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憲法實在太重要」
林佳和
法儒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62年曾於《社會契約論》(Du contrat social ou principes du droit politique)中說道:「發明一種組織的形式,藉由它所蘊含的整體共同力量,足以捍衛與保護每個成員的人身與財產,同時,透過這樣的組織,每位成員都能自我發展、不屈從於任何人,像以前一樣的自由自在。這正是最核心的問題,而它的答案就叫作社會契約……」。《社會契約論》具體的實踐形式就是憲法。吾人與國家締結契約,契約所採取的組織形式,就是當代所謂的憲法,人民的權利受到保障,得到自由與發展,以及最重要的──不屈從於任何人。
然而,英國大儒霍布斯(Thomas Hobbes)在約莫百年前的1651年,於巨著《利維坦》(Leviathan)一書中,早早提出沉重警語:「如果某人因為恐懼,害怕船會沉沒,擔心落入幽暗的大海,因而以充分的意志,決定放棄自己想做的事,那麼,這當然是自由……如果我跟敵人講好,我付他保護費,幫他做牛做馬,只要他答應不傷害我,那麼必須說,這樣的約定當然有遵守的義務……。」有趣的是,這個無疑作為當代主權國家核心特徵之一的「國家壟斷物理暴力」(由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提出),甚至是道德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筆下的「人民在國家法下沒有抵抗權,這是典型的哲學悖論」所描述的,是同樣作為國家統治下之臣屬人民。在「國家—憲法」這層法規範意涵中的矛盾性:權利不會沒有限制,義務往往相隨,為了保護他人權利,某些人的權利必須受到節制,公共利益(bonum commune)的必要性,也會帶來權利的限制與義務的延展。這些,充斥著衝突與齟齬,始終才是憲法的實況。
崇祐書寫的這本《提著菜籃聊憲法》,有別於傳統、古典的憲法權利描繪。個人猜想,崇祐強烈意圖下的生活化記述,展現的應該是他的終極關懷:憲法權利不該停留於規範文本,不是那種距離遙遠的知識雲端,而是發生在你我的周遭、世界的每個角落。本書中,收錄不少台灣當今現實的貼近,不僅令人會心一動,也讚嘆:原來在作者的眼中,台灣時空無一不憲法啊。
本書探討擴及至少23種類型的權利,彷彿憲法權利之搜尋引擎,讓讀者從清晰的標題中,輕易地找到感興趣的類型;每一篇章先由一段使人興致昂然的「政治社會現實」鋪陳,再透過一些法律外的深刻引介,來告訴讀者「權利是什麼」。而其中經常不缺的權利定義與描述,更是精準度絲毫不差。這些權利的臚列自然不能完整說明當代所謂基本權秩序,其囊括範圍絕對不僅於此。這不會只是崇祐意念下的學究之作,而是「從周遭生活學習憲法權利」「從憲法權利觀察周遭生活」具應用性的生活化書寫。
崇祐的書事實上較貼近社會契約所描繪的那種美好,軍容壯盛的排列;換個角度看,似乎較少觸及霍布斯那個冷峻殘酷的「國家現實」:要建立主權體,人民不僅要授予權利、還要放棄管理自己的權利。私心以為,崇祐的書沒有在這個面向上有更多地著墨有些可惜,這當然不構成本書的瑕疵,只是本人些許一廂情願。有時憲法未必那麼美好或有用,但它仍然是面對無可避免之衝突,在那個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 Jr.)「要追求和諧,請到墳場去」的反證下,整個社會所需要的共識秩序。如果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說的「政治的本質與目的就是自由」為真,那麼,沒有憲法作為一個規範與組織形式,通往自由的政治將萬不可得。
歐洲政治哲學家范奧因(Robert Christian van Ooyen)曾說過:「憲法實在太重要,千萬別交給那些國家神學論者」。精確地認識憲法權利,像本書所提供的如此,才是學習與實踐憲法最好的開始。由於「憲法實在太重要」,在此我們對於它的認識,也可以先交給崇祐的這本《提著菜籃聊憲法》!
(本文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推薦序
囝仔十六大禮晟,台灣未來鬥陣行
楊斯棓
本文標題引用自府城名人蔡奇蘭作品〈府城之歌〉中歌詞:「囝仔十六大禮晟,居住台南蓋好命」,呼應崇祐筆下:「府城台南習俗,孩子長大滿16歲成人,工作可以領全薪。台南至今保有300年來七娘媽生『做十六歲』傳統禮俗。」
崇祐與我自年輕時相識,我們在不同的「戰鬥位置」但內心深處的頻率共振,懷抱一個簡單的共同目標:a better TAIWAN。
2008年,彼時崇祐擔任第3屆台大國會研習社社長,邀請我到徐州路上的台大法學院,跟聽眾分享青年人的理想與熱情,如何用一支筆「寫歸台灣,予全世界看」。受邀的原因是演講日往前推7年間,我評論時政的文章於各大報已達數百篇。這場分享會,崇祐請我分享投稿要領,以及如何藉由論述領航社會。我受邀演講的教室有50個座位,答應演講後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要讓講堂坐滿,若然,至少與會者記得:「參與了一場『人坐滇滇』的講座。」
這是一個我和崇祐生命中有交集的故事,後來綿延成好幾段佳話,我以親身經驗告訴讀者,他高聲倡議要給年輕人更多機會,甚至訴諸憲法,探討、保障年輕人更多權利,是非常有意義的。
新世代,成長霹靂快!
去年缺席投票或否定18歲公民權的人,多抱持一種論調:「那麼小,懂什麼?」年齡歧視,不言可喻。
抱持這種論調的人,多用自身或可觸及的經驗去想像18歲的模樣,他們無法理解,下個世代的人成長有多快。舉個切身例子,以我跟外甥女來說,我的父母跟她的父母收入級距大約在同一級。我國一時翻閱《大家說英語》輕鬆愉快,高一可以啃讀《空中英語教室》,但我外甥女國一的時候,《大家說英語》對她來說已經過於簡單,她直接從《空中英語教室》讀起。
懂協作,機會不錯過!
崇祐大作中亦提到世界逐步邁向機器人時代等議題。機器人的應用越來越廣,不只可以取代勞力密集的工作,就算是腦力密集的工作,只要性質有規則可循,機器人就可望勝任。
Amazon的物流中心,已有50多萬機器人執行進貨、入庫、撿貨、整理包裹等各種作業。日商湯山生產的藥物分裝包藥機,在日本、台灣等國的醫療院所越來越常見。舉例來說,若某個院所早、午、晚班共需要4個藥師,如今請4個藥師相較請2個藥師加上1台包藥機來說,可能發揮的「效能」相仿,但是「2個藥師、1台包藥機」這個組合對業主來說較省成本,甚至更有效率,也是未來趨勢。
也許有人堅定的相信「包藥機取代了藥師的工作」,但更精準的描述應該是「懂得善用包藥機的人」會淘汰掉「排斥、不懂善用包藥機的人」。年紀越大,越抗拒學習新知,拒絕接納新技術似乎是許多中、老年人的慣性使然,試問這樣的中、老年人若不敞開心胸,賦予年輕人更多權利,誰要陪他們面對未來種種挑戰?
能持續跟年輕世代對話的政治人物,將是政壇長青樹!
曾有政治人物在從政低谷時問我,他可以為社會做些什麼?我鼓勵他深入大學校園演講,他的持論是大一、大二沒票,大三、大四沒空聽演講,所以不願深入校園。這種拒絕吸收新世代心聲,或者說沒膽識、不願將自己觀點大方呈現給新世代的政治人物,後來在選舉場上是常勝還是常敗,可想而知。
台灣有個小縣,上次縣長選舉前,不同政黨的候選人都來到同一間大學演講,演講後的問答時間,一位談笑風生,一位失控怒斥學生。當下我判斷有能耐跟大學生對話的參選人才會贏,果不其然。
追求世代共好,就是要讓更年輕的人可以參與投票。把權力交給更年輕的人,是讓有能力的他們扛下責任,跟我們一起面對所有挑戰!
擋謠言,我們是民主城堡的磚瓦地墊!
最後,針對崇祐撰寫的〈有圖沒真相〉篇章,我想起了《真確》(Factfulness)這本書。這本書提醒了我們,謠言跟真相總是在較勁,錯誤的世界觀跟正確的世界觀也不斷在對撞。
我們得訓練自己具備核實、思辨的能力,不時省思自己陷入哪種思考謬誤。我們就是民主城堡的磚瓦地墊,只有當我們本身就是銅牆鐵壁,國家在種種困厄下才可望尚存一息!
(本文作者為醫師、《人生路引》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