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蘭嶼豐富了我的人生
王洛夫
時光荏苒,憶起當我修完學士後教育學分班,要考選服務學校的時候,熱愛寫作的我覺得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一定要選擇最特殊的地方,好好探索體驗。於是我花了很多功夫上網搜尋資料,最後在達悟族的文化魅力吸引下,選擇了蘭嶼。
第一次坐船抵達蘭嶼島邊時,看到碧藍的天空、湛藍的大海,還有嶙峋崢嶸的岩石,我心裡有一種莫名的感動。我興奮的對自己說:這真是一個充滿神奇能量的島嶼!一定會激發出令人驚豔的靈感,讓我創作出一部充滿愛與想像力的作品來。
蘭嶼的小學真的是「小」學,學生人數很少,所以每個學生都和老師非常親近。我叫得出全校學生的名字,我和他們一起觀察自然,一起在海邊游泳,在沙灘上賽跑,到森林裡探險。他們敞開胸懷對待我,七嘴八舌的告訴我蘭嶼的風俗,帶著我去參加祭典活動,並自願充當登山溯溪的嚮導。
很快的,我發現自己愛上了蘭嶼。這片土地有一種粗獷的生命力,讓我覺得回到了前世的故鄉。我高興的在溪中游泳、攀爬瀑布和峭壁、欣賞每棵樹木,每塊形似動物或怪物的岩石,欣賞海浪捲起如煙似霧的水花。我向研究人員學習認識特有生物,設法和小動物們說哈囉,潛到珊瑚礁旁和魚兒打招呼。我對這裡的天地萬物有著莫名的親切感,親切到—覺得我們好像可以對話!於是我選擇在小說中加入奇幻手法,讓讀者經歷如夢似幻、真假一線間的場景。其實,這都是我的親身感受,覺得這裡的動物、植物都在對我說故事。
每天放學,是我們師生舒暢的游泳時間。我們在大海裡自由自在的漂浮,嬉戲,徜徉在天與海之間。有一次,我被水母螫到,疼痛了半個月;有一回,被急浪打到銳利的岩石邊,差點一頭撞上礁石,還好學生拉了我一把,才沒有把命丟了,只在膝蓋上留下一道又長又深的疤,此後,我更懂得恭敬海神,以及達悟人對大海的禁忌與傳說。
蘭嶼的孩子們,從小和小動物生活在一起,所以能在芋頭田裡摸出青蛙來,也會幫忙養豬養雞,還給牠們取名字。
蘭嶼流傳著很多關於動物的神話,例如果子狸是魔鬼養的豬,珠光鳳蝶是死者的靈魂,蘭嶼角鴞是魔鬼,會帶來死亡等等。這些傳說,不光是禁忌,也不是鬼故事,而是祖先文化的傳承,更是一種自然的環境保育,讓生態得以維持均衡,不會滅絕。
有一次,孩子們給了我一個超級挑戰:「老師,你敢不敢和我們一起穿丁字褲跳舞?」天啊!天生晒不黑的我,想像一隻白肉雞,混在一群黑腳雞中的畫面,鐵定會變成全島最好笑的新聞。當時有一個小朋友屁股黝黑,大家公認他穿丁字褲最好看,他開著玩笑說:「老師穿丁字褲,一定白得像牆壁,要先去把屁股晒黑一點才帥。」這些難得的有趣回憶,我都寫進了小說裡。
有幸結識蘭恩文教基金會的黃主任,讓我了解這裡工作人員的奉獻精神,他們薪資微薄卻充滿熱情,默默為蘭嶼的文化、社會及環境,做了許多了不起的貢獻,可敬可佩!
蘭嶼令我畢生難忘,至今仍經常回想起那碧海藍天的開闊,仍不斷關心蘭嶼的消息。我懷念大船被勇士們拋起時的豪氣,懷念甩髮舞如波浪湧動的力與美,欣賞達悟族人的單純和樂天。
我要由衷的對蘭嶼說:「謝謝你豐富了我的人生!」
《那年夏天,我們在蘭嶼》是一本少年勵志小說。因為熱愛蘭嶼,我在小說中引用了許多蘭嶼的文化習俗,作為小說創作的延伸素材,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達悟族文化的美好。然而我畢竟不是達悟人,我對達悟人千年來的傳統習俗,永遠不夠了解。
故事裡摻入的想像技法,旨在提升作品的趣味。比方其中驅魔刀的閃電魔力,還有老人能和海神、山神說話,很明顯是編造的想像故事,相信聰明的讀者,不至於因此誤解達悟文化才是。
希望這部作品能傳達多元尊重的價值,讓不同文化之間互相欣賞,互相包容。希望讀者與評論者,抱著享受文學藝術的心情來閱讀,不要把它當成教科書去鑽研求證。
寫作的過程是喜悅的,充滿美好的回憶;小說完成那一刻,我甚至覺得自己已經化身為故事中的角色,與蘭嶼融在一起了!我就是那藍天碧海與星空,心中的歡愉繪成珊瑚和彩霞的繽紛。
推薦序
蘭嶼人的邀請
部落文化導覽解說員—蘭嶼鄉紅頭村 江鍾憲瑜
如果,你講究旅行中的奢華……請不要來蘭嶼。
如果,你想體驗時尚的活動……請不要來蘭嶼。
但是,如果你想看看不一樣的原住民文化、偷一點閒情時間給自己,那麼,你一定要來蘭嶼。
來蘭嶼遊玩跟出國的感受其實沒有很大的差別,但是來蘭嶼不需要護照、國語能完全溝通,而且交通方便—只要到臺東,就可以轉搭飛機或坐船抵達。
蘭嶼位於臺東東南方外海,舊稱「紅頭嶼」,因為山中盛產蝴蝶蘭而改名。蘭嶼緊貼著臺灣,與菲律賓巴丹島相隔約一百多公里,奇妙的是,語言卻可以相通。
蘭嶼有獨特的島嶼環境,又具熱帶雨林的生態特色,於是孕育出許多特有種生物,例如迷你豬、蘭嶼角鴞、珠光鳳蝶、蘭嶼大葉螽斯蟲……等等。這裡的生物種類密度之高,居臺灣之冠。
因為地理的特殊性,雅美〈達悟族〉的文化,也與臺灣其他原住民迥異—女人配戴滿身的瑪瑙項鍊,跳著像海浪般洶湧的頭髮舞;男人戴上銀盔,穿上藤甲背心及丁字褲,呼喊出敬畏海神的蠻阿威,早已名聞遐邇;拼板舟的造型則如一彎新月,兼具美感與實用性,更是國際絕無僅有。
蘭嶼房屋的設計構造也非常特別,主屋大半在地下,可以抵抗強風侵襲,涼臺則是聯誼場所,又可遠眺海洋,並且提供盛夏的清涼睡眠,在在展現族人的生活智慧。
因為四面環海,達悟族有獨特的捕魚文化,新的一年以「招魚日子」為主,在蘭嶼傳統歲時祭儀中,有招飛魚祭、飛魚祭,而後才有小米收穫祭、大船下水典禮等。
蘭嶼有許多特殊的文化、特殊的原住民語言、特色的傳統建築,以及敬畏鬼神的神祕禁忌……
總之,蘭嶼不僅有美麗的風景,還有既神祕又深奧的傳統文化。
然而,因為就業或學業競爭的因素,有半數以上的青壯年遠離家園到臺灣本島,在外長住久居並與其他族群通婚,之後的第二代、第三代,逐漸忘記母語及故鄉的文化,僅可以偶爾回鄉參與部落祭儀而認識自己的原民文化。
我的外祖父曾是蘭嶼第一任原住民鄉長,擔任導遊及部落文化導覽解說員約十年,在臺灣長期出入部落社區,發現現有的教育對原住民的生活文化衝擊影響越來越大。我也因為長期在臺灣讀書及工作,而漸漸忘了母親的母語及文化,更發現蘭嶼當地學生因現在的國民教育慢慢失去原有的母語溝通能力。
眼看傳統文化無法抵擋,逐漸淹沒在新時代的物質文明中,實在令人有說不出的遺憾。如今,藉著擔任「部落文化導覽解說員」的職責,讓我好好認識自己及他族文化而感覺任重道遠,而族群融合讓大家因了解彼此而互相尊重,現在我慢慢發覺原住民也成為藝術文化展現的主流,真的與有榮焉。
首次閱讀王洛夫的《那年夏天,我們在蘭嶼》,讓我非常感動,因為這不但是一本讓人一開始閱讀就停不下來的少年勵志小說,故事的背景還在臺東縣離島、擁有拼板舟與飛魚的我的故鄉—蘭嶼。文中敘述達悟族的分享生活及保育文化,在在勾起旅臺讀書或工作的異鄉遊子的鄉愁。
作者王洛夫老師因緣到蘭嶼任教,與雅美〈達悟族〉生活而認識當地文化。他在故事中藉著奇幻旅程的寫作手法,對蘭嶼的寶貴文化做了詳盡的介紹,清楚描述了雅美〈達悟族〉的人文景觀,兼具了情感與美感。這個故事非常有趣,頗能貼近兒童與青少年的內心,書中還宣揚了生態保育的觀念,探討了文化傳承的重要性,讓更多人懂得關心,認識欣賞原住民族的文化!
閱讀這本小說,會是一次豐富的心靈旅遊。當然,更歡迎你親自來蘭嶼拜訪體驗,直接感受雅美〈達悟族〉文化,一定能增廣視野,豐富生活哲理,保證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