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小參考書首週
社會心理學(群眾與應用):從愛情理論到侵犯行為,再從旁觀者效應到偏見歧視,一本書呈現當代社會心理學的面貌

社會心理學(群眾與應用):從愛情理論到侵犯行為,再從旁觀者效應到偏見歧視,一本書呈現當代社會心理學的面貌

  • 定價:480
  • 優惠價:79379
  • 優惠期限:2025年01月0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為什麼明明聽到求助聲,卻猶豫要不要行動?
◎為什麼災難中有人逃離,有人做出犧牲行為?
◎不公待遇法律能制裁,內心偏見要如何管制?
◎從心理的角度看,人們到底為什麼要服從呢?

  「幾乎有多少位社會心理學家,就有多少種關於社會心理學的定義。」──Elliot Aronson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
  什麼是愛的本質和來源?
  為什麼有些人不會處理人際關係?
  良好的交流就能產生良好的關係嗎?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處在良好關係之中?

  ➔人類的終極幸福和絕望都取決於人際關係
  【佛洛伊德理論】人格發展中親子關係的作用。
  【發展心理學】人格是如何被一個人的依戀經歷形塑的。
  【認知心理學】嬰兒先天的認知能力促進了關係的形成。
  【社會心理學】人是如何影響他人,又是如何被他人影響的。
  【健康心理學】無論要對生理或心理健康進行介入,都要考慮人際關係。
  【五因素人格模型】其中的「外向性」和「親和性」明顯與人際關係有關。

  ▎分手的4種策略──別從過程入手,我們聚焦具體戰術!
  ◎直接和他人導向
  【關係現狀交談】很高興我們能好好談談,我們不適合,應該分手。
  【協商式告別】我們應該很難有未來,這不是誰的錯,我們分手吧!

  ◎直接和自我導向
  【單刀直入】我不在乎你想要什麼,我們之間結束了,少廢話。
  【歸因衝突】全都是你的錯!呸!誰叫你跟每個人都這麼曖昧!

  ◎間接和自我導向
  【以退為進】我這一個月會很忙,你做自己的事吧,不要管我了。
  【知難而退】也許我公開羞辱我的伴侶,他就會懂了並離開我!

  ◎間接和他人導向
  【偽君子式】我們不是老死不相往來,相信你永遠是我的朋友!
  【輕描淡寫】雖然沒有特別說什麼,但我可以我們肯定結束了。

  ▎旁觀者效應
  【責任分散】心理依賴導致見危不助
  如果現場有兩位旁觀者,那麼每人承擔50%的責任。如果現場有100位旁觀者,那麼每人僅承擔1%的責任。在場人數越多,每個人的責任就越少。

  【多數的忽略】漠不關心形成抑制作用
  當緊急情況發生後,有其他人在場並且都鎮定自若做著各自的事情,就會造成沒有什麼緊急事件發生的知覺,個體也會跟隨他人鎮靜下來而不予理睬。

  【角色期望】期待更合適的角色站出來
  皮亞利文的實驗也證明了這一點。他們請一個人來扮作病人,在地鐵上假裝因突然發病而倒在地上。另外安排一個人打扮成醫生模樣,事先待在跌倒者附近。在這種情況下,其他乘客因為看到有旁觀者在場,便很少提供幫助。

  【社會抑制作用】相互觀望造成集體冷漠
  有其他人在場時,個人會因為他人的評價和注視而感到不安。因此,出於評價恐懼,大家都不想成為一個示範者,而在等待著一個示範者出來,然後以此決定自己的行為。

  【社會影響的結果】模仿他人行為的傾向
  當在場的其他人無行動時,個人往往會遵從大家一致的表現,採取一種「不介入」的態度,這是由於周圍環境或者團體的壓力所產生的一種符合團體壓力而改變自己態度與行為的從眾社會心理現象。

本書特色

  本書深入探討人際關係、侵犯行為、親社會行為、群體行為、社會影響、偏見與歧視等主題。全書內容豐富,涵蓋了多個領域的概念、理論、實證研究和影響因素等重要內容,是一本涵蓋廣泛、具有深度的專業書籍,旨在幫助讀者深入了解社會心理學的相關議題並進行思考與討論。
 
 

作者介紹

編者簡介

鍾毅平


  教授,畢業於心理系,認知心理學博士。著有《認知心理學高級教程》、《社會行為研究》以及學術論文《社會認知中印象形成的系列實驗研究》。

楊碧漪

  畢業於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社會心理學碩士研究生指導教授。主要研究社會心理學、消費與廣告心理學,曾主編《青春心育——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譚千保

  畢業於基礎心理學系,獲博士學位,現任教育學院副院長。主要從事兒童心理及其發展、社會認知研究。曾發表論文50餘篇,出版專著(含合著)4部。主要教授課程:發展心理學、心理發展與教育、社會心理學。
 
 

目錄

第七章 人際關係
第一節 人際關係概述
第二節 人際吸引
第三節 愛情

第八章 侵犯行為
第一節 侵犯行為概述
第二節 侵犯行為的理論
第三節 侵犯行為的影響因素
第四節 侵犯行為的控制

第九章 親社會行為
第一節 親社會行為概述
第二節 親社會行為的理論解釋
第三節 緊急情況下的助人行為
第四節 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
第五節 增強助人行為的方法

第十章 群體行為
第一節 群體概述
第二節 群體對個體行為的影響
第三節 群體決策
第四節 社會困境:合作與衝突

第十一章 社會影響
第一節 社會影響概述
第二節 從眾
第三節 眾從
第四節 依從
第五節 服從

第十二章 偏見與歧視
第一節 偏見和歧視的定義
第二節 偏見與歧視的原因
第三節 偏見與歧視的主要表現
第四節 偏見與歧視的消除
參考文獻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576650
  • 規格:平裝 / 356頁 / 17 x 23 x 1.7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節 社會影響概述

一、社會影響的定義


社會影響的概念有廣義與狹義的區別,從最廣的角度來看,奧爾波特(G .W. Allport)認為,社會心理學是了解和解釋個人的思想、情感、行為怎樣受到他人存在的影響,包括實際存在、想像中的存在或隱含的存在的影響(1954年)。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阿隆森(Elliot Aronson)直接、簡單的認為社會心理學就是一門研究社會影響的科學。同樣,美國的鮑邁斯特(Roy F. Baumeister)和布希曼(Brad J. Bushman)也認為社會心理學是「一門對人們如何影響他人以及怎樣受他人影響進行科學研究的學科」。因為社會影響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從某種意義上來看,人的社會心理與行為就是社會影響的結果。比如,我們的自我呈現,有時我們會逢迎他人,有時卻又在他人面前自我抬高,這無疑受到了當前的這個人對我們的影響;在群體心理現象裡的社會促進與社會抑制,即我們的行為效率有時高、有時低,也是受到了他人、群體的影響;尤為明顯的是態度裡面的說服,更是要影響他人。但是,我們永遠不會是社會影響的成品,我們會終身受制於社會影響。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際迷航記|最終章>>陪你穿越迷霧找到最好的路,心靈導航有聲書/線上課程6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草間彌生主題展
  • 秋冬保健書展
  • 羅曼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