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積極開啟人生下半場 ,自求者多福
我們發現許多人愈是年邁,愈是害怕自己是不是老了不中用了、不被需要了、沒有社會價值了,甚至恐懼自己會不會失智而不認得家人,造成家人困擾,變成家人的負擔;而隨著身體日漸衰弱,愈來愈希望孩子和孫子多來探望、陪伴自己,不僅如此,內心深處可能更希望孩子能夠懂自己,但也知道大家的相處並不是很融洽,見了面可能難免會有齟齬,因此心中充滿矛盾,甚至抑鬱成疾;另一方面也擔心,自己有沒有足夠的積蓄,能在不靠孩子的情況下過好下半輩子;還有不得不面對的遺產分配議題……。
本書集合各領域的專家,旨在協助你處理如上述的自身心理、健康、關係、財務和法務等無形和有形的問題,讓你開啟美好的人生下半場,而這一切都是從自己開始。
縱觀人生所求者,不外乎一個「福」字
福,是指富貴壽考,白話來說就是有錢、有地位、長壽,而且家庭和樂。
錢、地位、長壽都是人一輩子想要獲得、爭取、緊握的。在年輕時,尤其是錢(利);在中年時,尤其是地位(權名);在年邁時,尤其是長壽(健康、和樂)。
在年輕時,可能透過借債槓桿來擴大財富;中年時,限縮借債在可承受範圍,透過人脈來擴大財富;年邁時,趨向保守,盡力消除負債、穩定投資,專注在健康養生。可以說,人一輩子編織的故事,就是追求「福」的故事,而「福」其實就是人生資產與負債的總和。
福,是有形的,也是無形的,而人生的資產與負債也是如此。
在追求「福」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太專注在有形的資產和負債,其中,有形負債可能如影隨形,讓人備感壓力,但其實貫穿人生全方面、影響人一輩子的負債,不是來自於外在,而是來自於內心的無形負債,即負面感受、感覺、情緒、心情的累積。這種負面心理的累積,可能從出生就開始,直到終老,甚至傳給後代。
無形的負債,如同有形的負債和資產,也具有「複利效果」,會愈滾愈多,但卻更不易察覺。負面心理的累積,長期下來,不僅會影響健康狀態(長壽),也會因為健康狀態不好而影響與人相處時給人的觀感(地位),更會影響工作狀態(錢),所以對無形的負債,要比對有形的負債更加地小心翼翼。
但儘管想要避免無形負債不斷累積,然而每天的生活中,有太多意想不到、甚至是不公不義的事情,都可能讓人不斷地產生負面的心理,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關鍵就在「自求」。自求相對於外求,是內求的意思。
一個愈會內求的人,就是愈有道德的人。
而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成為真正自由的人。
一個真正自由的人可以選擇自己任何時刻的情緒、心境,不會因為某個人跟你說的某句話、做的某件事,而隨之起伏。
如果你被大力稱讚,你不由自主地感到非常開心,那這時你是不自由的,因為這個開心不是你選擇的。
如果你被大聲辱罵,你不由自主地感到非常難過,那這時你是不自由的,因為這個難過不是你選擇的。
真正自由的人,就是一個內心真正快樂的人。
而發自內心的快樂,身體就會健康,更會真誠待人以善,讓每個人與之相處時感受到快樂,因沒有人不想跟真正快樂的人做朋友。此時即便不想財,財亦來。
但問題是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有太多令人無奈、影響情緒甚至動怒的情境,譬如:上司無理的要求、同事或廠商推卸責任、甚至是擺爛、因小事不滿而鬧脾氣的家人、家人用負面的話語表達關心或建議、照顧家人反而被家人嫌……。這時,我們該如何面對?
如果你想要成為內心真正自由、過著發自內心快樂生活、享受人生的人,那麼你要記得提醒自己這個目標,並且告訴自己,自己才是主宰自己情緒的人,尤其在遇到可能產生負面情緒的情境之前先提點自己;如果是意外事件,那可以在發生當下,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譬如,在心中默念:「我是自己情緒的主人」或「我選擇當一個內心真正快樂的人」;如果你有宗教信仰,若是佛教,那可以默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若是基督教、天主教,那可以在心中祈禱。透過這樣的方式,你會發現自己的情緒愈來愈在自己掌握之中,而當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時,我們就更能夠針對情境做出好的應對。
家人言談間有意或無意的中傷,是最讓人心痛的事,因為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外人可以不懂自己,但唯有家人應該、甚至是必須要懂自己,再加上這樣的中傷,可能會令人感到自己過去的一切被應該最懂自己的人完全否定,所以家人言談間的中傷非常具有殺傷力。這種強力的中傷,可能發生在夫妻、親子,也可能發生在照顧年長父母的時候。
在這種情境之下,我們之所以會感到非常痛苦,是因為我們把自我認同建立在別人的認同之上,所以當我們原本有得到或原本以為有得到別人的認同,卻在言談間,似乎突然地失去別人的認同時,就會感到非常痛苦。這就是把「自我認同」建立在「外求」之上所導致的。
有的時候,可能家人、同事,常常做出自己不喜歡、不滿意的行為,而這個行為也可能會造成其他人的不便,雖然屢屢跟對方表示希望對方改進,但對方可能改了一陣子之後,又故態萌發,讓人非常困擾,那該怎麼辦?
這種原本看似的小問題,之所以後來可能演變成大問題,是因為它會長期影響情緒。而當我們能掌控情緒時,這問題則會簡化成是否有必要去要求別人改變?如果會影響多人而真的有必要,那麼要如何去協助對方改變?這可以透過較正式的會議(如本書提到的家庭會議),大家一起討論,將會更具有影響力。
你會發現,當你愈來愈能夠拿捏心理時,愈能將無形負債逐漸轉化為無形資產,因為你愈來愈能夠找出更好的方法去處理事情,並且讓人愈來愈歡喜跟你做朋友、家庭愈來愈和樂。甚至你還會發現,因為心理愈來愈不受外在影響,所以在投資理財時能不受短期波動影響、堅定自己的投資策略而賺到長期的獲利。這是由內而外,從無形影響到有形。
有些人可能太專注在有形負債或有形資產的多寡,而在有意無意間忽略了無形資產(正面的情緒與心情、真正的友誼、真心的家人、真愛),因而雖然在相對短時間內賺到了令人稱羨的有形資產,但卻失去更長時間的無形資產,產生了龐大的無形負債,所以儘管創造了一代人的富有,卻在第二或第三代就蕩然無存,更甚者是還未享受到就已經撒手人寰。
在「自求」的過程中,短期內可能無法快速累積有形資產,而且連無形資產的累積都很慢,但長期下來的「複利效果」卻往往遠超汲汲營營於有形資產,這是因為「自求」可以讓人正確的應對各種情境,並且能藉自省不斷找出更佳的應對方式,創造出天時地利人和的效果。
你也可以發現,累積有形資產和累積無形資產的順序往往是顛倒的:一個是由外而內,一個是由內而外。有形資產是先求財,再求人脈,最後求健康,但無形資產是先健康,再人脈,最後才是財,而且全部所得(福)都不是「向外求」來的!
所以如果我們將「福」視為外在之物,想向外求而得,那麼往往一輩子都無法求得,因為「福」就在我們心中,而愈有道德愈有福。如果我們想更進一步,讓後代也有福,那麼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道德」教育。(請見本書〈63歲〉)
本書提到許多有形和無形的問題,譬如,有形的問題:如何面對父母衰老、更年期、財務規劃;無形的問題:家庭關係、溝通、照顧的壓力;橫跨有形和無形的問題:健康養身。每一個主題都有提出各種有形、無形的方法,幫助你將有形、無形的負債,轉化為有形、無形的資產,但所有的方法,關鍵都在於自己有沒有積極行動,唯有「自求」,才能「多福」!
現在就讓我們開啟美好人生下半場的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