡」)?而這一切探問的背後,更為本質的問題依舊離不開:何以為「家」──人類與艾莉緹一干小人兒們對於「家」的想像、定義與期待是什麼,是否因為物種或族群相異而有所區別?世間大千萬物,人類對於異於人類之物種、族群和生靈究竟持有多少與之和平共存、尊重共處的真心?

  托爾金於〈論仙子精靈故事〉(“On Fairy-Stories”)一文中曾提出,幻想文學得以甚至理想上應當滿足若干人類原始慾望(“satisfaction of certain primordial human desires”),其中之一便是「與其他生靈交融(“to hold communion with other living things”)」。值得注意的是,托爾金於此句當中所使用的修辭是 “to hold communion with”,而非簡單的 “to communicate with”。如同分享聖餐般的“communion” 一詞蘊藏著神聖且高貴的交流與分享之行為,對托爾金而言,此為一種人類原始想要與萬物交融的想望,並透過幻想文學的創作加以實踐。諾頓於《借物少女》系列中便是包含了「借物者」這樣的種群、人類、大自然以及大自然中的萬物生靈,並主要從小小「借物者」的視角經驗來看對他們而言巨大的一切,而我於此處所謂的「巨大的一切」,並不僅止於「借物者」將人類視作「巨人」,而亦包括不同於原本對於人、事、物以及生活模式與生存環境的認知和理解。幻想文學倘若只關乎與世隔絕的物種,這並非托爾金對於幻想文學之期許,然而,與其他生靈物種的交融並非一蹴即成的易事,此間可能發生價值觀的碰撞,或始終存在著因難以改變之刻板印象所導致的隔閡,甚至劇烈衝突。是以,我個人特別欣賞首冊《借物少女》第九章,當艾莉緹第一次與宣稱自己已為十歲的人類男孩相遇,他倆之間的對話饒富「兩小兒辯日」的童趣,但也充斥著觀念上的碰撞,可也正因如此,諾頓賦予生靈物種間首次交遇的真實感。小男孩好奇小人兒的世界,但警告小人兒即將滅族絕跡;艾莉緹受到莫大衝擊,卻也在言談當中企圖糾正小男孩自以為是的世界觀──世界並非僅為了「巨人」而存在!不論如何,這次的交遇實在寶貴。

  至於瑪麗‧諾頓當初如何發想出小人兒與他們的世界呢?在一次受訪中,作家道出,因從小便近視,「當其他人看得見遠端山陵,遙處森林,翱翔雉鳥,還是孩子的我僅能側身去看近距離的堤岸,樹木之根,纏亂的草」,而「青苔,蕨類植物的莖,酸模梗」在瑪麗的白日夢中成就了叢林劇碼的場域。不難想見,至少就這層面且某種程度而言,小人兒的視界即為兒時瑪麗的視界。但瑪麗.諾頓終究能夠憑藉豐富的想像力與同理心,透過創作《借物少女》系列,不僅拓展「小人兒們」──借物者以及真實兒童──的視界,也為幻想文學開闢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千世界。博識出版社能夠慧眼完整翻譯出版整套系列,實為臺灣讀者的福氣,我個人早已期待許久,而今滿懷感恩及雀躍!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9728244
  • 叢書系列:青小說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5 x 21 x 1.0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你媽跟我把你叫起來,」胖德說,「是為了跟你說樓上的事。」
 
艾莉緹兩手抓著大杯子,越過杯緣看著爸媽。
 
胖德咳了一聲,然後說:「前陣子你說,天空是深棕色的,上面還有裂縫。事實上並不是。」他看她的眼神幾乎像在指責。「天空是藍色的。」
 
「我知道,」艾莉緹說。
 
「你知道!」胖德驚道。
 
「我當然知道啊。我有格柵板。」
 
「你從格柵板那裡看得到天空?」
 
「繼續說,」荷蜜莉打斷他,「告訴她柵門的事。」
 
「那麼,」胖德嚴肅地接著說,「如果走出這個房間,你會看到什麼?」
 
「一條陰暗的通道,」艾莉緹說。
 
「還有呢?」
 
「其他房間。」
 
「如果再走更遠呢?」
 
「更多的通道。」
 
「那麼,假如你繼續往前走,穿過地板底下那些彎彎曲曲的通道,你會發現什麼?」
 
「柵門,」艾莉緹說。
 
「那些柵門很堅固,」胖德說,「你想打都打不開。你想它們是做什麼用的?」
 
「抵擋老鼠?」艾莉緹回答。
 
「對,」胖德不太確定地說,彷彿只算她對了一半。「可是老鼠從沒傷害過誰。還有呢?」
 
「大老鼠?」艾莉緹試探地說。
 
「我們這裡沒有大老鼠,」胖德說。「那貓呢?」
 
「貓?」艾莉緹驚叫一聲。
 
「或是阻止你跑出去?」胖德說。
 
「阻止我跑出去?」艾莉緹一臉錯愕。
 
「樓上是一個很危險的地方,」胖德說。「而我們只有你一個孩子,懂了嗎?我們跟亨德力不一樣,他還有兩個親生骨肉,露萍自己也有兩個孩子。從前,亨德力有三個……三個自己的孩子。」
 
「你爸想到了愛戈蒂娜,」荷蜜莉說。
 
「對,」胖德說。「愛戈蒂娜。他們從沒告訴過她樓上的事,他們住的地方也沒有格柵板。所以他們跟她說天空被釘死了,上面有裂縫──」
 
「這樣教小孩太愚蠢了,」荷蜜莉喃喃地說。她輕輕吸鼻子,伸手去摸艾莉緹的頭髮。
 
「但愛戈蒂娜不是笨蛋,」胖德說。「她不相信他們說的話。所以有一天,她跑到樓上親自去求證。」
 
「她是怎麼出去的?」艾莉緹好奇地問。
 
「當時還沒有裝那麼多柵門,只有大鐘底下一道。亨德力一定因為某個原因沒把門鎖上。總之,愛戈蒂娜溜了出去……」
 
「穿著一件藍色連身裙,」荷蜜莉說,「一雙你爸用黃色小山羊皮替她做的鈕釦靴,用黑玉珠當鈕釦。好看極了。」

會員評鑑

5
3人評分
|
3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4/08/19
在Mary Norton的奇幻小說《借物少女》中,艾莉緹的世界比我們想像的要神奇得多。對這個只有幾英寸高的小女孩來說,草葉如參天大樹,花朵宛如巨傘。當她首次踏出家門,一切都是如此新奇而美麗。
然而,艾莉緹面臨的最大挑戰並非來自巨大的自然世界,而是一個偶然遇到的人類男孩。對借物家族而言,被人類發現是極其危險的。但這個男孩出乎意料地友善,甚至會給艾莉緹讀書聽。這段不尋常的友誼,為故事注入了溫暖而緊張的氛圍。
我對於借物少女第一個印象也是從宮崎駿的動畫而來,對於小小的艾莉緹勇闖人類的世界,與男孩成為朋友的勇氣,印象十分深刻…
直到閱讀到英國Mary Norton(瑪麗·諾頓) 原著小說時《The Borrowers》,對於身高只有幾英寸、拇指般的小小人物有更不一樣的認識,藉由裡頭的人物與視角去看到這個「借物」的世界。這雖然是個奇幻的小說故事,但在這之中也讓我有三個思考的話題,值得放在生活中思考與執行,在此與大家分享~
#保護的大傘
艾莉緹父母是在傳統觀念中長大的,對於孩子的教養有著男女角色的既定印象,且想用自己的力量保護孩子,像是第一次父親胖德帶艾利緹出去借物時,母親荷蜜莉非常地緊張焦慮與不安,甚至是眼中泛著淚光,胖德甚至覺得「借物」不適合女孩子。
在一開始排斥身為女孩就該留在家中整理家務而非外出去借物,就該循著以往舊有的生活去生活,而擁有探索慾望的艾莉緹,用自己的力量嘗試去探索她認知以外的世界,我想後續的故事都源自於艾莉緹探索世界的行動力之上…
艾莉緹的母親也生活在保護的大傘之下,只要提到搬家、移民的字眼時,她就開始焦慮要過著餐風露宿、沒有熱水可用的日子。且在第一集男孩信件中寫到「這是許多事情的開端…」,在面臨的傳統與變革的衝突元素中埋下伏筆,讓人超期待後面的故事內容!
想想我自己的人生也活在舒適圈的大傘底下,每天都在上班、下班的輪迴中渡過,直到不惑之年透過閱讀、參加工作坊及與人交流互動後,也才開始長出了勇氣,去嘗試不同的事物。
尤其今年的嘗試算是最具勇氣,嘗試與投入自己喜愛-故事講師,先辭去超忙碌的工作,且順利找到一份可以兼顧經濟、又有時間發展興趣的新工作;參與講師志工培訓課程,嘗試不同的說故事方法;自願地去孩子的安親班每天帶著孩子閱讀與講故事,或許尚未能靠著說故事支撐經濟,但每天都做著自己喜歡的事物,看著孩子因你的陪伴,每天願意拿起書晨讀10分鐘,這些美好的回饋都是讓我願意持續下去的最好動力~
#相信的力量
艾莉緹與男孩提出「借」的概念、男孩直指著是「偷」的想法時,在他們的身份存在巨大差異的情況下,一個是微小的借物小人,另一個是巨大的人類,還能藉由一言一語的深度交流中去了解彼此的立場,這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因人往往聽到與自己想法、概念不同時,都會試圖想要說服對方、或是毫無理由地要求你去遵循。這情況尤其往往更容易發生在身分有高低的情況下,像是父母與孩子、主管與部屬的關係。
我喜歡艾莉緹與男孩間的對話,他們都能各自表述自己的意見、雖彼此會反駁對方的意見,但後續且重要是他們不限制對方所想採取的行動。像是艾莉緹想拯救族人,於是寫了一封信想確認自己的伯父家人是否還存在,男孩協助將信放到灌洞口,這舉動更展示了他們友誼的深度和互相信任。
身為母親角色的我,在陪伴孩子成長時總是相信他們能長出自己的力量去面對,就在我一次又一次慢慢地放手,讓他們開始能選擇、做決定開始~老實說這真的超考驗父母,要眼睜睜看的孩子跌倒失敗,除了事前不能嘮叨提醒、事後也不能幸災樂禍。像是這學期米粒在學習語文上感到很挫敗,我忍住將近一個學期,在期末考前才與他對話,讓他十足地體驗到「放棄的度日如年讓人更痛苦」的感受,也因痛苦了才能會生出「我願意」的改變動機。
因之中我始終相信得等到孩子願意改變,不然再多的提醒都是無用的~
#自然的平衡
借物的世界中是有其原則的,如觀察習性安全借物、只取所需、不拿重要物品等,書中描述父親胖德借用一根別針作為武器、一塊方糖或是一點茶葉時,會考量人類還有很多,他們永遠不會想念它。
而在書中最重要的轉折,就是男孩為了展示他的善意,提供了放在在櫃子上的娃娃屋物品,一個小巧的鍍金鐘、一個畫有花朵的小瓷花瓶、帶有真實頁面的微型書及一個真的能彈奏的小鋼琴等,在這些精美的物品中,也改變了艾莉緹一家簡樸的生活方式,最後因人類家中珍貴物品消失被發現,導致借物家族不得不搬家…
《借物少女》不僅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奇幻故事,更是一個探討勇氣、友誼、成長和文化理解的寓言。無論是喜愛冒險的年輕讀者,還是尋求深層寓意的成年人,都能在這個微型世界中找到驚喜和啟發。
展開
user-img
Lv.3
5.0
|
2024/06/26
十多年前進電影院看了《借物少女艾莉緹》的改編動畫電影,和書籍描寫的重心不太一樣,電影的基調是輕鬆的,甚至男孩也有機會跟艾莉緹一家告別;書籍雖然不能說沉重,但在一開始藉由梅阿姨訴說的故事開始,故事中的主角之一、男孩已經在邊境陣亡。
掉落在地上的物品怎麼會找不到呢?感覺用不完的東西(因為不是常常使用)卻突然用完了!以此開始,聊天的內容呈現一個未知的世界。

借物一族賴以生存的地方是老房子,居住的人年事已高,有固定且重複的作息,對於艾莉緹一家來說是安全的借物場所,能夠在人類看不見的角落來去自如;艾莉緹被父母拘束在家裡,長大之後對於房子以外的地方漸漸有好奇心,胖德和荷蜜莉也知道,隱瞞不可能長久,有的事情總要讓她知道,不能有一天他們出事了,唯一的孩子卻連怎麼借物都不知道。
每個孩子似乎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學習圖像、文字、認知,有很多的為什麼,以及「那是什麼?」的疑問,會因為一件大人來看是小小的事情而哭泣,也會因為一件小事感到開心,會想到門外的世界探險,未知和好奇似乎相輔相成。

從荷蜜莉絮絮叨叨八卦的內容裡知道,有親緣關係的親友們都已經不在屋子,只剩他們一家三口,『被看到』這件事對於借物一族來說是滅頂之災,因為太小,面對人類或是捕鼠的貓來說,幾乎沒有抵抗能力,只能逃跑或移民。
  危險的是,男孩因病入住對胖德是意外,被看見更是驚嚇,除了移民沒有其他應對方式,即便他們認為高大的人類只是提供物品給他們生存的奴僕,但那何嘗不是因為無知而產生的自大呢?代代相傳的理念很可能只是一戳就破的幻象。

艾莉緹是大膽的,卻不是無畏的,和男孩交談的過程她很緊張,周遭的風吹草動也讓她警惕,但男孩提到的世界讓她嚮往……世界之大,多的是她不知道的事。
男孩對於未知生物、並能和他交談的艾莉緹也感到好奇,雖然一言不合就說要把她折成兩半,也殘酷地表示總有一天只會剩下艾莉緹一個人,因為其他遷走的親族可能此生都不復見。

男孩對於艾莉緹一家像是豢養寵物一般,提供玩具傢俱、食物,時不時就把他們的天花板––對於男孩來說是地板掀開,投餵或是觀察;胖德對於輕鬆獲得想要的物資顯然是喜悅卻又煩惱的,畢竟引起人類的注意不會帶來好事,而荷蜜莉神經質的語句和尖叫也在日復一日中漸漸習慣突然掀開的天花板,甚至會要求男孩送來她想要的東西;只是,減少的食物以及物品變動的位置,引起了管家的注意,也給艾莉緹他們帶來危險,被抓捕或是驅逐。
男孩的哭鬧沒有帶來想要的結果,如果東西是他拿走的,她必須告知房主並教育;如果是有老鼠,那就是對於她管家職責的挑釁。

故事結束在捕鼠人進行抓捕,而男孩試圖施救的行動、卻因為要趕火車而離開。
艾莉緹一家是否獲救了呢?梅阿姨是肯定的,對於弟弟告訴她的故事,即使她從來沒有見過借物一族,但卻在弟弟曾經生活過的老屋中,看到了故事的脈絡。
借物一族是真的存在嗎?梅阿姨沒有給予肯定的答案,像是調皮的心突然復活,也或許是因為她沒有眼見為憑所以不下定論,無論是哪一種,都讓人好奇!

很喜歡梅阿姨說的一段話:「故事會不斷地延續下去,從來不會真正結束。只是有時候,故事告一段落了,人們不再說下去而已。」
我覺得是因為生活仍在繼續,故事也就不斷延續,只是無人訴說或關注,有一個句號出現就作為結束……但故事分明,尚未終結,未完待續。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24/05/05
這本值得一聊的元素其實不少,但彼此之間不一定是同一個話題,我這裡就分頭寫出希望不會太混亂。因為心得有點太長,完整版收錄在個人部落格,這邊取摘要

**雙層框架**

本書採用框架型敘事,且不只一層框架。故事本體透過每一層的框架敘事者層層轉述,似乎刻意提示讀者「當中的每一手敘事者都有不可靠之處」,來邀請讀者腦補與思考「某某某這樣說,但真的是這樣嗎?」從而產生某些趣味。

**那個(填空)的男孩**

不只是心臟病等開刀,小說版的男孩是「在印度出生,回英國唸書,有幾個比自己年長不少的姊姊,身體不是很好,九歲的時候得了風濕熱休學一學期到鄉下親戚家養病。」

最後「他在現今的西北邊境陣亡,還獲頒團長上校勳章」。

初次跟小小人少女攀談時,他跟少女談到認字的問題:「如果你在印度出生,你就會講兩種語言。如果你會講兩種語言,你就不會認字——認得不多。」

隱約讓人想起灣生日本人?或許他在英國與印度都有點異鄉客感,那麼最後究竟是以什麼樣的心情回到印度從軍呢?

**少女向前走**

這裡有一個聰慧的少女要擺脫這個困境:

> 爸爸媽媽從小就告訴她,天空是深棕色釘死的,上面有裂縫;家門口只有小小人成年男性才打得開的金屬格柵是為了防範老鼠入侵。

> 只有男小小人才可以出去借東西,你跟媽媽就待在家裡等跟做家事就好。

但它是又不只是少女往前走的劇情,故事裡指出了爸媽這樣關她的現實原因,而且爸媽在故事很前面的地方就承認了「其實我們也知道,小孩很聰明,這樣騙不了永遠」

無視其成因把規則完全打翻,或者不探究根本地蒙著眼睛墨守,都不是什麼好事情。重點在於正視其原因,找出一個風險和好處大家都能接受的平衡點或解決方案。合理的懷疑人類有機會找貓來屋子裡「捉老鼠」的時候,如果主角真的只停留在「我不怕!我喜歡貓咪!我不管我要出去!」的哭鬧打滾,換成我也很想打斷她的腿關起來。

但還好那段應該只是氣話,艾莉緹跟爸媽找到了一個能夠平衡的妥協了。

**是米蟲?還是吉祥物?**

這裡可能是小說跟動畫差別最大的地方。其實小說版不是只有「啊小小人好有創意他們偷啥來用我都不介意等著看有啥妙用」,在小說裡,對小小人來說,人類/巨人的存在就是為了小小人而存在。小小人「借東西」不算偷,從遺失的帽針、掉落的鉛筆、到閒置在梳妝台上的寶石手錶,只要人類/巨人最後相信是自己糊塗弄丟,或是怪罪到其他人類身上(比如倒楣的僕人),就完全沒有問題。

這想法乍看很分裂,畢竟如果人類是為了小小人存在,那他們還躲人類躲啥?但想想這其實跟古時候的基督徒即使有「猛獸會吃人」的常識和防範,也還是相信「動物都是為了人類而存在」相似。

看故事裡小小人媽媽怎麼用八卦語氣嘴其它已經搬走的小小人鄰居,我會懷疑其實小小人的設定在影射某種社會上不事生產的(落魄)貴族。以前有過一些好年代,但現在時代變了,隨便亂拿是會引起革命(追殺)的。

因此當借物者們開始對男孩提出閒置娃娃屋家具以外的要求,動到客廳展示櫃裡的擺件時,也就是在逼一直覺得可疑的女管家出手了。

那可不是動畫裡的「小小人欸好興奮!我要抓來養跟展示!」,而是「這個家裡有賊,如果是老夫人在開我玩笑嫌我沒在看,我會證明自己;如果是那男孩,他需要被教育;如果是其他僕人,那就必須被開除;而如果是穿衣服的老鼠……」

畢竟之前的女傭就是因為家裡丟東西被開除的,她這樣很合理……不過或許作者來自發動光榮革命的英國,而不是大革命的法國,所以她的答案大概比較接近:

養幾個吉祥物很風雅,但吉祥物貪心過頭還是會出事。

跟前面女主角反抗爸媽的課題一樣,這裡其實有些「Yes, but....」可以討論。

> 保護小孩很好,但過度保護會出事;
> 反抗限制的規則很好,但需要先看清規則原本成立的原因;
> 米蟲的存在有時難以容忍,但把整個家大動盪的翻過來殺她們真的有必要嗎?
> 小男孩出自善意卻毫無節制地提供資源,是否養成了貪心,或因此陷家中僕人於不義?

總的來說我覺得這本真的非常的棒,但目前看到的其它心得大概都只集中在「好有創意喔好可愛喔」,我覺得真的是非常可惜 推薦給大家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與每個奇想相遇】兒童故事小說展~遨遊文字世界6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懸疑推理小說展(止)
  • 橡樹林全書系
  • 性別主題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