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閱讀中的美術館奇幻體驗
兒童的美術館參觀經驗,通常仰賴父母帶著前往,意即生活中的經驗若沒有父母老師等長輩帶著參觀,兒童幾乎無法接近真實的藝術品。閱讀,可以突破一般生活經驗,由文學讀本拓展視野,增加知識,獲得愉悅感。《跟著大灰寶逛美術館》這個故事主題是伊莉絲這個小小朋友在暴風雨天的家中,不能出門玩,想像跟著大象好朋友到美術館,由大象帶領,藉由觀賞作品產生趣味想像的美術館遊歷之奇幻故事。
故事中的伊莉絲年齡大約是學齡前的孩子,在皮亞傑的心智發展階段屬於前運思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尚未建構完全的現實感,奇幻思維(magical thinking)帶動他們的想像力,讓他們觀看事物時,融入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奇幻想像,產生似是而非,既真實又有趣的想像脈絡。這正如故事中的伊莉絲看到老布勒哲爾〈有滑冰者和捕鳥陷阱的冬景〉的寫實雪景感受到冷天氣,看到傑利柯〈梅杜莎之筏〉的人物動態感受到人物在海難生還中的疲累;看到好多人圍觀達文西〈蒙娜麗莎〉以為類似生活中發生重大事情眾人圍觀的樣子。
大灰寶是一頭大象,是帶領小女孩伊莉絲角色在美術館中成長的角色。大象身軀巨大、緩慢、沉穩,與活潑的伊莉絲成對比。大灰寶在伊莉絲不了解美術館規則的時候堅定地設立展場規範,包容伊莉絲對作品的各種奇想,循循善誘並給予藝術作品知識。最有趣的是,個子矮小的伊莉絲在一群人圍觀〈蒙娜麗莎〉時,剛好能坐在大灰寶頭上看到眾人對此作品的景仰,更在看似驚恐的〈吶喊〉作品前,抱著伊莉絲以避免受到驚嚇的情緒感染。
無論是跟著〈綠衣舞者》作品上的舞者起舞,或跟著〈夢境〉裡的小動物玩起捉迷藏,最後伊莉絲真的走入〈油燈前的瑪利亞〉和畫中主角一起凝視著什麼,似乎象徵了伊莉絲在經驗了作品互動的觀察想像之後,學會仔細觀看與思考作品,真正能進入畫中體驗作品情感了。本書掌握幼齡兒童由欣賞作品表徵引起的好奇感與奇幻思維的想像,並由大象帶領在想像中獲得知識,看似半夢半醒之間,卻是真實的感受與體驗。
——江學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副教授)
兒童ART賞析新妙方:繪本「三C」消除「三高」完整攻略
翻開繪本前幾頁,讀到小女孩伊莉絲一走進猶如羅浮宮的美術館,馬上注意到無盡頭的長廊和光滑的地板,就開懷奔跑玩樂,我忍不住哈哈大笑。讀到大灰寶與伊莉絲看畫時的對話,讓我想起自己帶幼兒參加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時的經驗。
我們站在法國畫家莫內1895年的作品〈白睡蓮〉前,我介紹:「寶貝,這是大師的作品,英文叫做White Water Lilies」,女兒不假思索的問:「媽媽,白色在哪裡?」整幅作品波光粼粼的水面、日本橋、垂柳綠意盎然,她沒問,我還真沒注意到所謂的「白色」睡蓮呢?我被她問得無言以對,才發現孩子的觀看視角,常是大人的盲點。
閱讀本書,其實不難看出作者用心良苦的呼籲,殷殷期盼大人同理且察覺到小小孩逛美術館會遇見的「三高」症狀之外,孩子的觀點也常是大人的破框點。這裡的「三高」,和導致疾病的因素類似,初期或許沒有明顯症狀,長期下來卻是扼殺「創造力」、「想像力」的潛藏禍首。
「大灰寶,你看這幅畫!它也太大了吧!……甚至比我房間的牆壁還要大……」在國外的美術館,常見大尺寸的藝術展品,但對小小孩來說,這種視野「高」度卻製造出第一個與藝術的距離感。
「明暗法,就是畫家運用光線和陰影的強烈對比,創造出……伊莉絲?你在聽嗎?」大人喜愛的知識傳遞不經意築出知識的「高」牆,也製造了孩子與藝術的第二個距離感。
「伊莉絲!在美術館裡不可以嬉戲!」「但你剛剛說:『去美術館玩吧!』」這種朋友般平等的對話關係,在臺灣其實很稀罕。小小孩和大人導覽員之間存在身分階級的「高」低,而這是孩子永遠追不上的距離感。
看大灰寶如何用「三C」消除「三高」!
繪本一開始大灰寶開宗明義的表示,今天的「遊戲」是欣賞畫作。Art賞析是怎麼樣的「玩」法?追、趕、跑、跳、碰————通常是兒童動態的遊戲,其實和朋友天馬行空的聊天、一起編故事,也是孩子最常做的靜態遊戲呢。
大灰寶是伊莉絲想像出來的觀畫「夥伴」(Companion),關係平等,沒有對話身分上的差異。牠還體諒伊莉絲體型嬌小,不時把她扛在肩上。或許,提供一副望遠鏡也不失為好方法。
當伊莉絲表示蒙娜麗莎這幅畫「好小、好普通」,不懂達文西為什麼是偉大的畫家,大灰寶因為「同理」(Compassion)所以沒有批評,反而鼓勵她,「我想等你再長大一點,一定更懂得欣賞這幅畫。」
從對話內容的「編排」(Composition),也看得出大灰寶的深思熟慮。每一次回應,都先滿足伊莉絲的好奇心。伊莉絲覺得〈梅杜莎之筏〉這幅畫好大,大灰寶就先說明畫的尺寸再帶入其他細節;討論〈有滑冰者與捕鳥陷阱的冬景〉這幅畫時,先詢問伊莉絲的感覺,再從季節切入說明……書中還有許多細節,都可以體會大灰寶在知識內容上的「點到為止」,而非「餵飽餵滿」。最值得學習的,大灰寶總是用平等的態度、正向肯定的方式回應伊莉絲,這些都是大人可參考之處。
「三C」消除「三高」的目的是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展開對話,這樣再怎麼難的經典畫作都可以有輕鬆的開場,枯燥沉重的知識也變得生動有趣了。作者在繪本中做了最好的示範。
雖然繪本書名翻譯為《跟著大灰寶逛美術館》,但法文直譯Le musée d’Iris也可翻為《伊莉絲的美術館》。換句話說,這是孩子在夢中想出來的解套方法,更是他們心中最理想的觀賞體驗。
那我們現在能做什麼呢?可以從理解孩子們對這些經典名畫的獨特觀察點開始,顛覆您過往的賞析體驗吧!
——李宜蓁(藝書樂讀See More Art 創辦人)
當個大灰寶,陪孩子用想像力蓋一座自己的美術館
《跟著大灰寶逛美術館》讓讀者跟著大灰寶與小主人翁伊莉絲進入美術館,輕快地瀏覽西洋美術史當中著名的11幅畫作。從文藝復興的〈蒙娜麗莎〉到樸素主義的〈夢境〉,我們也在大灰寶與伊莉絲詼諧的對話之中,洞悉法國成人如何細緻地回應兒童看待藝術的真摯觀點。
華人社會常常認為兒童需要被教育,或參觀美術館之前需要先做足功課,進美術館彷彿是件嚴肅的事,與「玩」毫不相干。大灰寶和伊莉絲提供了欣賞畫作的多重「遊戲」方式,讓分享觀點、鬆綁想像、理解藝術變得好好玩,逛美術館變得很令人期待。
《跟著大灰寶逛美術館》的法文書名直譯為「伊莉絲的美術館」,也就是從伊莉絲視角所形構的美術館經驗。但願這本圖畫書可以啟動每一位小讀者的想像與勇氣,毫無遲疑地從自己的視角認識美術館中的藝術作品,用想像力蓋一座自己的美術館;當然,中文書名也提醒著大讀者,要像大灰寶一樣成為接納並欣賞兒童觀點的成人。
明天,就和孩子一起逛美術館吧!
——吳岱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所長)
我常常想把一些經典畫作串起來,在課堂上輕鬆地說給學生們聽,但是我從未想過可以邀請一頭大象來協助。我常常帶著便當盒去逛畫廊和美術館,一間接著一間,走到腿軟;如果能在紙上瀏覽,從紐約到洛杉磯,從倫敦到巴黎,漢堡到馬德里、布魯塞爾到奧斯陸,那可就輕鬆多了。
我們認為嚴肅的美術史,其實一直都懸掛在美術館的牆上;不需要為畫作的年代排序,也無需將創作的風格分類,更不用替孩子的年齡分級,只要讓孩子專心地看:從傑利柯畫裡不斷漏出來的海水、從福拉哥納爾畫面飛出來的粉紅色拖鞋,或是意外地瞄到盧梭畫中一個似曾相識的身影。讓孩子體驗美術鑑賞的步驟:關注小女孩如何忘情地描述「他背對我們」、詮釋「她看起來好開心」,留意大象如何盡職地分析「暈塗法」和「明暗法」、大方地評論「筆觸讓畫作生動了起來」。
黃色的地板上有一條極低的水平線,引導著讀者跟著小女孩的步伐不斷向右前進,從紅房間、黃房間、藍房間,又到了另一個紅房間。雖然大象的身軀造成吊掛大畫的房間甚是擁擠,不過,小女孩和大象倒是自由自在,他們模仿盧梭畫裡那位斜臥女士的姿勢,與竇加畫裡的芭蕾舞者一起跳舞,他們甚至在佛列德里希畫作的旅人背後說長道短。阿爾欽博托的肖像畫能引起食慾、孟克的人物帶來極度的驚恐、老布勒哲爾的風景冷得透徹、拉圖爾畫作中的燭光讓人忍不住想吹熄它。全世界最有名的達文西畫作,需要詳細的說明;全世界最受歡迎的梵谷畫作,連小孩都可以娓娓道來。
歡迎你來美術館和大灰寶一起玩。
——蕭寶玲(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