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忽必烈的獵豹:八百年來的中國與世界

忽必烈的獵豹:八百年來的中國與世界

Great State: China and the World

  • 定價:580
  • 優惠價:79458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2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漢學家卜正民重磅鉅作★★

一部創新的、顛覆傳統的歷史論述
爬梳中國與世界之間近八個世紀以來的關係
了解中國對外擴張背後的「大國」邏輯

  「本書是第一本中文版,說不定也將是唯一的版本。」

  「……我主張我們不要再把『中國』當成是始於西元前二二一年、終於一九一一年的大一統帝國;我主張我們不要再把『中國』當成隨著一個又一個世紀、一個又一個朝代複製貼上再生的政權,好像船過水無痕一樣。」——卜正民,〈臺灣版序〉

  「卜正民教授以他淵博的學識、辛勤梳爬各國史料的功力以及對圖像資料的解讀,述說著一個個精彩的天方夜譚般的故事,為我們編織出一個光彩斑斕的大國與世界的嶄新圖像。」——李孝悌(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講座教授)

  繪於1280年的〈元世祖出獵圖〉,這幅畫蘊含著忽必烈希望世人如何觀看他的涵義,不同於以往正襟危坐、死氣沉沉的中國皇帝畫像,忽必烈特地請人畫了他在打獵的肖像,呈現出他威風的英姿和旺盛的統治企圖心,而「大國」(great state)觀亦自此成形,並深植中國。

  過去八百年來,中國與外界的關係紛亂不斷。這段歷史始於忽必烈建立大元國,派出麾下蒙古大軍征服中國,將中國與整個世界鎖在一起,改變了整個亞洲的權力與服從規則。正如卜正民所強調,十三世紀蒙古占領中國一事,不僅徹底打亂中國的體質,其影響可說至今仍然能感受到。而擾動的關鍵,就在於蒙古人改變了中國人設想國家權力的方式。中國由此搖身一變,化為馬可.波羅在遊記中描繪的全球大國。中國的疆域大致在元朝立朝時確立,儘管此後朝代依然遞嬗,但中國仍繼承前朝掠奪之疆域至今日,並對「失土」虎視眈眈。

  卜正民以忽必烈的肖像畫、伊兒汗國的青王妃、瘟疫、朝鮮馬商、海盜、傳教士、喇嘛乃至通敵者等十三個切入點,捕捉橫跨七個世紀的十三個瞬間,重新建構出元到民國的大國圖像,以及中國與世界之間的歷史互動。這是一段前所未聞的中國歷史,也是一部以中國為軸心的世界史。

媒體讚譽

  卜正民⋯⋯對資料的掌握令人欽佩,而他不時表達對於中國歷史常見誤解和晚近中國外交政策的批評時,最是出色。──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牛津大學教授

  卜正民提出了一個優雅而令人信服的論點,解釋為什麼我們應該關注中國人心態中世界主義的那一面。──芮納.米德(Rana Mitter),牛津大學教授

  用別出心裁的手法,窺探一個飽受誤解的國家。──《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閱讀這一本重要而獨特的書令人非常愉悅,它以一種非正式、時常閒談但始終學術的風格,涵蓋了近千年的中國歷史。──《泰晤士高等教育報》(Times Higher Education)

  卜正民在書中展現了扎實的學術基礎,又巧妙地使用各種地圖⋯⋯以此說明他對中國自古代以來與世界事務交織的描述,這些描述沒有爭議;但也說明了他對當今中國國家真正起源之觀點,這個觀點卻顛覆傳統。──倫敦書評(London Review of Books)

  歷史的跫音之所以在每一個國家裡,每一種文化中迴盪,泰半是因為天註定的人類本能,讓他們以特定方式回應類似的境遇。但卜正民在這本絕佳的新作裡主張,如果場景是在中國,除了適才提到的人類天性,還有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層面影響了歷史的共鳴。本書之所以能夠服人,多少是因為卜正民表達論點時分寸拿捏得很好。他雖然沒有高聲疾呼,沒有主張「中國當前採取的行動從歷史中便可見一斑」,但有心的讀者想必不會漏掉古今之間的雷同處。──《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一段令人目眩神迷、雀躍莫名的旅程……。理解今日世界的關鍵,在於理解中國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中國如何為其行動提供理據。這本書為今日,也為所有人的未來提供了無法忽視的教訓。──《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卜正民(Timothy Brook)


  1951年出生於加拿大多倫多市,享譽世界漢學界的史學大家,師從孔飛力教授,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曾任教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伯達大學、多倫多大學、史丹佛大學等校,擔任過英國牛津大學邵氏漢學講座教授、美國亞洲學會前任會長。學術視野廣闊,主要從事亞洲歷史和文化的研究,研究領域涉及明代社會文化史、全球史。

  主編並參與撰寫六卷本《哈佛中國史》,著有《縱樂的困惑》、《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維梅爾的帽子》、《社群.王朝》、《掙扎的帝國》等書。

譯者簡介

馮奕達


  專職譯者。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世界史組碩士。譯有《風之帝國》、《天空地圖》、《大人的地圖學》、《她的世界史》、《帝國何以成為帝國》、《全球史的再思考》、《帝國與料理》、《帝國城市》、《不曾結束的一戰》等十餘本書,以及多篇談二戰東亞、殖民地戰犯與日本去帝國化的論文。
 
 

目錄

地圖
推薦序  嶄新的大國圖像  李孝悌
作者序
臺灣版序
緒論  萬國(溫哥華,二〇一九)
 
大元國
第一章  大汗和他的肖像畫家(上都,一二八〇年)
第二章  青王妃與伊兒汗(大不里士,一二九五年)
第三章  瘟疫(卡法,一三四六年)
 
大明國
第四章  太監和他的人質(錫蘭,一四一一年)
第五章  歷劫歸來者與朝鮮馬商(浙江/北京,一四八八年)
第六章  海盜和官員(廣州,一五一七年)
第七章  英格蘭人與金匠(萬丹,一六〇四年)
第八章  傳教士和他的受牧者(南京,一六一六年)
 
大清國
第九章  失土之民(長江三角洲,一六四五年)
第十章  喇嘛與大將軍王(青海,一七一九年)
第十一章  商人和他的僕人(奧斯坦德/廣州,一七九三年)
第十二章  攝影師和他的苦力(約翰尼斯堡,一九〇五年)
 
民國
第十三章  通敵者和他的律師(上海,一九四六年)
 
尾聲  一百九十三國(紐約,一九七一年/基多,二〇一〇年)
注釋
圖片版權
 

推薦序

嶄新的大國圖像
李孝悌(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講座教授)


  從《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成》一書之後,卜正民教授的著作就開始展現恢宏的視野,逐步將中國史置於全球史的角度下來觀察。《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對晚明的富庶和商業的繁盛有超越前人的深入描述,讓我們從歐洲商人前仆後繼的湧入中國,從貿易有無中獲取鉅利的歷史重建中,豁然驚覺原來晚明中國就像當代中國一樣,是一個巨大的商貿市場磁吸機。《維梅爾的帽子》和《塞爾登先生的地圖》則分別追溯了十七世紀中國和荷蘭以及東亞、東南亞地區的海外貿易。

  在這本新著《忽必烈的獵豹:八百年來的中國與世界》中,卜正民教授另闢蹊徑,跳脫海外貿易的框架,別具創意的挑選了忽必烈的肖像畫、伊兒汗國的青王妃、瘟疫、朝鮮馬商、海盜、傳教士、喇嘛乃至通敵者等十三個切入點,重新建構出元到民國的大國圖像,以及中國與世界之間的歷史關係。

  作者在序言中特別指出本書的兩個基本論點:一,無論是過去或者我們身處的今日,中國向來都是世界的一環。這個觀點可說是卜正民教授這個世代的學者普遍的看法。二,引導今日中華國家的基礎原則,並非確立於秦漢,而是奠定於十三世紀,蒙古併吞中國,建立大元帝國之際。蒙古人打破了中國既有的朝代循環模式,建立了「大國」這個概念。作者在此毫不諱言地表示,「『大國』式的中國」,是一個全新的想法,而這個想法的主要創始人就是作者本人。大元國、大明國、大清國最具體地顯現了這個概念。

  由於作者講述的十三個故事或歷史瞬間,大部分跳脫了我們對中國史既有的認識,在開始進行這些探索前,作者擔心我們在這些陌生的疆域中迷失了方向,所以特別強調「本書裡的一切,都是以國家為背景,以國際為脈絡,以全球為範圍」。

  就像康熙、乾隆等清朝皇帝更喜歡景色怡人的承德避暑山莊,一年有半年的時間在此處理政務,接見使節。忽必烈雖然營建了讓馬可.波羅瞠目結舌、讚歎不已的大都北京,但他更喜歡待在他費心營建的上都開平,統治他建立的龐大帝國,並時時擔心占星師預言的南方的叛亂。「忽必烈跨坐長城內外,也跨坐於這種窘境」。長城以南的中國世界,他經歷二十年的戰爭才納入統治。長城以北則是他出生、繼承的世界。對這個「地高、井深、星大」的世界,忽必烈知之甚詳,也鍾愛無比。他不打算放棄這個世界,只端坐在中國的王位上。為了應付兩個世界的鴻溝,決定同時住在兩個世界。每年春天,他帶著所有的高官前往上都,住七個月,接著南返大都,停留五個月。

  忽必烈對上都的愛,可以從他的畫師劉貫道掛軸畫上清楚看出。在這一幅新中國的景象中,包括大汗、馬可.波羅、非裔太監、黑人持杖者,沒有半個中國人。蒙古人的征服不僅將這個國家置於外國的控制下,還把世界帶進了中國。作者就從忽必烈這個我們既熟悉、又不太熟悉的帝國大汗開始,把我們帶入一個個陌生的世界圖像中。

  大元國除了建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也為此後中國政權的行政、制度留下深遠的影響。另一個完全出人意料的全球性影響,則是在一三四六年引爆了席捲歐亞的大瘟疫。占有東歐和中歐的金帳汗國(欽察汗國)為了獲得奢侈品,所以容許與義大利人的貿易。一三四二年,一個義大利商人當街侮辱了一名蒙古貴族。新即位的大汗決定重懲位於黑海河口的義大利貿易口岸,義大利商人逃往克里米亞半島南岸的卡法,蒙古軍隊在一三四四年進行了曠日廢時的圍城戰。兩年後,金帳汗國的士兵開始生病。圍城的士兵毫無預兆地瓦解,病魔每天殺害上千上萬人。但在蒙古人放棄卡法前,他們展開了致命性的報復行動——把屍體放在從中國人學來的攻城投石器上,拋進城裡。鼠疫很快的向歐洲蔓延,時伏時起。

  不過我們如果將場景從疫情拉回商貿,從中國本土跳到東南亞,我們看到的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全球史圖像。一六○三年英國商人史考特抵達南中國海域時,葡萄牙人已經占據了中國南海岸的澳門,西班牙人在他們稱之為「菲律賓」的呂宋島馬尼拉擁有據點,荷蘭人則於不久前在萬丹建立基地。一度屬於亞洲內部的貿易體系,至此已經演變成國際貿易體系。萬丹城吸引了來自整個東亞與南亞的商人與勞工,中國人則是最主要的貿易與技術勞工群體。這群來自福建與廣東的移民,控制了幾乎整個對東亞的貿易,並和福建、廣東沿岸的海盜、居民、商人、軍人與官員建立了龐大的網絡體系。

  大元朝雖然倏忽即逝,但蒙古強大的軍事力量,一直對明清兩朝構成嚴重的威脅,明朝前期的「北虜」問題,讓明成祖將創建不久的大明帝國首度遷往北京,並五度親征塞外。康熙也三度深入漠北,消滅了心腹大患噶爾丹,並視之為個人曠古未有的功業。

  噶爾汗雖然自殺身亡,蒙古的威脅卻未隨之而去。他們轉而利用宗教為媒介,和西藏人建立聯盟。清朝在正式派兵占領西藏前,也試圖用宗教拉攏西藏。順治皇帝首先在北京建立喇嘛廟西黃寺,作為達賴喇嘛在北京的住所。一六四九年,達賴接受清廷的邀請,訪問北京。禮部建議依照章程,以貢使的儀節接見達賴。拉薩方面當然不願意接受這樣的安排,在訪問北京前,先往蒙古各重要地點,強化自己在蒙古之間的影響力。他在一六五二年出發,百姓夾道歡迎,爭睹活佛的面容。一六五三年,達賴終於在北京和年輕十四歲的順治皇帝會面。順治脫稿演出,照滿人而非漢人的章程——世俗統治者必須向他的上師致敬——行事。達賴進殿時,順治從方台上的寶座起身,走下台階,以平等待之。原來的貢使覲見皇帝,變成了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和文殊師利菩薩的化身的會面。

  卜正民教授以他淵博的學識、辛勤梳爬各國史料的功力以及對圖像資料的解讀,述說著一個個精彩的天方夜譚般的故事,為我們編織出一個光彩斑斕的大國與世界的嶄新圖像。

作者序(節錄)

  我所寫的,並非一部步調笨重的大部頭書籍,並非一個朝代一個朝代,吃力走過八個世紀的中國歷史—至少我希望成品不會這樣。我寧可為一般讀者細細雕琢,談談中國自從十三世紀起置身於世界的模樣,談談這對世界、對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我組織本書內容的方式,不是細談一個個的恢弘題材,而是寫一系列橫跨七個世紀的十三個瞬間,反映出中國與世界之間的歷史關係重要的—至少是我認為的重要面向。我希望能讓讀者有機會先看看特定的、具體的情勢下發生了什麼事,再請讀者思索今日中國與世界的關係。

  有兩項基本觀念,在背後推動著本書的進行。其一是意識到:無論是過去,或是我們所身處的今日,中國向來都是世界的一環。其二則是,引導今日中華國家的基礎原則,並非確立於西元前三世紀末—中國歷史在朝代長河中咸認首度以統一國家之姿浮現的源頭—而是奠定於十三世紀,奠定於中國被蒙古世界併吞的時候。蒙古人的占領帶來深遠的影響,將中國從舊有的朝代模式,轉變成—我沿用蒙古人的說法,稱之為「大國」(Great State)。缺少這個概念,我們就等於缺少從歷史角度理解中國所必需的工具。

  如今的中國史學者普遍認可「中國向來與世界密不可分」。採取這條途徑時,我只不過是寫出我這一輩的看法。不過,「『大國』式的中國」(China as a Great state)則是一個新的想法,而且主要出自於我。這個想法的靈感,可以回溯到我的恩師傅禮初(Joseph Fletcher),但引領我跨過那道崁兒,形成這個概念的功勞,則得歸諸於我的同事蘭素倫.蒙赫─額爾德尼(Lhamsuren Munkh-Erdene)。然而,最強大的驅力,還是我自己的經歷所蘊含的分量。我在二十多歲時決定研究中國,為的則是我至今仍無法完全領悟的原因。我想,假如我仔細研究世界的另一端,說不定能讓我更理解我這一端的世界;但當時的中國提出了自己的問題,而我想對此做出回應。過去,中國與世界之間顫顫巍巍的橋梁多半皆已傾頹,我認為有必要加以重建。如今進入二十一世紀,還有兩座橋梁尚待磚瓦。一座將連接「歷史上的中國」與「今天的中國」,另一座則要架在「今天的中國」與日益受到中國擴張姿態所困擾的世界之間。本書將致力於搭建第一座橋,期待與過去的中國切實相遇,能讓我們有更好的視野來理解現在的中國。

臺灣版序

  很高興您挑了這本書翻閱。我這本書的英文版與法文版,恰好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不久出版;說來也巧,因為書裡第三章主題就是十四世紀的全球瘟疫大流行,真是造化弄人。此後,本書還出了西班牙文、義大利文與蒙古文版。如今您拿在手上的這本書是第一本中文版,說不定也將是唯一的版本。雖然有好幾家中國的出版社表示有意出版中文版,但本書把中國歷史拉到十三世紀來談,這種研究取徑是特定政治立場的人所嚥不下去的。

  本書特別之處,在於由外而內書寫中國。如此的立論方式,能夠把另一種觀點帶進中國的歷史,將「自說自話」(self-narration)當成一種趣意盎然的歷史人造物,而非某種能用於詮釋、令人信服的歷史事實。本書的立論基礎,是「中國始終都是世界的一部分」。這句話的意思不只是「中國受到周遭環境所影響」,而是世界持續在形塑中國,如果忽略形塑的方式,就不可能理解中國。這種主張並不新鮮,每一種文化的發展都少不了別人。自從「中國」的概念在周代出現以來,中國人就在跟世界互動。其實,正是因為三千年前華北平原周邊環境如此,所謂的「中國」才能出現。的確,所有的歷史經驗都是在地經驗──我自己都是以在地事件、特定事物,乃至於個人對環境的切身觀察,來做為每一本書與每一個章節的開場白──但歷史學家仍必須體認到,事件、事物或個人觀察的意義,取決於事件所發生的背景、事物所成形的脈絡與個人觀察產生的前因後果,而這些來龍去脈之遼闊,遠超過任何人的政治立場所能局限或掌控。有了如此的體會,才能認真看待「中國」與「世界」的過從。

  本書從全球角度出發,而書中最具爭議的論點正肇始於此:我主張我們不要再把「中國」當成是始於西元前二二一年、終於一九一一年的大一統帝國;我主張我們不要再把「中國」當成隨著一個又一個世紀、一個又一個朝代複製貼上再生的政權,好像船過水無痕一樣。我在書中反而主張十三世紀蒙古占領中國一事,不僅徹底打亂中國的體質,其影響可說至今仍然能感受到。擾動的關鍵,在於蒙古人改變了中國人設想國家權力的方式。容我用最簡明扼要的方式來解釋這個主張:治國任務不再是對內問政諮議,對外折衝樽俎,而是在中央垂直提高權力,在邊疆大肆擴張,一廂情願追求中國的利益。我在書中用蒙古的「大國」(Great State)概念來把握上述的轉變。早在蒙古占領中國之前,「大國」觀已經在亞洲流傳好幾個世紀了,可一旦蒙古人將之灌注在中國,再想要移除就不容易了。

  不諱言,身為漢學家的我,是在自己學術生涯晚期提出這個主張的。數十年來,我這個由外往內看的人在分析中國的歷史道路時,總是選擇去挖掘這道路在世界上的位置,而不是像中國某些史家與政治人物,講陳腔濫調自話當年勇,彷彿走過這一遭的就只有中國人。愈是尋幽,愈能探賾。

  但我也意識到,本書是在世界歷史上的特定時間點問世的。一九四五年,中國與其他國家以「聯合國」的形式共創世界新秩序。然而過去這十年來,聯合國安理會的三大常任理事國採取的單邊行動,不僅讓人想起十九世紀的大國政治,也嚴重傷害前述的世界秩序。十九世紀的國際政治文化為何會在二十一世紀捲土重來?如今,你我身處的世界不再穩定,甚至難以維繫。對於眼下的世局,「大國」的理論無法提供一錘定音的解釋。我這老漢學家之所以想請讀者注意這個理論,是因為覺得我們得調集舊有資源,賦予新觀念的靈魂,才能擘劃出比如今世道更好的願景。

  想必會有一些華人讀者覺得這種取徑很費解,甚至冒犯了他們所珍視的「中國」概念。我把「大國」概念重新拉回中國歷史,期盼能進一步了解中國是踏上什麼樣的歷史途徑才會走到現狀。老實說,本書其他語種的讀者(蒙古版讀者除外)對於我這樣的主張大惑不解。「大國」概念不僅相當陌生,而且有悖於與幾個世紀以來淵遠流傳、中外串通的標準「長城式中國」概念。請容我給我的臺灣讀者們一點建議:大家只要去讀、去體會我收集起來的故事,再回想有沒有什麼是您原本不知道的事情,這樣就可以了。書裡的每一個故事都充滿意外,光是故事本身就很有意思,足矣。雖然足矣,但我最後還是要提醒各位,中國與世界之大,遠超過我們任何人所能遍知,而國家力量也已成長到遠遠超出確保民眾福祉所必須的程度,史學因此無比重要。史學讓過去的經驗能為今所用,助人明瞭世局的現在進行式,盼人心能日漸澄澈。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70282
  • 叢書系列:歷史大講堂
  • 規格:平裝 / 432頁 / 17 x 23 x 2.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書籍延伸內容

活動贈品說明

測試圖片
 

內容連載

尾聲  一百九十三國

紐約,一九七一年/基多,二○一○年

三千年前,華北平原的人眼中所見的,是一個萬國世界。這個數字在西元前第一千年期的過程中逐漸減少到數十個、十幾個,最後只剩一個。等到利瑪竇踏進大明疆域,讓中國人看看自己的世界地圖時,他又喚醒了古老的萬國記憶。他說,萬國世界不在遙遠的過去,而是在此時此刻。於是,「萬國」一詞生了根。一直到十九世紀末,「萬國」都是中國人與日本人用來稱呼廣大世界的用詞。這個事實既為人所接受,亦為人所抗拒,從圖19那張十九世紀繪製的東半球地圖就能看出。這個世界分成許多國家,有國名、國界,而其中國土最大、完全沒有內部分裂的國家,就是覆蓋歐亞大陸東邊三分之一的遼闊疆域,上面著的是淺黃色。這是疆域極盛期的大清國,天下莫非王土。它往外擴張,併吞朝鮮等鄰國,彷彿「萬國」原則不是用於地球上這一塊地方。這張地圖僅僅是作為裝飾用,我們不該過度解讀。荷蘭的大小與日耳曼相仿,法國把義大利併入,非洲不知所云,而臺灣著色的方式,彷彿並非大清國的一部分。這張地圖主要給人的印象,在於統一的大清國占據了這個四分五裂的世界最大的一塊。

十九世紀的國家數量從未逼近「萬國」,「萬國」這個理論上限值從未達到過。今天,世人根據聯合國會員國來計算國家數量。聯合國於一九四五年成立時,有五十一個創始會員國。到了一九七四年十月,也就是我第一次前往中國時,這個數字爬升到一百三十八。等到四十五年後的二○一九年,我寫下這段尾聲時,聯合國已經有一百九十三個會員國。隨著被保護國、前殖民地與人為拼湊的國家脫離原本的政治安排,獲得國家地位之後,這個數量想必還會上升。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