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悲痛:關於生命逝去的哲思

悲痛:關於生命逝去的哲思

Grief: A Philosophical Guide

  • 定價:400
  • 優惠價:79316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1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亞馬遜4.7星讀者好評★
 
與其在似是而非的陳腔濫調中尋求撫慰,
不如瞭解悲痛的真貌
──畢竟每個人都希望能活在真實裡。
 
  好的哲學能給人帶來勇氣,且相當實用,但長久以來規避悲痛的哲學,則兩者皆失:因擔心對人的境況提出尷尬的問題,而逃避悲痛議題,並非勇敢之舉;而對我們面臨的、最關乎人性與影響人生的事件之一,故意視而不見,也不務實。
 
《悲痛:關於生命逝去的哲思》從哲學的角度出發,在辯證中抵達悲痛的範疇與本質:悲痛活動的真正對象,是與我們珍視之物相關的人物去世後,必然引發的關係喪失與轉變。
 
  ▍悲痛是什麼?
 
  當親友去世時,必然會引發我們心中的悲痛。為所愛之人的離去悲痛難抑,可謂是人之常情。
  然而政治領袖、社會名人、宗教人物等等與我們並沒有直接、親密的關係,他們的死亡仍往往激發許多人發自內心的悲痛。
  更有甚者,我們還會為我們所失望,甚至是所痛恨的人悲痛。
  這樣難解的情況,讓人疑惑:「悲痛」到底是什麼?
 
  作者同時配合文學、醫學、心理學等各種資源,深入發掘悲痛的各種性質,並嘗試回答,經歷悲痛時可能會遭遇的種種疑問——
  ⁍ 悲痛時會經歷什麼?
  ⁍ 悲痛對我們有好處嗎?
  ⁍ 我們悲痛是合理的嗎?
  ⁍ 一定要為別人悲痛嗎?
  ⁍ 悲痛是種精神疾病嗎?
 
  ▍悲痛是人性
 
  人的漫漫一生裡,誰也避不開經歷失去他人的傷痛。不過,盡可能地預先熟悉悲痛,或許能讓我們擁有更充分的準備,來應對他人逝世所帶來的哀傷、痛苦和恐懼。
 
  悲痛的過程中或許會包含痛楚和絕望,但也因此凸顯我們真正的內在,是我們人性的展現。悲痛是讓我們更加認識自己的絕佳機會,值得我們樂觀、正向地看待;少了這份傷痛,等於少了一份機會,除了原地踏步,我們並不會過得更好。
 
  本書既不「療癒」,也不能讓人「解脫」,卻用哲學為我們做好面對未來的心理準備。希望本書的內容,能給你面對悲痛的信心和勇氣。
 
本書特色
 
  ★針對因為他人死亡而觸發的悲痛,作者使用平易近人的語言,為讀者提供了哲學上的看法。
  ★利用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情境進行說明,使讀者對悲痛時會遭遇的種種能夠感同身受。
  ★既有嚴肅的探討,也有感人的案例,讓一般讀者與專業人士都能在更瞭解悲痛的同時,獲得閱讀的樂趣。
 
誠摯推薦
 
  林遠澤/政治大學哲學系特聘教授
  黃涵榆/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
  厭世哲學家/《厭世講堂》作者、同名粉絲專頁經營者
  冀劍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教授兼佛教學院院長
   蘇絢慧/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依首字筆畫排列)
   
各方讚譽
 
  「聰穎通透的感人之作,《悲痛》為人人都需要深入瞭解學習、無可避免的人生階段,注入了重要而縝密的立論。邁克爾‧喬比以新的哲學角度,邀請讀者用通俗易懂,但嚴肅的方式去思索——畢竟,我們大家都是哲學家。」——茱麗葉・羅森菲爾Juliet Rosenfeld/心理治療師、《The State of Disbelief》作者
 
  「蘇格拉底認為,所有哲學都是在為死亡做訓練,但哲學家們對失去親友和悲痛卻出奇地沉默。幸好現在我們有了邁克爾‧喬比的著作引導我們探討有關悲痛的關鍵哲學問題。作者以悲痛的悖論——悲痛既痛苦,又可貴——為核心,清晰而明智地描述這種基本的人類現象。我向所有對悲痛議題感興趣的人推薦本書:相信哲學家、人文主義者和普通讀者,皆能從中受益。」——斯文・布林曼Svend Brinkmann/心理學教授、《Grief: The Price of Love》作者
 
  「這部詳實、博學、貼合人性的傑作,探討了悲傷的範疇、性質、價值與合理性,以『有條件的樂觀態度』來看待悲痛,一反以往視悲痛為懦弱、羞恥,對人性造成威脅的觀點。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哲學、心理學、精神病學、文學和醫學方面的資源,協助我們理解悲痛。本書將使所有這些領域的工作者,以及任何想深入理解悲痛這項飽受哲學忽略的人類經驗核心要素的人感到興趣。」——邁克爾・布雷迪Michael S. Brady/哲學家、《Suffering and Virtue》作者
 
  「《悲痛》對死亡哲學做出了引人入勝且富有啟發性的貢獻,它對悲痛是什麼以及使悲痛合乎理性、有價值,甚至可能具強制性的原因,提出了新穎而令人驚訝的解釋。《悲痛》是一本深具人性、深思熟慮且富有洞見的書,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師來說是無價之寶,而普通讀者也能體會它的淺顯易懂和引人入勝。」——派崔克・史托斯Patrick Stokes/哲學家、《Digital Souls: A Philosophy of Online Death》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邁克爾‧喬比Michael Cholbi
 
  當代哲學家及倫理學家,維吉尼亞大學哲學博士、國際死亡及臨終哲學協會(IAPDD)創辦人,現為愛丁堡大學哲學系教授及系主任。研究領域為廣義的傳統康德哲學,涉足死亡與瀕死、家長主義、懲罰等主題。
 
譯者簡介
 
柯清心
 
  台中人,美國堪薩斯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現任專職翻譯,譯有《與生活有約》、《兒子的謊言》、《人類是五分之四的灰熊》等數十部作品。
 

目錄

謝辭

導言
第一章:我們為誰悲痛
第二章:悲痛時會經歷什麼
第三章:在悲痛中尋找自我
第四章:從痛苦中獲益
第五章:悲痛時的理性
第六章:悲痛的義務
第七章:瘋狂與醫療
結論:悲痛是人性

註釋
索引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9720651
  • 叢書系列:US
  • 規格:平裝 / 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導言(節錄)
 
1960年夏季,六十一歲的英國作家及神學家路易斯(C.S.Lewis)事業正隆,聲譽卓著。他在六年前,開始擔任劍橋大學新成立的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文學首任講座教授。1940年代初,倫敦不斷遭受納粹轟擊時,路易斯在BBC的廣播節目,被出版為《純粹基督教》(Mere Christianity)一書,另外還有《奇蹟》(Miracles)、《痛苦的問題》(The Problem of Pain)等評論,以及使路易斯成為世上最重要的基督教代言人的使徒書信體小說《魔鬼家書》(The Screwtape Letters)。他的童書作品亦廣受歡迎,其系列小說、七集《納尼亞傳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最終銷售超過一億本。
 
然而他的事業成就,不久便與個人生活的變動起了衝突。
 
四年前路易斯與美國詩人喬伊.戴維德曼(Joy Davidman)結婚,他深受對方的才華吸引:戴維德曼的詩作曾贏獲許多獎項,並為十戒(Ten Commandments)寫過一部學術註疏,由路易斯為其寫序。可是兩人的愛情不僅限於智性,路易斯寫道,喬伊「曾是我的女兒、母親、學生及老師,她是我的子民,也是我的統治者……是我信賴的同袍、朋友、船員與戰友。」兩人結婚數個月後,喬伊摔斷了腿,在治腿時發現她患了癌症。診斷結果,更加深了路易斯對她的愛。1957 年喬伊的癌症進入緩解期,至1959 年復發,這段期間似乎是路易斯成年後最快樂的一段時光。1960 年四月,喬伊與「傑克」(Jack,與路易斯相熟者都如此稱呼他)去希臘度假,實現喬伊看愛琴海的畢生心願。
 
然後喬伊於七月十三日去世了。
 
傑克.路易斯不是沒有經歷過人生變動:他的父母都死於癌症,母親在他九歲時便離世了。傑克在青少年時,從愛爾蘭搬到倫敦,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成年之初,他放棄又重拾對基督的信仰,並收養了倫敦大轟炸期間撤離的孩童。
 
然而按他在喬伊去世後所寫的日記來看,傑克在毫無心理準備的狀況下,深陷在自身的悲痛之中。
 
淚水與哀傷雖令傑克尷尬,但至少他能預期得到。他未能料到的是「悲痛竟與恐懼如此相似」。他也沒想到悲痛竟然還包括了微醉的感覺(像「腦震盪」似的)、心神渙散與意興闌珊(「我發現很難聽得進任何人說的話……根本提不起一丁點興趣。」),或孤立與疏離感(「世界與我之間,像隔了一條隱形的毯子。」)。也沒有人警告他,悲痛會引發倦怠感或讓人變得「懶散」。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理勵志】秋日好chill_放慢腳步,再次為身心靈充電/電子書88折、有聲書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