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

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

  • 定價:390
  • 優惠價:79308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04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獻給與我背靠背相挺的革命戰友 幸佳慧

一位戮力為兒童人權發聲的醫師。
一本停留在她心上整整十年的書,這是李佳燕醫師為全台灣孩子所寫的書。

你的孩子真的是過動兒嗎?有沒有可能是其他原因?
我們有沒有看到孩子真正的困難與需求?
──反對輕易診斷、用藥的李佳燕醫師,心疼地大聲疾呼──

各界人士一致推薦。

【特別企劃】當老師說:「你的孩子是過動兒,去看診吧!」父母怎麼辦?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從定義到藥物,從診斷到處置,
從來就不是一個單純的醫療問題。
它與家庭的教養、學校的教育、社會如何看待孩子
以及其價值觀,密不可分。

  ‧佳燕醫師問孩子:「既然你那麼討厭吃過動症的藥,為什麼從小到高三,還是繼續看診、吃藥呢?」
  孩子說:「因為從小到大,媽媽只有帶我去看病時,才會對我笑。」

  ‧一位母親哭著說:「我只好拜託孩子,上課不要再講話了,但孩子就是做不到,我只好在他的嘴巴貼上膠布……」

  ‧「有錢帶出國讀書,沒錢留台灣吃藥。」──一位精疲力竭的母親。

  當孩子在座位上坐不住、頻頻講話、功課經常無法完成、考試分數差、和同學打架、嗆老師……這些惹大人不悅的行為,背後的原因可能很多,從睡眠不足,孩子躁動,到早餐喝含咖啡因的奶茶,孩子過於興奮,又或剛上小一,還不習慣與幼兒園不同的上課方式,甚或與家長的教養或老師的教育有關,且還可能是多重因素的交織,只是在台灣的教育場域裡,容易簡化成:老師請家長帶孩子去看醫生,而在問診及做完量表後,孩子開始服用過動症的藥。

  佳燕醫師長年關注兒童人權,甚至為傾聽孩子心事,她將診所的下半天空出來,專注與孩子談話。今日,她以萬般心疼也心痛的心情寫下這本書。

  關於過動症,佳燕醫師並非反對看診、用藥,她有疑慮的是輕易診斷與用藥,而本書,除了她看診的案例,更多的是援引國外醫師與專家學者的研究及著作。另外,佳燕醫師認為哪怕是有過動症傾向的孩子,她也希望大人能看見孩子其他的天賦;因為當一個孩子被肯定而有信心時,他就能活出屬於自己的價值與意義。

  佳燕醫師的提醒:
  1.我們是否窄化了「正常」的定義?
  2.當教育、教養有問題時,解決方法是要孩子看病吃藥來適應,還是改變教育、教養的方式?
  3.使用藥物讓孩子聽話、變乖,是否剝奪了多元發展的可能?
  4.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診斷,似乎撕掉了孩子「壞小孩」的標籤,卻也貼上了另一個「病態」的標籤;一個簡單的藥物治療,孩子看似狀況有「進步」,大人滿意,小孩少受苦,卻分不清用藥前還是用藥後,才是孩子的原貌?用藥後,孩子是更有自信,還是徹底毀了自信?
  5.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牽涉到教育問題、家庭問題,甚至整個社會的互動與價值觀,更與台灣的大人如何看待孩子,息息相關。
  6.面對家庭的功能、學校的角色和社會的運作,隨著時代變遷,在瓦解、重塑、翻轉中,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從定義到藥物,從診斷到處置,從來就不是一個單純的醫療問題,尤其處在重視兒童人權,營造多元社會的趨勢,未來更不會是。

一致推薦

  ◎王秀雲(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人文暨社會醫學科教授兼主任)、陳志恆(諮商心理師)、郭駿武(台灣親子共學教育創辦人)撰推薦序

  ◎史英(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米米(迷路&爆走的媽)、李家雯/海蒂(諮商心理師)、吳嘉苓(台大社會系教授)、林啟禎(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董事長;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特聘教授)、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胡展誥(諮商心理師)、翁士恆(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副教授)、陳清圳(雲林縣立樟湖生態中小學校長)、曾凡慈(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黃志中(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人文及教育學科副教授;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高雄市政府衛生局局長)、楊力州(紀錄片導演)、楊巧玲(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一致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台灣的小朋友,無論是不乖、不安靜、成績不符合家長、老師期待,或是各種怪奇的原因,往往被中小學或幼兒園老師建議去看醫生。他們有的填了量表,有的在診間不到十五分鐘,輕而易舉地就獲得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的身分。然而,在所有獲得ADHD身分的小朋友中,有多少是名符其實?有多少ADHD只是一塊掩蓋其他問題的黑布?有多少是高度競爭的社會中,焦慮的父母(通常是母親)、威權而失靈的教育、對小孩有偏見的老師,以及彷彿速食的醫療,所打造出來的?不可諱言,有些小朋友確實需要醫療(我所認識的精神科醫師也大多是很嚴謹的),但是有更多ADHD小朋友是社會缺乏教育(養)理念、缺乏時間、缺乏耐心、缺乏容忍、缺乏思考之下的受害者。──摘自王秀雲(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人文暨社會醫學科教授兼主任)推薦序

  ◎仔細想想,李醫師說得有道理:「我們根本不把孩子當孩子看」。孩子需要從玩耍中學習與成長;我們卻要孩子從很小開始,就遵循繁瑣的社會規範,連怎麼玩都由大人主導與安排,完全剝奪了孩子的天性與「自由玩樂」的內在需求。
  或許,不正常的是大人,需要被治療的是整個社會。
  殷切期盼,《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這本書能被更多人讀到。這本書會為你帶來全新的視野,讓你知道,你可以從截然不同的角度,去欣賞孩子的分心、過動或衝動,帶著孩子去開拓異於主流但卻屬於他自己的道路。
  甚至,任何不被社會主流所接納的身心特質,都有值得賞識之處。大人的眼光改變了,孩子才有機會找到屬於自己發光的舞台。──摘自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推薦序

  ◎李佳燕醫師從醫學的專業提醒:先從孩子在生理上的發展基礎開始,再瞭解不同階段兒童發展的特徵與行為,然後看見自身家庭教養方式對孩童的影響,最重要的是瞭解孩子的特質與興趣,不要以一時或威權、功利價值為基礎的行為觀察,輕易地對孩子貼上各種標籤。──摘自郭駿武(台灣親子共學教育創辦人)推薦序

  ◎究竟孩子的哪一些表現,讓老師會有這樣的認知?若從老師端知道孩子發生某些事件,請先不帶譴責、有耐心地詢問孩子,傾聽孩子。孩子每一個讓老師擔心的行為,也許背後都有老師並不知曉的緣由,因此讓老師錯誤解讀了孩子的行為。事後,就可以再和老師溝通,讓老師能更理解孩子。
  不過,如果孩子之前的老師,從未懷疑過孩子有過動傾向,那麼,請詢問孩子以前的老師,他所瞭解的你家孩子,並請老師告知從過去的經驗中,與孩子互動最好的方式,好讓你能轉告現任的老師,可供老師參考。
  其他,如孩子安親班的老師、美語補習班老師、各種才藝班的老師等等,都是可以諮詢的對象。
  也請詢問孩子從小看診的小兒科醫師或家庭醫師,就他們所認識的孩子,給你意見,以協助你提供老師其他面向的觀察。──摘自【特別企劃】當老師說:「你的孩子是過動兒,去看診吧!」父母怎麼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佳燕


  畢業於高雄醫學院,目前為傳家家庭醫學科診所負責醫師、「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發起人、《人本教育札記》專欄作家。

  佳燕醫師希望社會對於過動兒的判定應該更加謹慎,不能把孩子的不當行為全部歸因於腦部生理問題,大人們更應該先審視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與態度,反省調整對孩子的期待與要求,甚至整個社會提供給孩子的成長環境,都需要被檢視。佳燕醫師對於現今教育與教養現場,害怕差異,無法忍受自主意見,且仍存在諸多非必要的規訓與命令,感到痛心疾首,並比喻為是在製造罐頭小孩的工廠。

  曾經擔任2016、2017年「大大親子影展」策展人,已出版《帶孩子到這世界的初衷──李佳燕醫師的親子門診》、《親愛的大人──其實我沒有那麼壞,我只是靜不下來》(與幸佳慧合著)。

  另外,由楊力州導演監製、林皓申導演所執導的怪咖系列《還孩子做自己》紀錄片,完整紀錄佳燕醫師戮力打破社會對過動兒的既定印象。

  紀錄片連結:youtu.be/KE3X_n2VFNw

  粉   專:
  李佳燕醫師,reurl.cc/Ge8xA3

  私密社團:
  ‧李佳燕醫生親子社團-螳螂媽媽團,reurl.cc/9VeGDa
  ‧「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goo.gl/wMYhVk
  ‧「還給孩子做自己,拒絕孩子變罐頭蒐集adhd的小故事」,reurl.cc/DmzylN

  ★「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以關注兒童人權,兒童之教養教育,以及過動兒過度診斷與過度用藥的議題的組織。聯盟以拍攝紀錄片,環島進行演講,開辦研討會,建構網站,舉辦影展,辦各種工作坊等方式,呼籲尊重兒童人權,珍惜兒童特質,還孩子做自己。
 
 

目錄

【特別企劃】當老師說:「你的孩子是過動兒,去看診吧!」父母怎麼辦? 010
【推薦序】為小朋友倡議/王秀雲(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人文暨社會醫學科教授兼主任) 015
【推薦序】需要治療的不是孩子,而是這個社會/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019
【推薦序】不要有罪惡感,這不是你的錯!/郭駿武(台灣親子共學教育創辦人、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023

輯一 打破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定見
一、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032
二、重新思考「什麼是小孩」 036
三、大人怎麼看待小孩? 039
四、什麼樣的孩子會被認為是注意力不足過動兒? 042
五、從兒童的角度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044
(一)哪一些症狀會被認為是注意力不足呢? 044
(二)哪一些症狀會被認為是衝動型過動呢? 049
(三)要構成疾病,還必須符合以下的條件: 053
六、顛覆主流對過動兒的定義 055
七、說是腦部生病,不好嗎? 057
八、只是建議給精神科醫師評估一下,有什麼關係?! 061
九、當過動症成為解釋孩子「不乖」行為的主流…… 064
十、診斷與服藥,只有正面的好處嗎? 070
十一、是誰汙名了「注意力不足過動兒」? 075
十二、關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不是只有一種說法 079
十三、關於「正常」與「不正常」 086
十四、過動症診療的不確定性 091
十五、這些孩子可能被誤以為是「注意力不足過動兒」,但還有許多情況,被誤以為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097
十六、是孩子有問題,還是教育、教養失去了靈魂? 134
十七、迎接新世代 139
十八、請為孩子這樣做 148

輯二 當孩子看起來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傾向
一、    基本款:生活上的協助──睡飽、吃好、動夠、玩開心 152
二、初階:瞭解什麼是小孩 168
三、進階:瞭解你家的小孩 188
四、看到孩子的亮點,守護孩子的自信心 229
五、創造並設計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與互動 244
六、看到孩子的多元,給予多元的對待空間 260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4063659
  • 叢書系列:catcher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 x 20.8 x 1.36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書籍延伸內容

過動兒如何能夠發光發亮

 

內容連載

九、當過動症成為解釋孩子「不乖」行為的主流……

當孩子出現不守規定、造成大人困擾的行為,大人直接將孩子推進醫療體系處理。服藥之後的孩子,變得順服許多,上課不再搗蛋或放空,回家也能順利把功課完成,看似功德圓滿。

孩子不乖,不是家長失職,不是家長沒有管教小孩,把小孩養壞了,當然也不是老師不會教學生,把學生教笨了。是因為孩子的腦部生病了,生病當然要看醫生,看醫生當然要服藥。一切都歸因於孩子腦部器質性的疾病,並不是孩子壞,而是孩子生病了。

既然是生病,自然與教養無關,所以,家長管教孩子的方式、態度與價值觀,毋須改變;也與生活無關,因此睡眠不足、缺乏運動的生活安排,也不必調整;與教育無關,只重視學科考試分數排名,輕視美勞、體能、創意、生活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的學校學習方向,照常持續運作;不准學生質疑,不喜學生發言,像軍隊一樣的秩序管理要求,還是如舊進行。

而孩子服藥之後,成績可能有進步,上課不再常被老師處罰、責備,因此增長了孩子的自信心,不再背負「壞學生」的汙名。

服藥帶來的好處,證明孩子是腦部生病,不是孩子壞,故意調皮搗蛋。

看起來,大人們完全不必做什麼重大調整。透過以上的診斷與治療,即能減少孩子被貼標籤、被汙名,整個處置過程,單純扼要,孩子、家庭與學校三方的處境,都能獲得重大的改善。

這可能是部分的事實,但是,絕非全部。
 
焦急、憂傷的父親

有一位父親特地前來找我,希望我能和他才讀幼兒園大班,已經被診斷為過動兒,開始服藥治療的孩子聊聊。

焦急、憂傷的父親流淚地說:「拜託李醫師看看我的孩子,讓他知道他不壞,他很棒。他已經認為自己就是有病,完全失去自信了啊。」
 
我曾經在一場針對過動兒家長的演講中,問過被診斷為過動兒,也跟著來聽講的一群小學生:「你們喜歡被說是腦部生病的過動兒,還是被說是調皮搗蛋?」結果這十幾位小學生異口同聲,大聲地回答我:「調皮搗蛋!」

瞭解孩子的人,對這樣的答案,應該一點也不意外。

是的,對孩子而言,「腦部生病」可能是更汙名、更抬不起頭的標籤。生病,必須博取他人的同情,是會被同儕嘲笑的弱者。而「調皮搗蛋」可不同了,調皮搗蛋雖然會被大人處罰,卻有一種類似《海賊王》的梟雄霸氣。那不是弱者,那是草莽英雄。

會員評鑑

5
3人評分
|
3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
5.0
|
2023/08/31
|
電子書

我是一個過動兒的母親,作者書中內容恰如其分完全符合我的心聲,但很多時候不是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就能抵抗外界的制約與教育體制。

我的孩子今年11歲,剛進入小學時,我也時不時的被老師催促著要帶去診斷,倘若不服藥便要求孩子轉學,這過程中我與老師對抗許久,當然家庭關係日漸失衡,所以就做了許多功課與聽取醫師建議。

第一間醫院也是拿著評量表讓學校老師、安親班老師、媽媽填寫,等待下次回診後,醫生就說先服藥看看,當下我的反應覺得不可思議,一張評量表就可判定孩子需要服藥,在這個過程中我與醫師討論很久,最後醫師卻丟一句話,學校的體制需要遵守。

第二間醫院是透過朋友介紹而去掛號的,這次的程序感覺比較有誠意,但最後醫師卻判定【疑似注意力不集中】,需不需要服藥就由家長做決定,雖然媽媽拿著藥,卻沒有勇氣讓孩子吞下。

等到孩子上五年級之後,因為課程內容越來越難,看著小小的身軀對抗著複雜艱難的課程,這一路上跟得非常辛苦,當然也被導師找了不少的麻煩!

直到五年級暑假(就是今年),我終於鼓起勇氣去了第三間醫院,這次我真的選擇讓孩子服藥,不過結果卻讓我們有點吃驚!

孩子服藥後,學習狀況漸入佳境,之前教導孩子的英文老師,覺得跟往常不太一樣,不但專心度提升、課程也能順利進行,短短兩個月暑假卻可以穩紮穩打的將課程上完。

自此媽媽親眼看見一名習得無助感的孩子,變得越來越有自信。這時媽媽不禁的隨口問一句孩子,會不會怨恨媽媽沒在第一時間讓你服藥?

孩子卻說我知道媽媽不讓我服藥是為了我的身體健康著想,其實當媽媽聽到這裡時,真的覺得孩子其實都一直理解媽媽在做什麼!

說到這~~真的很感謝目前的這位醫師,因為醫師對我們母子倆說,字跡漂不漂亮不重要,因為以後大家都是用打字的,成績好不好不重要,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而最重要的是如何幫助孩子的親子關係,還有身體健康最重要(因注意力不集中也有可能會造成身體意外),若吃藥的副作用會造成食慾不振,導致體重下降,醫師卻二話不說的將藥劑調降,並找出雙贏的方式來幫助孩子。

其實媽媽最大的願望就是趕緊幫助孩子融入學校教育體制,但身上唯有的熱情特質不要消滅,因為這個世界不缺聰明的頭腦,但缺乏有溫度的靈魂。

希望我們能活出有溫度的靈魂和一顆善解人意的心。
展開
user-img
5.0
|
2023/07/14
劇透警告

當我興致勃勃地告訴朋友關於這本新書的出版訊息時,朋友淡淡地告訴我:「要讓過動兒被欣賞很難吧?」為何朋友會抱持著不甚樂觀的角度來評論呢?因為她自己也有一個被診斷為輕微注意力不足的孩子,她完全能理解做家長的身心疲累,當自己都有感於教養的困難時,怎麼敢奢望外人能以欣賞的眼光看待過動兒呢?

我們都知道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但卻不能接受孩子不遵守大人設下的安靜按鈕,我們彷彿是在訓練孩子成為社會產物下的機器人,依循著既定的步驟做相同的事,若有一個孩子脫了序,我們就猶如驚弓之鳥般感到恐懼,並且試圖讓他步入「正軌」,而忽略了每個人的存在都是獨一無二的。

當我得知李佳燕醫師出版《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這本新書,腦中浮現的第一個念頭是太有勇氣,相信很少有醫師願意以如此懇切的態度去直指對過動兒診斷的輕率,以及點出該看診的應該是大人而非孩子,光是站在孩子的立場發出不平之鳴,就足夠令人肅然起敬。

身為一個高敏兒的母親,我非常能體會被催促帶去看醫生評估的心情,明明翻遍了國內外許多書籍,也請教過專業的小兒科醫生,都可以證明高敏感只是一種「先天特質」,但仍舊被許多人認為是「疾病」應該去就醫。就拿前陣子孩子腸胃不舒服為例,當時醫生表示要孩子做超音波檢查,孩子因為恐懼而當場爆哭,沒想到站在一旁的護理師隨即用嫌惡的眼神告訴我:「這個要帶去看兒童心智科,以後一定會拒學。」

我事後回家思考了護理師的這番話,簡直感到不可思議,竟然堂堂有護理師在醫師面前擅自對病患家屬作出明確診斷,而且把孩子對於陌生儀器檢測的恐懼感連結到「拒學」,完全是沒有邏輯的妄自揣測,事後還跟孩子說:「因為你不配合,所以沒有貼紙。」

在大人的眼中,孩子只要順服大人所設下的規則才是「正常」的,否則就有可能以後變成社會的害蟲,我總認為這樣的思維不僅代表著威權,也同時充滿惡意。日本小說家村田沙耶香的作品總是在探討所謂的「正常」與「不正常」,也在作品中預告了過往的「不正常」在未來都可能變為「正常」,所謂的「正常」或「不正常」的標準是取決於多數人的價值觀,而不被多數人認同的特質與行為就必須被「強制矯正」嗎?有沒有另一種選擇可以讓所有人適得其所呢?

一個孩子的行為背後不見得只有一個原因,很多時候是多重因素所造成,甚至是父母及老師的教養態度所導致,但我們總是把問題的根源直指孩子,只想把孩子的表面行為「矯正」,而吝於給孩子成長發展所需要的時間與空間,很認同李佳燕醫師在書中的一席話:「孩子喪失自信心的過程,會發現關鍵不在孩子自身,而是周遭大人營造的氛圍。」

李佳燕醫師在書中藉由許多正反的案例來向讀者闡述一個孩子是否被視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很大原因在於「大人看待孩子的角度」。也在書中提及當換了一個老師或醫生,原本有病都變成沒病,我想就在於大人是否抱持著較為接納包容並尊重個體差異的同理心吧!

當然,這本書絕非倡議堅決不用藥,也不是非得要把所有確診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從這個疾病中解放,而是呼籲所有大人們是否能先不以有色眼光去評斷孩子,而是認真花時間去陪伴並傾聽孩子的心聲,並且用正確的教養方法去引導孩子,最重要的是耐心等候孩子散發屬於他們獨特的光芒。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23/07/09

以宏觀角度看待孩子,此書讓被社會壓得喘不過氣的父母轉換心態與觀念,過動其實是一種個人特質,給與其愛與時間,便可以漸漸成長。過動兒的家長和老師需要這本書喘息;普羅大眾更需要看看這本書,轉換角度與思維,溫暖充斥心頭。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與每個奇想相遇】兒童故事小說展~遨遊文字世界6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