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翻開書,看見兒童和自己─在童心中悠遊
童話詩人 林世仁
很高興書瑋老師的這本書要「新版重刷」了!
從舊版到新版,流逝的是時間,增添的是新的篇章,變換的是書瑋升格當了媽媽。
唯一不變的,是書中陪伴兒童的智慧與深心。
這次品讀新增的篇章,益發使我覺得這本書除了帶出「書、兒童、閱讀」的陪伴三昧,更多的,是領讀人在過程中看見的「童心」與「自己」。而這正是親子共讀最美好的一端。以往,我們常常偏重在兒童得到什麼?啟發出什麼?這一回,我們看到了大人在共讀中得到什麼?又啟發出了什麼?真正的共讀永遠是雙向的,也是共振的。
重讀以前的推薦序,我覺得沒能再多說什麼,它已經把我的體悟和祝福都寫在裡頭了。新版的書名由《繪本有意思—幸福共讀法寶》改成《親子繪本共讀小法寶》,謙遜的往後退讓了一下,但也更明白的暗示了我們:在共讀過程中,那些點點滴滴的小事,才是真正的關鍵呢!以下,便讓我的祝福在多年之後來到您的眼前。祝福翻開這本書的人,都能感受到它的美好!
***
許多年前,我應邀到中壢「黃秋芳創作坊」跟小朋友見面。行前秋芳建議我演講時不要用電腦簡報,她希望是我的「人」和小朋友見面,而不是繞個彎,透過「投影幕」跟小朋友聊天。
以前,我曾碰過邀約單位很不好意思的表示沒有電腦設備,有電腦設備卻主動建議不用的,這還是頭一遭。事後證明,那是一次美好的相遇。而當我在網路上看到小朋友的回響文章,印象更是深刻。文章中,很少刻板的句子,很少漂亮卻缺乏生命的修飾語,有的是真真切切的內心感受。
和台灣其他常見的學習模式相比,我很少在「公式化作業」的心得文章中,看到這樣真實、活潑的內容。學生的表現,反映出老師的教學,我想,一定是有一群「很不公式化」的老師,才能教出這樣一群很不公式化的學生,讓文章真的可以傳達心聲,變成心靈的相見。
由此,我很好奇創作坊老師的教法。他們藏著怎樣的法寶呢?
初讀書瑋老師的這本書,我幾乎小小嚇了一跳!以「教學法寶」的角度來看,它幾乎完全「失焦」。除了第三部分,提到一個很實用的「作文結構圖」之外,幾乎找不到「教法一二三」之類的速成祕笈;第一人稱的敘述角度,更使這本書像一本「教學現場的散文集」。
這是怎麼回事?這不是一本教學法寶書嗎?然後,一篇篇讀下來,我慢慢發現,書瑋老師其實是在做一種「教學示範」。它不是「教學法寶」,而是「共讀法寶」,法寶就藏在文章中,有點「不教之教」的味道,沾了點道家的豁然輕鬆,摻了點儒家的耐性用心。
可以說,這本書以「乾坤大挪移」的方式,把焦點從「方法」轉移到「兒童」,聚焦於「人」。讓我們明白,只有在「教法祕笈」這類單一的技術層面上失焦,才能在幸福共讀中,看得更廣、更全面;看到兒童,看到童心,也看到自己。
不妨先聽聽書瑋老師怎麼說:
任何一次親密幸福的繪本共讀,都從封面、封底的「觀察」和「想像」開始。
只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導引,孩子的答案常常都是由「平常」到「不平常」。
讓他們(孩子)自己整理出答案,然後,帶著每一種可能的答案,進入書中的故事。
比起早就知道遊戲規則,完全無法預料事態進展所帶來的快樂和驚喜,往往還要有趣多了。
只有用一雙美好的眼睛看著他們,他們才能變成我們要的美好模樣。
這種近乎「不教之教」的能量有多大呢?我們來看幾則小朋友的回應:
「白白的小兔子喜歡跟胡蘿蔔說話,可是因為小兔子的牙齒太長了,在跟胡蘿蔔說話時都會咬到胡蘿蔔,讓大家以為小兔子喜歡吃胡蘿蔔。」
孩子窩在大片牆壁的一角說:「老師,我現在是在畫石頭。」然後跳到牆壁中間,展開成大字形:「碰,石頭擋到路,被工人炸開來了。」
想讓孩子寫幾個字,孩子用雙手撐著下巴搖著頭,問他怎麼了?「老師,我的字都在頭上面,要搖一搖,字才會掉下來,我才能寫字。」
多有創意的回應!
原來,「不教之教」才是真正的源頭活水。最大的法寶就是「成全」,讓孩子內在的自我從容出現,成為他本來就該有的樣子。而方法也不過是「讓孩子、書和我們自己,形成幸福聯繫。」
坊間許多補習班的教學法(借用書中的比喻),就像是只顧著澆水,不肯停下來的園丁,澆得花朵都快淹死了,還懷疑是不是澆得不夠多?這樣,不僅留不出靈感的生長空間,更會錯過互動過程中的美好。
我想,書瑋老師想告訴我們的是:真正的法寶不在技法,而在心態和態度,再加上一點從容的時間。只要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體,相信孩子,既可預期又不可預期的成果便會自然開花結果。
就像書中的小朋友們在亂畫的過程中,意外發現這跟艾瑞卡爾的「拼貼絕技」,簡直異曲同工!
也許,讀者在讀完這一系列文章,也能發現自己已在無意中學會了親子共讀的法寶。發現最美的書,是兒童;最美的感動,是童心;而在親子共讀中收穫最大的,往往是我們自己。
這本書想要傳達的,其實是一個「兒童」、「童書」和「我」三方皆贏的法寶。
書瑋說:「世上沒有一本書,能贏過一本名為『孩子』的書。」一樣是教學,這樣的教學理念很不一樣,很活,很人性,很文學。
如果全台灣的作文班,都不只是在教作文,而是在教文學、教欣賞、教思考、教美⋯⋯,那麼,相信小朋友的心中和筆下,就能流露出更多的靈性,更多的真實、美好與想像。
作者序
照書養也好玩
我很容易被新鮮事吸引,也很容易被「洗腦」,所以打從上了「保育員」課程後,就想著如果有一天有了自己的寶寶,我也要從懷孕期就開始「有計劃」地教養他。沒想到這個學生時期的願望,真有實現的一天。
打從知道有寶寶後,我便購入嬰幼兒發展的相關書藉,加入新手媽媽群組、社團,後來發現書才剛翻開,寶寶出生了;書還沒看完,寶寶長大了!原本是要「預知」寶寶的發展,結果變成賓果對對樂,翻著書,「核對」著寶寶「中了」幾項,成為難得空閒的娛樂。更多時候就像所有的父母、老師一樣,被孩子們折騰得再累、氣得再火,只要他們對我們一笑,只要他們有一點點的不一樣,就會因此開心好久。
《親子繪本共讀小法寶》便是為了想要陪伴孩子的父母、老師而完成的「經驗分享」。在「孩子優先」的信念下,簡單、重複、創造差異是我在陪伴孩子時的法寶,也是完成這本書的主要架構。
面對最常遇到的「可以推薦什麼書跟孩子一起看?」這個問題,我挑選五味太郎、艾瑞.卡爾、約翰.伯寧罕、李奧.里歐尼、大衛.麥基、安東尼.布朗和陳致元七位繪本作家,他們的作品風格各異,從輕鬆愉快到深情相伴再到自我認同,適合進行主題閱讀,對家長、孩子來說簡單上手。
比起「看什麼書?」這個問題,「怎麼看?誰陪著看?」才是一大挑戰。我在共讀的路上,先是主動黏著孩子看,再來是盧著「老」爸一起看,現在邀請先生一起看,像水一般永遠在他們身邊載歌載舞。如今老爸成了阿公,也陪著孩子、孫子讀繪本;號稱自己有閱讀障礙不愛看書的先生,會在陪女兒時「讀」繪本給她聽,然後在事後和我討論,哪本書讀起來很好「聽」,哪本讀臺語比較容易。最意想不到的是,從小在我們陪讀下長大的侄兒,現在每晚睡前都會到我房間,陪他的小表妹讀書、講故事。
誰都適合一起共讀繪本,真的!
在共讀書以及文學活動進行中,留下空隙聆聽孩子的話、陪孩子思考、不以「權威地位」給孩子答案,是重複且必要的放手,而且常常也是最療癒的時刻。第一次和小侄兒共讀《小金魚逃走了》,闔上書前問他,金魚為什麼要逃走?他給我一個「這還用說」的眼神回:「因為姑姑會把牠吃掉啊!姑姑最喜歡吃魚了。」這話我完全無法反駁呀。
我喜歡和孩子聊天,所以上課前、下課後,只要有時間,身邊總會圍著幾個孩子,聊天話題從早餐吃什麼、考試考什麼、學校同學發生什麼事,偶爾還會有幾個膽子特別大的孩子輪流說鬼故事,因為實在太著迷他們的故事設計,我還為他們準備了筆記本,幾個同學每週輪流創作,後來成為創作坊翻閱率前幾名的書藉呢!其實不論是畫圖、剪貼、書寫,都是孩子們在說「自己的」故事、說「生活的」故事,這段過程更是需要花費時間、耐性,以及帶著一顆敏銳的心,才能發現、察覺到孩子的改變。
已經是高中生的創作坊學生蘇裕雯,約莫在三、四年級就讀了這本書的「前世」─《繪本有意思─幸福共讀法寶》,幾乎是下課就在讀,一讀再讀,不僅自己讀,還推薦同學,遇到時是又驚又喜。這本書是寫給父母、老師的呢!結果她對我說:「這本很好笑啊!裡頭有很多笑話。」我忍不住開心,這孩子一定還保有童心,才會懂得那些小小孩子「笑點」和幽默。不是只有我一個人覺得好笑,真好!
我想,《親子繪本共讀小法寶》一定會更好笑!除了學齡階段的共讀,也因為身分進化,我像一位馴獸師一樣,陪著侄兒們長大、養著一隻還不怎麼能溝通的小野獸女兒,親眼見證他們從把書當固齒器,到後來想嘗試翻書、甚至養成看書的習慣,彼此分享更多共讀與機智問答經驗,創造互相學習、療癒的美好回憶。
現在的我,和多數的父母、老師有差不多的煩惱和憂心,所以更是提醒自己,用心陪伴孩子的同時,也要明白,每個孩子真的都不一樣,他們會有各自不同的面貌與氣質,若把他們拿來做無止盡的比較,真的會一秒惹怒媽媽。每個人都像一本書,豐富著世界這座圖書館,而我們能看見、享受的,是陪伴他們時的幸福與美好,孩子的未來就由孩子自己書寫。此時此刻,感謝我能夠書寫,用文字把這些天真、可愛、無厘頭的純真,保鮮起來。