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徜徉於艾瑞克森宇宙的最佳起點
黃天豪
(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理事長、新田/初色心理治療所首席顧問臨床心理師)
在當代心理治療的領域中,米爾頓.艾瑞克森醫師被譽為「現代醫療催眠之父」,他獨特的方法與卓越的成就,影響了許多心理專業人士。而傑佛瑞.薩德博士所編著的《跟大師學催眠》一書,是認識和學習這位大師的絕佳起點。
這本書提供了米爾頓.艾瑞克森教學研討會的詳盡記錄。透過書中的內容,我們有機會了解到艾瑞克森的方法和技巧,以及他對於個體發展與心理治療的深度洞察。書中提及的諸多案例,讓我們得以一窺這些思想的具體樣貌。例如,我們可以從艾瑞克森身上學到,如何真正聽見案主的語言──包括所有說出口與未說出口的話語(頁97,搭機恐懼症);如何為案主量身訂做、個別化每一次的心理治療(頁164,黎巴嫩男孩);如何順勢而為,運用案主的症狀(頁176,神經性厭食症);以及將案主呈現出來的所有身心狀態,化為治療資源的方式(頁236,乳癌末期)⋯⋯。我無意將本書所有案例列出成為目錄。事實上,每一個案例也絕不只有一種看待的方式,在此列出的例子,只是弱水三千的一瓢。
但就算僅只是一瓢,也足以讓人品味再三。
讓我進一步為各位讀者介紹艾瑞克森的「一瓢」,如何形成獨特的「艾瑞克森宇宙」。這本書中記載的教學研討會,發生在1979年7月 30日到8月4日。星期二這天,有個名為「莎莉」的女士遲到了,艾瑞克森直接運用她的遲到,開啟一段催眠引導示範(從本書頁119開始)。難得的是,在1980年1月30日與2月3日,薩德博士與艾瑞克森針對這段催眠引導,做了五個小時的詳細討論(約莫在該次教學研討會半年之後,而艾瑞克森醫師在3月25日,也就是再過不到兩個月,便因急性感染過世。)這是非常難得的機會,因為艾瑞克森極少評論自己的治療。這些討論的內容,收錄在本書的|附錄一|。在2002年10月,薩德博士又針對這段治療與討論,增添了新的評論與解析,並拍攝剪接成「處理阻抗(Working with Resistance)」這部教學影片,讀者們可以在艾瑞克森基金會的網站購買這部影片觀看。而這些新的評論解析內容文字稿,又收錄在薩德博士另一本書,《喚醒式治療》的第二章。
其實,單單這段影片與這些解析內容,我已經看了不下十次。也正因為如此,我愈發理解為何薩德博士要針對這些影片再三回顧評論。在艾瑞克森晚年的這些教學研討會中,他已經融合畢生功力,進入無招勝有招的境界。我們有幸活在各種「紀錄工具」(錄影、錄音)已經發明的年代,故而透過「回看」與「解壓縮」的過程,真的能得到極為豐富的收穫。薩德博士在前言中提到:「如果你能因此知道艾瑞克森所為的50%,你一定是個非常敏銳的觀者與聽者。」也許我們無法一次知道艾瑞克森所為的50%,但我相信多看幾次,終能累積出超過50%的理解。
這本書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對心理專業人士的專業發展上,同時也對一般讀者的個人成長和探索,有著深遠的影響。如同前述,艾瑞克森的治療理念,強調個體的內在資源和自我療癒能力。而相對於過去,他更強調現狀與未來:「我們要接受病人的現狀。他只能活在今天,明天,下週,下個月,明年。他的狀況就是現在的狀況。洞悉過去也許有教育性,但是並無法改變過去。」心理/心靈成長在當代臺灣社會,已然成為顯學;此刻這樣的觀點更如暮鼓晨鐘,發人深省。故而這本書不僅帶給我們對催眠治療的了解,更啟發我們探索自身潛能,從「當下」開啟內在的成長之路。
我想呼籲所有的讀者們,不論你是否對催眠治療有任何先入為主的觀念,都能給予這本書以開放的心態和求知的渴望。催眠治療是一門充滿「可能性」的領域,它不僅局限於臨床應用,還有其他廣泛的應用領域,如自我成長、運動表現、學習優化等。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拓寬自己的視野,探索催眠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和影響力。
願這本書在華文世界得到熱烈的歡迎和廣泛的讀者群,並帶給每一位讀者深刻的啟示和改變。願催眠治療的智慧在我們的生活中綻放,帶來內在平靜、健康和幸福。願我們在這本書中相遇,踏上心靈成長的旅程,共同徜徉於艾瑞克森宇宙!
信手捻來的人性觀察
張忠勛
(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理事、《讓潛意識說話:催眠治療入門》共同作者)
正和家人在日本旅遊,收到心靈工坊來信邀約替薩德老師的書籍全新修訂版寫序,欣聞老師的書籍重新出版,當然立刻一口答應。但是回臺灣之後,仔細思索,這才驚覺到要寫什麼才能真正描繪出本書的價值,這是一個難題。
腦海中盡是浮現出和薩德老師相處的時光:還記得當年為了進一步了解艾瑞克森的治療取向,特別參加薩德老師第一次在臺灣開的課程。
整個課程中滿是驚喜,在治療示範中,薩德老師穿著有笑臉的襪子,翹著腳有意無意地摸著襪子,彷彿在引導你生活中無處不是樂趣,加上老師提到:治療師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治療工具,艾瑞克森會在引導個案時,一邊說著:你可以聽到我的聲音在你的左邊、在你的右邊、在你的四周……然後一邊切換自己說話的位置,當事人聆聽到的就是忽左忽右極具變化的聲音。這就像一個剛學基本拳法的入門小弟子,突然聽到無上武功心法一樣,開啟了一個新天地。這讓我想到了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國王,他有三個聰明伶俐的女兒。有一天,國王驚覺自己年歲已高,到了該世代交替的時候。國王就出了個題目,讓三個女兒回答。他要三位公主形容她們對國王的愛,說得最好的,就把王位傳給她。
大公主清了清喉嚨,說道:「父王啊!您就像是黃金一樣,尊貴又氣派!」
國王點了點頭,接著二公主說了:「父王,您就像是鑽石一樣,閃亮又高雅!」
國王更滿意了,微笑地看著小公主,滿心期待他最心愛的小女兒會說出什麼樣的內容。
小公主一臉嚴肅地說:「我親愛的父親,您對我就像鹽巴一樣,無比重要!」
國王不可置信地要小公主再說一次,小公主不慌不忙重複了同樣的內容。
國王的神情由詫異轉為憤怒,他不能理解為什麼小公主是用這樣廉價的東西來形容自己。震怒之下,國王把小公主驅逐出了王宮。
聰明又善解人意的小公主在流浪中遇到了鄰國的王子,兩人墜入愛河,最後小公主成了鄰國的皇后。
王子知道當年小公主被驅逐出王國的故事後,希望能夠改善小公主和國王的關係,於是邀請了老國王來作客。
小公主事先告訴御廚,宴會裡所有的菜色都不能加鹽巴調味。御廚滿臉驚訝,只能依命行事。
宴會上,所有賓客看著滿桌的美食,各個食指大動。大家迫不及待地把美食送入嘴巴,卻很快吐了出來,紛紛抱怨道:「怎麼那麼難吃?沒有味道能吃嗎?」
在眾人抱怨中,只見老國王流下眼淚,賓客們紛紛看向老國王。老國王哽咽地說:「當年,我以為小女兒用鹽巴形容我是一種貶抑,現在我才真正知道,看似平凡卻又不可或缺的鹽巴有多重要啊!」
這時,已經身為皇后的小公主推開大門,走進宴會廳,並高喊著:「父親!」老國王驚喜地看著自己心愛的小女兒,兩人立刻擁抱起來,父女終於重新團圓,且比以往更珍惜彼此關係了!
其實這個故事就像是我在學習心理治療的歷程一樣:國王難道不知道鹽巴的重要嗎?當然知道,但是知道是一回事,感受到又是另外一回事。過去,我一直試圖要改變個案的認知,但是當個案告訴你:「老師,我知道了。」之後,他真的會改變嗎?他真的改變了嗎?直到我遇到薩德老師。
當我們看到一部好看的電影時,我們彷彿身歷其境,融入在劇情當中,感受和劇中人一樣的緊張刺激或是悲歡離合。當我們看到一本好的小說或是聽到一首動人的音樂也是如此,對導演、作者和音樂家而言,怎麼樣讓觀眾、讀者、聽眾和自己的作品融入其中,產生共鳴,這就是他們最重要的任務。心理治療也是如此,治療師的課題在如何塑造一個情境讓個案產生感受,藉此鬆動過往僵化的行為或是思考模式。
艾瑞克森就是這樣的一位治療大師,很多人在學習艾瑞克森取向時,常常遇到的問題是:看完艾瑞克森的治療後,我要怎麼做才能像他一樣神奇?
艾瑞克森一點都不神奇,雖然他就像是武俠小說中的絕世高人一樣,飛花落葉信手拈來,可以傷敵。這些飛花落葉都是源自於他在日常生活中對人性的觀察,他把這些觀察的心得和體悟放入,要打造出一個怎樣的情境來讓個案體驗或是感受。這也是艾瑞克森和其他心理治療學派極大的不同:他沒有要建立一個理論體系來解釋個案的問題和特定的治療方法。相反地,他就像是《笑傲江湖》中的獨孤九劍一樣,以無用之用乃為大用為原則。
說了這麼多,到底要如何練成無招勝有招的獨孤九劍?當然最好的方法莫過於由獨孤九劍嫡傳人風清揚老前輩來解說這套絕世神功精妙之處,就像薩德老師就是艾瑞克森治療取向最重要的學習對象!
作者序
二十世紀催眠治療的領導
傑弗瑞.薩德博士(Jeffrey K. Zeig, Ph.D.)
米爾頓.艾瑞克森基金會執行長
我很榮幸能夠協助財團法人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將米爾頓.艾瑞克森(Milton H. Erickson)醫生的工作帶到臺灣,他們策劃了這次的翻譯和我第一次到臺灣的工作坊。我也要感謝心靈工坊文化公司在出版和宣傳方面的著力。
米爾頓.艾瑞克森(1901-1980)在心理治療史上是一位獨特的影響人物。雖然沒有師承於名家,他自我焠鍊而成為二十世紀催眠界的領導人物,同時也是短期心理治療的創始人。很多人主張,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貢獻在於治療理論,艾瑞克森的貢獻在於治療實務。艾瑞克森發表在心理治療文獻的案例多過任何臨床工作者;他所發明的技術多過任何一位執業醫師,而且他的一些發明還沒被清楚闡釋。我研究艾瑞克森已經超過三十年,然而我知道從研讀他的工作當中還有很多値得學習之處。
艾瑞克森對心理治療的了解冠乎群倫。他是一位實用主義者,著迷於人類的韌性和無限的潛能。他探索人如何能改變。他不是一個試圖去描繪人為什麽是他們當前面貌的理論家。
艾瑞克森也有著令人驚奇的生命力。他承受著許多身體病痛的折磨,包括長期的疼痛。當病人來到他面前,他們面對的是一位承受的磨難不亞於他們的人,可能還超過他們所受的。然而,他很快樂,用活著的姿態柝放他的喜悅。當他鼓勵病人去欣賞生命,和超越病痛與限制,他的病人知道他是從自己的經驗發聲。
《艾瑞克森──天生的催眠大師》(Experiencing Erickson:An Introduction to the Man and His Work)和《跟大師學催眠──米爾頓.艾瑞克森治療實錄》(A Teaching Seminar with Milton H. Erickson)是姊妹作,前者清楚地揭露了艾瑞克森身為一個人和一名治療師的樣貌,後者是他作為一位老師的風範。為了眞正了解艾瑞克森的技術,我們需要去瞭解他身為一個人的樣貌;為了真正了解他的治療方式,我們需要看到他是如何教導他的學生。
艾瑞克森是一個獨特的老師。他不是一個理論和實務的線性講述者。他是一個經驗性的老師,著重在引發學生的潛力,如同他引發病人的潛力一般。他的教學類似於他的治療,兩者都根植在經驗性地引發內在資源。
我敬愛米爾頓.艾瑞克森。我從他身上所學的勝過任何其他的老師。我個人希望這些書能傳達一部分我對他的敬愛之意。也希望這些書能激發讀者的興趣,來認識這位心理治療史上最偉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