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易心開手記》作者序
我認識很多人,曾經對《易經》很感興趣,但是,學了一段時間後,又都放棄了。原因是《易經》太難懂,也太難學了。
《易經》的確不容易學。古人認為有兩本書,一定要跟著老師學,無法自學。一本是《易經》,另一本是《春秋經》。可見《易經》之難學,是有優良傳統與歷史共識的。
不過,《易經》雖然難學,卻也有捷徑可循,有利器可以依靠。他的捷徑與利器就是「卜卦」。
為什麼「卜卦」是學習《易經》的利器呢?這主要是因為,《易經》的文字比較艱澀,很難讀懂,即使讀懂了,也很難記住,即使記住了,這樣艱澀的文字也很難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所以常常是,讀了就忘,忘了再讀,再讀之後用不上,依然會忘。如此受挫幾個月,大部分人就放棄學習的念頭了。這個時候,「卜卦」就派上用場了。
我們「卜卦」,一般都是卜身邊熟悉的事情,例如某項工作是否能順利進行?跟某人的緣分是否能持續增進?某項困難能否順利克服?等等。這些事情,剛開始都攪成一團,讓我們分不清,那些因素是主線?那些關係最關鍵?這時,我們卜得一卦,配合卦的意象與文字,我們會感受到某些對應的關係,然後,很奇妙的,原先亂成一團的狀態似乎就被釐清了。
我們彷彿從中窺見一條事物發展的合理脈絡,以及過程的關鍵節點。在此感悟與理解下,我們隱隱然知道,我們處在什麼位置,我們該用什麼視角,以及我們可以展開什麼努力。
在這個過程中,對我們最有益的事情是,我們會突然明白,《易經》中的文字與卦象,是如何與真實的世界產生關係,是如何與現實的人事相互對應。在沒有這份「明白」之前,《易經》的文字對你只是冷硬的抽象符號。而在有這份「明白」之後,《易經》裡的每一句話,都是照亮你生命的火光,都是賢人智者對你說出的金玉良言。此時,《易經》對你而言,就是一個理型世界,一本活的書,六十四個可以跟你對話的良師益友了。
只是從文字入手,想要讀懂《易經》,這事不僅困難,而且枯燥。但是,從「卜卦」入手,《易經》的文字就會成為現實生活的地圖,帶有全局觀,充滿指引性,每一卦都能指點人心,每一字都意味深長。這樣讀《易經》,就會興味盎然,記憶深刻,而且停不下來。
但卜卦的結果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印證,並累積成為我們的精神資糧呢?
我自己的方法是,找一本筆記本,把每一次卜卦的事由、卦象、斷卦內容,以及一兩個月後事情的結果,把這四部份詳細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知道,自己斷卦的角度,是否符合事實的發展。如果不符合,那就試著修正調整,等待下一次卜到同一卦時,再做印證。
學習卜卦的真正目的,是讓每一個卦,都與我們的現實人生產生連結。這樣的話,每一個卦的智慧,才可以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才可以照亮我們人生的道路。
假設我們每周卜兩個卦,每次都詳加記錄,而每一次卜卦都可以得到本卦與之卦,那麼一年就有兩百個卦了。同時,我們也知道這兩百個卦,如何與現實事物相互對應。換句話說,一年之中,我們等於把六十四卦讀了三次,而且事例具在,歷歷如繪。請問,這樣讀《易經》,怎麼可能讀不懂呢?怎麼可能忘記呢?怎麼可能枯燥呢?
因為我常常鼓勵別人用「卜卦」的方式學《易經》,久而久之,就想製作一本筆記本,一方面方便大家查索卦爻辭,二方面供大家把卜過的卦,以及斷卦的驗證,還有自己的心得,全部記錄在一起。等到整本筆記寫滿了,洋洋灑灑四、五萬字成果,既代表自己讀《易》有功,學業有成,還擁有一份比《易經》畢業證書含金量更高的證明,豈不美哉。
有想法後,就動手執行。兩個月後,這本筆記就誕生了。
常有人問我,斷卦要怎樣才會準?這個問題我總不知如何回答。後來我慢慢了解,這個問題並非無法回答,而是沒有簡便的答案。現在若還有人問我同一問題,我會回答:想要斷卦準,一要累積經驗,二要不斷透過事實的印證,調整自己對於卦的理解。若能累積一百個卦以上的經驗與印證,斷卦就會準了。
不過,我也想提醒大家,「卜卦」對我們最大的幫助,其實不是準不準的問題,而是讓我們可以輕鬆的把《易經》學好。等我們學好《易經》之後,「卜卦」的重要性就逐漸下降了。
有一句老話說「善易者不卜」,意思是說,真正讀懂《易經》的人,遇到事情,不必卜卦,只憑他對《易經》的體會,即可應對得宜,切中要點。其實,我接觸過很多學習《易經》的人,他們第一年會熱中於「卜卦」,但是,兩三年之後,心情越來越淡定,「卜卦」成了隨緣推移,偶一為之的事了。
最後,希望這一本筆記本,能幫助大家學好《易經》,也更好的了解自己、體會人生。
《易經白話講座》作者序
四十年前,我在台中的中興大學念書,有一位老工友,在理工學院服務,他通《易經》,會卜卦,住在樓梯下方狹窄的小房間,屋內一床一桌一小書架,別無長物。每週有一晚,他開放同學前來問卦。同學要先在門口的簿子上登記,按序排隊,約兩周後,方可輪到。老工友解卦時,辭氣悠緩,通常會從書架上抽出一書,翻出幾行字,解釋給同學聽,等於是他的分析與教導。我雖然沒有找他卜過卦,但是聽別人繪影繪聲的描述,總覺得神乎其技,十分嚮往。
在這個因緣下,我決心學習《易經》,於是去文學院旁聽朱維煥老師的宋明理學,並閱讀老師的《易經》專著。如此半年,總算生吞活剝的把這本書讀過一次。讀完後,感覺朦朦朧朧的,只能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勉強留下一個心得,就是凡事不要只看人事際遇的吉凶,而要在吉凶的背後,看到人生的「道」與「命」。然而,究竟什麼是「道」?什麼是「命」?這就不是當時的我所能理解的事了。
也許,那半年心血最重要的收穫,是我面對這本既玄又難的書,已經不再害怕了,而且躍躍欲試地想再讀第二遍。於是,在之後的歲月中,《易經》成為我案頭上最重要的一本書,也一路成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良師益友。直到現在,我已經說不出重讀過它幾次了。
幾年前,當我想寫一本《易經》入門書時,回想自己學習《易經》的過程,寫下了我想寫的書應該具備的幾個條件:一是能讓人學會簡易的卜卦方式,並透過卜卦,不斷得到學習《易經》的樂趣;二是只要具備高中國文程度就能讀懂;三是盡量讓易經的內容與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四是分享我從易經的每一卦裡,所學習到的人生功課,與所獲得的成長經驗;五是盡可能地與大家分享,什麼是人生的「道」與「命」。
這是我想寫這本書的初衷。
很多人問我,是不是能用一句話,說清楚《易經》在講什麼?我想了很久,後來決定用三個字回答這個問題。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平常心」。
《易經》就是平常心。沒有比這更簡單的說法了。
「平常心」是什麼?「平」是平易、平等、一致的意思。「常」是恆常、純粹、永續不斷的意思。這兩者都好理解,比較難的是「心」。「心」是意識,代表創造、變化,以及無窮無盡的矛盾與統一。
我們一般說「平常心」,主要用來勸人不要計較,或者不要有負面情緒,盡量讓心情保持平靜的常態。其實這樣用「平常心」,有點把它說低了。真正的「平常心」,指的是用「平」與「常」這兩種力量,來調伏、引導、舒展我們的內心。
因為,我們的內心,像野馬一樣,既充滿生命力、創造力,也充滿變動、矛盾和煩惱。
大家都知道,《易經》包含「簡易」、「不易」與「變易」三層意思。其實,「平」就是「簡易」、「常」就是「不易」、「心」就是「變易」。
如何把充滿變動與欲求的心,安住在簡單純粹的永恆形式之中,而且依然充滿創造力,生生不息,既超越矛盾與煩惱,又得到自在與寧靜。這才是真正的「平常心」,也是《易經》最終要教導我們的內容。
《易經》講的是「平常心」,實踐的方法在「觀照」,呈現的境象是六十四卦,而在生命的道路上,所遇所行、或吉或凶,如何進退趨避,自我修練成長,恢復生命本有的內在力量,那就是三百八十四爻了。
希望大家都能在這本《易經白話講座》裡學會古人看通人間事理,理解生命遭遇的智慧。以後,當我們人生遇到逆境時,我們會知道如何脫困而出。當我們人生處在順境時,我們也能善加把握,不讓自己耽溺徘徊,失去提升的機會。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老師、好友、同事,以及在學習道路上與我一同前進的知己們,沒有你們的包容與陪伴,我無法完成這本書。真的非常感謝你們。
王思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