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陳文章(國立臺灣大學校長)
臺大具有深厚的人文傳統以及充滿活力的校園文化,走過二十五年的臺大文學獎,正是重要的表徵。據聞本次的投稿件數是有史以來最多的一屆,或許經歷了漫長的疫情,我們更需要以文學來重建人的精神世界。
本人自就任以來,即思考如何為校園裡的藝文活動注入新動力,讓臺大學子得到更多的鼓舞,盡情發展自己的文學才華。經過努力,很高興已得到熱心企業家的支持,相信不久之後,當可以有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措施。
此次得獎作品,題材涉及的範圍十分寬闊。不少同學勇於挖掘自身的內在世界,探索繁複的生命經驗;還有些篇章積極回應這個時代,思考歷史、國族、社會等議題。無論是大題小作或小題大作,字字句句都是年輕心靈珍貴的結晶。
事實上,現今文壇的著名作家,有許多位都是在臺大校園開始跨出文學的第一步,包含日本芥川獎得主李琴峰校友。在青春時代,用美好的篇章分享生命經驗,在鍵盤上敲出一顆顆字符,這是極美好的事。因此我要向每一位參與者致敬,透過你們的書寫分享,讓讀者能夠深刻體認到生命的各種可能。
同時也要感謝教務處、學務處、文學院和中文系同仁的通力合作,亦感謝評審老師審閱稿件的辛勞。並恭喜本屆獲獎的同學們,你們的文字都將成為這個時代最珍貴的心意。
主編後記
劉正忠(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
「臺大文學獎」為臺大校園盛事,通過參賽者、評審、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我們得以再次獻上豐盛的果實。今年我們嘗試用Instagram分享訊息,將臺大文學獎推廣到更多角落,得到不錯的迴響。文學獎是激烈的競賽,但也像是豐年祭,有志於創作的同學既可以藉此砥礪自己的文學技藝,也可以好好體驗耕耘之後的甘苦。
本屆活動從去年(二○二二)十一月啟動宣傳,透過兩場專家講座以及社群媒體進行宣傳。今年二月一日至三月二十日為收件期,徵稿項目包括「新詩」、「散文」、「小說」、「劇本」及「主題徵文」。總計徵得三百六十六件稿件,質量俱佳,足見臺大文學獎已是杜鵑花城的年度盛事。
今年主題徵文組為「校園小品」,其中又分為四組:「我的學院我書寫」鼓勵同學對自身所屬學院、系所加以體貼地觀察,呈現出不同學院的特色;「實體與線上」反思疫情與後疫情時代中,網路科技如何影響了校園生活體驗;「動物與植物」以這座有著豐富生態多樣性的校園為背景,聚焦於同學與動植物的雙向互動;「人物與事件」折射了同學們在人際互動中,日常或非日常的靈光。
新詩、散文、小說三組經過初、決審,劇本組與主題徵文組經過一次決審,在評審們用心的評審後,結果出爐。本屆臺大文學獎共有四十七件作品脫穎而出,分別是「新詩」六件、「散文」六件、「小說」六件、「劇本」五件及「主題徵文」二十四件。
本屆來稿同學涵蓋本校各學院,並有國際生投入徵選,更有不少過去獲獎的同學再次參賽,熱絡程度令人欣喜。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作品的表現不分軒輊,小說組六位得獎者中,有兩名叁獎得主;劇本組的評審們減少一名佳作,讓兩篇作品得以同時得到叁獎的肯定。可見文學獎的競爭相當激烈,提供的文字切磋擦出了絢麗火花。再透過評審老師盡心盡力的析評與討論,臺大文學獎應已保證了作品的良好品質。
近幾年,我們很榮幸能與學務處合作:主題徵文組的得獎作品中,部分將選入下一學年的《校園魔法書》當中,發放給全校新生。透過「校園小品」所展現的校園風光,我們希望能藉文字,讓初入這座校園的同學循著文字的軌跡,展開對這座校園的認識,期許這樣的認識作為起點,又再鋪展出探索嶄新校園生活的道路。日常充滿著文學的微粒,收集起來,或將產生下一篇屬於自己的「校園小品」,豐富這座校園的意義。
臺大文學獎開辦至今,歷屆獲獎者累計已超過四百人。今年的得獎作品循例集結成冊,命名為《不能的自由》,借小說組黃冠維的得獎作品命名。小說中的「我」執迷於微小的、世界的bug。也許沒人在乎,但正是透過這些bug才足以發覺以自己為中心張開的平行宇宙,以及宇宙與宇宙間的幽微縫隙。這種執迷本身就是一種文學的觀照,讓人得以發現世界不一樣的地方。人所生活的時空充滿祕密,這本文學獎的作品集,燭照了不為人知之處,也將使讀者得以一窺每位寫作者感知的奧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