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x飲食大展
並非意外:從車禍、工傷、空難到核災,拋開「意外」思維,探究事故背後的社會失靈與卸責代價

並非意外:從車禍、工傷、空難到核災,拋開「意外」思維,探究事故背後的社會失靈與卸責代價

There Are No Accidents: The Deadly Rise of Injury and Disaster―Who Profits and Who Pays the Price

  • 定價:499
  • 優惠價:9449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24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柯克斯評論》、《圖書目錄》星級書評──
這本書要談的,是我們怎麼死。

車禍、火災、溺水、用藥過量致死……這些真的都是「意外」嗎?
顛覆你的認知,看見奪走我們性命的「意外」,其實都是必然!

施逸翔|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
楊貴智|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標線改造台灣路 Reform Taiwan Roads】版主
──不意外推薦

Ray|《天下雜誌》未來城市頻道專欄作者/【台灣是個行人地獄】版主
──專文導讀

「認為意外是隨機而無法預測的觀念,是理性人類尚且信以為真的民間傳說。」
──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首任局長威廉‧哈登(William Haddon)

如果你家附近的巷口,每年總是固定要出那麼一兩場車禍、帶走一兩個孩子的生命,你還會稱那是「意外」嗎?
你可能會說:「這附近的駕駛開車都太莽撞了!」或者說:「總是有媽媽顧不好自己的小孩!」
然而,像這樣歸咎於人為失誤,並無法預防類似的事故再次發生,我們只會一次又一次地看到開得太快的車,在路口撞上恰好沒有成人管束的孩子;
而你心知肚明──自己有時候也會超速駕駛、有時候也會不小心放開孩子的手。

要突破這個奪命迴圈,我們只有將目光從「不可能避免的人為失誤」轉向「可預防或降低危險的人造環境」:
駕駛的視線是否被遮擋了?汽車為何被設計得能開到那麼快?夜間的道路照明是否充足?居家空間為何與道路緊鄰?

然而,如此直搗問題核心的叩問,勢必遭遇重重阻礙──每當事故發生,一場風向爭奪戰立即吹響;
誰有故事的發言權,那人會拿著發言權講出什麼樣的故事,就是意外的奧秘所在。
 
☞那會是一個差勁工人的故事,還是一個積水地板碰上超高速運轉生產線的故事?
☞那會是一個莽撞駕駛的故事,還是一個未設置行人專用道的故事?
☞那會是一個不當用火的故事,還是一個危老建築缺乏消防通道的故事?
 
本書揭示了「意外」這個詞如何保護當權者與企業家──誰會死於意外而誰不會,是由金錢和權力決定。
作者透過車禍、藥物過量致死和工安災害等事件,證明了我們所說的「意外」,其實都是危險系統的必然結局,
並展示了我們個人和社會可以採取的行動,以阻止用「意外」一詞推卸責任的浪潮。


★國內推薦★

「一九二〇年代的美國車商塑造了『樫鳥行人』的罪人形象,以合理化汽車撞死人的交通事故,此後人們不再批判汽車為街道帶來的危險性,反而倒果為因地將人囚禁於『讓汽車高速行駛』的城市空間使用規則之中,教育下一代『馬路如虎口』,灌輸公眾『應主動避開汽車,否則就會接受死亡懲罰』這樣的四輪霸權概念;這就是『意外並非意外』的最好例證。作者的觀點引領人們深入思考,直視、解析、思辨——挑戰人們口中的『意外』,並不是天有不測風雲的宿命,更不是人為失誤應該付出的機會成本,而是一連串社會不正義的巨型事件本身(incidents)!」
──《天下雜誌》未來城市頻道專欄作者/【台灣是個行人地獄】版主

「我們所認知的意外,或許並不是意外,而是人禍,是由許多細微的人為疏失交織而成,難以判定負責歸屬。書中提到:『每年在學校面前都固定有五六次意外發生,準得像時鐘一樣。一件可以預測的事情,能說是意外嗎?』這段的描述完全打中我內心。每天路上不斷有人車禍傷亡,大家都認為是運氣不好,是個『意外』,但如果把這些『意外』對應到道路工程設計,會發現多數車禍幾乎都對得上某些特定的設計。想像道路是一個巨大的機器,這些車禍熱點就彷彿是系統上特定的Bug,程式一旦執行到此處,就會有高機率出現錯誤;盡責的道路設計者應該把這些Bug在一開始就找出來。」
──【標線改造台灣路 Reform Taiwan Roads】版主

★海外好評★

「潔西・辛格用深入的文獻證明,將『意外』定義為『無法預見和無計畫的事件』,實際上是企業犯罪、疏忽和純粹貪婪的方便掩飾。無論是在公路上、工作場所還是市場上,辛格都闡明了當權者其實有能力通過多種方式避免或減輕可怕的傷亡,但這些傷亡現在卻都被有利可圖地歸咎於受害者。閱讀完這本書,你聽到『意外』這個詞時可能會感到反感。」
──拉爾夫.奈德(Ralph Nader),《任何速度都不安全》(Unsafe at Any Speed)作者

「做為一名近四十年資歷的自行車手,我經歷過斷骨、擦傷、腦震蕩、恐懼和憎恨,而正如潔西.辛格所說,這些都不是意外。我在對流行病的觀察中看見,人類的行為助長了微生物的繁殖;在我報導的洪水、地震、颶風和野火中也看見相似景況。辛格的呼籲非常精確──與選擇將災難性事件解釋為意外的系統和權力進行對質。」
──勞瑞.嘉瑞特(Laurie Garrett),普立茲獎得主,《我聽到了警笛聲》(I Heard the Sirens Scream)作者

「在這本引人入勝的著作中,辛格挑戰讀者的思考:哪些人的死亡被視為『意外』,哪些社區最容易發生『意外』,誰可以將『這只是一個意外!』用做規避責任的免死金牌。這本必讀之書會讓你感到憤怒,改變你看世界的方式。」
──金.凱利(Kim Kelly),《像地獄一樣戰鬥:美國勞工的未知歷史》(Fight Like Hell: The Untold History of American Labor)作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潔西.辛格Jessie Singer
記者;其文章散見於《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彭博新聞》(Bloomberg News)、《BuzzFeed》、《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衛報》(The Guardian)等。曾在紐約大學阿瑟.L.卡特新聞學院(Arthur L. Carter School of Journalism at New York University)修習新聞學,師從已故記者韋恩.巴瑞特(Wayne Barrett)。

譯者簡介

鄭煥昇
最近覺得「原作是樂譜,譯作像演奏,譯者是在韻味中追求不拉錯的樂手」的譯者。譯作有《跟任何人都可以聊得來》全系列、《不花錢讀名校MBA》、《微調5個地方,每天開心醒來》、《讓顧客的錢自動流進來》、《哲學不該正經學》等。賜教信箱:huansheng.cheng@gmail.com

 

目錄

引言非屬意外Not an Accident

 

第一章       失誤Errors

第二章       環境Conditions

第三章       規模Scale

第四章       風險Risk

第五章       汙名Stigma

第六章       種族歧視Racism

第七章       金錢Money

第八章       歸咎Blame

第九章       預防Prevention

第十章       究責Accountability

結論           "意外" Accident

 

致謝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153714
  • 叢書系列:臉譜書房
  • 規格:平裝 / 320頁 / 21 x 14.8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八章 歸咎(節錄)

砸裂在煎鍋邊上,是雞蛋的錯


歸咎會造成一個最主要的後果,就是讓意外連預防都無從預防起。把事情的責任歸到某人的頭上,就等於直接否定了一件意外是意外的可能性。

研究顯示這個簡單的行為──找個人來頂罪──會讓人比較看不到系統性的問題所在,也比較不會去尋求系統性的改革。有項研究提供了各式各樣的意外新聞給受試者:理財操作失當、空難、工業災難;當報導把錯怪到人為失誤上時,讀者會比較傾向於給予懲罰,而比較不會去質疑人造環境,也比較不會設法調查那些存在於意外背後的組織。不論是哪種意外,歸咎都可以讓預防工作無從開展。

你的腳踏車用安全帽就是關於這一點一個很經典的例子:安全帽是一種很基本而低成本的吸震器;在接觸到堅硬地面時,它會吸收一部份衝擊,降低腦震盪的風險。而要是騎士沒戴安全帽,那有心人想把事情歸咎給他或她,可就方便多了。

安全帽多多少少會有幫助;如果你騎在鄉間道路上,撞到坑洞,身體被拋飛起來,那安全帽就會扮演重要的傷害防護罩,讓撞擊獲得緩衝。但如果你是騎在都會區的道路上,被一台近兩噸的汽車或六噸重的卡車輾過,那安全帽只會陪著你一起粉身碎骨。

雖然有這些事實,但在腳踏車意外的事後,騎士有戴或沒戴安全帽幾乎都是一定會被提到的訊息;新聞報導與意外報告中都少不了告訴你騎士有戴或沒戴專用的安全帽。艾瑞克被酒駕者撞死時,《紐約時報》就指出他沒戴安全帽;問題是他有戴安全帽也好,沒戴安全帽也罷,一頭撞上他的都是一輛二○○○年出廠的BMW 528i跑車,那輛車都足足有一千五百八十五公斤重,當時的車速也高達每小時約九十六公里。硬要扯艾瑞克沒戴安全帽,就等於責怪煎鍋邊上那顆破掉的雞蛋。

大量的證據顯示,要預防自行車的意外,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路上的腳踏車與機動車輛分流。只要能改變腳踏車與機動車輛在路上交錯的危險環境因子,那腳踏車騎士有沒有戴安全帽這點人為疏失,就枝微末節到不值一提。分流可以讓超速的駕駛人數減少,讓腳踏車騎士、汽車駕駛與行人的意外減少,傷亡數目也一併獲得降低。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感電出版全書系 任選2本82折,打主書《鋰戰:全球儲能競賽的未來真相 (電子書)》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電腦資訊展
  • 蓋亞全書系
  • 台灣設計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