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經典故事流傳的意義 是等著我們接力改造
羅怡君
女兒小時候有將近半年的時間,每天必翻出抽屜裡那張白雪公主DVD反覆看好幾次,雖然我知道這是幼兒時期的「重複行為」,不僅能建立她的安全感,也是大腦學習的過程,但每當開場樂一出現,我的頭就不禁疼了起來。
然而我一點也想不起來為什麼我家會有這張DVD,至於其他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伊索寓言,好像不知不覺就蔓延孩子所有生活,從保母家、幼兒園、圖書館、地下街書攤,甚至夜市裡都能看到童話故事貼紙書。
長大之後,這些故事對她而言有什麼特別意義嗎?我也拿這個問題問自己。這些家喻戶曉、跨國界、跨文化的經典故事,為什麼能讓人如此自然輕鬆記得內容,甚至想要主動流傳給下一代?
另一個相似案例就是芭比娃娃,唯一差別在於芭比公司會定期推陳出新,加入當代社會的議題與創意表現,因此回顧每個階段的芭比,已成為結合當下社會文化意涵的經典象徵;然而有趣的是,儘管實際上每個芭比都不一樣,但我們仍認可所有創作都屬於心中的「那個芭比」。
那麼我們也能嘗試改寫經典童話嗎?歷經時代洗鍊仍被記憶傳誦、再熟悉不過的情節,或許正代表所有人一生都將面臨的考驗與挑戰,而屬於我們這個世代的反應、想法和行動,也應該能成為新的情節結局,成為觀看不同時代思維的一種索引。
正是這樣的念頭,開啟這本書的歷程。只不過……
編故事不難,難的是要反問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寫?想表達什麼?
寫故事不難,難的是要檢視自己:這好像有點「說教」了?
改故事不難,難的是要審問自己:你會想看這故事第二次嗎?
經過這三道提問之後,架構在原本情境基礎的故事發展,開始漸漸能反映出價值觀和人生態度,加上一些創意和想像的技巧,期待讀故事的大人孩子們先感受到某些衝突、疑問,然後不自覺也進入思考與自我對話的過程。
沒有人不喜歡聽故事,但我發現,人不一定會記得誇張情節的故事,但會記得那些恰恰撫慰自身弱點、切中心事想望的故事,在未來做決定的時刻浮出某些故事來,因此過去我曾經歷過的掙扎、脆弱、新生和各種思索,也都成為故事裡的一部分,或許讀者也可猜猜哪些是「故事背後的故事」。
改寫故事可以從不同起點切入,由於這本書想收納有關教養的討論,挑選出來改寫的故事會圍繞「教養考古題」,這些議題也很「經典」,下筆時非常期待兩者之間的碰撞。其實交稿後很久沒有打開檔案,如今寫自序之時再看一次,我彷彿在讀別人的作品,回憶當時點開空白檔案創作新故事時,我順著思緒潛意識奔走停頓,連自己都很好奇故事最後會長成什麼樣子。
聽故事的魔力或許很多人體會過,這次改寫經典故事而經歷的奇幻旅程告訴我: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豐富精采的故事,任何生命中發生的好事壞事,都是創作「你」的重要情節;花時間好好重讀自己,我們也能替自己未來寫下各種版本,人生的選擇不是誰給予的,而是自己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