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小參考書首週
半屏山腳的歲月:記憶高雄煉油廠

半屏山腳的歲月:記憶高雄煉油廠

  • 定價:450
  • 優惠價:9542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高雄文史采風

  因應戰爭而生的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因政權更迭,輾轉成為臺灣石化產業的基石,牽動著臺灣經濟發展。高雄煉油廠,走過七十餘年,留下大量與時代相應的建築、機具、出版品,也是多少油人投入才華、熱血的場域。

  而今,讓我們隨著油人的眼睛,一一走過、看見,高雄煉油廠。

  【此書為高雄文史采風第22種】

本書特色

  這次,石油不是主角。
  ★收錄諸多史料照片及田野現場影像,彌足珍貴!
  ★能一探臺灣石化產業起源地,起家厝高廠管制區的現場。
  煉油廠,在堅毅剛硬的器械線條中,煉製出我們的生活所需,推動了臺灣無數的產業發展。
  時光荏苒,它漸漸退下舞臺。
  但我們不應遺忘它的付出,在科技仍舊快速進展的同時,也應回頭檢視初心。
  熱血油人懷著滿腔柔情,提筆記下所見所聞,帶領你我,走入臺灣石化工業的起始地──高雄煉油廠。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陸寶原


  1957年生於高雄市橋頭區五里林(水流庄),1981年進高雄煉油廠。曾參與《橋仔頭建築巡禮》及《橋仔頭鄉野傳奇》等書撰稿(1996),1998年出版《一條河流的故事──中崎溪探索》(以上為橋仔頭文史協會發行)。1997年起陸續於《石油通訊》發表〈屏山紀事〉等系列文章。2015年,開始接觸並調查關廠後的高雄煉油廠建物設施、撰寫相關文史資料。
 
 

目錄

【總序】開啟高雄文史工作的另一新頁
【推薦序】並肩走踏尋高廠.閒扯闊論話文資
【推薦序】榮光與餘緒──留予他年說夢痕
【自序】再會吧!高廠

時代身影──日治與戰後初期的高廠人物抽樣
戰火下的日籍菁英──六燃時期的廠長們
獨在山中人未識──幾被遺忘的廠長沈覲泰
獨留青塚向黃昏──賓果廠長二三事
顛沛人生.堅毅身影──記高廠的兩幅浮雕
展讀一位臺灣少年的六燃經歷
時代過渡者──林水龍前輩的年輕素描

再會吧!紅磚屋──高廠建築巡禮
六燃時期建築
戰後的高廠建築
磚石下的歷史堆疊
與名師的邂逅
萬般風情的附屬設施
再會吧!紅磚屋

歷史光影──高廠的運轉軌跡
烽火下的地景之一──淺談高廠防空洞
烽火下的地景之二──高廠防空洞樣式探索
重回「621」
蒸餾、熱裂與重組──1950、60年代的高廠煉製光影
水道.電力.鍋爐房──高廠的動力公用系統
火車.火車行到何處去──高廠的鐵路運輸
路名──高廠的歷史標記
文化印痕──印版工場與技術圖書室
躍動音符.歷史對話──與高廠有關的幾首歌曲


 
 

推薦序

並肩走踏尋高廠.閒扯闊論話文資


  與作者同為油廠人,結識於東方工專美工科夜間部,同學慣以「陸爺」稱之,其以水彩摹寫鄉間景緻與日常器物,是為一絕。

  作者由畫轉文源於1990年代,時由文建會副主委陳其南提出「社區總體營造計畫」,開啟以「文化藝術」凝聚地方認同、培植在地發展一系列政策。「橋仔頭」即為當時社區總體營造典範、南臺灣代表。「橋頭糖廠」也在此時重回常民眼界,由此發展而出的「水流庄」,則為另種傳奇。

  當時之橋頭鄉五里林(含東林村、西林村),由東林村村幹事蔡濟隆帶動,成立「東林講堂」,推展社區營造,培植在地人才。出生、成長於「水流庄──五里林」的陸爺,受東林講堂啟蒙,繼而參與「橋仔頭文史工作室」及「水流庄人文協會」,實踐、精進。

  與作者共同任職的高雄煉油廠,啟於1942年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2015年11月,熄燈,走入歷史。後高廠時期,雖有同仁自主進行文物察查,文化部、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等亦委託學者專家調查研究,民間團體亦多所關注。但對於關廠,言談間,陸爺不時隱露文史工作者的憂心與焦慮(這應是本書各篇成文主要緣由)。

  在個人油人生涯最後階段,因業務關係,有機會在廠場設備、塔槽管線與辦公處所間,穿梭來去。對工場從陌生而熟悉,也經歷關廠、拆場與整治。期間公司成立「文化資產管理組」,綜理高廠文資業務,陸爺適才適所成為先鋒部隊。自此,在工作上亦因文化資產而與作者有了更進一步的連結。

  緊接在停工之後的拆場,許多生產設備、工具物件、書籍簿冊等,在過程中不斷被揭露、重現。在已斷電的幽暗空間裡睜大眼睛搜尋文物,在艷陽下揮汗踏查廠區各個角落。若有新發現則雀躍不已,拍照、記錄、建檔,累積許多可貴素材。在揚起的陣陣拆場煙塵中,陸爺總能精準抓住亮點,幾番蘊釀發酵、旁徵博引,就是一篇佳文。舉凡建築風貌、空間紋理、人物典範,讀來莫不令人低盪迴旋感動不已。

  幾十年來從《一條河流的故事》(橋仔頭文史協會出版)、〈屏山紀事〉系列文章(中油公司《石油通訊》刊登),再到《半屏山腳的歲月──記憶高雄煉油廠》,吾人總能自作品中一睹作者日益洗鍊的文字,共享其難得的文史經驗。也懷念那段與作者從東方工專、東林講堂、水流庄、橋仔頭到「並肩走踏尋高廠.閒扯闊論話文資」的日子。

  欣聞《半屏山腳的歲月──記憶高雄煉油廠》一書,將由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出版,除賀喜陸爺外,也感謝審查委員遠見,讓此一小小香火得以留存,見證半屏山下曾有的繁榮昌盛,共享高雄歷史的榮光。期待本書之後佳餚美饌可以接續上桌,可慰油人,以饗市民。

  《半屏山腳的歲月──記憶高雄煉油廠》,描繪高廠點滴,也道出六燃歷史。白首油人話當年,值得細細品味。同為油人,也想借篇幅一角,輕輕地說聲:再會吧!高廠。

  以上短短數語,是為之序。

王國禧 蘇建華

推薦序

榮光與餘緒──留予他年說夢痕


  我們總是期待一本好書的出現,內容言之有物,兼具成熟專業的編輯技法,《半屏山腳的歲月──記憶高雄煉油廠》正是這樣一本好書。

  作者以「人物、建物、事物」串起高廠近一世紀的歷史人文軌跡,縱橫交織專屬高廠的時代光譜,述說著一個個臺灣煉化發跡地的故事。具畫面感的筆觸,讓人彷彿搭乘哆啦A夢時光機,回到久遠年代,一窺當年繁盛景象,旋又為其遞嬗、演變、消長而惆悵,惟留下的產業文化資產,任憑歲月滄桑仍散發熠熠光芒。

  寶原兄出身現場,從基層做起,曾任高廠技術員及大林廠、煉製事業部、總公司管理師,油人生涯四十餘年。長期關注在地的他,早在民國80年代,即以田野調查精神,於公餘之暇,探索半屏山、後勁溪的生態與人文。爬梳高廠悠遠的文史脈絡,著成文字發表,溫潤質樸的風格,令人印象深刻。

  民國90年代,時值個人主編《石油通訊》期間,寶原兄整合多年田調所得,深入高廠不同階段的人、事、物變遷,各篇章以精彩圖文呈現,為這本企業刊物增添歷史風采,深受讀者喜愛。至今猶記當時為高廠專題導讀時,內心的悸動。身為編輯,在達成發掘與推薦好文的任務時,成就感油然而生。

  高廠,自殘破中重生,發展成東南亞最大一貫化煉油廠,不僅是中油起家厝,也是臺灣石化業原鄉,經濟奇蹟的推手。這個場域,有著世代油人為厚植國家基礎而努力的足跡與身影。成功帶動產業發展,創造就業機會,孕育優秀煉化人才,為國計民生作出重大貢獻。位於半屏山腳的高廠,承載了能源產業興衰,也深厚了人文底蘊。寶原兄以惜情念舊的心,書寫曾經的榮光與餘緒,全體油人與在地鄉親的記憶,盡皆融入書中,彌足珍貴。

  書中人物橫跨六燃及戰後,歷任廠長中,賓果因研發汽油不幸殉職,特別令人感懷。廠內建築、地景處處,總辦公廳美麗的迴廊依舊。六燃時期的兩棟紅磚屋,勾起多少人的美好回憶。中山堂,為大師王大閎少數存於工廠的作品。印刷工場,承印了戰後臺灣第一份純翻譯綜合雜誌《拾穗》。防空洞的故事傳誦一時。廠區特殊設施,各司其職,各式裝置見證煉油事業的成長,昔時油罐火車遺留下來的舊鐵道,成了許多鐵道迷懷舊造訪之地,也是新人婚攝取景地點。

  時代巨輪往前推進,民國104年底高廠履行承諾,功成身退,華麗轉身。從能源重鎮走向材料研發中心的中油公司,也再次被國家賦予重任,走向科技綠廊,未來可望成為臺灣新矽谷、國際新亮點。

  欣聞寶原兄榮獲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寫高雄──屬於你我的高雄歷史」專書出版獎助,將多年的高廠系列文章集結成書,身為友人,深感與有榮焉。相信這是上蒼又一次美好的安排,給予筆耕不輟、勤勉將事者的一份大禮。希望本書的出版,能讓更多人知道屬於高廠的故事,讓後輩感念其貢獻。也衷心盼望未來這片場域,能承續以往榮光,創造環境守護、文資活化、社區共融的三贏,成為永續經營的綠色生態產業園區,繼續引領臺灣向前。

黃萱

總序

開啟高雄文史工作的另一新頁


  文化是人類求生存過程中所創造發明的一切積累,歷史則是這段過程記載。每個地方所處的環境及其面對的問題皆不相同,也必然會形成各自不同的文化與歷史,因此文史工作強調地方性,這是它與國史、世界史的差異所在。

  高雄市早期在文獻會的主導下,有部分學者與民間專家投入地方文史的調查研究,也累積不少成果。唯較可惜的是,這項文史工作並非有計畫的推動,以致缺乏連貫性與全面性;調查研究成果也未有系統地集結出版,以致難以保存、推廣與再深化。

  2010年高雄縣市合併後,各個行政區的地理、族群、產業、信仰、風俗等差異更大,全面性的文史工作有必要盡速展開,也因此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與歷史博物館策劃「高雄文史采風」叢書,希望結合更多的學者專家與文史工作者,有計畫地依主題與地區進行調查研究與書寫出版,以使高雄的文史工作更具成效。

  「高雄文史采風」叢書不是地方志書的撰寫,也不等同於地方史的研究,它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其一、文史采風不在書寫上層政治的「大歷史」,而在關注下層社會的「小歷史」,無論是一個小村落、小地景、小行業、小人物的故事,或是常民生活的風俗習慣、信仰儀式、休閒娛樂等小傳統文化,只要具有傳統性、地方性與文化性,能夠感動人心,都是書寫的範圍。

  其二、文史采風不是少數學者的工作,只要對地方文史充滿熱情與使命感,願意用心學習與實際調查,都可以投身其中。尤其文史工作具有地方性,在地人士最瞭解其風土民情與逸聞掌故,也最適合從事當地的文史采風,這是外來學者所難以取代的。

  其三、文史采風不等同於學術研究,書寫方式也與一般論文不同,它不需要引經據典,追求「字字有來歷」;而是著重到田野現場進行實際的觀察、採訪與體驗,再將所見所聞詳實而完整的記錄下來。

  如今,這套叢書再添陸寶原《半屏山腳的歲月——記憶高雄煉油廠》專書出版,為高雄的文史工作開啟另一新頁。期待後續有更多有志者加入我們的行列,讓這項文史工作能穩健而長遠的走下去。

「高雄文史采風」叢書總編輯
謝貴文

自序

再會吧!高廠


  高雄煉油廠前身為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高雄廠,戰後吸納來自海外(如賓果)、中國(如李達海)及臺灣本土(如陳國勇)等化工人才,並引進美、日技術,積極復建。經過七十幾年發展,始終以高品質油品服務社會,對臺灣經濟貢獻,早已有目共睹。關廠後的今天,隨著科技大廠進駐,過去縱有大片江山,再多璀璨,恐怕也得逐步淡出歷史舞臺。而功成身退後的這處重要工業地景,將如何被定位?其歷史又該如何被書寫?回頭看看它精彩的一生,或許會有些許脈絡可尋:

  1941年,當二次大戰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日本忽然偷襲美國珍珠港,隨即引爆太平洋戰爭,促使美國全力投入歐亞戰場。此時,日本已積極推動「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政策。在效忠天皇、發展重工業、派兵南洋等措施下,臺灣成為日本在「大東亞戰爭」中,南進中國及東南亞的基地,可用資源亦幾被利用殆盡。

  為因應戰爭所需,日本海軍開始規劃設立新燃料廠。1941年,以臺灣介於東南亞油田及日本本土間,不論原油輸送或成品供應皆適合建廠,決定在此籌建燃料廠。隔年(1942),本部設於高雄(左營)的「臺灣海軍燃料廠」(臺燃)成立建設委員會。1943年臺燃預算批准,建(廠)設工作正式展開,並開始徵派現有各燃料廠熟悉業務人員及召募臺灣本地員工。1944年,臺燃舉行開廳儀式,正式定名「第六海軍燃料廠」(六燃),下設醫務、總務、會計、精製(以上位於高雄)及合成(新竹)、化成(新高,今臺中清水)等部。

  當初建廠除徵收後勁農地外,並調集百姓協建。從此,半屏山下的產業有了重大改變,不但管線塔槽成為主要景觀,農地變廠房,居民也由農民、地主變工人。惟如此規模大、設備多的燃料廠,尚未全部建造完成,即遭盟軍猛烈轟炸。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國民政府接收六燃高雄廠,改名「高雄煉油廠」(高廠),屬資源委員會「中國石油有限公司」(中油公司)所轄。之後,中油公司積極投入人力、物力,在日人規劃基礎上,修復所遺蒸餾、動力等工場及其他重要設施,並開始提煉中東原油(為臺灣提煉外國原油之始)。經過一段艱辛開創過程,終於成就了日後的高雄煉油廠。

  1953年,政府推動四年經建計畫,此時社會漸趨安定,為滿足社會的油品需求,高廠著手進行煉製設備更新與廠區擴充。在外國石油公司提供的貸款及技術協助下,先後裝建蒸餾、媒組、加氫脫硫、媒裂及烷化、輕油、硫磺、石油焦等多座工場。

  第四期四年經建計畫(1965-1968)後期,臺灣經濟快速成長,軍民用油激增。1968年,高廠興建第一座輕油裂解工場(一輕),生產乙烯等基本原料,臺灣正式進入石化業時代,也奠定了石化工業蓬勃發展的基礎。1969年,楠梓加工出口區成立,大量就業人口湧入,為後勁地區帶來了新氣象。

  1974年,政府推動十大建設,石油化學為其中之一。1979年,十大建設陸續完工,一切為經濟前提下,工商益形發達,人口更加集中,結果卻使環境日益惡化。隨著經濟轉型,臺灣的社會型態也逐步由農業過渡到工、商業,緊扣社會脈動的高廠,發展亦漸達巔峰,各類工場陸續興建。高廠的擴張及楠梓加工區設立,不但加速左楠區域發展,也改變周邊社區樣貌。

  一直以來,高廠與鄰近社區即存有既依附又對立的曖昧關係,表面雖相安無事,實則外弛內張。1987年,臺灣解除戒嚴,黨禁、報禁開放,各種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加上環保意識抬頭,民眾抗爭日漸頻繁。就在這年,中油宣布興建第五輕油裂解工場(五輕),已達臨界的緊張情勢終於爆發。後勁居民成立自救會,強烈反對五輕興建,高廠象徵──西門被圍,工期延誤,鄰里關係徹底解構。

  後勁反五輕事件,不但影響當時的政經情勢,也成為日後探討環境議題的指標,對遭逢有史以來最大挫折的高廠來講,更是命運的分水嶺。幾經折衝,五輕工場於1990年開始裝建,1994年順利投產。雖曾經創下輝煌生產紀錄,也解決部分石化原料不足問題,但關(遷)廠問題卻始終如影隨形。

  2015年,走過七十年歲月,被視為臺灣石化業原鄉,中油「起家厝」的高廠,終因信守五輕動工時對鄉親的承諾而關廠。作為重要伙伴,全盛時期達46座工場,存在逾四分之三世紀的煉油工業,正式退出半屏山。而關廠後所迎來的都市計畫更新及科技園區設置,則將為後五輕時代的高廠帶來新風貌。

  1952年創校的後勁國小,其校歌歌詞有段極為寫實的地景描述:「屏山青翠 阡陌縱橫 煉油火炬 燻燻上升」。從容入鏡的半屏山色、田園、燃燒塔,交織成自然而和諧的畫面。鄰里關係看似協調,但實際上,從日治時期供應海軍用油,戰後被列國防工業,加上石油煉製的產業特性,高廠長久以來即自成封閉體系,外人難窺堂奧。縱使因後五輕時代來臨,空間轉變,油廠原有的特殊風貌已漸為人知,但歷經七十幾年歲月堆疊的高廠,似仍保有一定程度的神秘色彩。

  作為油廠員工,筆者因地利之便,有著比外人更多的機會走訪廠區與宿舍區,對高廠整體樣貌亦有較多認識與了解。深感其跨越日治與民國,見證臺灣政經發展、社會變遷,積累的文化底蘊深厚。除經主管機關指定的文化資產外,應還有許多藏於不同角落,能印證高廠歷史的人、事、物,等待被發掘、值得被書寫。於是,有了本書各篇。

  回想當初,除想發掘、記錄更多關於高廠的故事外,部分篇章其實係以類似搶救的心情書寫。尤其當外界正思考如何保存與活化,只留下大煙囪、觸媒工場等少數遺跡的新竹六燃時,更覺得我們怎能放任擁有多處歷史現場的高雄六燃,正點點滴滴地流逝在世人眼前。因此,只要當下心有所感的人、事、物,都會成為我的寫作素材。總是單純地希望,能趕在設施消失前的有限時間內,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多替高廠留下些紀錄。

  本書分人物、建築及運作軌跡等三個單元,皆寫成於2015年關廠之後,部分曾刊於《石油通訊》及《高雄文獻》。內容雖僅為高廠發展脈絡下的歷史抽樣,但也總算讓我們能多少捕捉它的樣貌與神情。

  「時代身影──日治與戰後初期的高廠人物抽樣」:人是決策與運作的靈魂,本單元記述人們較陌生的日治時期、戰後初期廠長及中國渡臺與有六燃經驗的前輩事跡,以向幾十年來在這塊土地耕耘過的人們致敬。

  「再會吧!紅磚屋──高廠建築巡禮」:建築是人際運作的場所,也是最能體現人類活動的空間。本單元對高廠各時期建築、名師作品及附屬設施等,做簡單巡禮,並敘述筆者與紅磚屋的關係,讓我們在瀏覽時代風華的同時,亦能感受人與建築間的溫潤情懷。

  「歷史光影──高廠的運轉軌跡」:分別以防空洞、工場沿革、鐵路運輸、路名形成及廠校歌等,記錄高廠煉製、公用、儲運及管理等部門,在各個階段所交織而成的發展軌跡,這些紀錄也是為你我所共同留下的高廠記憶。

  本書原取名:《再會吧!紅磚屋──關於高雄煉油廠的一些記憶》,源自建築篇〈再會吧!紅磚屋〉一文,該文記述筆者與建於日治時期紅磚屋的關係及房屋被拆前的心情感受。面對廠區風貌即將因土地開發產生重大變化,「再會吧!」一詞,除向消失的紅磚屋道別,其實也是在向高廠既有紋理道別。此外,本書為個人工作生涯結束所留下的作品,亦有向工作告別之意。副題「關於高雄煉油廠的一些記憶」,則寓有人們對廠的記憶及以高廠為角度的歷史回顧,雙重意涵。

  細數工廠人生,自981年進廠至2022年退休,逾四十載。平日固喜隨筆為文,也累積一些篇章,然自忖並無好文采,唯一希望是能在輕揮衣袖之前,整理寫就的文字,祈能為平凡的油人生活,留下紀念。這些文字與圖片,就如同抵達最終驛站時所保留的票根,儘管戳記或已模糊,但仍會是旅途中最值得裱裝的回憶。

  本書完成,除感謝長官、好友督促與協助,巨流圖書精心編印,更要感謝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願意給一個基層勞工分享文字的機會,讓本書得以出版。惟個人才疏學淺,資料闕漏勢所難免,還請讀者諸君見諒,不吝指導。期待本書能替高廠加深歷史輪廓,也算是個人一路走來受公司照顧的回饋,而如能再為城市增添色彩,那更會是美事一樁!
 

詳細資料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楓樹林【超現代語譯的歷史奇遇記】電子書展,12/31-2/9單書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草間彌生主題展
  • 秋冬保健書展
  • 羅曼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