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理測驗的用途與影響
主題1A:心理測驗的本質與使用
一、測驗的影響
二、測驗的定義
三、測驗的進一步區分
四、測驗的類型
五、測驗的用途
六、影響測驗健全性的一些因素
七、測驗施行的標準化程序
八、測驗施行的適宜程序
九、施測者的影響力
十、受試者的背景及動機
假使你問一般民眾「你對心理測驗知道些什麼?」他們可能提到一些事情,像是關於智力測驗、墨漬測驗,以及廣為熟悉的MMPI這類「真-偽量表」等。大部分情況,他們對測驗的理解將是集中在「量化智力」和「偵測人格問題」上,因為這是關於測驗在我們社會中如何被使用的一般觀點。當然,測驗所涵括的不只這少許事實,人格和智力的測量依然是心理測驗不可或缺的台柱。然而,現代測驗編製者已針對多元化而富有想像力的目的開發許多種類的測驗,有些甚至是測驗的早期開拓者所預期不到的。這一章的目的是討論心理測驗的多樣化用途,也審視這個行業的倫理議題和社會影響。
一、測驗的影響
從出生到老年,我們在生活的幾乎每一個轉捩點都會遇到測驗。嬰兒在出生後不久接受的第一份測驗是「Apgar測驗」,它是對心跳、呼吸、肌肉張力、反射感應性及膚色等施行快捷而多變項的衡鑑(Clarke-Stewart & Friedman, 1987)。整體Apgar分數(從0到10)有助於決定是否需要任何立即的醫療關注。稍後,先前在Apgar測驗上拿到低分的幼兒可能需要接受發育障礙的衡鑑。學前兒童可能接受「就學預備性」測驗。一旦學業生涯展開,每位學生在畢業之前需要承受數以百計(或許千計)的學術測驗,更不用提關於學習障礙、資賦優異、職業興趣及大學入學等可能測驗。畢業之後,成年人可能面對工作應徵、駕駛執照、安全許可、人格功能、夫妻相處、發展失調及大腦機能障礙等測驗──幾乎無止境的一份名單。有些人甚至在晚年面對自己脆弱的一項無禮對待,即透過測驗決定他們管理財務的行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